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史
钢 琴 发 展 史

海顿的音乐创作所表现的情感,基 本倾向是乐观、明快有朝气的。他的多 数作品基调爽朗,甚至有幽默感,但是 缺乏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强烈情感表现, 这同他属于大革命前的人物有关。与当 时一些华丽纤细的音乐相比,他的音乐 风格是质朴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平淡; 他的音乐也有单纯的一面,但也并不意 味与崇 高具有一种内在的统一。就像当时的启蒙学者 相信人类理性能够胜利,相信创造,对生活持 有乐观的态度那样,海顿在音乐中不是描写痛 苦或寄托于来世,而是对道德、理性有信心。 海顿音乐中表现的人,最普遍的是普通人的内 心世界及其思想情感。此外,他还喜欢在音乐 中表现大自然。他的音乐没有英雄气概,相反 却带有日常生活的乐趣和情感。
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最具代
表性的作曲家、管风琴家, 1685年生于德国哈雷,后移居 英国,1726年在伦敦去世。早 年其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先 学习法律,父亲去世后转而专 攻音乐。先在赖因哈德· 凯泽尔 的歌剧院拉小提琴,并开始创 作歌剧。1706年亨德尔随一位 亲王去意大利,结识了科雷利、 斯卡拉蒂等名人,很快就掌握 了歌剧、室内乐和声乐中的意 大利风格,被人们誉为稀世奇 才,是同时代意大利作曲家的 劲敌。
键盘作品选录:
离别随想曲 六首英国组曲 半音阶幻想曲及赋格 平均律钢琴曲集 安娜琴曲集 六首法国组曲 15首二部创意曲 15首三部创意曲 6首帕蒂塔 b小调帕蒂塔 升f小调托卡塔 c 小调托卡塔 意大利协奏曲 主题及30首变奏曲 音乐的奉献 赋格的艺术
钢琴与乐队作品:
钢琴协奏曲 三首双钢琴协奏曲 两首三钢琴协奏曲 a 小调四钢琴协奏曲
二、钢 琴 的 演 奏 史
键盘技巧随着音乐理念和乐器的发展而变化。 钢琴的发展规因于对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 局限性的突破。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音乐中充 满着装饰音(ornaments)(颤音、回音、依音、 波音),以代替音的延续和力度的变化。 巴赫演奏时,手指几乎不离开键盘,而是以细 微的动作轻松地进行演奏。手指是完全独立活 动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毫不费力地流水般地 演奏下去。
浅析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史

浅析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史摘要: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早在清朝末年,开始传入中国,至今为止钢琴在中国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年间,中国的钢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的钢琴作曲家,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钢琴展现出了我国传统的乐曲。
对中国钢琴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钢琴艺术,更好地促进我国钢琴的发辰。
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前言在清末民国初期,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钢琴艺术传人中国民间,那时候只有留洋归来的留学生,以及王公贵族才能享受钢琴这一艺术。
后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钢琴这一音乐艺术,在中国流传范围越来越广。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钢琴流入中国开始,将钢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70年代以及70年代后。
旨在更好的促进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钢琴。
1、钢琴的萌芽和发展我国最早开始出现钢琴,是在19世纪初期,中国第一首钢琴曲是由语言大师赵元任发表的,赵元任是我国优秀的语言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作曲家。
1915年,赵元任创造了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是中国第一首发表的钢琴曲。
《和平进行曲》乐曲完整,曲调流畅,以g调和弦为主,主要体现了欧洲的钢琴特色,但是缺少中国风情。
中国第一首钢琴曲的出现,很好的促进了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
在早期音乐探索中,具有极大的价值。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的萌芽阶段,中国的钢琴曲还处于实验时期,钢琴曲不够成熟,但是对我国今后的钢琴作品的创新具有极大的启示。
《和平进行曲》参杂了中外音乐元素,其中赵元任在创造过程中采取了中国古典式的创作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
但是《和平进行曲》采用钢琴进行演奏,很好得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给了中国的钢琴学家一些启示。
鼓励他们将目光放到生活中去,旨在创造更为真实、更具有生活气息的音乐,这样才能增添音乐的活力,也能让音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世界钢琴名曲

世界钢琴名曲1. 古典时期名曲古典时期的钢琴音乐代表了欧洲音乐文化的巅峰,这一时期的钢琴名曲大多结构严谨、旋律优美。
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典时期钢琴音乐的精致与优雅,是钢琴艺术的经典之作。
