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遭受原子弹爆炸的经历安井幸子(当时六岁)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王宏1964年1O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莫名其妙被转学今年68岁的沈惠泉身体单薄,脸庞清瘦,说话语速较慢,脸上总挂着微笑,外表显得比实际年龄老。
他说自己来温州暂住,在亲戚家里接受采访不方便,坚持大热天坐公交车出来接受采访,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1937年,沈惠泉出生在市区木杓巷。
1955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上大三的那年,有一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把沈惠泉叫到办公室,了解他的出身、海外关系等家庭背景。
让他意外的是,书记告诉他,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他和另外一些同学将被选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学习,但具体学习什么专业,连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
听到这个消息,沈惠泉没来得及疑问,就兴奋得想跳起来,北京大学是他当初考大学的愿望,再说是国家需要,沈惠泉马上同意了学校的安排。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大学校园内,学生政治运动也一浪接一浪。
沈惠泉兴冲冲到北京大学报到后,学校老师说,他们要先去农村锻炼,地点就在北京的门头沟。
门头沟当时还是十分荒凉的农村,沈惠泉到了那里以后,在一户农家里住了下来。
可那户农家没有多余的床,他只好找来几块木板拼凑起一张“床”。
在门头沟,沈惠泉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土、种地、种菜、挑水,什么农活都要干。
很快,他的手上就磨出了一个个茧。
“但是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要劳动多长时间,难道把我从复旦转学过来就是为了种地吗?”回忆起当初的这段生活,老沈坦言,当时因为年轻,难免对此有些顾虑。
第一堂是保密课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沈惠泉回到了学校。
“原来那一个月的劳动,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回到学校,沈惠泉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原子能研究。
而这个专业全国只有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才有设置,属于尖端的科技领域。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揭美对日用原子弹内幕

1945年8⽉6⽇⼴岛原⼦弹爆炸揭美对⽇⽤原⼦弹内幕⼴岛原⼦弹事件是指第⼆次世界⼤战末的1945年8⽉6⽇美国在⽇本⼴岛投掷原⼦弹。
1945 年夏,⽇本败局已定。
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快迫使⽇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选定⽇本东京、京都、⼴岛、长崎、⼩仓、新潟等城市作为投掷原⼦弹的备选⽬标。
此前,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本投降。
7⽉28⽇,⽇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
8⽉6⽇和9⽇美军对⽇本⼴岛和长崎投掷原⼦弹。
2010年8⽉,美国决定派遣驻⽇⼤使罗斯出席“原⼦弹和平纪念仪式”。
这是美国在⽇本投下两颗原⼦弹后,⾸次派⾼官到⽇本参礼。
1945年⽇本遭两次原⼦弹轰炸事件⼴岛是⽇本本州西南部⼴岛县⾸府所在地,南临濑户内海的⼴岛湾,⾯积740平⽅公⾥。
⼴岛1589年建城,1889年建市,⾃19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军事重地。
⼴岛市内河川纵横,素有“⽔都”之称。
1945年5⽉8⽇,第⼆次世界⼤战的罪魁祸⾸德国法西斯宣布⽆条件投降。
7⽉26⽇,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敦促⽇本迅速⽆条件投降,但⽇本政府置之不理。
为迫使⽇本迅速投降,1945年8⽉6⽇8时15分,美军⼀架B-29轰炸机飞临⽇本⼴岛市区上空,投下⼀颗代号为“⼩男孩”的原⼦弹。
