长虹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在这个案例中,长虹公司通过虚构收入、操纵成本和资产负债表等手段,对外界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包括造假手段、造假原因、造假后果以及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一、造假手段1.1 虚构收入: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额、虚构收款等手段,增加了公司的营收。
这种方式通常会通过与供应商勾结,虚构销售订单和收款凭证来实现。
1.2 操纵成本:为了掩盖虚构收入所带来的问题,长虹公司采取了操纵成本的手段。
他们可能会夸大采购成本、减少资产折旧等方式,以降低利润率,以此来掩盖虚构收入的问题。
1.3 资产负债表操纵:为了掩盖虚构收入和操纵成本所带来的问题,长虹公司还可能会操纵资产负债表。
他们可能会虚增资产,如虚构库存、虚构应收账款等,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二、造假原因2.1 过度追求业绩:长虹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虚增财务数据。
这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内部控制不严:长虹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一些员工可以利用这些漏洞来进行财务造假。
这也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监管不力:长虹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也暴露了监管部门的不力。
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导致造假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三、造假后果3.1 信任危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曝光,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受到严重打击。
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数据产生怀疑,导致股价暴跌,公司形象受损。
3.2 法律风险:财务造假行为涉及到虚假陈述、欺诈等法律问题,长虹公司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包括民事赔偿、刑事责任等。
3.3 经济损失:财务造假行为不仅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损失,还会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包括股东的损失、员工的失业等。
四、预防措施4.1 加强内部控制:长虹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该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带来的巨大风险,也提醒我们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管和审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包括:财务数据篡改、虚假销售收入、资产减值风险、内部控制缺失和监管不力。
一、财务数据篡改1.1 利润控制:长虹公司通过虚增收入、减少费用等手段,人为地提高了公司的利润水平,以达到虚假繁荣的目的。
1.2 资产估值失真:长虹公司可能对资产进行虚高估计,使得公司的净资产和资产负债表数据失真,给投资者带来误导。
1.3 负债隐瞒:长虹公司可能隐瞒了一部份负债,以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给投资者造成为了不必要的风险。
二、虚假销售收入2.1 虚构销售定单:长虹公司可能通过虚构销售定单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2.2 销售回款问题:长虹公司可能存在销售回款的问题,即虚构销售收入后,未能及时收回款项,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
2.3 销售返利违规:长虹公司可能通过与供应商合谋,违规提供销售返利,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误导投资者。
三、资产减值风险3.1 固定资产减值:长虹公司可能存在固定资产减值的问题,即虚高资产价值,使得公司的净资产被高估。
3.2 存货减值:长虹公司可能存在存货减值的问题,即虚高存货价值,使得公司的负债与净资产之间的比例失衡。
3.3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长虹公司可能存在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问题,即虚高股权价值,使得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被夸大。
四、内部控制缺失4.1 财务管理不规范:长虹公司可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包括财务人员失职、内部审计不到位等,导致财务造假的发生。
4.2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长虹公司可能受到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的影响,监管机构对公司的财务信息审核不严格,导致财务造假得以长期存在。
4.3 内部控制流程薄弱:长虹公司可能存在内部控制流程薄弱的问题,包括财务流程设计不合理、内部审批制度不完善等,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长虹案例分析

投资数字 视听激光 网络产品
形成13大 产业群
多元化之败
• 结果家电、空调仍然是长虹的主要收入来源
多元化之败
• 结果导致费用与收入之比从4%上升到12% • 长虹的ROA也仅为0.68%,远低于彩电行业的 2.46%和空调行业的3.30%。
资源管理之败
• • • • 1998年长虹挑起彩管屯积大战。 失败原因 (1)信产部及外经贸部开放彩管进口 (2)生产厂家偷偷转卖被屯积的彩管
长虹案例分析
2005.价直线下跌
原因探析
• 一、多元战略之败 • 二、资源管理之败 • 三、营销机制之败
多元战略之败
• 长虹的多元化进程
85年年 97年年 98年年 00年年 04年年
引进最后 一条彩电 生产线
进军空调 VCD 行 业
进入化学 电源行业
资源管理之改
• 彩管屯积大战的后果导致长虹应付账款、 存货大幅上升。
营销机制之败
• 主要仰赖几个大的营销商,如郑百文几 乎掌控了长虹30%销售额。 • 1998年郑百文出事,导致长虹销售额下 降14个亿,销售费用上升40%。
37亿巨亏来源