2. 浪漫时期名曲浪漫时期是钢琴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钢琴名曲充满了情感与诗意。
如肖邦的《夜曲》、李斯特的《爱之梦》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情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赢得了无数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3. 现代时期名曲现代时期的钢琴音乐更加多元化,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的钢琴名曲不仅在技巧上更加精湛,而且在音乐表现上也更加丰富和深刻。
如巴托克的《奇异的满大人》、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等。
这些作品在保留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4. 中国钢琴名曲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相对较晚,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
如王建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陈培勋的《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等。
这些作品在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同时,也展现了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代表。
5. 法国钢琴名曲法国的音乐文化一直以优雅、浪漫著称,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法国的钢琴音乐中。
如德彪西的《月光》、拉威尔的《水的嬉戏》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细腻的音乐情感,赢得了法国钢琴音乐的独特地位。
6. 德国钢琴名曲德国是欧洲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钢琴音乐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如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贝多芬的《欢乐颂》等。
这些作品在德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世界钢琴名曲的一部分。
7. 其他国家钢琴名曲除了欧洲国家,其他国家的钢琴音乐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如美国的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日本的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钢琴名曲的一部分。
8. 改编版世界钢琴名曲许多著名的钢琴名曲都有改编版,这些改编版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处理方式,赋予了原作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在中国,钢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音乐乐器之一。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不仅取得了许多钢琴音乐方面的成就,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并梳理出其中的特点和亮点。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自1873年钢琴首度登陆中国以来,对中国音乐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之前,钢琴不仅在欧洲和美洲尚未普及,也不受中国人欢迎。
但是,钢琴的到来离不开西方文化的传入,它在中国传播期间也随之传播了西方的音乐艺术和理论。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许多西方钢琴家经常来到中国巡演。
这些演奏家在中国的演出不仅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建国后,中国音乐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家。
他们受到了西方钢琴音乐的传承和东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品味。
到了9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家在国际上展露头角。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特点1.“中西结合”,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风格。
钢琴音乐在西方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积淀,更有着高超的技艺和表现力。
而中国则有着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和传统。
中国钢琴家善于借鉴西方音乐,结合本土乐器艺术的优点,进行融合,使音乐更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不断创新和发展。
2.注重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表演效果。
中国钢琴家在演奏时,非常注重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表演效果。
他们通常将音乐视为自己的情感宣泄,对音乐会进行热情投入。
同时,钢琴家们注重钢琴弹奏的表现性,钢琴演奏风格既有阳刚之声,也有婉转之音,同时又具有深邃内敛的性格特征。