“⼩男孩”是⼀颗铀弹,长3⽶,直径0.7⽶,内装60公⽄⾼浓铀,重约4吨,梯恩梯当量为1.5万吨。
炸弹在距地⾯580⽶的空中爆炸,在巨⼤冲击波的作⽤下,⼴岛市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24.5万⼈⼝中有7.815万⼈当⽇死亡,死伤总⼈数达20余万,城市化为⼀⽚废墟。
这是⼈类历史上⾸次将核武器⽤于实战,⼴岛成为第⼀座遭受原⼦弹轰炸的城市。
8⽉9⽇,美军⼜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的原⼦弹投到⽇本长崎市。
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约占全市总⼈⼝的37%。
8⽉15⽇,⽇本宣布⽆条件投降,9⽉2⽇签署投降书。
第⼆次世界⼤战⾄此结束。
原子弹爆炸作文

原子弹爆炸作文你能想象一个小小的东西,一下子能释放出毁天灭地的力量吗?这就是原子弹,这玩意儿爆炸起来,那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咱先说说这原子弹制造的初衷吧。
那时候,世界正乱得像一锅粥呢,各个国家都在争啊抢啊,都想当老大。
美国那时候就想搞个超级厉害的武器,在战争里占个大便宜。
于是,一群聪明得有点过头的科学家就开始捣鼓这个恐怖的东西。
然后就到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当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时候,那场面,就像老天爷发了大脾气。
先是一道超级刺眼的光,比一百万个太阳加起来还亮,这光就像一只巨大的手,一下子把黑夜给撕成了碎片。
人们估计都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眼睛就被这光刺得啥也看不见了。
紧接着,就是一声巨响,那可不是普通的响啊,就像世界上所有的雷一起炸了似的。
这声音能把人的耳朵震得嗡嗡直叫,感觉灵魂都要被震出窍了。
房子就像纸糊的一样,瞬间就被吹得七零八落。
那些原本好好的街道啊、建筑啊,一下子就变成了废墟。
还有那蘑菇云,慢慢地升上天空。
这蘑菇云可真是个不祥的标志,它黑沉沉的,像个巨大的恶魔笼罩着大地。
这云里带着死亡和毁灭,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狼藉。
这原子弹爆炸后的影响啊,那可太可怕了。
好多人都受伤了,烧伤的、辐射病的,那些伤者的样子简直惨不忍睹。
而且这种伤害还不是一时的,辐射就像个看不见的小恶魔,在人们的身体里搞破坏,好多人后来因为这个得了各种各样的怪病,很多人都失去了生命。
不过呢,原子弹这东西也让全世界的人都清醒了一下。
大家都知道这玩意儿的厉害了,就开始想办法控制核武器,可不能让这东西再随便爆炸了,要不然地球可就真的要被折腾得没活路了。
从那以后,原子弹就像一个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战争是多么的恐怖,和平是多么的珍贵。
这原子弹爆炸的事儿,虽然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笔,但也算是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超级响亮的警钟吧。
十几岁无意间打出的子弹原文

十几岁无意间打出的子弹原文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山村里,那里的生活简单而宁静。
每天早晨,我都会被鸟儿的歌声唤醒,然后跟随着阳光的指引,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冒险探索。
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了父亲放在屋角的旧枪。
它被岁月的痕迹所侵蚀,但仍然展现着它曾经的锋芒。
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枪支,但是被它的形象所吸引,我不由自主地伸手去触摸。
当我的手指触碰到金属的冰冷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握住枪把,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那一刻,我忍不住想要知道,这个小小的金属家伙,到底能带给我怎样的刺激和快感。
于是,我决定试一试。
我找到了一块空旷的地方,站在那里,手里紧握着枪。
我的心跳加快,血液在身体中奔涌而过,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一场冒险。
我将眼睛盯住远处的一棵树,用力按下扳机。
一声巨响划破了寂静的山林,子弹从枪膛中射出,迅速穿过空气,击中了目标。
一瞬间,树干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洞,碎裂的木屑四散飞溅。
