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浅谈

合集下载

宣纸的特点

宣纸的特点

宣纸的特点
1、何为宣纸:宣纸是有檀皮和燎草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传统手工艺加工而制成的纸。

2、宣纸外观特征:纸面平整,有隐约帘纹,切边整齐、洁净,纸质棉韧、手感润柔;纸面不许有坼纹、裂口、洞眼、沙料、斑点等附着物;同批次产品白度差应小于等于3%ISO。

3、宣纸的特点:宣纸具有质地面韧、光洁如玉、不蛀不
腐、墨韵万变,亦可用以下四句话概括:
薄似蝉翼洁如玉,抖似丝绸不闻声。

泼墨似云分五色,久藏不蛀色如新。

宣纸基本分为两大类:生宣和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产生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熟宣:水墨不易渗透,能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而不透色。

各种宣纸的用途,总算能搞清楚了!

各种宣纸的用途,总算能搞清楚了!

各种宣纸的用途,总算能搞清楚了!
1、书法一般用生宣,吸收性强,很适合行书、草书。

生宣比熟宣的渲染性强,良好把握生宣,可以很好地表现笔墨的趣味。

2、从厚度来说,一般狼毫、猪毫、硬毫笔要用厚的宣纸,羊毫等软笔选薄点的宣纸。

3、但是初学者对宣纸的特性掌握不多,可先选择熟宣练习,因为生宣的吸水性强,初学者不易把握。

4、要强调墨色变化可以用生宣,强调运笔就用半生熟宣纸。

5、书法宣纸的用途和选择:
特种净皮:宣纸中的精品,宜书宜画,并适宜制作册页;
净皮单宣:宜书宜画,手感绵软一些;
棉料单宣:适用一般的绘画和书法;
绵连:纸薄,常常用于托画芯,拓碑;
棉料夹宣:常用于书法,二、三层夹宣用于裱褙,册页;
龟纹宣、罗纹宣:制作拓片;
玉版宣:一般用作书法。

矾宣(熟宣):有冰雪宣纸,云母笺,蝉翼宣纸等,用于工笔画和蝇头小楷,取其不洇的特性。

现在,总算能搞清楚了吧!也不妨告诉朋友们吧。

关于宣纸的知识

关于宣纸的知识

关于宣纸的知识
《关于宣纸的知识》
一、宣纸的定义
宣纸是用木材或植物纤维或合成纤维加以纺织、烧焦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纸状材料,其表面具有高光泽、细腻、质柔、抗起皱、抗破坏等特点,用途极为广泛。

二、宣纸的特点
1、表面光泽性好:宣纸表面的光泽性很好,使宣纸制品美观、大方,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宣传物品的品质。

2、抗起皱性好:宣纸表面具有抗起皱性,在压缩和变形时,宣纸很少会产生起皱,使宣纸制品得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3、抗破坏性好:宣纸表面十分柔软,可以避免针孔、裂痕等破坏,从而使宣纸制品保持更好的外观效果。

4、细腻多孔:宣纸表面很薄,细腻多孔,它可以在不影响品质的情况下减少重量,从而节省成本,也是印刷行业比较关注的产品特性之一。

三、宣纸的用途
1、宣传用纸:宣纸材质细腻,表面坚韧,具有明亮的色泽,适合裱宣传册、海报等系列用纸的印刷制作。

2、包装用纸:宣纸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耐磨、阻燃、耐湿,能很好地抵御外界环境,可以用于高档产品的定制包装。

3、画册用纸:宣纸可以满足商业广告、宣传册、艺术画册等的
需求,以高质量、明亮的图文印刷来展现其精彩效果。

关于宣纸的知识

关于宣纸的知识

关于宣纸的知识
1、宣纸的历史
宣纸,又称细宣纸、芦苇纸或若竹纸,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折边纸,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一种纸张文化之一。

宣纸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在东都洛阳出现,当时它主要用作画纸和刻坛,以礼仪文书和祭奠文献,后来传入中国其他地区,逐渐演变成适合写文章的材料,是中国最著名的纸张之一。

2、宣纸的特征
宣纸具有折边、特定的色泽,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有柔韧性,容易折叠,颜色鲜艳,耐折缩率低,均匀性强,硬度适中,能够保持文字的美观性,文字可以墨色深,不易褪色。

它是有手工打样折边,并具有特制图案花纹,制作工艺复杂繁琐,技艺精湛,细节考究,韵味深远,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3、宣纸的应用
宣纸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为文件、书籍、海报等之用,可以写字、绘画、信件等,它在精品书籍、国画作品等的装订更是非常受欢迎。

