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音乐送别教案

音乐送别教案教案目标:1. 学习理解音乐送别的含义和形式;2. 分析音乐送别作品的结构特点;3. 通过欣赏音乐送别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4. 探讨作曲家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的手法。
教学准备:1. 音乐送别作品的录音或视频。
2. 画纸、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3. 黑板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老师与学生一同回顾“音乐送别”这个概念。
请学生简单阐述他们对音乐送别的理解。
二、学习音乐送别的含义和形式 (15分钟)1.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音乐送别”这个主题。
如:为什么在音乐中会经常出现送别的情节?送别有哪些形式?2. 介绍音乐送别的几种常见形式,如舞曲、合唱曲、独唱曲等。
给出一些具体例子,并播放相应的音乐片段。
三、分析音乐送别作品的结构特点 (15分钟)1. 老师与学生一同分析音乐送别作品的结构特点。
例如,曲式起伏、情感转折等。
2. 请学生在黄色字条上写下自己对音乐送别作品的结构特点的理解,并将其贴于黑板或白板上。
四、欣赏音乐送别作品 (20分钟)1. 老师播放一段音乐送别作品,要求学生认真欣赏,并注意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学生们合作讨论他们对这段音乐送别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随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音乐送别的理解。
可以画出自己心中的场景、人物或符号等。
五、探讨作曲家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的手法(15分钟)1. 学生们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并阐述自己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老师与学生一同探讨作曲家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手法,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的方式。
六、总结 (5分钟)1. 老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再次强调音乐送别的含义和形式。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送别的含义和形式,分析音乐送别作品的结构特点,以及探讨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的手法。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送别》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送别》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一首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学习曲目,选自苏少版教材。
歌曲以柔美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展现了别离时的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以歌曲《送别》为主线,通过分析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简谱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简谱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简谱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巩固。
学生在情感方面,对离别有一定的体会,能够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用正确的音调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加强学生对简谱的认识和运用。
3.通过歌曲《送别》,感受离别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眼前人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送别》的旋律和歌词。
2.重点: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音调演唱歌曲。
3.难点: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加强学生对简谱的认识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习。
2.运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分组演唱,互相纠正、提高。
3.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4.利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送别》歌曲的简谱资料,便于学生学习和识谱。
2.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进行教学活动。
3.准备教学PPT,展示歌曲信息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曾经经历过的离别,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送别》所要表达的情感。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简谱,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谱。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练习。
让学生相互交流、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其他方式表现离别时的情感,如舞蹈、朗诵等。
送别 音乐课教案

送别音乐课教案教案标题:送别音乐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音乐作品《送别》,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演唱和合奏等形式,表达对离别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送别》的欣赏和分析。
2. 歌曲演唱和合奏的基本技巧。
3. 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和传达。
教学步骤:引入:1. 制造氛围: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感,以及音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欣赏与分析:1. 播放音乐作品《送别》: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节奏、旋律、音色等元素,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演唱与合奏:1.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发歌曲歌词,并教授歌曲的旋律。
2. 合唱练习: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合唱练习,注重和声和合唱技巧的培养。
3. 乐器伴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乐器,进行合奏伴奏,加强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情感表达与分享: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个人经历。
2. 表演展示:学生可以自愿进行表演,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
总结与反思: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活动,强调音乐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 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进行反思,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送别》的音频或视频。
2. 歌曲《送别》的歌词和乐谱。
3. 乐器(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资源)。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歌曲演唱和合奏的表现等。
2. 学生的反馈和理解:通过学生的分享和反思,了解他们对离别情感和音乐表达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离别音乐作品,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d0ab7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5.png)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送别 音乐教案

送别音乐教案送别音乐教案在音乐教育中,送别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的途径。
本文将介绍一份送别主题的音乐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离别情感。
一、背景介绍送别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存在于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
它可以是对亲人、朋友、同事等离别的告别,也可以是对生活、青春、过去等的告别。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乐作品来传达离别的情感。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以音乐作品《送别》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表达离别情感。
二、音乐欣赏首先,我们将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送别》。
这首曲子由钢琴和小提琴演奏,曲调悲伤而优美。
学生可以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曲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变化。
三、歌词理解接下来,我们将让学生理解《送别》的歌词。
歌词是对离别情感的文字表达,通过歌词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别的含义。
教师可以将歌词分段给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意义。
例如,歌词中提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学生可以思考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义。
四、情感表达在理解了音乐作品和歌词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离别情感,例如写一篇短文、创作一幅画或者演唱一首歌曲。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分享和讨论最后,我们将让学生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情感表达作品。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离别,例如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或者历史层面等。
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离别的含义和影响。
六、延伸活动如果有时间和条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离别主题。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位著名音乐家或者作曲家,研究他们的音乐作品中是否存在离别的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欣赏音乐作品和写一篇小论文来完成这个任务。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能力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合唱艺术表现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教学内容:演唱二声部歌曲《送别》。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学堂XXX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教学难点:1.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2.二声部声音的均衡和谐与统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XXX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是一段体的歌曲,降E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
教学过程:一、聆听导入,引出概念老师先播放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童年》作为导入,再播放《送别》。
介绍这首歌是流行于100多年前新式学堂中的歌曲,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新歌研究,体验情感老师出示打乱顺序的图片,让学生听歌曲后排顺序,然后朗读歌词,并加上打击乐器的伴奏。
教师解释反复记号的用法,并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悲伤情感。
三、合唱练,提高表现力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进行合唱练,指导学生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并注意二声部声音的均衡和谐与统一。
最后进行全体合唱练。
四、情感体验,珍惜情谊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体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的重要性。
五、总结反思,巩固研究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巩固研究。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保持真挚的情谊。
老师: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相见。
现在,同学们可以尝试划一下旋律线,看看它像什么。
(老师唱出谱子,学生划出旋律线)学生:像山。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
现在,我们可以唱着旋律,沿着山路寻找朋友。
(学生唱出旋律并划出旋律线)老师:你们真是太棒了!也许你们真的能找到朋友。
我们说,朋友走上不归路,前方的道路也许会被迷雾所笼罩。
因此,我们可以用音乐中的“u”音来为朋友送行。
苏少版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送别

