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复习题20121029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20121029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20121029

一、名词解释1、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2、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5、春夏养阳: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

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6、藏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7、劳逸损伤: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

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过逸是指过度安逸,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而言。

8、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

9、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阴阳: 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11、秋冬养阴: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

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

二、简答题1、简述健康四大基石。

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健康的饮食可概括为两句话,共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记住这十个字,那就是科学的合理的膳食,“一”吃粗吃杂,荤素搭配。

第二大基石:适量运动运动要领运动做到三个字:三、五、七:“三”:一次三公里三十分钟以上;“五”:每星期最少运动五次;“七”:适量运动。

中医养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脏腑协调D. 气血流通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饮食有节B. 起居有常C. 情志调畅D. 过度劳累答案:D3.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要是指肾在人体中承担哪项功能?A. 生殖发育B. 呼吸功能C. 消化功能D. 血液循环答案:A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哪个方面?A. 饮食养生B. 四时养生C. 情志养生D. 运动养生答案:B5. 中医养生中“五味入五脏”指的是哪五味?A. 酸、甜、苦、辣、咸B. 酸、甜、苦、辛、咸C. 酸、甜、苦、辛、涩D. 酸、甜、苦、辣、涩答案:B6.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中的“七情”?A. 喜B. 怒C. 忧D. 惊答案:D7. 中医养生中提倡的“三因制宜”是指什么?A. 因人、因时、因地B. 因人、因事、因地C. 因时、因事、因地D. 因人、因事、因物答案:A8.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哪个观点?A. 预防为主B. 治疗为主C. 康复为主D. 保健为主答案:A9. 中医养生中,哪种体质的人应该少吃辛辣食物?A. 气虚体质B. 湿热体质C. 阳虚体质D. 阴虚体质答案:D1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运动方式?A. 太极拳B. 瑜伽C. 跑步D. 举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中医养生中,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A. 饮食B. 情绪C. 气候D. 遗传答案:A B C12. 中医养生中,哪些属于情志养生的内容?()A. 保持心态平和B. 避免过度忧虑C. 适当发泄情绪D. 经常进行冥想答案:A B C D13.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养生中的“四气”?()A. 寒B. 热C. 温D. 凉答案:A B D14. 中医养生中,哪些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A. 梨B. 苹果C. 蜂蜜D. 葡萄答案:A C D15. 中医养生中,哪些行为有助于调养肝脏?()A. 适量饮酒B. 保持情绪稳定C. 避免熬夜D. 多吃辛辣食物答案:B 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医养生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外邪引起的。

中医养生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养生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养生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养生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气血充足D. 脏腑功能协调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顺应自然B. 形神共养C. 动静结合D. 过度劳累答案:D3. 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治疗疾病的同时,预防其他疾病D. 只关注疾病的治疗,不关注预防答案:B4. 以下哪个脏腑在中医养生中被认为是“后天之本”?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5. 中医养生中“精”的含义是什么?A. 精神B. 精液C.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D. 血液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中医养生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体的健康?A. 饮食B. 情绪C. 环境D. 遗传因素答案:ABCD7. 中医养生中,以下哪些是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A. 饮食调养B. 情志调养C. 起居调养D. 药物治疗答案:ABCD8. 以下哪些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保健方法?A. 针灸B. 按摩C. 拔罐D. 食疗答案:ABCD三、判断题9. 中医养生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对/错)答案:对10. 中医养生中,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养生。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养生中“形神共养”的含义。

答案:中医养生中的“形神共养”是指在养生过程中,既要关注身体的养护,也要注重精神的调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12. 描述中医养生中“顺应自然”的具体做法。

答案:中医养生中的“顺应自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如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等,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五、论述题13. 论述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答案: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重要性在于通过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养生学是从()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A. 中西医综合B. 西方医学C. 中医D. 药学答案:C2. 中医养生强调养生的基本原则是()。

A.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B. 养生与医疗相结合C. 饮食调理为主D. 运动调摄为主答案:A3. 中医养生学的核心理论是()。

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六经学说D. 脏腑学说答案:A4. 中医养生学主张()。