宣纸也可以用于绘制字画,是不可缺少的素材。

此外,宣纸还可以用于表示客人的赞赏、鼓励或和睦,也可以作为礼物使用,可以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比如影像珍藏或人物特写,都可以是极好的选择。

- 1 -。

宣纸—搜狗百科

宣纸—搜狗百科

宣纸—搜狗百科宣纸是唐、宋年间留传下来的⼀种⼿⼯纸。

千百年来,全国只有安徽泾县⼩岭乌溪⼀带姓曹的⼈家,世世代代⼿⼯制造。

到明、清时代,造纸技术已相当成熟,质量堪称世界第⼀。

安徽泾县⼩岭,⽤青檀树⽪制造宣纸,是地域的原因,更是先辈的聪明才智。

他们很早就发现青檀⽪纤维是⽤来造纸最优良的材质。

青檀⽪是青檀树枝条上剥下来的韧⽪,以两⾄三年的嫩枝檀⽪最为适⽤,纤维坚韧细长,粗细均匀,为其他纤维所不及。

尤其是泾县⼩岭乌溪产的青檀⽪更是优佳,纤维细长,圆浑⽽均匀,细胞壁薄,吸附墨粒性能好。

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宣纸的需求量⽇益增⼤,宣纸的⽣产⼚家也随之多了起来。

现如今,书画家常常会买到⼀些质量不佳的宣纸或假宣纸(⼀种⽤草料制造的书画纸)。

当书画家泼墨创作时,⼀些质量不佳的劣质宣纸常常给他们带来⿇烦。

有的“宣纸”着墨后出现严重褶皱、起拱,画家被迫搁下⼿中⽑笔,很难继续创作。

有的勉强画完了,待墨液⼲后,纸⾯褶皱严重,墨⾊发灰,不能使画⾯得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宣纸的市场需求量⼤,由量变带来质变,因此宣纸的质量就很难保障。

另⼀⽅⾯,宣纸需求对象成分复杂,其中有的⼈购买宣纸时,不知为什么只问价格,不看质量,不懂得审视宣纸的真假。

这就为宣纸⽣产⼚家提供了理由和机会。

劣质宣纸的质量问题是出现在哪些技术环节上呢?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是相当复杂的,就我们常遇到的有些宣纸着墨后起拱、褶皱,墨⾊发灰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稻草在⽔浸、灰腌的⽣产⼯艺过程中,处理不得当,使宣纸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

造纸材料的植物胶料、填料中含有⼀定的碳酸钙。

碳酸钙微粒在纤维与纤维之间起了隔开的作⽤,降低了收缩时纤维结合⼒的变化,增加了宣纸晕状扩散的优点。

因此,必须慎重选⽤植物胶料与填料,如果颗粒较⼤或含量超过3%以上,就会影响墨⾊,使之发灰。

 使⽤宣纸,应具备⼀些识别优、劣宣纸的基础知识。

第⼀,眼观⼿摸。

好宣纸⼀定是洁⽩的,冷宣纸(存放⼀定时间的宣纸)更是洁⽩如⽟,抓在⼿⾥⼀团绵。

浅谈中国宣纸

浅谈中国宣纸

在介绍我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前,先谈一下我公司的现状。我们于2004年完成的企业改制工作。两年来,在企业内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也创造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产品开发有了新突破
我公司改制后,在上级政府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了宣纸研究所。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不断提高我们产品红星宣纸的内涵。如开发生产出建厂五十周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宣纸以及“神龙祥云”、“千秋檀神”等特种宣纸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由于质量好、档次高,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现在这些纪念宣纸的市场价位已经不同程度地上涨。通过实施技术开发战略,使企业的技术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学者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旧唐书》也有唐天宝二年,各郡贡品中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唐时泾县隶属宣城郡)的记载,说明宣纸在唐代就成为贡品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有关这一史实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宋末争攘之际,烽遂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此后700余年间,制造宣纸的核心技艺一直在小岭曹氏一族世代传承,一枝独秀。
浅谈中国宣纸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佘光斌)
各位专家、领导、来宾:
大家好!我来自宣纸生产企业——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我公司坐落在闻名中外的宣纸之乡——安徽泾县,创建于1951年,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全国轻工重点骨干企业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也是安徽省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在这里我就宣纸的历史、宣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现状以及我公司今后的发展作以下发言,请各位专家、领导给予指正。

8、宣纸常识

8、宣纸常识

宣纸常识一、什么是宣纸宣纸是采用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宣纸的特点:一是原料独特。

只有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檀皮、稻草可用,水质要求高,地域特色明显,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二是工艺传统。

