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

合集下载

集合式住宅的演变与发展

集合式住宅的演变与发展

集合式住宅的演变与发展摘要::通过对集合式住宅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提出了国内外集合式住宅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了集合式住宅在中国的不足和优点,为了以后住宅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住宅,集合式住宅,以人为本,住宅产业,合理用地Abstr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mplex residences,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plex residences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of the complex residences in China, in order to later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using industry.Keywords :Residential complex residences, people-oriented, the housing industry, reasonable land1. 住宅的定义“住宅”一词是具有复合性概念的用途名称(Complex Package of Service),它包含了实质的蔽护功能(Shelter Package)与各种服务效能(Utility Package),以及外部性的社会环境条件(Social Package);住宅的意义与内涵随着个人的满足程度而有所差别,住宅不光是指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必须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它可以是个清晰、具象的物体,也可以是极为复杂难以具体化的概念,而其基本性质应具备下列几个特征注:不可分割性、长久性、昂贵性、投资财、不可移动性、异质性、消费财。

[1]2.集合住宅的定义2.1 集合住宅的定义与分类“集合住宅”是相对于单一住屋的对应概念,并无绝对性的意义界定,而是强调其有别于单一住屋的多数(或复数)性格,以及因为数量而衍生出的社会性、结构性、甚至都市性等多方面的议题与意义。

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商品住宅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的脱节现象,提出了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并指出一体化不仅包含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程序的同步与协调、设计风格的统一,还要体现不同业主对个性设计的追求,实现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并彰显住宅室内设计的个性化。

关键词:住宅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一体化,统一,个性化住宅建筑设计是住宅室内设计的前提,它的任务是如何以一种结构形式构筑起空间,为室内设计提供载体。

住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入,它的任务是在住宅内部运用物质技术及艺术手段,改善住宅的室内物理环境,根据室内空间的使用要求进行子空间的分割和调整,并进行室内装饰和艺术性陈列,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居住者生理、心理要求的内部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

二者都要面对诸如空间的功能、性质、结构形态、尺度、采光及内外空间协调等问题。

此外,建筑与室内的众多造型因素在形式处理方面应取得和谐统一,建筑内外许多设计元素、实施细节更需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整体策划、相互协调。

基于此,建筑和室内设计使用着许多相同的设计语言与形制,遵循着相同的原理与原则,具有较强的内在相关性,是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割裂的统一体。

实现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现代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1.我国现行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缺陷目前我国住宅商品房市场存在两种室内设计模式:一种是毛坯房交付,业主自行找装修单位进行室内设计,住宅室内设计在原有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完全不沟通。

业主要求设计单位设计出不同的装修风格,以满足个人的喜好;一种是精装修房交付,开发商统一进行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同时参与建筑设计,相互沟通。

开发商设计出几种风格模式,供业主选择。

这两种设计模式对于满足业主的需求并实现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均有一定的弊端。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借鉴意义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具有时代感和人 性化的住宅空间;注重细节和质感,提高居 住品质;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桢文彦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设计理论强调了空 间、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放与 封闭空间的交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 验。同时,设计注重材料、光影和细节的处 理,使住宅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特点,探 讨桢文彦的设计理念在集合住宅设计 中的应用和影响。
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理论,为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参 考和启示,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 展。
02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桢文彦生平简介
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53年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
设计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关注可持续 发展和人性化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提供支持和政策 引导,促进住宅设计的创新发展。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
感谢观看
THANKS
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
空间布局
桢文彦设计理论强调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官山集合住宅通过合理的空 间布局,实现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功能规划
在功能规划上,代官山集合住宅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设计了多样化 的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如休息室、娱乐室、健身房等,提高了住宅的使用效率 。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 彦设计理论分析
• 引言 •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 代官山集合住宅项目介绍 • 桢文彦设计理论在代官山集合住