A. 尽量避免疾病B. 尽最大努力治疗疾病C. 保持身心平衡D. 尽量延长寿命答案:C5.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包括()。

A. 中药疗法B. 针灸疗法C. 食疗疗法D. 水疗疗法E. 气功疗法答案:A、B、C、E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答案: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六经学说和脏腑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通过平衡阴阳可以达到健康的状态。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养生归纳为五个元素的相互关系,即金、木、水、火、土。

六经学说强调通过调节六个经络的功能来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脏腑学说将人体的器官归纳为五脏六腑,通过调理脏腑的功能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

答案: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食疗疗法、药膳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和按摩疗法等。

食疗疗法是指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如养心安神、养肝明目等。

药膳疗法是指通过采用中草药搭配食材,制作具有特定功效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经络、穴位等手段调理身体的方式,以促进体内气血的畅通。

气功疗法是一种通过呼吸调节和身体动作来调整身心机能的方法,包括太极拳、气功吐纳等。

按摩疗法是指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调理身体健康。

三、论述题请用500字阐述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答案: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

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常的状态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完整word版)《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完整word版)《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2010-2011-2《养生学概论》复习题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ABC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C、心理平衡D、综合调养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喜则气缓B、喜则气消C、忧则气上D、悲则气结E、怒则气乱3、何处是人体脂肪主要的堆积处( C )A、脸部B、胸部C、腰腹部D、肩部E、腿部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ABCD )A、体质差异B、性格差异C、年龄差异D、性别差异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D )A、阴阳转化B、阴阳对立C、阴阳消长D、阴平阳秘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ABCD )A、节制法B、疏泄法C、转移法D、情志制约法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 A )A、木、土、水、火、金B、金、木、水、火、土C、木、火、土、金、水D、金、木、水、火、土E、土、木、金、水、火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C )A、《左传》B、《山海经》C、《内经》D、《吕氏春秋》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ABC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D )A、社会因素B、环境因素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C )A、督脉B、带脉C、冲脉D、任脉E、奇经八脉12、与人体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A )A、气的推动作用B、气的固摄作用C、气的温煦作用D、气的防御作用E、气的气化作用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A、老子B、达摩C、庄子D、孙思邈A、《黄帝内经》B、《神龙本草》C、《礼记内则》D、《道德经》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 B )A、大椎B、气海C、神阙D、命门E、太冲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B )A、怒伤,以忧胜之B、喜伤,以恐胜之C、喜伤,以思胜之D、怒伤,以喜胜之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C )A、足少阴肾经B、阳维脉C、任脉D、带脉E、手少阴经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A百会B印堂C承浆 D 风府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C )A、足少阴肾经B、阳维脉C、督脉D、带脉E、手少阴经20、影响人类的环境因素有(ABCD )A、生物因素B、化学因素C、物理因素D、社会心理因素E、行为因素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A、芒果B、橘子C、西瓜D、甜瓜22、水谷之海是指( B )A、胆囊B、胃C、肝肾D、心肺E、大肠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ABCD )A、喜则气缓B、恐则气下C、怒则气上D、思则气结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E )A、曲直B、生长C、润下D、从革E、炎上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D )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E、带脉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 D )A、心B、脾C、肺D、肾E、命门27、被誉为大众情人的水果是( C )A、葡萄B、樱桃C、苹果D、李子28、中医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 D )A、生命规律B、衰老机制C、养生原则和方法D、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29、肝藏血的作用体现在(ABCDE )A、贮藏血液B、调节血量C、濡养筋目D、为经血之源E、防止出血30、心的生理联属是(ABC )A、在志为喜B、在液为汗C、开窍为舌D、其华在唇31、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B )A、心B、肾C、脾D、肝E、心包32、中医养生学中的整体观念包括( D )A、人体结构上功能上的整体性B、人与自然的整体C、人与社会的整体性D、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33、五色配五行,黑色在五行中属( B )A、火B、水C、金D、以上均不是34、三宝养生论中的“三宝"是指(A )A、精气神B、气血津C、心肝肾D、神魂魄E、以上均不是35、被称为“水谷之海"的腑是( D )A、三焦B、膀胱C、大肠D、胃E、小肠36.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是( A )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doc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doc