原材料需经多次反复加工,经日晒雨淋自然漂白,历时约三年。

三是纸寿千年。

因原材料独特,加工制作过程不损伤纤维,宣纸有“千年寿纸”之誉,长期保存不腐不蛀,是书画创作、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

四是墨润万变。

宣纸因其独特原料及加工制作方法,自诞生以来即为书画艺术服务,经艺术家妙笔,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可以“墨分五色”,可以体现中国书画艺术的“妙味”(郭沫若语)。

二、宣纸历史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

因唐代泾县属宣州管辖,根据史籍记载,宣纸由宣州府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而得名。

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各郡向朝廷进贡时,“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

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有“宣州贡纸、笔”等记载,可见当时宣州所产纸笔已甲于全国。

“宣纸”作为单独名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中《论画体工用榻写》章节写到“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历史文献。

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现存最早的宣纸纸本就是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宋代张即之抄经册《华严经》。

北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

宋末元初,曹大三迁至泾县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成为有确名可考的宣纸第一人。

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序言载“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

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此后数百年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成为宣纸传承中的佼佼者。

宣纸的相关知识讲解

宣纸的相关知识讲解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 版宣”即属此一类。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 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 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分类 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对联:100 x 27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六开:46 x 3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对联:153 x 42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斗方:97 x 90
5.宣纸的收藏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收藏宣纸时要找正宗的传统名牌,以质地纯 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者为佳。据了解,制作宣纸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青檀皮,但即 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产地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青檀皮的品质也不一样,所 生产出的宣纸有很大区别。现在国家已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对宣纸的 定义为“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 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收藏宣纸最好能综合宣纸产品的质量特色、书画 界的认可程度,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收藏的宣纸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纸要注 意品种,选择品种最好以书画界人士的使用喜好为标准;三是收藏宣纸要注重特色,尽 量收藏生产批量小、有主题的特种纸。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 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 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 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 缕缕修长 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 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 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老师:张导羲作者:陶诚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050110052009年6月作者:陶诚摘要:“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安徽泾县宣纸厂所写的题词。

短短38个字,用点睛之笔突出类中国宣纸的独特之处,使人回味无穷。

我国历代的许多珍贵的墨迹和绘画,因使用了宣纸而完好无恙地被保存下来。

中国宣纸在文化事业上的贡献是永远值得人们称道的。

关键词:起源分类制造应用宣纸的源流与特色宣纸创制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有四种说法:(1)创制于东汉末年;(2)创制于东晋;(3)创制于唐代;(4)创制于宋朝。

据安徽泾县的民间传说,宣纸的发明者叫孔丹,他要为他的师傅蔡伦画像,千方百计想造好纸。

因为蔡伦是东汉人,他的徒弟孔丹自然也应是东汉人,所以认为宣纸大约创始于东汉。

但是,从造纸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宣纸作为品牌产品一开始就出现在造纸发明之后不长的时间,即纸的初制时期,似乎不容易被人们理解。

况且,民间传说往往在时间﹑地点上常有疏误,所以不足确信。

在古代,对植物分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楮树与檀树皆属灌木,外观很相近,故古人把它们混为一谈。

据古籍中记载,楮纸为江南楚地﹑宣歙一带所产,带有明显的地区性,故认为这种纸实际上就是宣纸,既然谷纸初制年代是东晋,那么推论宣纸也是那时诞生。

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园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中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

《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的文字。

可知该地所产纸笔当时已甲于全国。

唐乾符年间(公园874~879),著名学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好事家宜臵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宣纸一词最明确的记录。

因此,唐代出现宣纸的史料佐证较多。

从安徽泾县收藏的《曹氏宗谱序》内查到:“曹大三于宋末争壤之际,烽燧四警,避乱茫茫。

由南陵之虬川,迁至泾县小岭山区,其徙居十三宅。

当时因见此系山陬,无可耕土,因贻蔡伦术于后,以为生计”。

据此,可知泾县造宣纸大约在宋朝末年了。

以上四种说法,笔者认为:应该从造纸技术的演变史中来加以讨论分析。

由于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因此弄清楚树皮纤维造纸的发展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说,宣纸生产是从我国西汉开始,在应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采用树皮造纸的功劳首推蔡伦及尚方。

东汉时期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树皮造纸,尚待研究。

不过,到了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造纸业也由北方移向江南,包括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等地都相继开办了纸厂。

毫无疑问,造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造纸原谅的扩大化,树皮造纸相应有所进步和提高。