这些都使其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视觉效果。
3.突破传统,不断创新。
中国钢琴家在钢琴演奏方面,不断地突破传统,进行创新。
钢琴音乐史

第一章钢琴乐器的演进钢琴于1709年由意大利人巴特罗梅欧·克里斯多佛利(1655—1731)所发明,钢琴跟前辈同类乐器如大键琴、羽翼琴等根本上的区别在于它使用了琴键敲击弦机,因此才能由离弦很远的演奏者运用手指,利用触键弹奏,去左右振动的琴弦的音质与强度。
这样,钢琴就产生了特有的优异性能。
钢琴音乐自产生以来,其独有的特色经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发展,使这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达到了非常丰富完满的高度和境界。
第一节17世纪以前的乐器器乐来源于民间,最早的键盘手稿可以追溯到14世纪,比键盘乐器的出现还要早,键盘乐器在当时有好几种形式,如管风琴、羽管风琴和风琴。
在16世纪的欧洲,风琴演奏在当时是很发达的。
风琴很早就在欧洲城市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完善独立的风琴曲是从16世纪开始。
德国纽仑堡的盲人风琴师包曼(?一1473),在他的创作中曾用宗教音乐或民歌为素材,写了大量的风琴乐曲,在城市生活中演奏,并迅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说,钢琴的发展和风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巴洛克(Baroque)来自法语,音乐的巴洛克时期大致是1600—1750年,即从蒙泰威尔迪开始,到巴赫、亨德尔为止,当时的古钢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键盘乐器:一种是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德),另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克拉维辛)。
从音域上来看,它们只有四组音,音量相当小,更谈不上么力度和音色的变化,直到莫扎特时期,四组音增加到五组音十一键。
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德”,是 16世纪末到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键盘乐器,它是由多弦乐器加键而成,依靠置于琴键内端的铜块击弦而发音的,琴身不大,形状像一个长匣多用于家庭,它的音量纤细微弱,音色柔和、优美,触键反应敏捷,强弱的力度变化均由手指来控制。
拨弦古钢琴‘克拉维辛”,由置于琴键内端的羽管或皮制拨子拨弦而发音。
这种乐器的音量比克拉维科德的音量大,音质较硬而干,琴上装有音栓和两层键盘,由音栓对音色和力度加以调节。
钢琴艺术发展史范文

钢琴艺术发展史范文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欧洲。
钢琴被认为是键盘乐器中最完美的乐器之一,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多样,可以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
下面是钢琴艺术发展史的概述。
1.早期键盘乐器公元前3世纪末,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家皮泰亚指出了类似于钢琴的乐器概念,但直到15世纪,才出现了最早的键盘乐器,包括风琴和洋琴。
这些乐器是用来模仿人声和其他乐器的音色。
2.17世纪的钢琴早期发展在17世纪,欧洲的建造者开始制造类似于现代钢琴的乐器。
意大利建筑师克里斯托福利·德·杜波伊斯在1698年发明了最早的现代钢琴。
这种钢琴有铜质弦和木制琴键。
3.发展为现代钢琴18世纪,很多重要的革新让钢琴变成了现代钢琴的样子。
这些革新包括:弹奏力度更加平衡的琴键机械装置、能控制音乐音量的表演技巧和技术,以及音准的改进。
4.钢琴成为主流乐器到了19世纪,钢琴成为了欧洲和美洲音乐会舞台的主角。
音乐大师如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都为钢琴创作了大量作品,使钢琴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钢琴制造商如斯坦威,贝占道夫等出现并推动着钢琴技术的进步。
5.客厅钢琴和钢琴音乐家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中放置一架钢琴。
这种客厅钢琴的流行推动了钢琴音乐的普及,并产生了很多业余钢琴音乐家。
6.现代钢琴和技术革新20世纪钢琴制造技术的革新,如简化的琴键机械装置和钢弦的改进,使得现代钢琴的声音更加丰富、音质更加均衡,演奏上也更加容易。
电子钢琴和数码钢琴的发展也使得钢琴的音色多样化、易于携带和维护。
总结:钢琴艺术的发展史见证了钢琴从早期键盘乐器到成为欧洲和美洲音乐会舞台的主角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钢琴取得了技术上的进步,不断改善其声音和演奏特点。
钢琴的流行也推动了钢琴音乐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钢琴艺术的美妙之处。
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论汇总

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论汇总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变革,音乐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钢琴音乐经历了从引进西方乐曲到华人音乐家演奏以及本土作曲家创作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中国的钢琴音乐开始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音乐家主要以演奏为主,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开始在中国演奏西方古典音乐的钢琴作品,如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等大师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主要以演奏西方作品为主,鲜有本土创作。