中医养生学概论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C、心理平衡D、综合调养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喜则气缓B、喜则气消C、忧则气上D、悲则气结E、怒则气乱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A、水土B、火水C、金水D、金木E、土木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A、体质差异B、性格差异C、年龄差异D、性别差异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A、阴阳转化B、阴阳对立C、阴阳消长D、阴平阳秘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A、节制法B、疏泄法C、转移法D、情志制约法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A、木、土、水、火、金B、金、木、水、火、土C、木、火、土、金、水D、金、木、水、火、土E、土、木、金、水、火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A、《左传》B、《山海经》C、《内经》D、《吕氏春秋》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A、社会因素B、环境因素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A、督脉B、带脉C、冲脉D、任脉E、奇经八脉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A、头项寻列缺B、面口合谷收C、肚腹三里留D、腰背委中求E、以上均无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A、《黄帝内经》B、《神龙本草》C、《礼记内则》D、《道德经》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A、老子B、达摩C、庄子D、孙思邈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A、大椎B、气海C、神阙D、命门E、太冲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A、怒伤,以忧胜之B、喜伤,以恐胜之C、喜伤,以思胜之D、怒伤,以喜胜之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A、足少阴肾经B、阳维脉C、任脉D、带脉E、手少阴经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中医养生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养生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养生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药物治疗B. 食疗C. 阴阳平衡D. 运动锻炼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中的“四气”?A. 寒B. 热C. 湿D. 凉答案:C3. 在中医理论中,哪个脏腑与情绪“怒”相对应?A. 心B. 肝C. 脾D. 肺答案:B4. 中医养生中提倡的“饮食有节”主要是指什么?A. 定时定量B. 只吃素C. 随意饮食D. 暴饮暴食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按摩手法?A. 揉B. 捏C. 捶D. 刮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中医养生中的“精气神”是指以下哪些方面?A. 物质基础B. 生命活力C. 精神状态D. 身体形态答案:A, B, C7.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顺应自然B. 形神并养C. 饮食调养D. 情绪管理答案:A, B, C, D8. 中医养生中,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上火”?A. 情绪激动B. 饮食辛辣C. 过度劳累D. 环境潮湿答案:A, B, C三、判断题9. 中医养生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外界邪气引起的。

(对/错)答案:错10.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中医养生中的“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调整情绪、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预防优于治疗,通过提高个体的健康素养和自我调理能力,达到维护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12. 描述中医养生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做法。

答案: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养生策略。

春季和夏季是阳气生发和旺盛的时期,应注重保护和培养阳气,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多晒太阳、适当食用温性食物等方法来养阳。

而秋季和冬季则是阴气盛的时期,应注重滋养阴气,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芝麻等来养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2、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3、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5、春夏养阳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

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劳逸损伤8、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10、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11、秋冬养阴秋冬养阴,养生术语。

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

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

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二、简答题1、简述健康四大基石。

十六个字:第一,合理膳食;第二,适量运动;第三,戒烟限酒;第四,心理平衡。

“一” 吃粗吃杂,荤素搭配“二”是二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

“三”是三份高蛋白。

“四”是“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七八分饱”是延年益寿的关键.“红”是红色的蔬菜。

“黄”红黄色的蔬菜“绿”既指蔬菜,也包括绿茶。

“白”是燕麦粉、燕麦片。

“黑” “黑”是黑木耳等黑色食品。

2、简述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顺天时,调气机。

3、简述饮食调养原则。

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偏,合理搭配,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不可过饥,不可过急,食量适中;三要饮食卫生,防止并从口入,四要因时节,因人体,因地域,因疾病的不同来搭配饮食。

4、简述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5、简述气血的主要功能。

气是不断运动具有很强活力、极其细微的物质;血是循行脉内的红色液体;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区分阴阳,气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是液态物质,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属于阴。

气。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营养作用6、简述饮食不节。

中医内伤病因之一。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营养不得补充或损害脾胃,致使气血亏少,正气不足而致病。

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或有毒食物,可伤及气血、脏腑,扰乱气机升降,引起吐泻、腹痛、痢疾,甚或昏迷等中毒现象。

