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别》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合唱《送别》教案

幼儿园合唱《送别》教案

幼儿园合唱《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送别》这首歌曲,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2.提高幼儿的歌曲欣赏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让幼儿尝试合唱,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4.激发幼儿对母爱、亲情的感悟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歌曲欣赏及情感表达。

2.歌曲教唱。

3.合唱练习。

三、教学准备1.《送别》歌曲录音。

2.课件及PPT。

3.电子琴或其他辅助音乐设备。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歌曲《送别》教师放歌,并播放歌曲。

让幼儿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说出自己听到的乐器、节奏等元素。

引导幼儿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第二步:歌曲教唱教师播放歌曲,并由教师示范教唱,让幼儿跟着唱。

注意,这里要将歌曲分成小节并重复多次练习,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每个节奏和音高。

教师可以辅助电子琴等乐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第三步:合唱练习让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合唱《送别》。

要求每组合唱完毕后别的组要鼓励、为其鼓掌并给出指导。

第四步:情感体验和收尾在合唱完成后,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可以让幼儿自己用简单的语言来总结今天的收获。

同时,在讲解完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表达等内容后,可以让幼儿展开对父母和家人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以“我的“爸爸”、“妈妈”、“家人”等为话题,让幼儿表达对家人的感悟和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欣赏音乐,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同时,在教唱和合唱过程中,可以让幼儿锻炼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学,幼儿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悟和思考也会得到更好的展开。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更多的教学元素,不断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 通过对《送别》这首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感受歌曲中的情感,理解歌曲的含义。

2. 学会歌曲中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学生如何正确把握。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何让学生融入其中。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

2. 相关西部民歌的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西部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西部民歌产生兴趣。

2. 播放一些西部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风格。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

2. 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3. 分组学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高音部分。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即将离开家乡、亲人朋友的情景。

2. 讨论:歌曲中哪些旋律、歌词让你感受到了依依不舍的情感?3. 教师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种形式(如:合唱、对唱、舞蹈等)表现《送别》这首歌曲。

2.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现奖。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西部民歌演唱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西部民歌的魅力。

2. 组织一次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西部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让学生在歌曲《送别》中体验到依依不舍的情感,学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节奏拍打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并用歌声传达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2)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的场景或朋友分别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

(2)提问学生对于离别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2、歌曲介绍(1)向学生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讲述作者李叔同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2)逐句教唱歌曲旋律,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和连贯。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变化,如开头的舒缓、中间的深情以及结尾的不舍。

(2)指导学生在演唱时通过音量、速度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3)针对歌曲中的长音,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保持稳定的声音。

5、合唱练习(1)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声部旋律。

(2)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强调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

6、音乐拓展(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送别》,如乐器演奏版、合唱版等,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如舞蹈、诗歌朗诵等。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

歌曲送别教案

歌曲送别教案

歌曲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2.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2.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听一遍,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学习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1.教师将歌曲《送别》的歌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歌词一起唱;2.教师演奏歌曲《送别》的曲调,让学生跟着唱;3.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3. 学习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1.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歌曲的意义,并在小组内讨论;3.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情感表达1.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歌曲《送别》的感受;2.学生可以用朗诵、演讲、歌唱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3.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提出建议和意见。

5. 总结教师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唱出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2.学生能够理解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歌曲《送别》的感受;4.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互相交流和提出建议。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听歌、唱歌、讨论、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并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教师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更加积极地交流和合作。

小学音乐送别优质教案

小学音乐送别优质教案

小学音乐送别优质教案篇一: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离别》优质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离别》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曲子《离别》,感受曲子所抒发的感情。

2、认识了解肖邦。

教学重、难点:认识了解肖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1、介绍作曲家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 1篇二:歌曲《送别》教案送别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发声练习2、节奏练习二、导入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

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三、了解歌曲1、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因此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因此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送别》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送别》是一首描绘友情离别场景的歌曲,歌词深情动人,旋律优美动人。

2. 歌曲结构:介绍《送别》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桥段等部分。

3. 音乐特点:分析《送别》的旋律线条、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曲谱,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程内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送别》,并思考友情、离别等主题。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摇滚等风格,感受不同风格下的歌曲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友情、离别的感悟。

3. 演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学生登台演唱《送别》或其他自己创作的歌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如演唱、讨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
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
学堂乐歌。

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
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

《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

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