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之父

合集下载

“氢弹之父”于敏逝世,碧血丹心照汗青

“氢弹之父”于敏逝世,碧血丹心照汗青

“氢弹之父”于敏逝世,碧血丹心照汗青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子弹和氢弹专家于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他的离世令人痛心,但他留下的研究成果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在中国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引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正因如此,于敏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和核物理学的泰斗,对于中国国防和核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于敏生于1923年,他的科研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

在那里,他接受了贝克勒尔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核物理培训,研究了核反应堆和中子散射。

回到中国后,他投身国家的核武器项目,带领科研团队在艰苦条件下进行了数年的研究和试验,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领导的团队在1964年成功地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被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誉为“震惊中外”的重大科研成果。

此后,于敏又在中国核武器科研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氢弹。

他的成就为中国核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核安全领域的地位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除了在核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于敏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代。

他带领的学术团队在科研和教育方面成绩斐然,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对于推动中国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于敏不仅在科研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科学家。

他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献出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他在彩云之南、神舟上空等曲折艰险中进行核试验,将个人安危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展现出了真正的担当和忠诚。

他的碧血丹心照云天,是中国核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于敏是中国核科技领域的泰斗,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坚定的爱国者,但他留下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钱三强为何不能亲见原子弹上天

钱三强为何不能亲见原子弹上天

钱三强为何不能亲见原子弹上天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3年第33期2013年10月16日是我国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作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钱三强不仅在1950年代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还亲自带领攻坚团队成功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发现者、“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的居里夫妇”、“科技界的三钱”、“交叉学科倡导者”……种种头衔,无不昭示着钱三强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核弹之父”的归国博士,却从未亲眼看到中国核弹爆炸成功的场面。

(一)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我国西部上空升腾起第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就在大家为之欢呼庆贺时,两弹研制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钱三强销声匿迹,不见踪影,这让所有人纳闷不已。

三天后,公众熟知的钱三强,变成“徐进”,出现在河南信阳农村,开始为期几个月的“四清”生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庆功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与钱三强同单位的几位领导都拍了照,登了报,只他一人不在。

钱三强虽笑着说:“有几个做代表就行了,缺一个不算什么。

”但他的心灵深处,不是没有感触的。

对此,他写下这样一段文字:1964年,原子弹上天。

上午××通知我,听听广播。

5点到7点开会,对我提意见,把我送下乡搞“四清”运动。

后来他们照了很多相,好像一切都是他们几个搞的。

这使我想起,十年前(1954年)入党的时候,总支书记(一位长征干部)说的一段话:“三强:你可能认为,入了党就一片光明。

实际生活是复杂的。

将来你会知道,党内也还有尖锐的斗争呢。

”当时,我还不理解。

十年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

解放前夕,钱三强夫妇终于辗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南京国民政府曾多次力邀他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当所长,但都被拒绝。

邓稼先第1课时

邓稼先第1课时

自学指导二 (6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 部分的内容,并分析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概 括 提 示
1.文中的小标题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自学检测二(8分钟)
指出历史背景下邓稼先的地位和 第一部分: 作用。
概 括 各 部 分 大 意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 第三部分: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五十年的友谊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 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 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 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 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 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 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 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自学指导一
(7分钟)
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生 字词,读准字音。
自学检测一( 5分钟 ):
一、给下面的红颜色字注音。 n 鲜为人知 xiǎn 垠 yí

xiòng
元勋 xūn 瘁 奠 孺பைடு நூலகம்聘
cuì
dià n rú
ng 萦 yí
曛 xūn 铤 tǐng

xià o
n 颤抖 chà
摄 shè 殷红 yān
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 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 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 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 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朱光亚、周光召、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 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初一,七年级下册,知识扩展文档]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

[初一,七年级下册,知识扩展文档]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

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
中华科技精英赋
茫茫大漠,赫赫群英。

科研陋室,青史有名。

禹域天地灵秀所寄,
不独山水更在仁人。

核雷震九天,神箭惊远瀛。

寰球愕殊绩,五洲赞聪颖。

虹光西陲起,鹤归华表闻;
虽离庙堂高阁,犹虑江湖远屏。

党育一代雄才,国赖高智众星。

瞻雄风之永驻,留浩气于长存。

前驱暮鼓在,来者晨钟行。

昔年撒手锏,今畴更高精。

多娇江山所望,科技兴邦强军。

在现代中国技术发展史上,钱三强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用执著求索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原子能事业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并以自己的智慧为党中央确定“两弹一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的工作精神和道德风范,成为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楷模。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

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两代居里夫妇都是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第二代的丈夫因慕名还改用了妻家的姓。

55个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

科学家的故事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闻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教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进展的要紧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庞大的奉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取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路弹玻璃球、打墙球、竞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实验的爆轰模拟实验。

原子弹实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讨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趣闻】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奉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确实是为此付出了终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那么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顶峰征途中制造的“两弹一星”的人世奇迹。

“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绩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自豪,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顶峰的空前壮举。

钱学森(1911—2020)杭州人,是全世界闻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

描写两弹元勋文章

描写两弹元勋文章

描写两弹元勋文章两弹元勋是指中国的两位核武器研制领导人:钱三强和邓稼先。

他们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人物,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对两位元勋的描写:一、钱三强钱三强,江苏省南通市人,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

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钱三强早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核物理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团队,开始从事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主持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核材料的制备、核爆炸物理的研究、核武器的设计等。

他的工作成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他的成就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邓稼先邓稼先,湖南省湘潭市人,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

