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题

合集下载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一、词语解释1. 请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 马之千里者② 策之不以其道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二、句子翻译1. 翻译下列句子: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判断题1.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 千里马需要吃更多的粮食才能发挥出千里之能。

② 伯乐是通过观察马的外表来识别千里马的。

③ 文中的马指的是所有马,而不是特指千里马。

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2. 伯乐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 请举例说明如何识别千里马。

五、连线题请将下列词语与其对应的意思连起来:① 马之千里者 A. 马的品种② 策之不以其道 B. 马的才能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马的食量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马的叫声六、填空题1. “______,一食或尽粟一石。

”(填入原文)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填入原文)3. “______,其真不知马也。

”(填入原文)七、阅读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文段中提到的“伯乐”和“千里马”分别指什么?2. 请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的意思。

3. 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八、选择题A. 马的食量很大B. 马的才能被埋没C. 马的叫声特殊D. 马的寿命很长2. “马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A. 策之B. 食之C. 鸣之D. 千里九、改写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十、排序题① 食之不能尽其材② 策之不以其道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 马之千里者十一、仿写题请仿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句话,写一句描述其他动物的句子。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马是十二生肖之一,位于生肖顺序的第____位。

2. 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____、____和____。

3. “千里马”常用来比喻____。

4. “马到成功”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____。

二、选择题1. 马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是:-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七- D. 第八2. 下列哪项不是马的象征意义?- A. 力量- B. 速度- C. 财富- D. 忠诚3. “马到成功”的反义词是:- A. 一帆风顺- B. 一蹶不振- C. 一帆风顺- D. 一败涂地三、判断题1. 马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

(对/错)2. “马”字在汉字中属于象形字。

(对/错)3. “马”字在现代汉字中与“妈”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2. 描述一下“马”字的演变过程。

五、论述题1. 请论述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七2. 力量、速度、忠诚3. 有才华的人4. 事情顺利成功二、选择题1. C2. C3. D三、判断题1. 对2. 对3. 错四、简答题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马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战争和狩猎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马的驯养和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2. “马”字最初是象形字,后来经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书写形式。

在演变过程中,“马”字的形态和笔画都有所简化,但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马的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力量、速度和忠诚的象征。

同时,马也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相关,如“伯乐相马”、“昭君出塞”等,这些故事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马的文化意涵。

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马的欣赏和崇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是指什么?A. 一种名贵的马种B. 一种比喻,指有才能的人C. 一匹跑得很快的马D. 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2. “伯乐”在文中象征着什么?A. 一位善于相马的人B. 一位有眼光的领导者C. 一种古代的官职D. 一种马的品种3. 文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那些不识才的人C. 马的主人D. 马的敌人4. “马之千里者”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A. 马跑得快B. 马的价值C. 马的品种D. 马的寿命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什么意思?A. 马鞭B. 马鞍C. 马的饲料D. 驾驭马的方法二、填空题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7.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表达的是_________。

8.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

1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12. 如何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13. 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4. 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四、论述题15. 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和“识才”的理解。

答案:1. B2. B3. B4. B5. D6.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很少。

7. 那些不识才的人,不知道马有远行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

8. 如何能够要求马跑得远呢?9. 正确的方法或途径。

10. 马发出叫声,但人们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简答题答案:11. “千里马”代表有才能的人,“伯乐”代表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

12.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识才的人不能认识到马的真正价值,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导致马的才能不能得到发挥。

《马说》小测(有答案)

《马说》小测(有答案)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时间:15分钟满分:25分。

7.5分以下差,15分以上合格,20分以上优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选自2011年《学习辅导》)A、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B、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C、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材D、故.虽有名马 / 故.时有物外之趣2、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选自2011年《学习辅导》,略改)A、课文共用了十一个“不”字,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课文为表现主题所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C、课文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现层层深入,因此文章虽短但中心突出。

D、课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2010年辽宁朝阳市、中考题)(1)才美不外见.见:(2)执策而临.之临:(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4)其真无马邪.邪: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6分,2007广东省、2008年山东烟台、2010四川资阳中考题)(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用原文填空:(1)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4)千里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

