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合集下载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王宏1964年1O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莫名其妙被转学今年68岁的沈惠泉身体单薄,脸庞清瘦,说话语速较慢,脸上总挂着微笑,外表显得比实际年龄老。

他说自己来温州暂住,在亲戚家里接受采访不方便,坚持大热天坐公交车出来接受采访,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1937年,沈惠泉出生在市区木杓巷。

1955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上大三的那年,有一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把沈惠泉叫到办公室,了解他的出身、海外关系等家庭背景。

让他意外的是,书记告诉他,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他和另外一些同学将被选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学习,但具体学习什么专业,连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

听到这个消息,沈惠泉没来得及疑问,就兴奋得想跳起来,北京大学是他当初考大学的愿望,再说是国家需要,沈惠泉马上同意了学校的安排。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大学校园内,学生政治运动也一浪接一浪。

沈惠泉兴冲冲到北京大学报到后,学校老师说,他们要先去农村锻炼,地点就在北京的门头沟。

门头沟当时还是十分荒凉的农村,沈惠泉到了那里以后,在一户农家里住了下来。

可那户农家没有多余的床,他只好找来几块木板拼凑起一张“床”。

在门头沟,沈惠泉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土、种地、种菜、挑水,什么农活都要干。

很快,他的手上就磨出了一个个茧。

“但是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要劳动多长时间,难道把我从复旦转学过来就是为了种地吗?”回忆起当初的这段生活,老沈坦言,当时因为年轻,难免对此有些顾虑。

第一堂是保密课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沈惠泉回到了学校。

“原来那一个月的劳动,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回到学校,沈惠泉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原子能研究。

而这个专业全国只有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才有设置,属于尖端的科技领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2006年09月29日 14:34 新浪读书连载:烙刻:记忆中的影像作者:巴义尔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孟照瑞摄)实验基地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帐篷随时可能被刮走。

(孟昭瑞摄)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造出,此后,它不仅是战略武器中的“毁灭之神”,它更是政治讹诈的王牌。

眼看着世界牌局上只有美苏两国在争“大、小王”,强人政治家毛泽东自然明白,没有这东西,连小国英、法都比不上,连“红桃A”都当不上。

于是他发出了温和的怒吼:砸锅卖铁也要搞出原子弹。

原本要帮忙的苏联在1958年撤走了全部专家,致使到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才上天,而头一天,赫鲁晓夫下台。

11月,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活动,并试图与苏联改善关系,结果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冷漠,周恩来不卑不亢,力保尊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亲赴机场迎接周恩来归来。

这颗原子弹爆炸后,中国成为了继美、苏、英、法之后的第五个核国家,而这五个国家正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成员。

由此可知中国这颗原子弹的升天该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意义如此之不寻常,那么记录这一重要历史瞬间的照片自然就同样不寻常。

当时除了科技方面为留资料而拍摄之外,用于对外报道的摄影记者,只有八一厂的摄影队和从《解放军画报》调来的摄影记者孟昭瑞了。

这一次,连新华社都没有名额,可见条件要求有多严。

另一个原因是,原子弹主要的牵头单位是部队,因此由解放军派出记者也是顺理成章。

当时孟昭瑞是军方派出的摄影记者,并不代表军画报。

如今想起来,孟昭瑞觉得很荣幸的同时,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当时的压力——毕竟只有一个人在拍啊,万一有个闪失将无法交代。

从技术上讲,这是中国谁都没拍过的东西,几乎没有经验可循,似乎一切都心中没数。

它到底怎么爆炸,冒什么烟,火球多大,怎么变化,能维持多长时间,亮度多大,如何曝光,还无法测光……一切都不知道,还要站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安全地带拍,还得穿着白色的防化服,尤其是戴着几乎是纯黑色的眼镜,连取景都困难许多。

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2014-10-22
哈勃空间望远 镜拍摄到距离 我们大约3800 光年的蝴蝶星 云照片,美丽 的颜色背后却 隐藏着更多关 于星云内部物 理环境变化的 奥秘。本张照 片是可见光与 紫外波段的合 成图像
2014-10-22
5
6
爆炸过后,支撑原子弹的铁塔已经部分熔化, 剩余的残骸散落在地面。
7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8
人民日报发表“号外”文章,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
9
大家对这个人不认识吧? 他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倒计时人员史君文。
10
我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产生 的蘑菇云大小 大致相当于最 左侧的那个云 朵。最右侧的 蘑菇云大致相 当于美国第一 颗氢弹的当量。
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个铁塔的顶端爆炸的。 这是一颗用内爆方法启动的铀弹,爆炸当量2.2万吨TNT(相当于2.2 万吨TNT爆炸产生的威力)。
2
爆炸初期发出的耀眼火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我国历史上 最著名的一 朵蘑菇云。
4
参与试验的人们欢呼雀跃, 庆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
霸气!!你知道这张经典的核爆炸蘑菇云是哪次核试验产生的吗?
12
• 这朵经典的核弹蘑菇云是1970年法国在法 属波利尼西亚的穆鲁罗瓦环礁 (Mururoa Atoll)进行的一次氢弹爆炸试验 产生的,爆炸当量为91.4万吨TNT,相当于 60颗广岛原子弹。这次核爆炸没有什么名 气,但产生的这朵蘑菇云被经常用于描述 核弹爆炸的封面。你猜对了吗?

