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
第十六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δ值定义式(定性参数)
样品 标准 6 若H 0 一定: 10 10 6 标准 标准
若 0 一定: H 标准 H 样品 H 标准 10
6
H
H 标准
10 6
H0=1.4092T,νTMS=60MHz,
CH3Br νCH3=60MHz+162Hz
生一个各向异性的次级磁场,使得某些位置上 氢核受到屏蔽效应,而另一些位置上的氢核受 到去屏蔽效应。
2. 磁各向异性--苯环
苯环的氢核在去 屏蔽区,共振信 号向低场区移动, 其化学位移值大:
δ=7.27
1. 苯环中心: 正屏蔽区(+)
2. 苯环平面: 去屏蔽区(-)
2. 磁各向异性--双键
双键
电子的情况与苯环相似,氢核处于
c. 饱和烃的氢δ一般较小,CH3(0.87)、CH2(1.20
d. 乙烯氢(5.25)、乙醛氢(9.69)、乙炔(2.88) e. 与氧相连的质子,化学位移增大,一般在4左右
溶剂和试样测定(p258)
1、常用溶剂:
氘代溶剂(不干扰,易溶解)
D2O、CDCl3、CD3OD 2、标准物: 有机溶剂-TMS 重水-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
去屏蔽区,其化学位移较大。
乙烯氢:δ5.25,乙醛氢:δ9.69
2. 磁各向异性--三键
三键的各向异性使乙炔的H核处于正屏蔽区, 化学位移较小, =2.88(乙烯氢:δ=5.25)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a. 芳氢δ为7.27。
b. 活泼氢 (酚羟基、烯醇基、羧基、氨基等)
δ为10以上。
CH(1.55)
C= C
F2
与手性碳原子相连的-CH2-上的二个氢核是磁不等价的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 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2024版】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样品:纯度高,固体样品和粘度大液体样品必须溶解。
溶剂:氘代试剂(CDCl3,C6D6,CD3OD,CD3COCD3, C5D5N)
标准:四甲基硅烷 (CH3)4Si ,缩写:TMS 优点:信号简单,且在高场,其他信号在低场, 值为正值;沸
点低(26.5oC),利于回收样品;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惰性 实验方法:内标法、外标法
❖氢核在外磁场中的2个自旋状态,用自旋磁量子数ms表示。
E
ms= -
1 2
零磁场
ΔE
ΔE
=γ
h 2π
B0
ms= +
1 2
B0
B
B为外磁场强度,核的磁旋比γ是物质的特征常数。
核的回旋和核磁共振
当一个原子核的核磁 矩处于磁场BO中, 由于核自身的旋转, 而外磁场又力求它取 向于磁场方向,在这 两种力的作用下,核 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 磁场的方向进行回旋, 这种运动称为 Larmor进动。
讨论:
(1)磁场固定时( B0一定),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 反之,则小。
(2)同样的核(一定),外加磁场B0越大,共振频率越大。 (3)若共振频率一定, 越大, B0越小。
例:外磁场B0=4.69T(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1H 和13C的共振 频率为
2. I=1 或 I>0的原子核: I=1 :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 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 I=1/2的原子核:1H,13C,19F,31P
14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详解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第四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在 1H-NMR谱上,各吸收峰覆盖的面积与引起该吸收的氢 核数目成正比。峰面积常以积分曲线高度表示。
积分曲线总高度(用cm或小方格表示)和吸收峰的总面积相当,
即相当于氢核的总个数。
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氢核磁共振谱(1H-NMR)
NMR
碳-13核磁共振谱(13C-NMR) 质子类型: CH 3 CH 2 质子化学环境 氢分布 核间关系
CH
1H-NMR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13C-NMR
由哪些基团组成
区别伯、仲、叔、季碳原子
仪器分析
2.自旋-自旋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邻 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称为自旋- 自旋弛豫,又称为横向弛豫。
这种过程只是同类磁性核自旋状态能量交
换,不引起核磁总能量的改变。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其半衰期用
T2 表示。固体试样中各核的相对 位置比较固定,利于自旋-自旋之间的能量 交换,T2 很小,一般为104-105s;气体和液 体试样的 T2 约为1s。
1H-NMR
与 13C-NMR互为补充,是有机化合
物结构测定最重要的两种核磁共振谱。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
1.自旋分类 ⑴ 偶-偶核 质量数与电荷数(原子序数)皆为偶数的核。 I=0 在磁场中核磁矩等于零,不产生NMR信号。 12 16 如: C O
核磁共振波谱法 目的与要求

核磁共振波谱法目的与要求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技术。
它利用物质中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来获取关于分子中原子核的信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目的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获得关于样品中原子核种类、相对数量、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环境等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要求包括:
1. 样品纯度:被测样品的纯度对核磁共振波谱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影响。
样品应尽量纯净,确保不会受到其他杂质的干扰。
2. 溶剂选择:通过溶解样品以提高其溶解度,并且在选择溶剂时要考虑溶剂的磁性,以避免对谱图的解释造成误导。
3. 参数设置:通过调整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参数,如脉冲序列、扫描时间等,可以优化信号强度和分辨率,从而得到更准确的谱图。
4. 仪器校准:核磁共振仪器的校准对于获得准确的波位和能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分析:对获得的核磁共振波谱进行仔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峰识别、积分、峰面积比较等,以获得关于样品结构和化学环境的详细信息。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法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并分析核磁共振谱图,
获取样品中原子核的相关信息,并且在样品制备、参数设置、仪器校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要求细致和准确。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1.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答: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相同的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组织当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
由于受到磁屏蔽程度的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当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
在正常组织当中,代谢物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
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当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但是,在水和脂肪的氢质子共振峰间还有许多浓度较低的代谢产物所形成的共振峰。
如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等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比较低。
磁共振波谱分析,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将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显示出来,这就是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的作用与特点

核磁共振波谱的作用与特点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可以用来确定分子中不同原子的位置和结构。
核磁共振波谱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它也可以用于无机化合物、生物大分子等物质的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非破坏性: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不会破坏样品。
2. 非辐射性:核磁共振波谱的分析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辐射,因此对于分析人员和环境都非常安全。
3. 灵敏度高:核磁共振波谱的灵敏度非常高,可以检测到非常微小的样品,同时也可以检测到微量的杂质。
4. 分辨率高:核磁共振波谱的分辨率非常高,可以将样品中不同的原子种类和取代基区分开来。
5. 结构信息丰富: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提供关于样品中原子的化学位移、偶合常数、旋转弛豫时间等重要信息,从而可以确定样品的结构和组成。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具有非破坏性、非辐射性、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结构信息丰富等特点,为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手段。
- 1 -。
核磁共振波谱法讲义课件

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环境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 用。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环境中的污染物 和天然有机物。通过测量水中、土壤中、大 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核磁共振信号,核磁共振 波谱法能够提供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 分布的信息。此外,核磁共振波谱法还可用 于研究天然有机物(如腐殖质)的组成和降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通 过使用多个频率和磁场分量 来解析核磁共振信号的技术
。
通过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 以获得更丰富的化学位移信 息和耦合常数信息,从而更
