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一、诗歌常识(一)古诗的分类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①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完整版)古典诗歌题材分类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
苏轼《初夏》)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分类7大类

诗歌分类7大类
一、传统诗歌
传统诗歌包括古诗、楚辞、宋词、蒙古诗歌等,紧抓住古典时期的诗歌风格,唱咏那醇厚、恣意的词句,捕捉生活中的苍凉和淡然,表达对社会的认知与感悟。
二、宋词
宋词以宋代文人陆游为代表,是一种古典诗歌。
以直抒胸臆、表达伤感情怀的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思或表达激昂志向,讴歌大自然和做人处世的真理为主。
三、抒情诗
抒情诗强调表达抒情,以情怀为中心,强调通过词句的活泼、抑扬、婉转,刻画细腻的情感,比喻运用的丰富,给人以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四、写景诗
写景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以描绘生动的景象为特点,把自然美景一行一行描摹出来,锤炼其对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切体会。
五、讽刺诗
讽刺诗以讽刺批判来抒发诗人的心声,运用词藻形象、讽喻、比喻、反讽、自嘲等手段,勾勒出一幅集哀叹、憾艳、触目惊心的形象,对社会的负面现象进行强烈的抨击。
六、儿歌
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节奏明快的曲调,诗句腔调悦耳,把人的经历和感受浓缩成一句句精辟的语言,对孩童进行身心愉悦的熏陶。
七、民谣
民谣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表达民间的悲欢离合,彰显民族文化气息的文学形式,以温柔婉转、节奏悦耳的词句,表达民间百态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 双关,任你想象。
四、按内容分(题材)
1 、送别诗 2 、怀乡诗 3、咏物诗 4、咏史怀古诗 5、边塞诗 6、山水田园诗 7、宫怨诗和闺怨诗 8、爱民悯农诗 9、哲理诗 10、爱情诗 11、人生感慨诗
1 、送别诗
(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中国人重视 友道、友情的传统源远流长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 量表达友情、描写送别的诗词)
6、山水田园诗
生活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山水风光、田园景色以及乡村
8、爱民悯农诗
古代所有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反映统治阶级对人民敲诈 勒索的诗,均可称之为悯农诗。在悯农诗中诗人哀怜同情百姓, 或描写统治者的腐朽生活与劳动者的辛酸悲惨生活,或揭露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剥削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欺压。如李绅的 两首《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还有杜甫的《兵车行》等。在艺 术上悯农诗往往叙议结合,多用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
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涛,是 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 严,篇有定句(除排格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 字(每句诗的宇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 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 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 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 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 排律或长律。
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1.送别赠别诗。
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的思想感情。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咏史怀古诗。
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
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
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
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
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
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

绝句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唐以后盛行的一种诗体。每首 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 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 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 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 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后来也有 人写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等。近体绝句是 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粘对, 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 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 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绝句 作为一种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 因而为诗人普遍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种诗体。
一、按表达方式分
依据诗歌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抒情 诗与叙事诗两大类。 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旧体诗:《沁园春•雪》
现代诗歌
新体诗:
自由体诗:郭沫若《天狗》
新格律诗:闻一多、徐志摩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 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一、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
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
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
如陆游《书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
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二、不同题材诗歌情感鉴赏要点(一)思乡怀人诗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示例: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二)边塞征战诗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②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厌恶战争③风格——雄壮豪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详细】

裁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曲 散曲:小令(短小的曲子)、套数(散套) 戏剧: 杂剧、传奇(已是供演出的剧本)
•上古 —— 歌谣
•先秦 —— 诗骚
时 •两汉 —— 乐府 间 •魏晋南北朝 —— 文人诗 段 •唐代 —— 唐诗
•宋代 —— 宋词
•元明清 —— 元曲、诗词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
2020/6/3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四言古诗: 出现最早《诗经》
古体诗 五言古诗: 成熟于汉代 古体诗
七言诗: 成熟于唐代
诗
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
中 国
“歌行”、“引”、“曲”、“吟”等名 称
古 典 诗
近体诗
绝句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形成于唐代) 律诗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歌体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东晋 (田园诗派) 咏怀诗.出仕与归隐的矛盾
刘宋 谢灵运
大力描写山水第一人
(山水诗派)
四、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汉末):
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 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
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 刚气派,形成“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人称“建安之 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主要内容: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 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 坚贞的情操。“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 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 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古诗十九首》
因作者姓名不可考,晋代后就被称为“古 诗”,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 选》,代表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今天的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
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配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
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
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
最早的乐府诗是配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其间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
一指诗体名。
也称为古诗、古风。
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
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
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
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
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为“今体诗”、“律诗”。
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
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
“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格律诗。
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
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功绩。
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炼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
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
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
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称“长律”)三种。
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并且讲究粘对。
4.每首必须用对仗。
绝句
绝句律诗的一种。
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
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
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其中不讲平仄、连对,押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讲究平仄、连对并押平声韵的,叫律绝。
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
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
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
它同五言诗一
样起源于民间,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
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可分为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
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
杂言诗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
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
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
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词
词,诗歌的一种。
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
从词的句式说,称为“长短句”,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的要求。
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调,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
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
由于词调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
四叠等四种不同形式。
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一首单调的令词,因此,它更接近于词。
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诗词。
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迥然不同。
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
主要特点有: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最显著之点。
以字数多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主要地位。
中调
中调: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与长调之间,所以得名。
如《蝶恋花》、《渔家傲》等词调。
长调
长调即长词。
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3段的《兰陵王》、4段的《莺啼序》等词调,都称为“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