19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本土钢琴家,他们在演奏西方作品的同时,也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
杨洪基、杨洪兴等音乐家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技巧相结合,创作了一批独特的中国钢琴作品。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钢琴音乐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重视,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中国钢琴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杜鸣艳、胡健、赵季平等一批优秀的中国钢琴家先后走上国际舞台,在演奏和创作上都有了重要的突破。
他们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西方音乐的技巧,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仅在演奏上有了重要的突破,还在作曲上有了新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钢琴作曲家,如冼星海、黄自等。
他们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结合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还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了重要的奖项。
21世纪以来,中国的钢琴音乐继续发展和创新。
一批新生代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创作和演奏,将中国的钢琴音乐推向了世界舞台。
中国的钢琴音乐不再只是模仿西方作品,而是敢于创造、融合多种音乐元素,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西方钢琴艺术史

一.中世纪的键盘音乐(1300-1500)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1500-1600)三.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1600-1750)四.洛可可时期的键盘音乐(1725-1775)五.巴赫与同时代的主要作曲家一.中世纪的键盘音乐(1300-1500)⏹了解西方音乐史,我们知道记谱法产生与11世纪,且被教会垄断,管风琴虽在公元前250年早已诞生,但即使11世纪时也只是用于宫廷而非教堂,因此对早期键盘音乐的了解只能从中世纪后期(1300—1500年)开始。
⏹西方音乐最初是从声乐开始的,9世纪的奥尔加农,一直推动着复调音乐的发展,而到了14世纪,键盘音乐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语汇,只是依附于声乐,为声乐伴奏或移植改编声乐曲。
⏹到了15世纪,管风琴音乐家们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立的键盘音乐形式——前奏曲(Prelude),即兴、短小、快速。
而这个时期,和弦只是多声部对位的“副产品”,不具有独立的和声意义。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1500-1600)⏹这一时期,印刷术推广应用使得乐谱得以保存和流传,出现了很多新的音乐体裁,管风琴音乐的发展以宗教复调器乐为主,而古钢琴则更多的表现了世俗音乐。
⏹新的体裁——托卡塔不断完善,使和弦具有了独立的和声功能,和弦连接中错落有致的声部进行及持续低音,如梁柱(和弦)、墙面(对位)、线条(音阶走向)以及气息宽广的长持续音构成的管风琴音响建筑。
管风琴音乐受到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的影响,动静结合、对比统一。
⏹古钢琴音乐没有象管风琴音乐那样模仿声乐的复调因素,而是发展了自身的语汇:分解八度、分解和弦、华彩乐句、平行三六度音阶等。
适宜表现世俗情感,较多使用舞曲和变奏曲,为阿列曼德、库朗特、帕凡舞等为后世的舞曲组曲奠定了基础。
三.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1600-1750)⏹巴洛克这一风格最早在建筑和绘画中形成,追求波浪墙面盘旋起伏的运动感和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的戏剧性效果。
在音乐上,则用流利酣畅的多声部旋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装饰性取得与建筑和绘画同样的辉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钢琴乐器的演进钢琴于1709年由意大利人巴特罗梅欧·克里斯多佛利(1655—1731)所发明,钢琴跟前辈同类乐器如大键琴、羽翼琴等根本上的区别在于它使用了琴键敲击弦机,因此才能由离弦很远的演奏者运用手指,利用触键弹奏,去左右振动的琴弦的音质与强度。
这样,钢琴就产生了特有的优异性能。
钢琴音乐自产生以来,其独有的特色经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发展,使这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达到了非常丰富完满的高度和境界。
第一节17世纪以前的乐器器乐来源于民间,最早的键盘手稿可以追溯到14世纪,比键盘乐器的出现还要早,键盘乐器在当时有好几种形式,如管风琴、羽管风琴和风琴。
在16世纪的欧洲,风琴演奏在当时是很发达的。
风琴很早就在欧洲城市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完善独立的风琴曲是从16世纪开始。