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个小小的金属物体竟然能够产生如此大的能量,改变周围的一切。
我感受到了力量的威严,也体验到了对世界的改变所带来的满足感。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丝惊慌。
我意识到,这种力量是需要掌控的,如果不小心使用,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我深深地明白,枪并不是一个玩具,它背后承载着责任和风险。
从那以后,我对枪的好奇心逐渐消失了。
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也更加尊重力量的威严。
我再也没有碰过那把枪,它沉睡在父亲的抽屉中,成为了过去的记忆。
十几岁无意间打出的子弹,让我明白了力量的双刃剑。
它可以给予我们保护自己和改变世界的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慎重对待,不可滥用。
我们应该用理智和责任来驾驭力量,而不是被力量驱使。
这个故事也让我意识到,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
我们会在经历中学到很多,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明智。
那颗无意间打出的子弹,让我从那一刻起明白了力量的真正含义,也给我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回忆。
人们欢庆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作文

人们欢庆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作文《原子弹爆炸欢庆背后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原子弹爆炸这个事件,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人们得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
我听说过一个小地方,叫石头镇。
那里的人们一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整个镇子就像炸开了锅一样。
小镇中心有个大广场,平常这个广场是用来赶集的,这时候却成了欢庆的海洋。
男人们把帽子抛向空中,有几个哥们把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花衬衫都穿上了。
有个大叔叫老张,他正提着一只老母鸡打算去市场卖掉换几个酒钱呢。
听到这个消息,他激动得把鸡都扔了,那只鸡吓得扑棱着翅膀满广场乱飞。
老张也顾不上它了,就和周围的人抱在一起,嘴里喊着:“太好了,咱可厉害了!”妇女们也没闲着,本来在街边唠家常的她们,都凑在一起又笑又跳。
有个胖婶儿,平时最拿手的就是扭秧歌。
这会儿,她把旁边卖货郎的红布拿过来缠在腰上,就在广场中央扭了起来。
周围的人也跟着她的节奏拍手、跺脚,太阳照射下,满广场都是飞扬的尘土,就像一朵朵小型的蘑菇云。
孩子们更是撒了欢儿,跑着追着那只被老张扔出去的鸡。
有个小男孩在地上捡到了老张卖鸡换来的几个小钱,他举着钱对老张喊:“爷爷,咱有钱啦,可以买好多鞭炮啦。
”然后一群孩子就把这点钱凑起来跑去杂货铺买鞭炮了。
杂货铺的老板老赵原本正愁生意不好做呢。
这下可好,孩子们一窝蜂地闯进来,他一边笑着一边从柜子里拿出鞭炮。
孩子们在广场上噼里啪啦地放了起来,那声音就像小原子弹爆炸似的。
大家的笑声、欢呼声还有鞭炮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要把这个好消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那一刻,无论是老张、胖婶儿、老赵还是那些孩子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这个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似乎给他们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种从心底涌起的自豪感。
这个小镇如此,想必当年全中国的许多地方也是这样沉浸在欢庆之中的吧。
《原子弹爆炸时街头的欢乐》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一天,我国各地都热闹起来了,就说我小时候生活过的柳树巷那一带吧。
天堂的孩子观后心得初中

