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史
植物学的生活史的名词解释

植物学的生活史的名词解释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的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植物的生活史。
生活史指的是植物从种子到成熟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在这个生命周期中,植物经历了若干个阶段和过程,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活需求。
本文将对植物生活史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解释。
生活史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发育和繁殖。
发育是指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个体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多个生长阶段。
繁殖则是指植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史的第一个阶段-种子发芽。
种子是植物繁殖的一种形式,它包含了胚珠和营养组织。
当适宜的环境条件出现时,种子会通过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来激活胚珠,并通过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来发芽。
发芽后,胚芽通过地下的根系开始吸收水分和养分,胚芽则通过地上的茎、叶发展成为幼苗。
接下来是植物的生长阶段。
这个阶段是植物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部分,植物通过吸收阳光、水分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来生长和获得能量。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其中叶绿素是起主要作用的物质。
在生长阶段,植物会不断地进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存储,并逐渐形成根系、茎干和叶片。
这个阶段的长度取决于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
紧接着是植物的繁殖过程。
植物有两种主要的繁殖方式,即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粉和卵子的结合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了花的形成、花粉传播、花粉管的生长和花受精,最终形成新的种子。
而无性繁殖则是植物通过分裂、块状茎、根茎或产生孢子等方式来繁殖新个体。
生活史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成熟个体的生长与维持。
成熟个体是指植物达到了可繁殖的状态,并能够维持自身生长和代谢的个体。
在这个阶段,植物会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同时也会投入一部分能量和资源来繁殖和修复自身。
成熟个体通常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但也有一些植物会在完成生殖后死亡。
总的来说,植物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涉及了发芽、生长、繁殖和成熟等多个阶段。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及

块菌 马勃或灰孢 竹荪 毛头鬼伞
B、主动释放: Buller理论:液滴弹射论。液滴膨大,表面张力能量将 孢子推出。
Oliver理论:气体爆炸论。泡状物内含气体,可能是 CO2,通过爆炸,将孢子推出孢子小梗。 逃离论:孢子发育到最大时,梗孢接触处,初生壁溶 化,次生壁肿胀而变圆,致使孢子跳离小梗。
单-单杂交:先获得单 孢菌落; 单-双杂交:需单孢菌落 与次生菌丝体。
(4)杂交育种的步骤
亲本菌株(培养) → 获得单孢子(用单孢分离器或 平板稀释等方法获得单孢子) → 配对杂交 (单孢子萌发 的单核菌丝配对) →杂种鉴别(通过标记鉴别杂种) → 初筛(小型栽培实验淘汰表现差的菌株) →复筛(精确 的筛选) →扩大实验→示范推广。
概念:食用菌由孢子萌发后,经历生长发育 又形成孢子的循环过程。有无性生活史和有性 生活史两个阶段组成。
1.1 初生菌丝体 孢子萌发而成的单核 菌丝体,分裂方式依种而 异。
1.2 次生菌丝体
概念:初生菌丝体配对接合而成的双核菌丝体。 大部分食用菌双核菌丝体在分裂时形成锁状联合。 1.2.1 锁状联合
1.2.3 布勒现象
同种菌株间其单核体菌株会被双核体菌株双 核化,这种交配现象被命名为布勒现象。即双-单 杂交。
1.3 子实体形成
双核菌丝体→营养生长→子实体原基→菌蕾→分化 菌盖、菌柄 菌托、菌环、假根等
多基因 控制
fi+、 fb+、 Su协同作用成 子实体
Su—菌丝体 网状化
1.4 孢子释放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及良种选育
1 食用菌的生活史 1.1 初生菌丝体 1.2 次生菌丝体 1.3 子实体形成 1.4 孢子释放 1.5 常见食用菌生活 史模式
6生态学第三章生活史 共27页

生殖效率:后代质量/投入能量
产卵少—资源 浪费
产卵多—幼虫 竞争
豆象产 多少卵 合适?
产较多的卵会 耗尽自己的资 源和减少自己 的寿命
一只雌豆象 发现了一株
;
豇豆并开始 产卵
豆象的幼虫不能 在豇豆植株间移动
成年豆象也 无喂幼行为
适应优势
扩散与生长间平衡 生境利用最优化
衰老
衰老现象
生物体进入老年后,身体恶化,繁殖力、精力、存活力下 降
衰老的原因
机械水平:化学毒物的影响使细胞器崩溃,引起衰老 突变积累模型:早期表达的坏基因早期被去除,晚期表达
的则不能被去除而持久地保持在种群中 拮抗性多效模型:部分基因对早期繁殖有利对生命晚期有
测的生境中的选择。分配给生长
低严峻度、高干扰:杂草对策(R-选择) (ruderal):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
境中的选择。分配给生殖
高严峻度、低干扰:胁迫-忍耐对策(S-选择) (stress):在资源胁迫的生
境中的选择。分配给维持
生
境 干
杂草对策
扰
水 平 竞争对策
胁迫忍耐对策
生境的严峻度
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对策
能量配置与权衡 体型效应 生殖对策 滞育和休眠 迁移 复杂的生活史周期 衰老
资源配置与权衡
理想的高度适应性生物(达尔文魔鬼) 能量的限制导致必须进行能量的权衡(生存和
繁殖) 能量分配 (Resource allocation)
单次生殖或多次生殖 大量小型后代或少量大型后代
生 物
不稳定环境 不可预测 灾变较多
③生活史