《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在演唱中感知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1.感知歌曲的力度和速度,演唱时声音略有起伏。
2.体会歌词中的内涵,感知两个声部的旋律线。
三.教学难点在演唱中感知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四.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2.导入:今天,周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在欣赏之后告诉我:那些画面让你映像深刻?(观看视频,生回答)看完以后你们有怎样的感受?(难过,悲伤等)当我们最亲的人要离我们而去,却没有办法挽留,我们只能依依惜别,心中肯定是有千万的不舍,只希望告别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千言万语回程了一句珍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送别》。
3教唱:(1)听范唱,提示歌曲的力度和速度。
(2)教师范唱一声部歌谱,出示一声部歌谱,讲解歌曲中的音乐知识:相同乐句,附点,四分休止符等。
(3)以2小节为一句跟唱一声部歌谱,随后连贯视唱歌谱。
提示声音略有起伏,表现惜别时伤感流泪的情绪。
(4)师范读第一段歌词,生齐读2段歌词。
这首词是李叔同(弘一法师)所做,“长亭、古道、芳草、笛声、夕阳”这些词语皆是体现凄美伤感之意,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歌是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师填词,作为学堂乐歌中的经典百年传唱而不衰,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它吧。
(5)随钢琴伴奏跟老师填词演唱歌曲。
随后,自己唱一唱巩固一下。
(6)试试让学生清唱歌曲,师唱2声部。
谈一谈二声部的感受。
(让歌曲更好听更丰富,也使伤感的氛围更加的浓烈,音乐色彩更丰富了。
)(7)出示二声部歌谱,引导学生随钢琴以2小节为一句跟唱二声部歌谱,随后连贯唱歌谱。
(8)学生分组清唱,第一组唱二声部,第二组跟老师唱一声部。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送别》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送别》是一首描绘友情离别场景的歌曲,歌词深情动人,旋律优美动人。
2. 歌曲结构:介绍《送别》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桥段等部分。
3. 音乐特点:分析《送别》的旋律线条、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曲谱,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程内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送别》,并思考友情、离别等主题。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摇滚等风格,感受不同风格下的歌曲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友情、离别的感悟。
3. 演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学生登台演唱《送别》或其他自己创作的歌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如演唱、讨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叫做“乐歌”,音乐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
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实的全才。
3、朗读歌词:
《送别》这首歌是李叔同送别金兰友人时所写,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情绪。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手势朗读歌词。
4、一边画旋律线一边用u哼唱旋律,再次体会歌曲的忧伤之情。
、婉转悠长的旋律更加深了人们的忧伤之情,下面我们一边画旋律线一边唱歌谱。
6、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7、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第一、二两个乐句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心中惆怅、忧伤,声音应该怎样(轻柔、连贯)?力度?(稍弱)第三乐句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加上渐强、渐弱记号演唱,第四乐句重复了第一乐句加强了
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就像依依不舍地看着朋友渐渐远去,渐慢、渐弱处理。
跟伴奏演唱。
五、拓展
、欣赏
正是由于这首歌的清新、淡雅、忧美,带有凄凉与忧伤的离别情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电影主题曲的,它给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意中讲述着出没在荒草中的因生活所迫沦为小偷的大哥哥、朝夕相伴的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与他们的一次次离别让小英子倍感到人世的凄苦。
请同学们电影片段,并思考一个问题:影片中歌曲《送别》的出现起到了什么作用?欣赏后可讨论回答。
(渲染气氛、点明主题、表达主人公的心情、使影视作品更好看等。
)
2、寻找离别古诗,重新填词演唱。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离别题材的古诗词,想一想告诉老师好吗?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3、选曲填词:谢谢大家帮老师找到了这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老师用《送别》曲调填上了其中几首古诗词,想请同学们来唱一唱好吗?
六、小结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在这里,老师也真诚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珍惜我们现在的同学情,师生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些宽容与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有遗憾,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