天堂的孩子观后心得初中《天堂的孩子》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冈本一平所写的小说,该小说以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原田佳子和其他孩子们在灾难中的苦难和成长。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重新思考了战争和和平的含义,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可贵。
小说中,佳子是一个幸存者,她同时也是一个倖存者,在灾难中失去了家人和亲友,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她目睹了原子弹爆炸后的景象,看到了无数的人们在痛苦和恐惧中死去。
然而,尽管如此,佳子依然努力地寻找着美好和希望。
她和其他的孩子们组织了一个“家庭”,在互相扶持和关怀的氛围中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日子。
他们一起播种、收获食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坚韧。
小说中反映出的战争的残酷性令我心寒。
原子弹爆炸瞬间,整个广岛城变成一片废墟,原本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死寂。
爆炸带来的破坏造成了无数的人们受伤和死亡,他们或是被炸弹炸得伤痕累累,或是在火海中痛苦的呻吟。
战争不仅带来巨大的灾难,更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和生活,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辜受害者的无助,这让我对和平充满了向往。
与此同时,小说中也强调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
在困境中,无论是佳子还是其他孩子们,都没有被恶性社会环境所腐蚀,而是展现出了其伟大的人性。
他们彼此关怀,互相帮助,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的孩童世界而努力。
佳子坚信,只有保持善良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黑暗和恶意。
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人类的尊严和善良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和平和理解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同时,《天堂的孩子》这部小说还使我思考到了和平和战争之间的矛盾。
在故事中,佳子和其他的孩子们虽然生活在战争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和平的向往。
他们相信和平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他们希望通过互相帮助和理解来维护和平。
我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毁灭是多么庞大,我们应该珍爱和平,保护和平,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
林京子:当代日本文坛的“矿山云雀”

林京子:当代日本文坛的“矿山云雀”作者:杜彬彬李先瑞来源:《世界文化》2018年第02期林京子林京子(1930—2017),本名宫崎京子,1930年8月出生于日本长崎市,转年因父亲就职于三井物产上海支店而举家迁至上海,在那里度过了14年的青少年时光。
1945年2月,看到日本战败之势不可逆转,林京子一家决定返回日本,京子的父亲因公司需要继续在上海滞留一段时间,京子则转入长崎女子初中三年级继续学业。
为了上学方便,林京子离开谏早市舅舅家前往长崎市租房独居。
转校后的林京子没什么朋友,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安静。
然而安静的时光没能维持多久,新学期开始之前的3月份,日本阁僚会议通过了《决战教育要项》,日本政府规定除国民学校初等科外,其他年级原则上一律停课,在战争体制下,对全体学生实行总动员,强迫他们参加军需劳动。
4月,由于长崎军需工厂的员工被前线征用,导致员工不足,所以初中高年级学生和高中生都被迫到军工厂劳动。
劳动期间,林京子经历了她一生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1945年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放原子弹的日子。
原子弹爆炸时,林京子所在的工厂距离爆炸中心只有1.4公里。
十分侥幸的是,林京子没有受任何外伤,奇迹般地获救。
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放过这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巨大的核辐射使她患上了“原子病”——一头美丽的乌发开始脱落,一波又一波的剧烈呕吐不断地折磨着这个本应快乐享受恬静学习时光的少女。