城市集合住宅案例分析 潘艳茹

城市集合住宅案例分析  潘艳茹
启示:借用内廊将单栋建筑联系在一起,形成环形交通
大光小区加建围廊和电梯结构图 大光小区改造剖面图示意图
• 屋顶平台改造——补充绿地 增设电梯后屋顶可全民服务
A:充足阳光,开阔视野——娱乐、绿化、休闲、游戏 (屋顶花园)
B:屋顶设环形跑道——弥补运动设施的缺乏
四、室内空间改造
• LDK:小户型住宅,拆掉上下垃圾通道——增大约1M2的 使用面积,增加室内完整性与连续性
• 阳台改造:独立钢结构阳台的增加
THE END
三、外部空间的改造
• 停车改造是重点:
土楼垂直结构:1、2层一般为厨房和储藏空间;3层以上为居住空间; 中心为祖堂或者学校空间。 二层以下由于防御性及其功能需要为不开放空间
解决停车方案——地下停车
• 交通的改造: 自身海拔高,入口打斜坡 民意——安装电梯——单元多,电梯需求量大——耗资大
土楼联系 土楼的内部交通方式:内通廊式和单元式。
综上:提出改建来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设施的改进从而延 长建筑寿命,节约资源。
二、旧宅概况
• 小区面积1.6hm2容积率为190%,建筑密度60%,停车率 0.3辆/户,居民348户,5种户型
住宅户型基本信息
• 居民调查(入室调查,周边环境与建筑物现状调查),小 区不适应社会发张与居民生活的需求:
一、为什么要提出改建
• 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最长限度的延长 建筑的寿命是资源的最大节约。
• 将住宅的生命周期由规划设计-建造-运行(居住、改造)拆除-处理再生 变成 规划设计-建造-运行
• 结构确定耐久为100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而很多建 筑寿命仅为30年。短命的原因是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等 原因
A,室内使用面积少(上表可看出) B,停车面积不足,0.3辆/户,且人车道路混行 C,海拔高,攀爬吃力(由改小区的地理环境所决定),不适合老人 (改小区老人居多) D,绿地少,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都严重不足——缺少居民之间的交

中国住宅设计与技术新趋势

中国住宅设计与技术新趋势

计 与技 术
理念与成果。
12 .城市复合型住 区与高层蒿
产 业 化 ; 老 龄 化 ; 少 子 化 ;品 质 化 ; 11 .长寿化的Sl 住宅与资产的保 度住 区的涌现 价值 观 ;生活 方式 ;住 宅趋势 ;居住 值 增值 住 区规 划突 破 目前单 一 的封 仞 品质 ;公 共住房 ; 住 宅节能与技 术 ; 住 宅 是 寿 命 不 同 的 材 料 和 部 品 住 区规划 ,尝 试开放 与复 合 的城 老 年 人居 住 ;住 宅 产 业
完成 ,且在 施工 现场 对预 制 的部材和
化 、通 用化 ,是 实现住 宅产 业化 的重 使 传统建 材企 业 向以住 宅产业 化为 特 部 品进行 组装 ,以工 厂化 、标 准化 、 要标 志 。 自1 9 年 出 台 《 99 关于推 进住 点 的部 品生产 企业 转型 ,使开 发 、设 集成 化和 通用化 为基 本特 征 ,以住 宅 宅产业 现代 化提 高住 宅质 量的若 干意 计 、部 品生产 、施 工和科 研单 位组 成 通 用体 系的集 成技术 和装 配式 工业 化 见 》十多年 过 去了 ,已初步 建立 了符 联合体 。 生 产 方 式 来 建 造 的 集 合 住 宅 。 通 过 合产 业化方 向的建筑 ( 宅 ) 品体 住 部 53 日本住 宅 产业 化 的经 验借 鉴 . 系 ,一大批 建筑 材料 和部 品部件 实现 与国 际合作 了通 用化 设计和 规模 化生产 ,部品部 我国 正处 在住 宅产业 化和 工业 化 件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质量明显提高。 进 程之 中 ,大 规模 建设将 持续 较长 时 目前 , 由 中 国 国 家 认 证 认 可 监 期 ,我 国住 宅工业 化 的发 展 尚处在 起 督管理 委 员会批 准 ,专 门从 事建 筑产 步 阶段 ,无 论是在 设计 理念 、科技 研 品认 证 的机 构共 有 四家 。在 产业 协作 发 、工 厂化 制造 、现场 管理 、产 业链 中 ,部分 开发企 业通 过其 产 品开 发 , 配套延 伸发 展方 面与 日本相 比还 有较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一、最初的构思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安藤的业主委托的建设用地前面有一小块平地,后面是树木茂盛的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度。

