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懂得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文录音和PPT。
2.板书、彩色笔、教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展示学生分析能力。
3.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行为,并探讨其中的道理。
•讨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4. 拓展•跟学生一起总结并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5. 归纳•总结课文中的教义和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并写一篇小结,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自相矛盾》这一课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道德准则,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
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鬻、弗、吾"三个生字,会写“矛、盾、誉、吾”四个生字,理解词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寓意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2.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范读法、表演法、自主合作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画面猜成语引入同学们,寓言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史中一颗璀璨明珠,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读了很多寓言故事,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画面猜寓言故事能力,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的猜测能力真强!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相隔千年的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至今让人受益无穷。
思维的火花能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明天。
我们即将学习的第六单元,主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导读中提出的两个学习目标,谁读出来有了学习目标,学习才会更有效。
那么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假借一个有趣短小的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简单地说,小故事,大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谁知道矛和盾是干什么用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预设,生会说查工具书知道的,老师小结,借助工具书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生说后,出示: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
2.结合注释。
3.联系上下文、猜测。
4.借助工具书……)方法引路,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谁来读一下作者资料。
(出示作者资料)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
《韩非子》现有五十五篇,十余万字,秦始皇嬴政特别欣赏他的文章,这本书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开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
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常年累月一马领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缺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生疑惑〕师:怎么啦?〔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2 技能目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情节进行思考和分析。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4 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理解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4.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3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人物和情节。
4.4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自相矛盾》教材,为学生提供课文文本和相关知识。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6.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学生水平差异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个别学生必要的帮助。
7.2 教学环境7.3 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相矛盾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自相矛盾的常见形式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相矛盾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相矛盾的常见形式和表达方式。
3. 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公共言论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自相矛盾的思考,例如:“你有没有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词?你能举一个例子吗?”步骤二:讲解1. 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是指自己与自己相矛盾的说法、行为、观点等。
2. 分析自相矛盾的常见形式和表达方式,例如矛盾的陈述、自相矛盾的逻辑、自相矛盾的行为、自相矛盾的观点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以及自相矛盾的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自相矛盾的危害和不合理之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步骤四:拓展应用1. 讨论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公共言论中的应用,例如政治演讲中的自相矛盾、广告宣传中的自相矛盾、文学作品中的自相矛盾等。
2. 练习写作中避免自相矛盾,例如对于一个观点的论证中,要注意逻辑的连贯和一致性。
步骤五: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巩固。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自相矛盾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评估学生对自相矛盾的辨析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避免自相矛盾的能力。
4.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做好教学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自立自强教学目标:1. 了解自立自强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矛盾重重的话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实际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
4.2 故事讲解: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4.3 案例分析:分析故事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判断。
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寓意。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成语“自相矛盾”及其解释。
5.2 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个句子。
5.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自相矛盾》故事的理解和对成语“自相矛盾”的掌握程度。
6.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运用能力和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6.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及建议。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5、简介作者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15《自相矛盾》共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5《自相矛盾》共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自相矛盾》(共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此书中的寓言故事经典隽水,表达凝练简洁,却又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课文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一边合耀自己的盾坚不可摧,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
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他的矛攻击他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
最后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批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此外,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图中围观者质问卖者的神态、动作,以及卖者哑口无言的尴尬模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总,并引发学生对卖者夸大其词、自相矛盾行为的反思。
文本的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早已耳熟能详。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基于学生以往学习文言文及古诗的经验,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内容,难度不会太大不过,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螺旋上升的关键期,重中之重是探究“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以此进行头脑风暴,了解围观者及楚人的思维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吾”“弗”等化字,读准多音字“夫”,能正确书写“矛”“店”生字。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灵活运用方法,猜测“誉”“弗”“立”等字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四)结合上下文,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课件、板贴,《作业本》: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韩非子》1.小游戏:有图猜猜猜(依次出示《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买楼还珠》的图片,进行猜成语的小游戏。
2.读读成语,观察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fontsize="6">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正确、流利朗读
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谁知到什么是寓言?
一、自读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
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4、5
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