德国纽仑堡的盲人风琴师包曼(?一1473),在他的创作中曾用宗教音乐或民歌为素材,写了大量的风琴乐曲,在城市生活中演奏,并迅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说,钢琴的发展和风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巴洛克(Baroque)来自法语,音乐的巴洛克时期大致是1600—1750年,即从蒙泰威尔迪开始,到巴赫、亨德尔为止,当时的古钢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键盘乐器:一种是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德),另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克拉维辛)。
从音域上来看,它们只有四组音,音量相当小,更谈不上么力度和音色的变化,直到莫扎特时期,四组音增加到五组音十一键。
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德”,是 16世纪末到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键盘乐器,它是由多弦乐器加键而成,依靠置于琴键内端的铜块击弦而发音的,琴身不大,形状像一个长匣多用于家庭,它的音量纤细微弱,音色柔和、优美,触键反应敏捷,强弱的力度变化均由手指来控制。
拨弦古钢琴‘克拉维辛”,由置于琴键内端的羽管或皮制拨子拨弦而发音。
这种乐器的音量比克拉维科德的音量大,音质较硬而干,琴上装有音栓和两层键盘,由音栓对音色和力度加以调节。
早期拨弦古钢琴有好几种形式,有三角拨弦古钢琴,翼形的称为翼琴,从发音来看音色较强而单调,一般用于音乐会或在管弦乐队中担任伴奏,当时的乐曲大多都是为“克拉维辛”而创作的。
18世纪中叶,钢琴地位逐渐确立以后,上述两种乐器的作用就日益缩小了。
最早创造出钢琴的独立新风格的是英国古钢琴家威廉·拜尔德(1543—1623)和约翰·布尔(1563-1628)等,他们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乐曲。
在创作体裁中主要是来自民间的歌曲和舞曲,风格大多活泼、明快。
同时他们还成功地创造出一系列织体手法,确立了古钢琴独特的音乐语汇。
第三节历史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便乘着时代的大潮,迅速向前推进。
1709年:克里斯多佛利研制成第一架键盘乐器(四组)。
1720年:克氏又完成一架钢琴的制作(四组半)。
1726年:克氏又制成一架钢琴。
同一时期德国人昔伯曼也制造出两架钢琴。
1747年:巴赫试奏昔伯曼的钢琴。
1765年:莫扎特9岁时在伦敦第一次见到钢琴。
1767年:莫扎特开始用钢琴为歌手伴奏。
1777年:莫扎特在奥格斯堡试奏斯坦因新制的钢琴。
1781年:克列门蒂开始用钢琴旅行演奏。
1790年:英国勃罗特伍德推出五组半的钢琴。
18ho年:钢琴上的黑白键的颜色有了改变。
1808年:法国人埃拉尔发明了复震奏装置。
1811年:立式钢琴在市场出现。
1824年:李斯特在巴黎用六组琴演奏。
1825年:铸铁弦框取代了原先的木质弦框。
从此之后,钢琴的制造就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随着它的普及,除皇宫贵族使用外,逐渐进人普通百姓家庭。
虽然钢琴在研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一些责备和反对,但是它的发展早已成为现实,任何阻止都无济于事。
为什么钢琴会确立这个特殊地位呢?这就是钢琴本身的魅力所在。
在众多的西洋乐器中,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
无论是表现色彩丰富的和声,还是线条纷繁的复调;无论是表现风卷残云般的音流,还是表现委婉如歌如泣的旋律;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巨著,还是温馨抒情的小品,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均能表现得尽善尽美。
它除了担任独奏外,还可以与其它乐器合奏、重奏,为器乐声乐、舞蹈伴奏。
由此可见,钢琴在音乐领域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其它乐器无法替代。
到来下部各个时期部方音乐家及钢琴作品简介第一节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艺术在近四百年的西方音乐发展史中,钢琴作品浩如烟海,几乎每位作曲家都写过不同形式的钢琴曲,其艺术魁力经久不衰。
当我们回顾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从它灿烂的前期说起。
巴洛克时期,风琴、古钢琴异军突起,发展很快,尤其是古钢琴的发明和研制,更为当时的音乐发展锦上添花。
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在巴洛克时期被广泛使用,曾出现过两个鼎盛时期。
(一)第一个鼎盛时期第一个鼎盛时期的出现,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
当时曾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乐师,甚至有些外国乐师也纷纷来到英国,为英国的音乐繁荣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中最著名的有:以风格质朴自然著称的威廉·拜尔德(1543—1623),以炫技大师盛名的约翰·布尔(l563—1628)和在艺术上完美纯熟的奥尔兰多·吉本斯门(1583—1625)等。
他们以民歌为体裁,深人生活,形成了英国的维吉那琴乐派,创作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并创立了音阶型走句、分解和弦、分解八度,把古钢琴音乐从管风琴音乐和声乐风琴中独立出来。
伊丽莎白女王死后,英国曾一度出现政治上和宗教上的混乱局面,许多乐师又纷纷出走国外,古钢琴的辉煌一度中断,直到17世纪后半叶,亨利·普赛尔(1659-1695)才又创作了一些艺术精品(为拨弦琴而作),把英国维吉那琴乐派推向高峰。
普赛尔的艺术风格包含了英国民间音乐风格,同时又表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
(二)第二个鼎盛时期第二个鼎盛时期是法国路易十四(1643—1715)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古钢琴艺术在法国发展势头很快,但主要还是供王室娱乐享用,在法国当时受贵族美学观点支配,崇尚精致优雅,讲究装饰的艺术品味。