与她一起做工的工人、同行的带队老师以及同学们,有的在爆炸中受伤,有的虽未受伤却因“身体内部受到核辐射”而相继死去。
死亡的阴影从未间断地笼罩在那些遭受核爆炸辐射的幸存者身上。
从那时起,林京子便不得不作为一个“核武器的受害者”生活于世上。
后来,林京子从长崎医科大学附属专科学校护士系中途退学,21岁时与某报社记者结婚,两年后长子出生。
由于原子弹爆炸后遗症的影响,林京子一直担心她们母子能否健康地生活下去。
婚后林京子跟丈夫颇多摩擦,二人于1974年离婚。
《大战中的插曲》原文阅读

《大战中的插曲》原文阅读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回忆录》选篇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
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象并不遥远。
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
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
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使她脱离了危险。
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
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
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
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
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
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
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功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
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
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遭受原子弹爆炸的经历安井 幸子 (当时六岁) 在距离爆炸中心900米的目觉町自家门前遭到原子弹爆炸。
在经历了热线、辐射、冲击波并在恐怖与痛苦的煎熬之中失去了四名兄弟。
后来双亲相继去世,只有作者一个人幸存。
巨大的不幸和战败1945年8月9日上午11点02分,长崎被投下了原子弹,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且范围广泛、受害严重的一场灾难。
给我的一生留下了强烈的精神影响,50年过去的今天,爆炸当时的回忆依然非常清晰。
且不说原子弹爆炸理所当然地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仅仅是至今在心灵深处依然无法忘怀那些在一瞬间被夺去宝贵生命的人们、以及后来生活崩溃的悲惨、城市被毁灭的景象,那种巨大的打击,让恐怖感依然在心里无法释怀。
原子弹造成的惨祸是人类的教训,绝不能在历史上重演。
如何吸取过去的教训,在今天的核时代维持世界和平,是今后的重大课题。
那天,夏日的骄阳下,因为空袭警报已解除,我回到了在目觉町的家,和邻居家的5个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正在路上扑石子。
没有空袭的短暂间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
最大的一个10岁的女孩子当“妈妈”的角色,就这样孩子们度过着平和的幸福时光。
就在这时,听到飞机的轰隆声,10岁的女孩听到后,对大家喊“空袭,敌机来了,快卧倒”。
谁也不可能想到那就是搭载着原子弹的B29(BoxCar号)飞机,孩子们就像平时练习一样,彼此重叠着卧倒在一起。
就是那一瞬间的事情。
异样的闪光袭来,好似很多太阳重叠在一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
在巨响中,好像自己的身体在瞬间浮了起来,但是眼前却什么也看不到。
就在那个瞬间,5个人被活埋了。
被压在破碎的瓦砾下,只要呼吸就好像用水管往嘴和鼻子里面灌水一样,会从鼻子里嘴里吸进很多泥土。
我听到了两个女孩的哭喊声,一个小女孩说“妈妈救命,妈妈救命!”另外一个10岁的小女孩说“妈妈来之前,一定要坚持。
”我能很清晰地听到她们的对话。
但是刚刚听到,我就吸进了一口土,然后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不知道过了有多久,我被拉出来。
那时,火灾已经接近我们。