东晋时已经能够明确指出生产了藤纸;隋代又大量制造楮纸;唐代则出现了宣纸。

麻与藤纤维有相似的制法,楮和檀皮的剥开又有雷同的技法。

因此,有了沤麻的经验;而藤皮是可以如法泡制的。

在受到剥拉藤皮纤维的启发之后,又加上砍伐楮枝的借鉴,于是创造了可以用于青檀造纸的一整套工艺技术。

藤纸曾经风靡一时,按《韩林志》一书中的说法:“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日诏,用白藤纸。

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

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

可是,后来因为藤资源枯竭而衰落。

唐人在《悲剡溪古藤文》里写道:“溪中多纸工,持刀斩伐无时……藤虽植物者,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枯而死。

”楮纸本有“败楮遗墨人争宝,广都市上有余荣”的盛世景况。

但是,却因质地不够细腻,常用来进一步加工做硬黄纸和蜡黄纸等。

直到把青檀用来作为造纸原料,取得了新的突破,宣纸才崭露头角。

并且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改进,使宣纸的质量日益提高,具有独到之处的特性。

由此可知,如同纸的发明一样,宣纸的诞生在技术上是有其传统的继承性的,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一下子就尽善尽美。

它是造纸技术发展史上的一环,一个新的起点。

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朝之功。

而是经过几辈能工巧匠们的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才得到的成果。

同时,大凡名牌产品都有一个被使用﹑流传﹑取得信誉的过程,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的,也需要历史的考验而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把宣纸的创制时间推定为唐代晚期,是比较可信的。

史料证据也比较充分。

安徽宣州地区历代的造纸工匠,通过集体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名扬四海的中国名纸,他们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宣纸的分类与制作安徽的文房四宝,指的是宣纸﹑徽墨﹑宣笔和歙砚,他们都出自安徽境内,而且早在唐朝及五代时期就赢得了国内文苑艺坛的崇高评价。

若要说安徽文房四宝中的骄子,就非宣纸不可。

宣纸的有点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薄者能坚,厚者不腻﹑折而不伤﹑色白如霜﹑久不变色,加上宣纸存放虽久,却不腐难蛀,因此有纸寿千年的赞语。

大约在18世纪后期,宣纸传入欧亚各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宣纸的种类有很多,根据配料的不同,宣纸分为棉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其中按厚薄不同又分为单宣﹑夹宣﹑二层贡﹑三层贡等;按尺寸不同,还有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六宣等。

除此之外,还有复制的“加工宣”,如蝉衣宣﹑玉版宣﹑云母宣以及虎皮宣﹑珊瑚宣﹑冰琅宣﹑泥金宣﹑冷金宣等。

总之,宣纸的种类真是多的数不胜数。

如此著名的宣纸究竟是怎样制作成的呢?从外观上看,宣纸和普通的纸张差不多,只是更薄更匀更洁白一些。

但从原料上讲,两者就很不相同了。

宣纸的原料是青檀皮和稻草;而后者一般是用木材或者芦苇等抄造而成的。

青檀皮是青檀树的嫩枝条皮,不是树茎外皮。

青檀树为我国的特产,在安徽省泾县地区生长较多,也是石灰质的指示植物。

稻草并非泥田所产,而是沙田里生长出来的。

因为在沙田中生长出来的稻草其中含木素较少,而纤维的质量较佳。

挑选青檀皮,要以从生长两年的青檀树上砍伐下来的为上等;择取稻草,则以“陈年”,即上一年收割的壮秆为好料。

宣纸的主要产地是安徽泾县的乌溪和小岭一带。

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猫关山谷的青檀树葱茏挺拔;乌溪河床的水流常年不断,水质极好,浑浊度几乎等于零,清澈见底。