饮食偏嗜。

过食肥甘,可助湿生热或生痈疡;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而致吐泻、腹痛;过食辛辣,可使胃肠积热,而致便秘或痔疮下血。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饮食的得宜,对疾病的发生、性质及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

7、辩证论治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8、简述津液的主要功能。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为滋润濡养津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具有较强的滋润和濡养作用,内至五脏六腑,外而筋骨皮毛,无不依赖津液的滋润和濡养。

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养皮肤肌肉,使肌肉丰满,毛发光泽;渗入体内的津液,能濡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各孔窍的津液,能使口、眼、鼻等官窍濡润;流注于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渗注于骨、脊、脑的津液,能充养骨髓、脊髓和脑髓。

因此,津液不足,滋润濡养功能失职,则可使皮毛、肌肉、孔窍、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

、化生血液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营气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循环全身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谓血。

”津液还有着调节血液浓度,维持循环血量的作用。

当血液浓度偏高时,津液渗入脉中稀释血液,并补充血量;当机体津液亏少时,血中之津液也可以从脉中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

由于津液与血液的这种相互渗透和转化,而且又都同源于水谷精微,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调节阴阳人体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津液作为人体阴液的一部分,一方面人体津液充足,既可制约亢奋之阳热,又可气化为汗,借出汗以散发身热,调节体温,从而维持体内阴阳寒热的协调平衡。

另一方面,津液代谢常随机体活动与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

”说明津液的代谢随外环境中气温的变化而调节汗、尿的排泄,进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以促进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和排泄废物津液经过代谢后,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能把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各种有毒废物带出体外,因而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避免了有毒废物在体内的蓄积,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若津液排泄废物的功能失调,出汗或排尿异常等,就会使代谢产物潴留于体内,继而产生多种病理变化。

另外,津液也是气的载体之一,具有运载全身之气的作用。

人体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津液,才能运行输布于体内各处,以发挥其作用。

等三、选择题1、以下对于五味子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 A )A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B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C 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止咳D 补精髓,助肾阳,强筋健骨2、以下对于熊胆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 B )A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B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C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D 清热、生津、凉血3、以下对于党参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C)A 养肝,宁心,安神B 泻实热、下积滞、化瘀C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D 止咳祛痰,消食化滞4、以下对于阿胶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D)A 补脾健胃、燥湿利水B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C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D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5、以下对于刺五加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A)A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B 行气燥湿、降逆除满C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D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四、论述题1、谈谈鹿茸的养生功效。

鹿茸味甘、咸,性温。

入肝、肾二经,具有壮肾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之功效。

明代李时珍则说:“鹿茸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1 强壮作用。

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饮食,减少疲劳2 对心血管的作用。

鹿茸精大剂量可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可使心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对衰弱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对心律不齐有调节作用,并使心脏收缩加强。

3 有性激素样作用。

动物试验证实,用鹿茸酊作皮下注射,几天后即见前列腺、精囊重量增加。

4 它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功能。

3、简述病因。

中医学认为,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1.中医分类:病因种类繁多,现代对病因的分类,是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

即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戾气、疫气);②内伤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不节、不洁、偏嗜)、劳逸失度(过劳、过逸);③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④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6、谈谈人参的功效分类以及养生作用。

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弁鄐j补元气,固脱生津,补益脾肺。

《神农本草经》谓其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功效(1)人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智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减少疲劳,增强肾上腺皮质弁遄F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延长细胞寿命、防止基因突变、具有较好的防癌、抗癌作用;2)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有类似强心皂苷作用;能增强性腺弁遄A有促性激素作用,加速性成熟过程;(3)能降低血糖,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4)能改善消化弁遄A增强食欲;(5)能刺激造血器官,使造血机能旺盛,增强机体免疫力,确是上好的中医药保健品。

分类质量最佳的是野山参,圆参中的生晒参、红参、糖参、皮尾参、参须五种养生作用人参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什么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科。

学习方剂配方原理及结构。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原理主要可以概括为整体取性、因证论效、中介调理三条。

并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来认药、用药、组方的,药性、药味、药效和配伍都以辨证论治为纲,为辨证论治服务,形成中药的药理和方剂的方理。

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