• 对美国进口商APEX的应收账款计提3.1 亿美元坏帐准备(约为25亿人民币)。 • 对南方证券的委托理财计提1.828亿元的 减值准备。 • 对积压存货计提11亿元存货减值准备。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长虹公司是一家中国知名的电子产品创造商,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重庆市。
该公司主要经营液晶电视、家电、智能设备等产品,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近期有关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指控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二、案例分析1. 造假手段据调查,长虹公司财务造假主要采用以下手段:(1) 虚增收入:长虹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合谋,虚构销售合同和定单,将不存在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收入。
(2) 虚增利润:长虹公司通过虚构费用、降低成本等手段,将实际利润进行调整,使其看起来更加良好。
(3) 虚增资产:长虹公司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增值等手段,将公司资产的价值进行虚增,提高财务指标。
2. 造假动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掩盖公司真正的财务状况,以追求更高的股价和市值。
通过虚增收入、利润和资产,长虹公司能够给投资者和市场传递一个假象,使其认为公司业绩良好,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
3. 造假影响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 公司信誉受损:财务造假使长虹公司的信誉受到严重伤害,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降低,可能导致投资者撤资或者不愿再次投资。
(2) 股价下跌: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下降,股价往往会浮现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3) 法律风险增加:财务造假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公司及相关人员将面临法律追责和罚款等风险。
三、案例启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1. 重视内部控制: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公司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和核实。
2. 提高透明度:公司应及时公开财务信息,保持与投资者的沟通和透明度,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导投资者。
3.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财务造假行为。
长虹案例分析

SWOT分析
SWOT分析
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
1. 作为大型的国
1.多元化战略实
有企业,享有一 定的政策优势。
2. 强大的自主 创新能力,强大 的运营网络和产 业链 。 3.发展多年,有 一定的规模资金 优势,企业抗风 险能力强 。
施不够成功。除 彩电外,其余产 业并没有形成新 的利润增长点。
1.随着中国经济
1995年特劳特与里斯做了一项研究,发现日
本企业100强和美国100强的销售额刚好都是 2.8万亿美元。可是日本100强的净利润率连 1%都不到,而美国100强的利润率却高达 6.6%,是日本企业的6倍多。这里面的核心 原因,是日本企业的发展模式比美国要庞大 复杂得多,既是多元化,又是品牌延伸,导 致了日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虚弱。
术领域,技术储 备不足,受制于 人。
ST战略方向——发挥优势,回避威胁
1、实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拓高端产品
市场 。
2、扩大技术革新,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减
少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 。
3、加强策略联盟,从而达到技术共享。
WT战略方向——克服劣势,回避威胁
1、整合优势资源,脱离成长性不强的产业,
寻求新利润增长点。
2、根据消费者需求层次,进行市场分割。
中国广大结合各地区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 收入,从而制定层次分明的价格组合。
3、加强长虹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 4、完善营销渠道,密集性分销,增加市场
覆盖率及销量。
01
那么,问题来了 是什么呢?
发现问题:因为品牌延伸导致品牌虚弱,品牌re to add your title
如何改进——重新定位
长虹需结合自身制定新的营销战略,重新明确自身定位。现如
长虹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公司基本情况长虹始创于1958年,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历经多年的发展,长虹完成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战略转变,成为集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网络、数码、芯片、能源、商用电子、电子部品、生活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逐步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3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2005年,长虹跨入世界品牌500强。
2007年,长虹品牌价值达到583.25亿元。
四川长虹,作为中国彩电业的老大,有过年净利润25.9亿元的辉煌,也创下了巨亏37亿元的股市纪录。
应收账款事件的经过上市之初,四川长虹的利润连年快速增长,然而在利润高速增长的背后,应收账款也迅速增加,并且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下降,且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彩电业上市公司的同期应收账款周转率。