关于如何处理这个坡度,业主的回答是必须做一面坚实的护崖墙。

于是安藤便在这是来了灵感,想利用靠在六十度斜面上的护崖墙设计一座集合住宅。

这就是浩大工程的开始。

二、必须越过的墙最初的想法是设计成将帆船埋在绿丛林的建筑。

但城市规划的高度限制为六米,所以就放弃了。

安藤有好些建筑就是因为有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法规等问题上有这些或那些的不如易,因此有很多设计没有建成。

在设计六甲集合住宅时安藤总结了经验,使其变成了现实。

三、方案与施工在设计方案定下来之前,他们考虑了很多方案。

最初的方案是将市区中常见的连这个盒子式的住宅错一下位,住宅横着一排,是一个乏味的建筑。

住在后面一栋建筑的人只能看到前栋建筑的后壁。

由于施工危险,大的建筑公司不给施工,找了个小的建筑公司,最后安藤和他们一起在那个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塌方的斜坡上施工。

最后六甲集合住宅用了五年的时间在1983年圆满竣工。

但是安藤希望每户都能体会到外部空间生活的乐趣,但是通过这个设计他明白了日本人大部分并不愿意在室外生活。

他们在上六七点离家上班,回到家已经是夜里十点以后了,对于无法享受生活乐趣的日本人来说,设计中的大阳台是没有意义的。

从断面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住宅分成两个部分(平地部分、坡地部分)。

平地部分为六层建筑,在四层的地方与坡地部分相连接。

坡地部分每两层为一个单元沿山坡呈台阶而上,上面的单元依托下面的单元支撑,最下面的单元完全接地,这样就使得上面的荷载有序得传递到最下面一个单元的地基,这个办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建筑接地的面积,使60度的山地建筑成为可能。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下面那个完全接地的单元,只要有了这个单元山地的坡度就不会对建筑建造造成任何影响。

四、建筑与安全第二期是一座不到六米的网格互相重叠着的14层集合住宅,50户的平面全部都是不同的。

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适应性套型研究

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适应性套型研究

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适应性套型研究作者:尹楠王赫淼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8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当下居住环境的变化,集合型住宅以其有机、多元、联动的优点进入大众视野。

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及二孩政策进一步放宽的社会背景下,家庭人口结构及居住模式等方面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其中多代居住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

鉴于此,应重点分析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适应性套型,结合该住宅类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实现改善人们的家庭居住环境,促进多代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问题及城市居住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户型;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集合型住宅在建设规模、数目、面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人口老龄化加重的社会背景下,居住问题屡见不鲜。

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课题还较局限,如房屋政策、栖身模式及构筑设计等仍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集合型多代居住适应性套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将成为促进我国集合住宅模式不断优化发展的新趋势。

一、集合型住宅多代居住适应性套型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加之流动人口控制政策的取消,所以我国城市人口激增。

从国家统计局于2016年公布的多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數据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高达8亿人左右,同比上一年末增加了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以上。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己进入城市化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

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诸如人口增长、居住需求多样及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这时集合型多代居住适应性套型住宅进入大家的视野,也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民众对住房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在商品经济影响下,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倾向开发建设规模大、出售率高、利润优厚的户型,却忽视了对建筑工程周围地块环境的探究,也没能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建筑的室内规划。

集合住宅的“集约化”与“离散化”辨析

集合住宅的“集约化”与“离散化”辨析

集合住宅的“集约化”与“离散化”辨析刘雪婷,王 冬(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摘要:近年来,由于居住人群对居住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集合住宅设计方会更多反思以单一复制与高层堆叠的设计手法带来的弊端。

