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景物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文章"的几种教学法

王勃的《滕王阁序》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艺术构思巧妙是一大原因。下面着重从景物描写上谈谈它的艺术特色。

一、远近错落之美

作者笔下,诸多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显其美,又有远近的层次变化。如写滕王阁建在岛屿萦回曲折的沙洲上的宫殿时,则用“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用“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出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山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用“云销雨霁”写水天浩渺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来,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这里既用素描的手法点明了它的曲折起伏,又用拟人手法和华丽的辞藻把宫殿的华美、建筑的巧妙生动地刻画出来。

二、上下浑成之美

文中写滕王阁建筑的高大,有重重叠叠的楼台阁道,下面靠近江边,则说“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上有重叠的峰峦直刺云霄,下有凌空的阁道丹彩欲流,作者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建筑的壮观,用“耸翠”“流丹”把它那直入云霄和建筑雕梁画栋的金碧辉煌形象地凸显出来。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暮色苍茫,天上的落霞跟水面上的孤鹜似在齐飞;碧波万顷,水天相接,上下恰好融为一色。写景细腻,体物入微,达到了融情入景、景物交融的境界。无怪乎当时都督阎公读到此句,叹为“真天才也!”。

三、色彩变幻之美

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是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着色淡雅,下句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四、虚实相映之美

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里。文中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象,想象出目力难及之景。“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写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的青山秀水,既令读者对写景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阔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五、渲染烘托之美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四句把视野拓宽至周围的环境。上句用一个“扑”字写出了站在滕王阁上俯视城内城外的房屋就像爬伏在地下似的。这不但衬托出人烟的稠密,而且再一次把“滕王阁”的“高大”渲染烘托出来。用“钟鸣鼎食”将富庶人家以及他们那种阔绰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下句用“弥津”二字把来往船只塞满了渡口的热闹气氛写得恰到好处,“青雀黄龙”不但形象地刻画出这些船只的美丽,也衬托出往来客人的华丽靡侈。这样,滕王阁的雄伟壮丽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就更显得不同寻常了。

六、穿插照应之美

文中写参与宴会的人物,除在全文开头把设宴饯别的主人都督阎公和被饯别的客人刺史新州宇文氏作了交代外,还用“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这一对偶句,说明作陪的客人也都是富有才华谋略的文官武将。写宴会的时间,则穿插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内驱车至滕王阁之前。写宴会的盛况,则穿插在第三自然段内,先渲染宴会中吟诗作赋、唱歌跳舞、弦管并奏的热闹气氛,接着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来极言都督阎公所设宴席酒菜之丰盛,有如梁孝王的睢园宴客,豪气胜过了陶渊明的“有酒盈樽”,把宴会的盛大场面烘托得淋漓尽致。

综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

一千多年前,一位少年天才的完美演出,让西边的落霞与孤鹜见证了天才王勃的诞生,一座原本普通的阁楼从此成为世人朝拜的圣地。滕王阁成全了王勃,王勃成就了滕王阁。诗人骚客和景物通过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就成为一种经典,一种仰望。这就像历史古战场的赤壁属于羽扇纶巾的周郎,浩淼的阳关道属于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静谧的西湖属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苏轼。滕王阁为唐永徽四年(653)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以封号为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赣江滨。上元二年(675)九月,王勃往南海省亲,途中路经洪州,适逢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遂在宴会上挥毫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初唐是唐王朝的上升时期,当时文人普遍具有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王勃作此文时,正当二十几岁的盛年,虽经历了坎坷,但毕竟涉世未深,还没有饱尝社会人生的种种痛苦酸辛。我们在文中可以发现作者那种痛苦与追求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感情。首先,作者抒发了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和磊落不平的身世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眷念君王,渴望见用,但命运乖舛,自怨自叹,这并不仅仅与个人功名富贵观念相联系,也包含着报国济世的雄心壮志。他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实际上是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意识到生命之短促,因而发为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急切追求。其次,作者还表达了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强自振作的意志和决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作者自慰自励,对前途尚怀着强烈的希望,他决心待机而起,有所作为。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据此,课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可以梳理如下: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