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1.doc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性课题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
电灯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工作的。
当电流通过灯丝时,灯丝热到白炽状态就发出明亮的光,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为我们服务;电灯的灯丝是用熔点高的钨丝做的,这是因为灯泡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在2000摄氏度以上,用钨丝比较耐用;灯丝做成螺旋状是为了减少散热,因为灯泡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在2000摄氏度以上,提高灯丝的温度,以便更好的发光;为了防止钨丝在高温下氧化,小功率的灯泡都抽成真空,而60瓦以上的灯泡要冲入惰性气体,这些气体可以阻碍灯丝在高温下的升华;灯丝较粗的灯泡额定功率较大,灯丝较细的灯泡额定功率较小。
因为灯泡中灯丝的材料、长度相同,根据电阻的性质,导体横截面积大,则电阻较小;电灯的亮度由电灯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大的灯泡比较亮。
例如“220V,25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由R=U2/P可知,25W的灯泡电阻较大,100W的灯泡电阻较小。
如果将两灯串联,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由P=I2R可知,25W 的灯泡较亮。
如果亮灯并联,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由P=U2/R可知,此时25W的灯泡较暗;灯泡使用时,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
关灯后,温度降低,钨蒸气凝华附着在灯泡壁上。
时间长了,灯泡壁就会变黑;灯泡的灯丝断了以后,如果搭接上再用,会更亮一些。
因为灯丝断了后,长度变短,灯丝的电阻变小,根据P=U2/R,则R变小,P变大,所以显得更亮一些,但由于消耗的电功率变大了,容易使温度升高而再次烧断灯丝;同一个灯泡,深夜使用时比傍晚亮,因为实际的输电线路都存在一定的电阻,当傍晚进入用电高峰时,接入电路的用电器增多,致使干路中的电流增大,输电线分到的电压也变大,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变小。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6篇)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6篇)第一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上传: 欧阳坤更新时间:2013-1-20 21:26:00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公路的弯道测量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创造为指向,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儿童活动中心论”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我国目前尚处在研究性学习的起步探索阶段,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1问题的提出过往的行人经过时发现,路面在拐弯处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侧高、另一侧低,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为了下雨时雨水容易流走,有人说这样车可以跑得快……不禁让人想到“路面为什么要修成这样?”这是类似火车转弯的向心力一个不错的研究性课题。
2 研究的实施步骤组织4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6人左右,研究是在课余时间分时完成的。
(1)察看地形各小组首先分批对公路地形和路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学生们观察很细致,最后总结地形特点报告:这段路面呈“S”形,弯曲部分内侧路面低,外侧部分路面高,弯曲程度大的(老师注:曲率半径小的)路段内外侧高度差较大,否则小。
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我告诉他们,到物理教材“圆周运动及其应用”一章中去找答案。
通过学习,他们很快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虽然有的同学还不很理解,但他们这时对该知识的需求却成为他们理解这些知识的强大动力。
为了使原理的理解更透彻,各小组在一起,一个小组解释,其他做必要的补充,这是一次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
我们的实践表明,对某一部分知识的实际需求会形成对之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是一种“问题驱动”式的学习。
最后讨论的合理解释为: 汽车以一定的速度v通过公路,在拐弯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最新版】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题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选题背景在当代,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了大量机器。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摩擦力又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摩擦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为切入点,运用中学物理所学的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种因素影响,力求得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力学知识。
本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员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写论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组员间的配合也是对我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1、验证滑动摩擦力受正压力及动摩擦力因素影响,并探索其它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从新浪网、课外书籍中采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计划[一]研究步骤(第一阶段):此阶段为理论分析阶段。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实验验证阶段确定研究方向。
本阶段计划用七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第二阶段):此阶段为实验验证阶段。
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组员间的讨论定下论文初稿,再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补充修改。
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论文。
本阶段计划用十三周时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进行实验研究,取得实验数据。
2、整理、总结研究结果。
3、撰写论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务分工1、查阅资料:xx2、准备开题报告:xx3、撰写论文:xx、xx4、成果展示:全体组员六、可行性分析1、课题本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最新3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一课颗成员:乐有良贺德才樊华录苏和平陈娟陈炳银胡青松徐涛何忠宝王相和黄妮娜陈艳胡传兵杨仕芳贺茂功课题组长:贺德才研究时间:20xx.12 ――20xx.12提要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3)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4)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6)五、研究过程与成果 (7)(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三大实践活动 (7)1 、开展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学习 (7)2 、开展创新阅读:在创造中学习 (8)3 、开展专题研究:在反思中学习 (11)(二)教师研究性教学的探索:课题教学法 (12)六、问题与建议 (16)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
高中物理课题

题目:高中物理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推进一、课题的提出在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刚刚实行的第一学期,物理选修课的地位也也随之有较大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背景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并突出其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研究现状“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在学习活动中,二者相辅相成。
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
四、研究意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
五、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从目前来看,世界发达国家都已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教学实践,并以此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活动,在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ﻭ高中研究性学习篇一:课题提出背景说明ﻭﻭ 1.塑料袋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长久的危害.由于塑料不易被分解,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而塑料购物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ﻭ2. 办发出,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
ﻭﻭ3。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鼓励寻找代替塑料袋的最好替代品。
目前商场上最好的替代品是棉布袋和帆布袋因为他们取之于自然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其次为无纺布袋,因为它有利于重复使用,可回收再利用ﻭ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ﻭﻭ目的:通过了解限塑令的执行状况及环保购物袋的使用现状,大致了解目前在推广环保购物袋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广环保购物袋,环保意识。