当今,国内出现的集合住宅设计中的一部分更趋向重视居住空间的“透空性”与“呼吸感”。

文章从柯布西耶马赛公寓集约性反思开始,以贵阳花溪“梦溪笔谈”和深圳美伦公寓为例,探讨集合住宅在21世纪人居环境要求下集合住宅设计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关键词:集合住宅;集约性;马赛公寓;“透空性”;住宅设计[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04.30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nsification” and “Discretization” of Collective HousingLiu Xueting, Wang Do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4,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groups, the design of collective housing has begun to reflec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design method of single copy and high-rise stacking. Currently, the design of collective housing in domestic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rmeability” and “breathing” of the living spac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intensive reflection on the Marseille apartment in Corbusier, and uses the two cases of “Meng Xi Bi Tan” in Huaxi, Guiyang and Meilun Apartment in Shenzhen to discuss the new methods and new design of collective housing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the 21st century.Key words: collective housing; intensification; Marseille apartment; permeability; residential design1从“失败的塔”到“诗意的栖居”作者大卫·曼登(David Madden)在《保卫住房》一书中提出了“住宅是政治性的”[1]口号,其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经济也作为重要因素而影响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授课人: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概述一、研究框架二、主要研究内容1、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集合住宅规划与设计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城市空间轮廓线与层次的变化•·城市风貌与人文规划•·城市色彩韵律与跳跃•·建筑形态“露而不争,合而不同,兼容并蓄”2、从城市经济的角度出发,集合住宅规划与设计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城市产业规划与住区开发•·城市土地统筹与住区开发•·城市功能配套与住区生活3、从住区建设的角度出发,集合住宅规划与设计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居住与生活•·建筑与细节•·风情与环境•·地形变化与空间层次•·围合空间与邻里交往•·技术配置与项目定位三、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应考虑的“八大关系”:•1、住区与城市•2、住区与环境•3、住区与生活•4、住区与风情•5、住区与住宅•6、住区与细节7、住区与技术8、住区与开发四、本课程内容综合以上问题的研究,将中国集合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归纳为以下十方面进行讲解:第一讲、住区主入口规划第二讲、容积率与开发策略第三讲、院落单元与环境第四讲、地形再造与环境第五讲、车行道路与环境第六讲、短板结构优点第七讲、拿来主义风情第八讲、户型设计亮点第九讲、细节与材料语言第十讲、环境部品与品质第一讲、住区主入口规划1.1、住区主入口规划分类1.2、住区主入口风情规划1.3、城市轮廓线与主入口1.1住区主入口规划分类1.1.1、主入口空间与集中环境空间相结合的开敞型入口空间将景观环境与大尺度的开敞空间相结合,并将休闲、健身等功能融入其中。

例如:深圳万科城、北京顺驰领海等主入口。

1.1.2、主入口空间与住区文化活动、生活配套等功能相结合的风情型入口空间用适宜的空间尺度,将景观环境与居民文体活动,购物、小型餐饮、会所、居民休闲广场等功能相结合,凝聚人气、展示住区的主题风情。

例如: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北京绿城百合苑等主入口。

对于规模较小的组团型住区,将会所作为住区的步行主入口,将会所定义为整个住区的“城市会客厅”,以体现住区的生活品质。

1.1.3、主入口空间密植高大乔木,使其与建筑物形成互映关系的密植型入口空间将高大乔木及各类灌木密植于入口空间,以入口空间作为景观节点,运用多种造景手法塑造建筑与植物的融合关系,创造绿茵茂密的自然氛围。

例如:深圳中海香蜜湖一号,龙湖佛罗明戈等主入口。

1.1.4、将以上三种手法综合使用并结合地形和住区交通规划形成复合型入口空间以上三种手法并非只能独立使用,很多住区加以综合使用,并将主入口空间对外开放,既作为项目开发的展示区,同时又保证了生活配套设施的经营效益。