好地解析分子结构。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 用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 领域,对于研究有机分子结 构、材料组成等具有重要意 义。
06 核磁共振波谱法实验操作演示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 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VS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 代谢过程和动力学行为,进而揭示药物的 作用机制和药效。通过测量药物分子在不 同时间点的代谢产物和浓度,核磁共振波 谱法能够提供关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新药开发和优 化治疗方案。
耦合常数
测量相邻原子核间自旋作用的强度和方向,揭示分子结构中的空间构型和相互作用。
04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应用
CHAPTER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一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基于核自旋磁矩的实验技术,通过 测量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在有 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确定分子 中各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化学环境,进而推断出分子的三维 结构。常见的核磁共振波谱法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 ,其中二维核磁共振谱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结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键
双键
羰基
平面上下各有一个锥形的屏蔽区,其它方向 (尤其是平面内)为去屏蔽区。
叁键 :
键轴向为屏蔽区,其它为去屏蔽区。
芳环
芳环的上下方为屏蔽区,其它地方为去屏蔽区
(3)氢键效应
化学位移受氢键的影响较大,当分子中 形成氢键以后,由于静电作用,使氢键中 1H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1H核处于较 低的磁场处,其δ值增大。 共振峰的峰位取决于氢键缔合的程度, 即样品浓度。显然,样品浓度越高,则δ值 越大。随着样品用非极性溶剂稀释,共振 峰将向高磁场方向位移,故δ值减小。
3.1.3驰豫过程:由激发态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
1、基本知识
对于氢核,处于低能态的 核比高能态的核稍多一点,约百万 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在1000 000个氢核中,低能态的核仅比高 能态的核多十个左右,而NMR信 号就是靠这极弱量过剩的低能态氢 核产生的。
2 、饱和 如果低能态的核吸收电磁波能量向高能态跃 迁的过程连续下去,那么这极微量过剩的低能态 氢核就会减少,吸收信号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最 后低能态与高能态的核数趋于相等,使吸收信号 完全消失,这时发生“饱和”现象。 3、产生条件 若较高能态的核能够及时回复到较低能态, 就可以保持稳定信号。由于核磁共振中氢核发生 共振时吸收的能量△E是很小的,因而跃迁到高 能态的氢核不可能通过发射谱线的形式失去能量 返回到低能态(如发射光谱那样),这种由高能 态回复到低能态而不发射原来所吸收的能量的过 程称为驰豫(relaxation)过程
当电磁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ν回相等 时,电磁波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 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 共振。此外E射=ΔE,所以发生核磁共振的条 件是: hγ
E hv回 hv射 2 B0
γ v射 v回 B0 或 2 可见射频频率与磁场强度B0是成正比的,在 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所用磁场强度越高, 发生核磁共振所需的射频频率越高。
• 1、一级谱图 • 特点 • ( 1 )相互耦合的两组质子的化学位移之差 (Hz) 远远大于其耦合常数。 • ( 2)耦合的分裂数目符合(n+1)定律,裂 峰的强度比大致符合二项展开项的系数比, 通常内侧峰偏高,外侧偏低。 • ( 3 )由图谱可以直接读出化学位移值和 J 值 (峰间距) • (4)Δυ/J<10
2 N H0 H0
自旋角速度ω,外磁场H0,进动频率ν
3.1.2.2. 核跃迁与电磁辐射(核磁共振)
已知核从低能级自旋态向高能态跃迁时,需要一 定能量,通常,这个能量可由照射体系用的电磁辐射 来供给。如果用一频率为ν射的电磁波照射磁场中的 1H核时,电磁波的能量为 E射 = h v 射
醛基氢的化学位移 7.8~10.1
活泼氢的化学位移
—OH , —NH2 , —SH 由于受相互转换, 形成氢键等因素的影响,δ 值不稳定, 受温度、浓度、溶剂因素影响。
3.7 常见的自旋系统
• 3.7.1核磁共振系统的分类 • 3.7.2自旋系统的分类与命名 • 偶合常数与结构的关系
3.7.1核磁共振氢谱图的分类
核磁共振 60cm-300m 引起原子和自旋 吸收光谱 感应电流, 能级的跃迁 灵敏度更高
3.1核磁共振基本理论
• • • • • • 原子核的磁矩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仪 化学位移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化学等价和磁等价
3.1.1原子核的磁矩
1. 原子核的磁矩
A 、磁矩产生的原因: 原子核是带电的粒子,自旋中产生磁矩。
例如CH3CH2OH的α氢裂分为8重。
3.5.3 化学等价和磁等价
化学等价即化学位移等价,指化学位移相同的原子核。 化学位移相同的原子核,如果与分子中任一自旋核的偶合 常数也相等,则为磁等价。
化学位移等价的核的判断:通过对称操作(如轴 对称),通过快速运动(如单键的快速旋转和核的快 速翻转等)
