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

1、化合反应:(1)定义:多变一(2)基本形式:A+B=AB2C+O2=====2CO 2CO+O2=====2CO2CO2+C=====2CO CO2+H2O==H2CO3一、化合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 (是吸热的反应)2、分解反应:(1)定义:一变多(2)基本形式:AB=A+B 2HgO===2Hg+O2二、分解反应: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H2:O2=2:1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18、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第一章演化的自然1、宇宙的起源(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与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3、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

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

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3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3

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一、健康(一)健康的含义及其影响1、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1)生理健康也指身体健康,是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

生理健康即生理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精力充沛。

(2)心理健康是指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①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②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

(3)社会关系健康是指与他人和谐地相处,即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4)要过健康的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健康的基本知识,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对个人、他人和社会承担健康责任。

(5)亚健康状态:一种既说不上生病但也绝对算不上健康的“中间”状态。

人会感到容易疲劳,食欲或睡眠欠佳,甚至出现头痛、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各项医学检查结果又都正常,也称第三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出现通常与长时间饮食不合理,缺乏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心情郁闷或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如果对这种状态缺乏必要的重视而听之任之,这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就会长时间暗暗地发挥作用,并渐渐地积累,当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时就会使生理和心理失去应有的平衡,引发临床疾病。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健康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学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即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1)生物学因素:从古代到20世纪初,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种由致病微生物导致的疾病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物理部分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3. 能量转换- 功:力在物体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 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换形式。

4. 电磁学- 电流:电荷的流动。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二、化学部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稳定结构。

2.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 溶液与酸碱盐- 溶液: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 酸碱性:溶液的化学性质。

- 盐: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

4.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三、生物部分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小结构。

2. 遗传与进化- DNA:遗传信息的载体。

-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稳定状态。

- 食物链:生物间能量和物质的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循环系统:血液在体内循环的系统。

-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系统。

#### 四、地球科学部分1. 地球的结构- 地壳:地球表面的外层。

- 地幔:地壳下的中间层。

2. 地质作用- 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板块的移动。

- 地震:地壳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

3. 气候与天气-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 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可以自然恢复的资源。

- 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回顾一、物理篇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能量、力和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物理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

1. 光学知识光学是研究光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的学科。

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光现象,比如日出日落、彩虹、镜子里的反射等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知识。

通过实验和理论结合的方式,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方式、光的速度、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等重要知识。

2. 电学知识电学是研究电的产生、传输、控制等现象的学科。

电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比如电灯的亮起、电视机的工作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传导、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知识。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学习,我们了解了电的基本属性、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在电路中电流的流动等重要概念。

3. 力学知识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学科。

力是物体进行运动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力的三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这些定律,我们可以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二、化学篇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学科。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涉及了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

1. 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被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相同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度。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课中,我们学习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变反应速率的方法。

我们了解了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以实现对反应速率的调节。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精品文档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精品文档阳光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温度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

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草→鼠→蛇→鹰。

(3)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食物网。

(2)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1).破坏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2).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第3章人的健康与环境
本章特点
⏹1、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本章涉及的科
学知识与技能,以“健康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和影响健康的有利因素”为线索,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2、本章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许多概念与知识,但学习的目的除了了解
“人的健康与环境”有关的一些科学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突出科学探究。

⏹4、渗透科学史、反映新技术和社会问题。

本章知识体系
第1节健康
⏹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生理健康
2、健康包括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生物因素
3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一些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可使人患传染病。

(1)病原体
(2)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2、传染病(3)流行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实施调查的过程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

⏹3、编制调查表。

⏹4、实施调查。

⏹5、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有关传染病的一些概念
⏹病原体:指使人发生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微生物又包括细菌和病
毒)
⏹传染源:指会散发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疾病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方法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3节身体的防卫
⏹1、抵抗微生物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伤口等防御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抵抗入侵的各种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反应抵抗入侵的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1)抗传染免疫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2、免疫自然免疫
(2)免疫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3)计划免疫
⏹ 3、人体免疫功能
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
⏹1、恶性肿瘤
⏹2、冠心病
⏹3、高血压病因和预防
⏹4、糖尿病
第5节照顾好你的身体
(1)环境毒物和中毒
⏹ 1、防中毒
(2)食物中毒
⏹ 2、平衡膳食
⏹ 3、毒品和吸烟的危害
⏹ 4、急救常识
⏹ 5、血型和输血
第四章
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一、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主要矛盾:人口问题
二、环境问题
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

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

(2)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发展面临的第三类问题:即人类发展与能源的问题。

1、目前,人类主要使用了哪些能源:煤、石油、水
2、能源的分类:矿质能源与非矿质能源
3、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消费总费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变。

原因:(1)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变化(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影响(3)环境污染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及不可持续发展(存量有限)
4、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
(1)古代生物质能和水能
(2)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
(3)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电能大量使用
(4)21世纪核能的大量使用
5、面对能源问题,人类该怎么办?
(1)开发新能源
沼气、原子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乙醇
(2)改进现有能源的使用方式
(3)公众层面的能源节约
第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类生活需要利用地球上的哪些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土地等
2、资源分类: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
3、人类发展与地球上资源出现了什么问题?
(1)森林与草原掠夺性的破坏与危害。

(2)海洋资源的破坏及危害
(3)淡水及土地资源的匮乏等
4、对策: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1)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边砍边种、选择砍伐)
(2)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许多小的区域,每年在不同的区域砍伐如松树区每20—30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100年才砍伐一次。

(3)鉴定树木:鼓励公众选择经鉴定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下培育出的木材。

(4)少用一次性筷子或纸盒
(5)纸制品的重复使用
海洋(渔场)的可持续发展:
(1)限量捕捞(2)建立禁渔期(3)改变捕鱼方式(4)水产养殖(5)新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