我感到头像裂开一样痛,妈妈一般抚摸着我的身体,一边问我说“当时几个孩子在一起的?”我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只是使劲点了点头。
这时候,听到身边叔父的声音,“在那里别动”,原来他们在拼命营救着另外4个孩子。
4个孩子也被救了出来,我哭着跟大人逃到了附近的山上。
被运到那里的4个孩子,都是嘴里含满了土,他们全死了。
山下是燃烧中的街道,一幅毁灭的景象。
6岁的我,站在高处俯视着自己家的全景,那还是第一次。
长崎简直就是原子弹爆炸后的地狱,可是那也仅仅只是悲剧的一个开始。
阳光下刚刚还健康生活着的人们,就这样被毁于一旦。
我们一家人逃到山里,在面前有不断经过的受伤人群,有些人被烧伤后,皮肤脱落垂在身体外边。
来到山上的伤者陷入了严重的失控状态,不停地喊着“给我水!救救我!”。
很多人叫着亲人的名字,茫然地走在荒野上,在生命的尾声无力地倒在地面上或者池塘里。
这个时候,我从恐惧中刚刚醒过神来,逃难到山里,刚刚明白“自己幸免遇难了”。
我14岁的大哥,肩膀一半被烧伤;二哥10岁,在原子弹爆炸后最黑暗的时候,从附近的林子跑下来,和我们汇合,他那时候不知道自己也被照射了大量的放射线,还和大哥一起为了得救而高兴;大弟弟爆炸后被压在家中的瓦砾下,被发现的时候后脑部插着一块木头,被炸当时就已经死了;妹妹被顺利地救了出来。
这时的长崎已经变成了火的海洋,突然下起了黑色的雨。
逃来的人们中有的说“是不是美军泼洒下的油呢”。
不是油,雨滴打到的地方都留下了黑色的斑点。
实际上,这是放射性物质集中落下的标志。
在附近的水塘边,很多人在一起喝着水,被烧伤的身体最渴求的就是水。
我的父亲当天正好去格拉芭园附近看望一位生病的同事,所以没在家。
出事后,他担心全家人的安危,翻山越岭赶回来,最后在傍晚时分终于遇到我们。
周围的山上田里到处是不断死去的人们,面对爸爸的提问“大家没事吧”,很多人都没有力气回答。
后来到了夜里,我们去附近的国际墓地避难。
墓地里也有很多逃难来的人们,黑暗中,不断传来口渴,求水的声音。
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好像是人的精神都已丧失一样,大家都只有茫然地沉默着凝视着这眼前的一切。
就这样,不安和惶恐不停地袭来。
平时最活跃的二哥这个时候开始呕吐,大哥因为烧伤和腿上的外伤也开始发烧。
我感觉到食欲不振。
那天夜里,就是这样在不断感觉身体异常中度过的。
在8月10日,天还没亮的时候,我的父母去附近的墓地埋葬了大弟弟。
只是在他脸上盖了一件衣服,和亲戚的孩子们一起被匆忙地埋葬。
母亲在那最后一刻紧紧把他抱在胸前,说“没能救成你,真对不起,原谅我们吧”,那也是那一刻父母唯一可以表达的对他的最后的爱。
这时候上空一直盘旋着敌人的侦察机。
父母带着活下来的4个孩子,用布包着脚代替鞋子,全家步行去了4公里外的道之尾火车站,终于走到逃向岛原方向的道路时,已是8月10日的晚上了。
救援火车上挤满了人。
我们虽然逃离了炼狱般火热的火灾,但满是烧黑尸体的荒野更让人恐惧。
妈妈拉着我手,背着妹妹,爸爸背着大哥,二哥在强烈的呕吐中努力前行。
当我们走到道之尾火车站的时候已经是8月11日的早上。
火车站周围是成山成海的人群,人群中有些已经没有了呼吸,有些人伸出双手还在悲惨的喊着“救命,给点水吧。
水!”。
因为太痛苦了,有人喊着“杀了我吧”。
在这次逃难的路上,我完全没有见过一个活下来的儿童。
到达岛原车站后,二哥的情况恶化,被送到了附近的医院。
大哥、妹妹还有我,去了火车站以北5公里山脚下的一个务农的亲戚家借住。
对于我们这些精神和肉体都满目疮痍的人,山里的人用他们大山般宽厚的胸怀,给了我们最温暖的接待和帮助。
都说煮柿子叶子比较好,或者绿色蔬菜比较好,我们就这样日夜受到当地人的特别照顾,可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体却接纳不了这些食物,呕吐和倦怠持续着。
我的双亲想让我们在山间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中早日恢复健康,这是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做出的判断,但这是人类第一次经历的核爆,无论他们采用什么方法措施都难以解决这一状况,在重复各种尝试的同时,父母两人的健康状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我们全家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在不知如何是好的状况下,时间流逝过去。
这些症状都来自核爆放射能,但当时没有人知道。
医院的病房里,与病魔作殊死搏斗的二哥开始出现脱发和高烧持续不退的现象,最后陷入滴水不进的最糟境地。
父母和我往返于山间和医院,就在八月二十四日夜晚,二哥力气用尽,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叫着我的名字,说:“小幸,再见、再见了,以后的事儿就拜托你了。
”一边说一边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我面对这极其悲哀的场面,说不出“再见”两个字,只是为二哥伤心。