3.6 核磁共振氢谱
由于邻对位氧原子的 存在,右图中双氢黄 酮的芳环氢 ab 的化学 位 移 为 6.15ppm 通 常 芳环氢化学位移大于 7ppm。
(6)氢键与化学位移 :绝大多数氢键形成后,
质子化学位移移向低场。P127
如下面化合物4个羟基的均可以形成氢键,δ按照氢键 由弱到强的顺序,逐步增大。
乙醇的羟基随浓度增加,分子间氢键增强,化学位移增大
核磁共振仪的结构
按磁场源分: 永久磁铁、电磁 铁、超导磁 按交变频率分 : 40 兆 , 60 兆 , 90 兆 , 100 兆 , 220兆, 250兆, 300兆赫兹…… 频率越高,分 辨率越高
3.3化学位移
3.31 电子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的根源
磁场中所有自旋核产生感应磁场,方向与外加磁场相反 或相同,使原子核的实受磁场降低或升高,即屏蔽效应。
• 各种质子化学位移及经验计算 •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 偶合常数与结构的关系
甲基
亚甲基和次甲基
经验计算:
—CH
CH —
2—
1.25 i 2 1.50 1 i
3 1
烯氢的化学位移
经验公式
芳环芳氢的化学位移
炔基氢的化学位移:
1.6~3.4
环丙烷体系的化学位移
空间量子化
PZ m
m磁量子数的数量 m=2I+1 m=I,I-1,……-I+1,-I
Z N PZ m N
能级分裂
两种取向代表两个能级,m=-1/2能级高于m=1/2能级。
E
N
I
H 0 2 N H 0
共振条件
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能级分裂,在磁场的垂直方向上加小交变电场, 如频率为f,当f等于进动频率ν ,发生共振。低能态原子核吸收交 变电场的能量,跃迁到高能态,称核磁共振。
1. n+1规则:当I=1/2时,某基团上的氢有 n个相邻的氢 时,它将显示n+1个峰,各峰的高度比基本为二项式的 各项系数,把这种自旋裂分峰数目规律成为服从 n+1规 则。
若这些相邻的氢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时,(如一种环境中氢n个, 另一种环境中氢 n’ 个 …… )则将显示( n+1 )( n’+1 ) …… 个峰。 则应考虑偶合常数的大小。 对如下结构:
自旋中产生磁矩的特征用自旋量子 数来表示(I)
B、核磁矩(μ)
由于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 子,故在自旋时会产生核磁矩。核磁矩和角动 量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与 角动量成正比,即
μ=γp
h p 2
I(I 1 )
根据自旋量子数(I)将原子核分类
电子数 自旋量子 质量数 (原子序 数(I) 数) 偶数 奇数 偶数 奇数 0 1/2 3/2 1/2 3/2 例子 C12,O16 H1 F19,P31 B11,Br79 C13 S33
H核=HO(1-σ ) ν =γ/2π(1-σ)H0
其中H核表示氢核实际所受的磁场,σ为屏蔽常数 分类:顺磁屏蔽,抗磁屏蔽
3.3.2
化学位移的表示 :单位ppm
定义: 这种由于分子中各组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 不同,而在不同的磁场产生共振吸收的现象称为化学 位移。
H 标准 H 样品 H 6 10 10 6 H 标准 H 标准
3.2核磁共振仪
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只有以下两种
• (1)B0不变,改变v • 方法是将样品置于强度固定的外加磁场中,并 逐步改变照射用电磁辐射的频率,直至引起共振 为止,这种方法叫扫频(frequency sweep)。 • (2)v不变,改变B0 • 方法是将样品用固定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 缓改变外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这 种方法叫扫场(field sweep)。 • 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实现NMR多用2法。
标准
标准 样品 10 10 6 标准
6
理想的标准样品:四甲基硅(TMS),δ=0, (如以τ表示,τ=10,τ=10+δ)
3.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诱导效应
A、 对于所要研究的1H核,是由电子云包围着的,核周围的 电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 这个屏蔽效应显然与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有关。 B、电子云密度越大,则对核产生的屏蔽作用越强。而影响 电子云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质子相连接的原子或基团的 电负性的大小有关。 C、电负性大的取代基(吸电子基团),可使邻近氢核的电 子云密度减少(去屏蔽效应),导致该质子的共振信号向低场移 动,化学位移左移;电负性小的取代基(推电子基团),可使邻 近氢核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屏蔽效应),导致该质子的共振信号 向高场移动,化学位移右移。
核磁共振 信号
无
有
奇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有
1
H2,N14
有
3.1.2 核磁共振
• • • • • 原子核的进动 能级分裂 共振条件 驰豫过程 饱和
3.1.2.1原子核的进动
在磁场中,原子核的自旋取向有2I+1个。各个取向由一个自旋 量子数m表示。
磁旋比:1H=26753, 2H=410 7,13C= 6726弧度/秒 高斯
• B、二级图谱 • 特征: • (1)耦合常数的数目超出(N+1)规律的 计算数目 • (2)裂峰的相对强度关系复杂。 • (3)δ值和 J值通常情况下不能直接读出, 需要计算。 • (4)Δυ/J<10
3.7.2自旋系统的分类与命名
• 1、自旋系统的命名原则 • 分子内中化学等价核构成核组,相互干扰 的一些核和几组核,构成一个自旋系统, 自旋系统是独立的,一般不与其他自旋系 统耦合。 • 在CH3CH2CH2CH(CH3)2中就有两个自旋系 统, • CH3CH2和CH2CH(CH3)2
a CHna b CHn b C H d CH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