同时巨额应收账款的存在,大幅度地减少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现金周转的困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上市之初的好景并没有持续太长,从1998年开始,彩电价格战愈演愈烈,使得彩电业的利润很快被稀释掉,而且市场上彩电已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此时四川长虹的经营业绩开始直线下降,1998年、1999年、200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亿、5.3亿、2.7亿。
为遏制经营业绩的下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长虹股价的下跌,2001年2月,倪润峰再度出山,欲力挽狂澜,选择走海外扩张之路,力求成为“全球彩电霸主”,为四川长虹寻找一个新的利润来源。
数次赴美考察后,四川长虹与当时在美国有一定影响的APEX公司进行了商谈。
从2001年7月,一车车的彩电自长虹发出去,由APEX公司在美国直接提货。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彩电出去了,货款却未到。
APEX公司总是以质量或货未收到为借口,拒付或拖欠货款。
而按照出口合同,接货后90天内APEX公司就应该付款,否则长虹方面就有权拒绝发货。
案例分析-价格策略-长虹价格战

虹主营利润由1998年的31.6亿元下降到1999年的15.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仅
4.06%, 19格战
国内彩电市场2000年销量为2000万台,而生产能力却超过了4000万台,重复建 设导致的过度竞争,逼使产品同质化的企业为了生存,只有不断举起价格利刃 展开肉搏。2000年伊始国内彩电业便笼罩在全行业亏损147亿浓重的阴影中。 为了避免发生1999年惨烈的价格战,2000年6月9日,9大彩电企业在深圳召开 的“中国彩电企业峰会”上,签下了彩电销售最低价协约。在不到一个月后,
最根本的是战略,一味的遵循以往成功的战略, 没有审时度势的关注市场的变化,是导致长虹第 三次价格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价格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否则只是泡沫竞争, 可能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发挥作用,但最 终还是要以技术为砥柱
第三次价格战失败--主观原因
最佳的商业战略模式是先于需求建立起强大的生产 能力然后以比所以竞争者都低的价格出售产品。但 是,这一战略需要有出色的技术做保障
长虹价格战
第四次(2002年至今),开创国产彩电主导高端之路。1998年,我国 背投电视销量为4795台,2000年超过10万台,2001 年则达到了35万 台,连续四年超过300%的增幅。2001年1月1日,中国首台精密显像 电视——长虹精显彩电诞生,从而一举打破了彩电高端核心技术一直 由跨国彩电巨头垄断的局面。同年7月,领先世界水平的第三代60赫 兹数字变频逐行扫描背投彩电在长虹诞生,至此,中国彩电业在高端 核心技术上全面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历史。2002年初长虹研制出领先世 界水平的第三代75赫兹数字变频逐行扫描背投彩电。在长虹产品投放 市场以前,彩电高端产品一直是日韩企业的天下。出于技术、利润周 期的考虑,日韩企业在背投市场上采用区别对待策略:在发达国家市 场投放第三、四代背投,而在中国市场则主要投放第一、二代背投, 从而用普通背投延长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利润赚取时间。
四川长虹等离子投资失败案例分析

四川长虹等离子投资失败案例分析中国电视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环节,更多的是做后端组装,加之下游渠道终端巨头的议价能力非常强,如国美、苏宁等,中国电视企业均处于行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导致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04年长虹集团赵勇董事长复出后,提出了不做面板就不做电视的战略性目标。
从战略高度而言,长虹这个战略选择是正确的,不改变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掌控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长虹的主业电视业务就没有未来。
一、豪赌等离子面临困境长虹花费20亿美元豪赌等离子面板(一期投资60亿元),这个豪赌行为饱受行业诟病。
时至今天,从结果上看,长虹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
等离子面板迟迟未能正式量产。
长虹的等离子面板原本从2008年的7月份开始投产,一直拖延到2010年的1月份,正式投产后良品率一直不乐观,只有80%左右,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85%的良品率,也就很难真正开始大规模量产。
而等离子面板项目每年3.6亿元左右的固定折旧也对公司业绩存在压力,依据测算长虹等离子面板项目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年产200万片以上,而据行业人士估计,整个等离子面板中国市场剔除松下所占份额,剩余市场规模仅130万台,更别提满足600万产能的需要了。
长虹豪赌等离子前景堪忧。
二、为何赌输1、关键在于选择战略路径时出现失误长虹的战略目标没有错,关键在于实施战略的路径发生错误。
电视企业改变其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竞争地位有三种路径:一是通过并购获取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合资获取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三是依靠自我研发提升核心能力。
长虹每一任领导均十分迫切地想改变主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现状,通过自我研发不但周期长、风险大,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企业现状,所以在长虹看来并购韩国公司就是一条捷径。
而就是这种走捷径的浮躁思想,使等离子项目成为长虹的烫手山芋。
首先,从国内外实现产业地位改变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他们选择的路径均是自我研发,目前液晶电视领先者是韩国三星,从简单的组装技术开始,再到产品设计技术,再到产品核心技术,凭此拥有了8个在世界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产品,是一个由模仿者到跟随者再到领跑者的成功典范!他们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8%,集团有14000名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员比例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