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邓稼先早年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团队,开始从事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主持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核材料的制备、核爆炸物理的研究、核武器的设计等。

他的工作成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邓稼先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他的成就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钱三强和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两位元勋,他们在核武器研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原子弹之父
佚名
【期刊名称】《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从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他完全可以留在
那里,且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来建设仍一穷二白的祖国,他说:“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才是我的事业。

”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笑着回答道:“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总页数】1页(P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7
【相关文献】
1.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J], ;
2.“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为何不能亲见原子弹上天 [J], 李崇寒;
3.究竟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 [J], 张开善;
4.“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传记出版世界上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 [J], 李希平
5.怀报国之志建宏图伟业——记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有名科学家事迹十篇优秀范文1秘书

中国有名科学家事迹十篇优秀范文1秘书

中国有名科学家事迹十篇优秀范文中国有名科学家事迹篇1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

他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宇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都住在清华园。

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读书。

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振宇比较机灵,邓稼先沉稳老实。

可是他们都很敬重对方,比对方的优点为榜样互相学习。

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长大以后,他们都在美国留学,并且都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

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宇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

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杨振宇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但他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如果问邓稼先,会让他为难的,所以就一直没问过。

1971年,杨振宇回国,邓稼先到首都机场迎接分别整整二十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没完没了地聊了起来。

但是由于邓稼先从事的工作都是国家机密,两人的谈话总是点到为止,尽量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可是杨振宇十分想知道邓稼先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于是就绕着弯子问他:“听说中国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中有美国人,有这么回事么?”这个问题让邓稼先很为难。

如果回答说“没有”,就证明了自己很了解参加原子弹试验的成员,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如果回答说“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朋友。

于是他就想出一个既不泄密,也不欺骗朋友的办法,说:“我以后再告诉你吧。

”于是,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最终得到周总理的批准。

邓稼先这才如实地答复了老朋友的问题。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朋友,都以诚为本。

1986年,邓稼先病逝,杨振宇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从美国发来的电报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三强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一、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
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
——《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
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
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
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二、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元勋 ;
2、中国原子弹之父 ;
3、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努力建设:
1954年2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他首先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
筹建学部。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他主持起草了筹组学部有关文件。同时,主持拟订了《学部
暂行组织条例》。
科学院各学部成立后,在制订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以及团结院内外科学家,
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
定影响。
“文革”中,学部被迫停止一切活动。“文革”后,钱三强被任命为中科院党组成员和副院长,
立即着手恢复学部的工作。
在当时条件下,恢复学部工作异常艰难。自1957年后,22年没有增选学部委员,健在的学
部委员平均年龄达73岁。因此,增选一批新学部委员,是恢复学部活动的当务之急。钱三
强亲自组织了选举工作。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推荐、酝酿、协商、评审,1980年11月,选举
出新的学部委员283人,学部委员平均年龄从73岁下降到65岁。学部工作恢复了生机。
由于种种原因,1980年后10年未增选学部委员。钱三强考虑再三之后,于1990年5月7
日,向李鹏总理写了一封言真意切的署名信。他写道:大家对我国人才“断层”问题深表关切
和担忧。人才断层不仅表现在中层,还表现在高层,例如代表我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的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也面临这种状况。6月2日,李鹏总理在办公室约见了周光召院长,就学
部工作进一步听取情况汇报,进行研究。同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增
选学部委员的请示,还规定增选学部委员每两年进行一次。
自此,学部工作开始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践,学部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在我
国实行院士制度创造了条件。
推动发展:
1980年,中国科技界出现了“加强软科学,发展交叉科学,提倡学科交叉”的认识热潮。当
时身为中国科协副主席的钱三强,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他在第一次全国交叉科学学术讨
论会上,作了《迎接交叉科学新时代》的演讲。这次演讲被公认为交叉科学发展史上的“著
名演讲”,受到广泛重视。
1986年9月,中国科协成立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联盟工作委员会,钱三强兼任该委员会主
任委员。委员会的任务开宗明义:加强软科学、交叉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宣传和
培训活动,加强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后的一段时间,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哲学、新闻出版等在
内的知识界,出现了联合交叉大讨论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发起者,就是钱三强领导的促进联
盟委员会,特别是由他亲自策划并主持的系列“科学与文化论坛”。
一开始,钱三强就“论坛”的宗旨作了说明:“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确定包括科技与教育、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在内的新文化观念,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
充分认识科技在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把科技知识的传播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数
以百万计的科协成员变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钱三强的设想,迅即得到钱学森、于光远、郑必坚以及指挥家李德伦、作曲家吴祖强等人士
的热情支持。
从1988年5月25日首次“科学与文化论坛”举办,到1989年“五四”前夕结束,共举行了5
次,每次都是各界有识之士踊跃列会,争相论谈,气氛十分活跃,推动了科学与文化相互促
进和融合。
培养人才:
钱三强30多岁时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如果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公认其在
该领域会更有建树。然而,回国后,他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弃自己心爱的科研
工作,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组织工作,为别人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条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
才。
在科研工作中,钱三强注意发挥青年的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大胆探索,在一些关键之处给以
指点;他注意引导和鼓励青年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即使是不成熟的或萌芽状态的,他总是
给以热情支持,并一起讨论,逐步完善;他以平等态度与青年交往,经常以自己的经验教训
和亲身体会,帮助青年少走弯路。每年新大学生、研究生到所里报到,他都要亲自给大家做
报告,鼓励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正是由于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坚持不懈地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鼓励、信任、教诲和示范作
用,在我国核科学技术领域中,有一大批年轻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和毕生精力,
默默无闻地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期盼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