5.寄生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
13. 吸虫根据需要中间宿主与否分类:需要中间宿主为生物源性寄生虫,其次为土源性寄生虫。
14.姜片吸虫病:是指宿主由片形科片形属的姜片吸虫感染的寄生虫病,该寄生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
15.华支睾吸虫病:是指宿主由后睾科支睾属的吸虫寄生于人、猪、狗、猫、貂的动物的胆管和肝脏,引起的消化系统寄生虫病。
16.食道口线虫病:是指由毛线科食道口属的线虫寄生于猪结肠,引起的消化系统寄生虫病。
17.毛尾线虫病:是指由毛尾科毛尾属的线虫寄生于猪大肠,引起的消化系统寄生虫病。
18.猪后圆线虫病(肺线虫):是指由后圆科后圆属的线虫寄生于猪的肺脏,引起的呼吸系统寄生虫病。
19.猪冠尾线虫病(肾虫):是指由冠尾科冠尾属的线虫寄生于猪的肾脏,引起的泌尿系统寄生虫病。
20.猪弓形虫病:是指由刚第弓形虫寄生于猪多种有核细胞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主要经口、皮肤、胎盘传播。
21.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滴虫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引起的疾病,又称为盲肠肝炎或黑头病。
22.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胆管和胆囊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23.阔盘吸虫病:是由双腔科、阔盘属的多种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胰脏引起的疾病,第一宿主为陆地螺,第二宿主为草蟲。
24.犊新蛔虫病:是由牛新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引起的疾病,通过口、胎盘感染。
25.仰口线虫病:是由钩口科仰口属的牛仰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和十二指肠引起的以贫血为主要特征的寄生虫病。
填空题、选择题1.共生关系的类型: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
寄生虫的类型:按寄生部位分:内寄生虫与外寄生虫;按发育过程分:单宿主寄生虫与多宿主寄生虫;按寄生时间:长久性寄生虫与暂时性寄生虫;按寄生宿主的范围:专一宿主寄生虫与非专一宿主寄生虫;按是否必须寄生生活分:专性寄生虫与兼性寄生虫;特异性寄生虫:寄生虫。
2.宿主的类型:(1)终末宿主:(2)中间宿主:(3)补充宿主:(4)贮藏宿主:(5)保虫宿主:(6)带虫宿主3.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接触感染、经节肢动物感染、经胎盘感染、自身感染。
生活史详细资料大全

生活史详细资料大全
生活史是生物学家很熟悉的概念,它可定义为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
基本介绍
•中文名:生活史
•概述:不同的物种不同
•领域:生物
•性质:名词
简介,介绍,
简介
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活史特征,例如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一年中只生殖一次的和多次的,有休眠的和无休眠的等等。
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各个阶段的完全变态昆虫,有多寄生和复杂生活史的寄生虫,有改变栖息地的候鸟,彼此间生活史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比较各个物种的生活史特征,揭示其相似性和分异性,进而联系其栖息地环境条件,探讨其适应性,联系物种的分类地位,探讨各种类型和亚类型生活史在生存竞争中的意义,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介绍
在简明人类学词典中又称“个案史”。
指一个人的一生或一个团体建立之后的全过程。
生活史的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其 ... 是就生活史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情况进行详尽的记述,并分析清楚影响个人生活或团体活动的因素。
美国学者杜拉认为,生活史的研究应符合以下 7个标准: 1、应从“文化序列”上研究个案; 2、个人的行为应视为与社会有关;3、个案的家庭应从顺从文化的功能上研究,团体的生活方式则从个别分子上研究;4、应具体说明将有机材料转变成为社会行为的 ... ;5、强调从孩提至成年的连续相关性;
6、应研究社会情境,以便发现社会压力、社会参与的种类与程度;
7、将生活史材料加以组织与概念化。
生活史生活史