例如:深圳万科城、深圳金地香蜜山,广州星河湾主入口等。

1.2、住区主入口的风情强化住区主入口建筑造型的风情符号及建造细节,以强调和明示住区的风情主题。

植物配置细节、环境硬景细节、建筑构造细节、材质配置细节、部品设计细节是住区主入口风情化韵味的基础。

例如:重庆龙湖佛罗明戈,广州万科蓝山等。

1.3、城市轮廓线与主入口住区规划应强调城市轮廓线的丰富变化和空间纵深层次的通透性。

主入口空间应强调多、高层建筑体量之间、环境硬景与植物配置之间的相互映衬与对比。

第二讲、容积率与开发策略2.1、容积率为1.5-2.0的混合类高层规模住区2.2、容积率为2.5-3.0的全高层规模住区2.1、容积率为1.5-2.0的混合类高层规模住区2.1.1、多、高层分区规划(规模住区限定为占地约20公顷或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以上住区)从开发策略出发,该类住区一般采用多层住宅与高层住宅混合建设,多、高层住宅分别被规划成独立的区域。

2.1.2、产品开发策略容积率1.5的住区产品,一般采用联排+高层;容积率2.0的住区产品,一般采用花园洋房+高层。

多层住宅及多层配套公建形成具有风情特征的建筑群体,并以多层区作为一期开发,提升品质,拉升售价。

2.2、容积率为2.5-3.0的全高层规模住区采用高层低密度开放街区规划手法,以邻里单元为基础,形成独立管理单位,对城市开放部分街区和景观环境,以解决高容积率、高人口密度情况下的生活组织、交通组织和服务组织的有效合理,避免住区与城市的割裂。

第三讲、院落单元与环境3.1、院落单元的构成3.2、院落单元的环境3.1、院落单元的构成组团可划分为若干院落单元。

院落单元是居住者居家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单元,即:由少量建筑群体组合,以建筑、院墙或植物绿篱等围合形成的、不受机动车干扰的单元空间。

3.1.1、积极空间院落单元的向心围合空间是居民生活的共享空间、更具有领域感、更方便居民的熟识,所以称之为“积极空间”。

3.1.2、消极空间我们将未组合进院落单元的非向心空间称为“消极空间”。

该空间应满足日照间距要求,不作为居民人流活动和交往的空间,仅作为组团的开放空间设置交通、停车和其他配属功能。

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之间形成高差变化,可利用高差布置底层半地下独立停车房,也可形成整体的半地下停车库。

3.2、院落单元的环境住区环境体系由①住区中心环境、②院落单元环境、③道路环境构成。

院落单元的环境由楼前环境和院落共享环境组成,其步行尺度宜为80-100米范围。

3.2.1、院落单元的楼前环境---底层架空底层架空环境布置休闲坐椅、儿童游戏、健身设施及绿篱植物等。

该空间除满足邻里交往功能外,还是地下车库采光通气开口的适宜位置。

3.2.1、院落单元的楼前环境—楼前步道楼前步道环境主要通过:步道铺地、台阶铺砌、花池叠景、植物造型、部品设施及坐椅栏杆等创造出近邻交往空间的领域感和亲切的环境氛围。

3.2.2、院落单元的共享环境院落单元的共享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近便,安静的共用活动交往场所,主要通过:植物配置、步行路径、亭榭小品及休闲场地等创造出宜静、独立的近邻交往环境。

第四讲、地形再造与环境4.1、地形再造与停车空间4.2、地形再造与地下空间利用4.1、地形再造与停车空间将“地下”车库“原地形”建造(或少量下挖土方),覆土后既可形成坡地形景观,又可缩短车库坡道。

在适宜的位置开设与植物环境结合的采光通风天井,满足车库自然采光通风要求。

4.2、地形再造与地下空间利用应充分利用住区的地下空间,挖掘土地使用价值。

将地下空间与环境空间有机结合,利用下沉庭院、坡地、台地等处理手法尽可能增大地下部分露出地面的外墙延长面,创造半地下空间。

住宅一层可采用下跃式户型与下沉院落相结合,部分会所功能及住区服务功能可布置于地下空间,即增加住区植被覆盖率,对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第五讲、车行道路与环境5.1、路边环境的非均质5.1.1、路口环境空间5.1.2、路边环境空间5.2、道路的隐蔽5.2.1、坡地形的消防通道5.2.2、草坪式消防通道5.1、路边环境的非均质车行路边的的环境应避免匀质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道路转折的街口空间、建筑与道路边线的不同距离,建筑与道路的不同夹角关系、低矮不连续的院墙、草坪及灌乔木丰富的层次关系、地形的变化等形成丰富的环境空间形态。