(4分选自2011年《学习辅导》与2006年浙江温州、2010年安徽芜湖中考题)6.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分,2007广东省中考题)7.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07广东省中考题)8、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3分,选自2011年《学习辅导》)“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时间:15分钟满分:25分。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哪种人的赞美?A. 有才能的人B. 有地位的人C. 有财富的人D. 有权力的人答案:A2. 在《马说》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伯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A. 善于发现马的潜力B. 善于驾驭马C. 善于训练马D. 善于买卖马答案:A3. 根据《马说》的描述,马的哪些特质是作者所赞赏的?A. 外表华丽B. 速度极快C. 忍耐力强D. 能负重远行答案:C4. 《马说》中,作者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千里马很常见,伯乐很少见B.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发现这些才能的人很少C. 马很多,但能跑千里的马很少D. 伯乐很多,但千里马很少答案:B二、填空题5. 《马说》是一篇______文,通过马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______的赞美。

答案:寓言;有才能的人6. 在《马说》中,作者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喂养马的人不知道马能跑千里的能力7. 作者在《马说》中提到“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怎么能要求马跑千里呢?三、简答题8. 请简述《马说》一文中,作者对“千里马”的描述。

答案:在《马说》中,作者将“千里马”比喻为有才能的人。

千里马不是靠外表华丽或速度极快来定义的,而是靠其内在的忍耐力和能负重远行的能力。

作者通过这种比喻,强调了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而那些能够发现并利用这些才能的人(伯乐)更是难得。

9. 《马说》一文中,作者对“伯乐”的描述是什么?答案:在《马说》中,作者提到“伯乐不常有”,意指能够发现并欣赏有才能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伯乐不仅需要有眼光,还需要有智慧和胸怀,才能识别并培养那些有潜力的“千里马”。

四、论述题10. 根据《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马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的现象。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意味着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

3. 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指的是_______。

4. “执策而临之”中的“执策”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所表达的观点?A.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B. 马的食量与才能无关C. 马的才能是天生的D. 马的才能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2. “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字,其含义是:A. 哪里B. 安排C. 安定D. 安全三、判断题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说明千里马食量很大。

(对/错)2.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力不足”指的是马的力气不足。

(对/错)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句话的意思是马的才能无法与普通马相提并论。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马说中提到的“策之不以其道”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解释。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 这段话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2. 为什么“食马者”不能使马发挥千里之能?3.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六、翻译题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论述题请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与“发现人才”的理解。

八、附加题1. 马说中提到的“伯乐”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 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答案:一、填空题1. 人才需要被发现和使用2.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马有千里之能3. 驾驭马4. 拿着马鞭二、选择题1. D2. A三、判断题1. 对2. 错3. 对四、简答题1. “千里马”指的是有才能的人,而“伯乐”则是能够发现并使用这些人才的人。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______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______的眼光。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量惊人B. 行千里C. 速度极快D. 耐力持久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会如何?A. 被埋没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C. 被当作赛马D. 被当作战马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

2. 根据《马说》,分析韩愈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四、论述题1. 结合《马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人才的重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马说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被埋没。

二、选择题1. A. 食量惊人(《马说》中并未提及千里马食量的特点)2. 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三、简答题1.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千里马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而伯乐则是能够识别并珍惜这种才能的人。

他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的批判。

2. 根据《马说》,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认为只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才能识别并培养人才,而没有伯乐,人才就会被埋没,这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四、论述题1. 韩愈在《马说》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的伯乐才能发现并培养人才。

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醒人们要重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忽视人才的社会现象。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要有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探究拓展训练]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②作断纹焉()③易之以百金()④莫不然矣()
13、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①弦而鼓之()②还之()③易之以百金()④工之侨闻之
()
1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1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
参考答案
23、《马说》
1、略
2、①有时②虽然③显现④尚且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杂文唐朝韩愈托物寓意
5、①喂养吃②表转折表承接③鞭打记
6、A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10、B 11、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12、①弹②花纹③交换、买④这样13、①琴②工之侨③琴④这件事14、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15、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
盲目守旧,势必摧残人才、阻碍改革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