其传统性的生产过程,是繁杂而工序甚多的:首先从青檀树上砍下枝条,这叫伐条。

这项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胜任的。

刀法不同,伐条的后果相差悬殊。

有时错砍会造成檀树受损伤,甚至可能死去。

每年的初冬是砍伐枝条最好的时机。

不可误时,机不可失。

砍下来的檀树枝条,首先需要放在火灶上蒸煮一次。

然后再泡到清水里一段时间。

捞起檀树枝,剥皮,将皮凉干,扎捆备用。

下一道工序是用灰沤,碱煮的方法,除去檀皮中的杂质。

再将煮过洗净的檀皮,撕成小条,小束,平铺在向阳的石坡上。

经过日晒雨淋,反复摊开,直到纤维变白为止。

这便是皮料。

草料的制法和皮料差不多,只是具体操作上有点差别。

如果要选用高秆的沙田稻草,备料时需剔去草叶,打碎草节。

随后是将稻草灰沤,洗涤,脱灰,碱煮,日光漂白等,使之成为松散的草料。

前后需要约半年时间。

经过上述处理后,皮料和草料用石碾,捣碓分别打浆,按需要配料,再加进些植物胶,用手工竹帘抄成湿纸页,再送入火房中烘干。

成纸整理,切裁,打包,便得宣纸。

宣纸的应用市面上销售的宣纸,通常分为“生宣”和“熟宣”。

生宣有渗化,吸水,不容易烘染的特点,不适用于工细的画法。

生宣纸上刷一层胶矾水,渗化,吸水的特性没有了,可以烘染,就成为了矾宣或称熟宣。

由于渗化,墨或色在纸上容易很快的洇开,而且不容易控制洇开的范围和走向;由于吸水,落笔后墨色容易很快被吸干,以致行笔不开或出现意外的干笔画。

我们要通过不断实践来逐步逐步操控这些特性,使用生宣纸就能主动了。

磨的墨,不管是浓是稀,写在宣纸之上,晾干以后,即使再泡在水里,也不会溶化,可以永久保持,不走原样。

在熟宣纸上,水墨也化不了,可以写小字。

还有半生半熟的宣纸,水墨也溶化,但较轻微。

还有些色纸,如虎皮宣,冷金笺等,对书法作品也能起些烘托作用。

初学练习,可以用一些纸代用,如元书纸,毛边纸,矛头纸,高丽纸等。

因为这些纸都可以化墨。

将生宣纸做熟也是一门学问。

一般情况下是把矾和胶各取50克分别放在两个器皿内,各加三碗水,碗为一般饭碗大小。

化开后合在一起备用。

在做纸时,要把调成的胶矾水用排笔或大板刷在生宣纸上刷,要刷均匀,不均匀容易出“花”的缺点,着色不平整。

刷后粘在平板上晾干,最好只粘四周,以便干后容易接下来。

上述胶矾比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说的,纸质的厚薄,季节气候的变化,都会影响胶矾的比例。

例如纸厚,胶矾就应该相应多些,纸薄就可以少些。

气候干燥多加些胶,气候潮湿多加些矾里面,“春加胶”,“夏加矾”是北方多年来总结的一个经验,矾的大小和画的要求,如工细程度以及每个作者的习惯有关,要根据集体情况,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

在使用宣纸时,要注意摸清不同批号的性质,因为这种手工纸并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批号不同,性质都有一些差别。

所以著名书画家每次买宣纸的时候都是数量较多,一方面是想熟悉这批纸的润墨性;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它们“陈化”两三年时间。

让纸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平衡,则宣纸的收缩性就会减小到最低限度,陈化时间越长,收缩性越小,就越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识别宣纸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识别宣纸要从宣纸的几个方面去看。

首先要看宣纸的颜色。

宣纸的颜色一定是洁白的。

久放的宣纸成玉白色,不发暗,呈现自然的白色。

这是由于纤维成分损伤极小,纤维中的杂质也极微小的缘故。

如果纸发暗或白的发亮,就很可能是别的纸张了。

再就是看宣纸的质地,也就是纸张的手感和发出的声响,吸水性等。

手触摸纸张应该有棉软的感觉,不发硬,抓在手里就像抓着一团棉花一样:摆动纸时,发出柔和的声音,与机制纸的哗哗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宣纸的吸水性大而迅速,用墨点滴落在纸上将呈圆形状的晕开。

这些都是别的纸张无法相比,望尘莫及的。

最后是看纸张的帘纹,也就是纸的暗纹。

如果拿宣纸迎光看去,可以看见许多条纹。

机制纸却没有这一特征。

帘纹是采取竹帘捞纸工艺所得到的。

普通手工纸都有,但是宣纸的帘纹却带有一些“云彩花”,就好像天上浮动的云彩一样,或浓或淡,或多或少。

结束语:文化永远是世界各民族之间联系的纽带。

中国宣纸之所以享有盛名,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它质量高,用途广。

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内,无论书写、绘画、印刷、拓片,或者是复制名家作品,都能保存长久不变色、不变质,可以“益寿延年”。

此外,还可以制信笺、诗册、扇面等;在修复装裱古书古画,国际交往的重要文件,也要用宣纸来加工和保存。

中国宣纸是我国造纸科技史上和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大光荣和骄傲!参考文献《中国符号》作者:易思雨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色页数327 《宣纸书画》出版社:轻工业出本社页数9致谢在此系统完成之际,感谢张导羲老师的悉心指导。

没用他们的帮助我是很难按时完成的,同时还要感谢给与我资料和建议的同学们。

宣纸浅谈目录:一、摘要和关键词。

1页二、宣纸的源流和特色。

2页三、宣纸的分类与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