ﻭﻭ意义:1.在研究的过程中,组员们对于环保购物袋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环保意识ﻭ2.通过和提出建议,每一位成员都会为环保提出自己的建议,3.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ﻭﻭﻭ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向同学,家人,以及市民推广环保购物袋。
ﻭﻭ任务分工:ﻭﻭ组长:闫蒲ﻭﻭ组员及分工:ﻭ资料查找:ﻭ摄像,拍照:石坤ﻭﻭ问卷设计:ﻭ调查问卷发放:崔畅ﻭﻭﻭ问卷统计,分析:ﻭ采访:ﻭﻭ材料汇总及整理:ﻭ撰写:ﻭ文字及报告编排:ﻭ活动步骤:ﻭﻭ1。
查找资料(环保购物袋的种类,组成,性能;环保购物袋在世界的状况; 环保购物袋在我国的状况;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推行购物袋时的可借鉴措施;)(进行中)ﻭ1周ﻭ 2.前往附近的市场观察塑料袋和环保购物袋的使用状况,进行统计ﻭﻭ与此同时,组员在各自所居住小区附近进行随机调查,记录调查结果ﻭ3.设计有关《塑料袋和环保购物袋使用状况》的调查1周ﻭﻭﻭ表(进行中)ﻭﻭﻭ1周ﻭﻭ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的开题报告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1.研究内容(1)研究高中物理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观念和态度;(2)研究高中物理教师已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和方法;(3)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设计一套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和教学评价体系。
2.研究意义(1)对于推广研究性学习,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促进高中物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3)能够为高中物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方向和实践推广经验。
三、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中物理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观念和态度进行调查,明确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已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总结出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3.教学实验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设计一套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并进行教学实验,根据教学及时调整方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预期成果研究性学习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本文仅是起步阶段的探索。
经过研究,我们预期能够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物理教师普遍存在研究性学习观念和态度偏低的问题,需要引导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在研究性学习方面,高中物理教师已经实践了很多有益的活动,但需要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3.开发出一套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得出其有效性。
【最新】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一)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
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
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出类拔粹。
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三)目的和意义: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摩擦力
在当代,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了大量机器。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摩擦力又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摩擦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为切入点,运用中学物理所学的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种因素影响,力求得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力学知识。
本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员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写论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组员间的配合也是对我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验证滑动摩擦力受正压力及动摩擦力因素影响,并探索其它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新浪网、课外书籍中采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计划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此阶段为理论分析阶段。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实验验证阶段确定研究方向。
本阶段计划用七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此阶段为实验验证阶段。
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组员间的讨论定下论文初稿,再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补充修改。
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论文。
本阶段计划用十三周时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实验研究,取得实验数据。
2、整理、总结研究结果。
3、撰写论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务分工
1、查阅资料:XX
2、准备开题报告:XX
3、撰写论文:XX、XX
4、成果展示:全体组员
六、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本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种书籍都曾进行探讨,有较充分的资料来源,且涉及的力学知识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周学校研究性学习时间,周末及寒假进行研究活动,时间充足。
3、活动所需经费不多,活动工具简单,都能由组员自行解决。
4、全体组员对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预期成果:论文
八、成果表达形式:文字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人类生活、生产中,摩擦力无处不在。
摩擦力按其性质可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三种。
不同性质的摩擦力,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亦不相同。
我们组选择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进行研究,并粗略研究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研究至今,已取得一些成果。
首先对于滑动摩擦力,从课本中知道它与正压力成正比。
我们组员采取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准确验证了在动摩擦因数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这一结论。
但因为动摩擦因数较难控制,只粗略验证了在正压力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系数成正比这一结论。
由此,我们仍可得出f=μN这一公式。
那么动摩擦因数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知道动摩擦因数反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反过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决定了动摩擦因数,而动摩擦力是两个有不光滑接触,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动摩擦因数也不是单独由某一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决定的,而是由两个有相互作用摩擦力的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决定的。
假如我们拿一支笔,一段小绳,把绳子缠绕在笔上,我们会发现绳子缠绕的圈数越多越难拉动,如果绳子之间有重叠的话,则更是难以拉动。
这中间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摩擦力的因
素呢?我们分析得到:绳子在笔上每绕一圈,绳子与笔之间就多了一圈(无数多个)接触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多了无数处,即有更多的地方产生摩擦力,所有的摩擦力叠加在一起,便使合力增大了。
若绳子中有重叠,则不止绳子与笔之间,连绳子与绳子之间也会有相互作用,阻碍对方运动。
且这时绳子与笔的压力除直接与笔接触的绳子的压力外,也包括绳子与绳子之间的压力,这样摩擦力便急剧增大,以致难拉动绳子。
生活中,船靠岸时总是用绳子绑住岸上的桩,也是采用多绕几圈绳子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的。
但这里面并不包括除正压力及动摩擦因数以外的其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对于静摩擦力,其产生原因是因为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而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原因是有外力作用,因此,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不仅包括接触面不光滑、有正压力,还需要有外力作用。
在不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时,外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
一旦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物体便开始运动,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
那么最大静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经过实验可知fmax=μN即最大静摩擦力与静摩擦因数和正压力成正比,其中静摩擦因数比动摩擦因数稍大,因为当外力等于动摩擦力时,物体受力还是平衡的,要使物体运动,就必须增大外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固定的,较少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只有充分了解、控制这些因素,才能充分利用有益摩擦,避免有害摩擦,最大程度地改进生产,改善生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