5.2、道路的隐蔽将消防道路与环境步道、草坪相结合,将消防道路溶入环境之中,使道路“隐蔽”起来。

第六讲、短板结构优点6.1、短板结构在规划方面的优点6.2、短板结构在建筑方面的优点6.1、短板结构在规划方面的优点短板结构指:高层住宅单元组合不超过2个单元、多层住宅单元组合不超过3个单元(或楼栋组合长度不超过70米)。

短板结构现已为多数住区规划所采用,与长板结构相比在规划方面其优点为三个方面,即:6.1.1、减少阴影区,创造阳光环境“短板结构”的阴影区小于“长板结构”。

其北向空间植物的生长状况会有所改善,为户外活动场所提供更多的阳光空间。

6.1.2、缩限建筑体量,避免“均质排屋”“短板结构”缩限建筑体量,避免“均质排屋”。

使居住者易于感受住区空间形态的变化,使住区空间“活”起来。

6.1.3、改善风环境,提高舒适度“短板结构”周边的风压明显增高,风流速加大。

风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户外活动的舒适度。

注:短板结构在高容积率(2.5以上)情况下,应视具体项目情况运用。

6.2、短板结构在建筑方面的优点短板结构与长板结构相比在建筑方面,其优点为两个方面,即:6.2.1、户型组合多样化,充分利用山墙采光6.2.2、建筑造型丰富,提升产品档次第七讲、建筑造型的风情7.1、地中海风情——代表作:龙湖地产、万科地产7.2、北美式风情——代表作:绿城地产7.3、比喻型古典主义风情——代表作:中海地产7.4、西班牙浪漫风情——代表作:星河湾地产7.5、现代浪漫风情——代表作:万科水晶城、北京望京class7.6、现代简约风情——代表作:金地地产、万科地产7.7、中国韵风情住区建设的“拿来主义”风情化是住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法之一(如:地中海风情,北美风格等)。

无论“拿来”哪国的风情,都只是风情意向的加工和细化。

由于城市空间尺度、住区建设模式、规模及开发速度各不相同,所以这些被中国化的世界风情被称为——“找不到的建筑”。

建筑的风情包涵了:①文化、②符号、③色彩、④材质、⑤细节、⑥尺度、⑦韵律、⑧对比,八个方面的内容。

7.1、地中海风情采用丰富的具有地中海沿岸建筑特征的建筑符号、元素,材质、色彩以及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所塑造的风情建筑。

建筑最优尺度为2-5层建筑,短板结构,特别注重建造细节。

7.2、北美式风情采用凝重的建筑语言、符号化的细部节点构造、丰富的材质和屋顶形态变化所塑造的风情建筑。

建筑最优尺度分为:3-6层建筑、9-12层建筑。

特别注重屋顶造型和墙面构造细节。

7.3、比喻型古典主义风情采用古典主义比例关系、尺度和抽象的欧式古典符号,力求创造出厚重、贵气的美学风格,并以此为手法所塑造的风情建筑。

建筑尺度适用于:3-6层建筑和18-28层建筑。

7.4、西班牙浪漫风情采用西班牙度假酒店设计手法,采用豪华的装饰性细部、细腻的檐口及墙身构造节点、轮廓丰富的坡屋顶形态,所塑造的风情建筑。

建筑最优尺度为1-3层建筑、9-12层建筑,注重屋顶形态的变化和符号的运用。

7.5、现代浪漫风情采用简约的现代主义设计手法,运用饰面砖材与涂料的对比以及现代工业化的饰材构件所塑造的风情建筑。

建筑尺度适用于低层、多层、高层建筑。

7.6、现代简约风情采用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强调现代工业加工精细水平和装配水平,体现产业化生产加工的工业制品美感效果,体现高科技时代的技术含量。

建筑尺度适用于18层-28层高层建筑。

7.7、中国韵风情采用抽象的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以及院落围合空间为形态特征,强调人与建筑的尺度关系,创造本土文化风韵。

建筑最优尺度为:1-3层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