二哥的遗体被放在一块如同一枚纱窗一样薄薄的木板上,被运到距离这里有三十分钟左右路程的亲戚家。
父母、叔父叔母和我大家都沉默无言站成一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黑暗的乡间小道上,那情景极为悲哀。
二哥去世的两三天后,大哥因身体不适,被放在马背上驮着下了山,送进了医院。
他发着高烧,强忍着烧伤疼痛,努力打起精神,下山时还开玩笑说“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骑马。
”。
我们没有把二哥的死告诉大哥。
他不会想到那天是他在山里生活的最后一天。
进医院后,也没能得到充分的治疗。
双臂的烧伤恶化,呈黑褐色,肿了起来,他不停地叫疼。
“要是胳臂不痛的话……”大哥说。
可父母对此毫无办法,只能拼命地鼓励他。
接着就是脱发,持续高烧,终于在九月一日那天死去。
临死之前,他对父亲说:“爸爸,别哭了,我打算成为一名特攻队员向他们那样去死,来吧,擦去眼泪,唱首《奔向大海》的军歌,送我走吧。
”二哥和弟弟刚去世,现在又轮到和大哥诀别,父亲再也忍不住,掉下了大滴的眼泪。
父亲说:“昭信(大哥的名字),你要为我们活着啊。
”大哥还是坚持着,说:“擦擦眼泪,快点儿唱吧。
”父亲同意了儿子最后的请求。
就在唱到那首歌中间的一段时,大哥安详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父母号啕大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失去了三个儿子。
六岁的我,也是悲伤之极,心痛欲碎。
另外, 9月4日,那位把我从瓦砾下救出来的叔父,先是口腔和咽喉开始疼痛,然后就是高烧和脱发,他痛苦地说着:“就像被千根针扎着般地疼啊。
”然后就断了气。
叔母也在惨遭烧伤的痛苦之后,于9月6日去世。
虽然那之前的战争时代,我们没有足够的食粮,只能到附近的山野里采些藜、山蒜和繁缕草之类来充饥。
可母亲一声“吃饭了”,孩子们还是拿着碗筷围拢在一起。
有时候吃的是南瓜和番薯做成的像粥一样的东西,看不到什么米粒。
即使如此,也不可以随意添饭。
如果伸出饭碗说“我还要”,大哥就会说“要懂事,否则妈妈不就没有吃的了吗”。
可是妈妈说“你是肚子还饿吧”,她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多分一些给孩子们。
那时候的战况越来越紧迫。
有时不眠不休的日子接连数天。
即使那样的情况,我们全家还是相互帮助,为了明天,大家一起健康地生活着。
这也成为了我们战中和战后忍受艰苦的精神支柱。
但现在,我家开始崩溃,加上精神上的痛苦,更使家庭趋于解体。
两个哥哥刚去世,我就开始发烧,掉头发,口腔出血,完全没有了食欲,并且两手两脚长出许多肿块。
随着发烧这些肿块开始化脓,伤口又引来许多苍蝇下卵,十分痛苦。
那时候,没有治疗的外用药,甚至没有纱布、包带和消毒液,情况愈加恶化。
为了给我找一些食物,父亲去拜访附近的农家,总算要到了一些晾干了的切面,加了些从山里摘来的蘑菇,让母亲给我做了满满的一碗汤面。
这汤面救了我的命。
兄弟们去世之后,我们又回到山里时,已是明显早晚骤冷的秋天了。
在山里几个月的生活,天天充满了寂寞和悲伤。
当听到战败的消息时,我们所遭受的不幸已经太大,即使想重新开始生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母更是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打击,而愁眉不展,尽管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但是看着父母的脸,也感到了不安。
可是,无论如何要活下去,要让大家活下去,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决心逃难到了岛原的。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和清澈的水,可是我们还没有感受这些,就被赶进了死亡和破灭的世界。
在原子弹爆炸后的一个月,我家的兄弟和亲属共有23人被夺走了生命。
活下来的我和妹妹被父母深深地爱着,在被彻底毁坏的环境中生存,我们珍重生的感受,寻找生的希望。
当1946年4月,全家回到长崎时,这里仍然残留着许多悲惨的光景。
我们的生活很悲惨,从烧毁的废墟里捡来钉子、白铁皮和木板等造房子。
与其说是家,还不如说是小板房。
食粮也极度缺乏,只要找到甘薯蔓和野草就塞进嘴里以抵挡饥饿。
一无所有的原子弹受害者们,没有可以用来交换必需品的多余衣服,每逢雨天房子就到处漏雨,刮风时大家担心房子是否会被吹走,所以经常有彻夜不眠直到天明的日子。
到我们终于可以建起一个像样的家时,已是数年之后的事了。
我妹妹,原子弹爆炸之后身体一直虚弱,在1954年4月因受辐射患白血病,于同年6月死亡。
父亲因为战后重建家园的过度劳累,于1961年9月患肝脏病去世。
1962年,我病倒于甲状腺癌症,动过两次手术才免遭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