中国第一颗原子作文素材

中国第一颗原子作文素材

中国第一颗原子作文素材《了不起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有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叫原子弹。

其中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那可是一段了不起的故事。

以前呀,别的国家总是欺负咱们,觉得咱们不够强大。

但是咱们中国人可不服输!有很多勇敢又聪明的科学家站了出来,他们不怕困难,不怕辛苦,一心想要造出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在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有好多科学家在那里努力工作。

那里条件特别艰苦,没有好吃的东西,也没有好玩的玩具,但是他们一点儿都不在乎。

其中有一位科学家叫邓稼先爷爷,他为了原子弹付出了好多好多。

他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原子弹成功爆炸,连睡觉都在想。

经过大家不断地努力,终于,咱们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啦!那声音可大啦,像打雷一样。

这一下,别的国家再也不敢随便欺负咱们啦!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这些科学家的努力,好好学习,以后也为咱们的国家做贡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事儿。

很久很久以前,咱们国家没有原子弹,别的国家就会瞧不起咱们。

这可不行!于是呢,一群特别特别厉害的叔叔阿姨们就决定要造出原子弹。

他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荒地。

他们每天都要做很多很多实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

有个叫王淦昌爷爷的科学家,为了保密,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了。

还有钱学森爷爷,从很远的地方回来,帮助大家一起造原子弹。

终于有一天,“砰”的一声巨响,咱们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啦!大家都高兴得又蹦又跳。

从那以后,咱们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再也不怕被别人欺负啦!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历史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历史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历史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度负责任的精神,总是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罗布泊实验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罗布泊实验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浅谈核武器对中国的意义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中国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随后,周恩来、聂荣臻主持制定的中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依靠全国的支援,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大力协同,执行“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指战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中国政府就此发表声明: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1955年1月15号,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任务。

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

1964年1月,高浓铀235研制成功;5月1日,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加工出合格的原子弹部件;6月6日,青海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比一模型爆轰试验。

为保密起见,第一颗原子弹的密语为邱小姐。

原子弹装配,密语为穿衣;原子弹在装配间,密语为住下房;原子弹在塔上密闭工作间,密语为住上房;原子弹插接雷管,密语为梳辫子;气象的密语为血压;原子弹起爆的时间,密语为零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自从原子弹的发明以来,中国一直追求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之后,中国终于在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本文将介绍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背景和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

这一天,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

实验名称为“596号”,表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始于1955年,由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亲自发起。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在1964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

背景上,中国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发生在冷战时期。

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间正陷入核武器竞赛,中国希望通过拥有核武器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主权。

中国政府认为,只有具备核威慑力量,才能够在国家安全面对严峻挑战时,对外交政策产生更大影响力。

中国之前的决策者相信,核武器的拥有可以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以确保中国不会受到侵略或恐吓。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使中国成为仅有的五个自主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中国政府在与其他大国进行外交谈判时的筹码。

其次,中国的核武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使中国进一步确保了国家安全和主权。

最后,中国的原子弹爆炸还让世界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弱小的国家,而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应受到重视。

中国之后继续发展核技术,于1967年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核武器能力。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核不扩散”政策,意味着中国不会将核武器技术传播给其他国家,并承诺将在核裁军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通过拥有核武器,确保国家安全和主权,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1964年10月16日:蘑菇云腾起的那一刻

1964年10月16日:蘑菇云腾起的那一刻

1964年10月16日:蘑菇云腾起的那一刻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5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那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信号。

这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把代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两颗原子弹相继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瞬间毁灭了两座城市,让全世界见证了原子弹可怕的威力。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南瓜”也试爆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领导人坚持认为,中国也要有原子弹,原因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12项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原子弹和导弹。

1954年,一部表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牧民新生活的电影《金银滩》公映并引起轰动,然而半年之后,这部电影却被悄然封禁。

真实原因是,在金银滩这片草原上将出现一块神秘禁区,那就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厂,也称青海矿区。

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战士奔赴此地,他们隐姓埋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最终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研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并装备部队。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1959年6月,苏联终止合同并撤走专家。

所以,当时的原子弹工程便定名为“596工程”,立志要造“争气弹”。

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今天
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 时整,伴随着一声惊雷,在古老 东方的丝绸之路上,在中国西部 的罗布泊上空,一朵巨大的蘑菇 云冉冉升起。这是新中国自己研 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 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 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中 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我国成 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 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 优秀党员、享誉海内 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 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获得者之一。曾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 授、加州理工学院教 授,曾担任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六、 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 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等重要职务。
我国的第一枚原子弹实验爆 炸是属于塔爆,就是把原子 弹放在专门用作实验的铁塔 上引爆。1965年进行了飞机 空投实验,后来也作过运载 火箭投掷实验,也就是通常 说核导弹实验。后期实验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以洞爆实验,也就是地 下核实验为主。
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 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 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 西。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 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 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科技人员和国 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 成功。
钱三强 ,核物理学家,中国 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二代居 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 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 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 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 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 元勋。
邓稼先,杰出科学家、 中国“两弹”元勋,从原子 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 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 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 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 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 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 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 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 原子弹之父”。
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 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上午8 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 空,由飞机空投的威力达330万吨梯 恩梯当量的氢弹试验成功,我国第一 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
氢弹,核武器的一种。又称聚变弹 、 热核弹、热核武器。氢弹的杀伤破坏 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 大得多。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 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 比原子弹更好,用途也更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