因此,古钢琴的一大特点就是装饰音在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弥补了拨弦古钢琴余音太短、音值不足的缺撼。
当时法国的作曲家有商布尼叶尔(1602一1672)、库泊兰(1626一1661)等。
他们的创作不仅继承了英国古钢琴作曲家的体裁,同时又有发展和创新,布尼叶尔的组曲,对比原则强,就组曲中某一个别的舞曲加以变奏,同时也可以看到装饰音的运用,使古钢琴音乐具有了纤丽细致的风格。
路易·库泊兰的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如他把组曲的范围扩大了,常常在组曲之前加上一段自由的前奏曲,从而丰富了组曲的感情内容。
17世纪古钢琴音乐的主要体裁是变奏曲和组曲形式,这种形式由不同国家的四种舞曲组成,最常见的包括来自于德国的阿勒曼德舞曲,来自于法国的库朗特舞曲,来自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舞曲和来自英国的吉格舞曲形式。
在法国形成的古钢琴鼎盛时期,也出现了第二代古钢琴家弗朗梭瓦、库泊兰和拉莫,是他们把巴洛克后期的创作推向新的高度,对钢琴音乐艺术初期阶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创作特征属于洛可可艺术。
(三)其它欧洲国家的崛起17世纪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的古钢琴音乐也随之得到发展。
其中意大利的弗莱斯科巴尔第(1583—1643),他在赋格方面很有建树,做出了贡献。
此时还有德国的弗洛见格(1619—1667),他在钢琴组曲前面加上前奏曲,而且在曲子中间加带标题的小曲。
当时古钢琴演奏家在德国大量涌现,有代表南德乐派的波格列蒂(1580一1673)和穆法(1653-1764),他们的演奏风格轻快、敏感,富有欢快明朗的音乐风格。
有代表中德乐派的帕赫贝尔(1653—1706)和库绕(1660一1722),他们的演奏风格质朴、严谨,富有哲理。
有代表北德乐派的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他们的演奏风格深沉而富有幻想风格。
他们为古钢琴的体裁都作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到了17世纪末钢琴艺术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几位非常伟大的人物,最著名的是德国的作家约·寨·巴赫、亨德尔,意大利的多·斯卡拉蒂,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在音乐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他们一方面总结继承了前辈的创作经验,一方面表达了时代的新思想、新内容,并积累了新经验。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他们创造出一套古钢琴乐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音乐发展到了空前完美的高度,为世人所惊叹!(四)巴赫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1750)出生于德国著名的音乐世家。
他的家庭曾经出现过52位音家,巴赫姓氏几乎成了音乐家的代名词。
巴赫的音乐启蒙教是他的父亲,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巴赫不仅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而且还广泛地接触和学习当地民间音乐。
15岁起巴赫就开始独立生活,进人吕纳堡中学,同时在教堂合唱队担任领唱并以此谋生。
在边求学边谋生的过程中,他对音乐如饥似渴,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先后担任过魏玛宫廷的乐师及一些教会学校、教堂等地的兼职老师。
巴赫的一生创作非常勤奋,范围极广,用瓦格纳的话来说,它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他的创作除歌剧外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
钢琴方面他先后写下了《小前奏曲与赋格》、《创意曲》二部、三部各15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以及《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2卷。
巴赫的《创意曲》(1702—1723年作),作为中级水平,是钢琴复调技术训练的一本非常好的教材,它是用来训练演奏者手指弹奏的独立性和歌唱性,同时也可以作为作曲者学习对位法的范例,创作手法类似于赋格,速度较为自由,织体上采用复调与主调相交替的写法,是一本学习者必弹的教材。
《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是巴赫在奎登写下的,《法国组曲》共6套组曲,感情自由,织体疏松,旋律优美、生动,仿佛人们在欢歌笑语、歌舞升平之场面。
以演奏乐器来看,《法国组曲》适用于击弦古钢琴。
而《英国组曲》适用于拨弦古钢琴,它的形式较大,织体较密,效果辉煌,气势宏伟,充满活力。
此外巴赫还写了《帕蒂塔》,也称为《德国组曲》。
从作品风格来看,创作本身受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
手法上,他减少了复调声部的交叉,应用了透明的二声部织体,增强了主调和声因素,内容丰富多样,从《帕蒂塔》可以看出,在创作上巴赫的风格逐成,并且日趋成熟。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分别写于1702年和1740年,这是巴赫为人类音乐文化宝库增添的巨大财富。
2卷各有24首,按半音阶顺序分别建立在24个大小调上,每套有前奏曲与赋格组合形式。
在巴赫的套曲中,前奏曲的运用往往是起到引子和前言的作用,形式自由流畅,一般演奏起来速度较快,手指功夫要很深,颗粒性、均匀性很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赋格的形式则非常严谨,主要表现快乐的情绪或表现悲观的情绪,往往主题开始就有深刻的表情,演奏中,要从容不迫地把主题、对题、经过句等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