6.2 体型效应
6.2 体型效应
6.2 体型效应
从生存角度看,个体大、寿命长的物种在 异质性环境中更可能保持它的调节功能不 变,更容易在适宜的环境中长期占统治地 位。大的个体种间和种内竞争力强,捕食 成功率高,减少捕食者的伤害,但存在的 危险率也高。
导致低繁殖付出(低-CR)的生境
在低-CR的生境,竞争弱,大型个体处在较 强的捕食压力下,或死亡率很高而且是随机 的,推迟繁殖没有任何优势,故往往提前繁 殖。
从生物学观点来划分的栖息地(生境)分: (1)不变的生境:生存条件总是有利或不利;容 许生物生存的时间(H)较长,在生境中可能达 到的内禀增长能力(F) 的水平很稳定,不适合 生物繁殖的时间(L)几乎不存在。
热带地区,由于环境和气候条 件稳定,对这些动物来说,更 重要的是使自己的种群数量维 持在环境负荷量的水平上。因 此,热带地区的动物总把更多 能量用于逃避敌害和增强自身 的竞争能力。
6.2 体型效应
体型大小是生物体最明显的表面性状,是 生物的遗传特征,它强烈影响到生物的生 活史对策。
一般而言,个体大小与生活周期长短有很 好的相关性。随着物种个体的增大具有寿 命增长的趋势(正相关),并与内禀增长 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关系。
个体的生殖价必然会在出生后升高,并 随年龄老化降低。
不同年龄繁殖价值的变化 (一年生植物小蓝绣球和雌灰松鼠)
生殖价与生活史
个体间生殖价的差异使两种不同环境中的滨螺 (Littorina saxatilis)采用不同的生活史。
– 两种不同环境:
不能动的岩石表面间的狭窄裂缝环境(掩蔽可保护,空间 有限,竞争激烈):有利于迅速生长到一个小型成体大小 (裂缝太小不能容纳大型成体),并且更多分配能量给繁 殖,符合r-选择特征。由于对空间竞争使大型幼体有利。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潮洛蒙第三章第二节 种群生活史(2)
第二节 种群的生活史(2)问题:一、繁殖策略:r-K连续统二、CR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六、繁殖策略生物的繁殖问题一直是进化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Darwin(1859)在他的“物种起源”中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繁殖与死亡现象相互作用的观察,认为繁殖力是维持物种延续的一个重要因子。
(一)r-选择和K-选择MacArthur和Wilson(1967)将生物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前者属于r-选择,后者属于K-选择。
E. Pianka(1970)提出r/K选择理论: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最大。
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
1.r-选择和K-选择(1)r-选择: 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
(2)K-选择: 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
2. 进化过程中的特点K-对策者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但一旦受到危害造成数量下降,种群恢复比较困难。
r-对策者死亡率高,但高r值能使种群快速恢复;且具有高扩散能力;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表 3 -1 r-选择和 K-选择生物的某些相关特征r -选择K -选择气候死亡存活数量种内、种间竞争选择倾向寿命最终结果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幼体存活率低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多变,通常不紧张1.发育快2.增长力高3.提高生育4.体型小5.一次繁殖短,通常少于一年高繁殖力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幼体存活率高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经常保持紧张1.发育缓慢2.竞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长,通常大于一年高存活力注:引自 Pianka,1970同一物种分布在不同生态梯度上也可以形成一种r-K连续统特征,例如云杉在低海拔属于偏r-选择,中海拔为K-选择,中高海拔为偏K-选择,高海拔为r-选择(江洪,1992)。
生物的生活史与生长发育
生物的生活史与生长发育生物的生活史与生长发育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生活史指的是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时间轨迹,包括繁殖、生长和发育等过程。
生长发育则是指生物在生活史中从胚胎到成体的所有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的生活史和生长发育,以加深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一、生物的生活史生物的生活史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生物通过与其他个体交配并产生后代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会涉及两个个体的配子(卵子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的个体。
有性生殖具有遗传变异的优势,能够增加后代的适应性和生存率。
2.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生物通过不与其他个体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只涉及一个个体的细胞分裂,无需配子的结合。
无性生殖相对于有性生殖来说,繁殖速度较快,但后代的遗传变异较小。
二、生长发育的过程生长发育是生物从受精卵到成体的过程,涉及到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等一系列变化。
1. 受精卵受精卵是由卵子与精子结合而形成的,它拥有全套的遗传信息。
受精卵随后会发生细胞分裂,逐渐形成胚胎。
2. 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等过程逐渐形成成熟的胚胎。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会分化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开始形成各种器官。
3. 幼体生长幼体生长阶段是胚胎发育后的阶段,也是生物进入生活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体会不断地吸收养分,通过代谢作用进行能量转化,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4. 成体形成经过一系列的分化和生长,幼体最终会逐渐形成成熟的成体。
成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已经趋于稳定,可以进行繁殖和维持生命。
总结生物的生活史与生长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
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生物能够延续下去。
生长发育是生物从受精卵到成体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幼体生长和成体形成等阶段。
研究生物的生活史和生长发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植物生活史
植物生活史多数植物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营养生长以后,便进入生殖阶段,这时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形成生殖结构,产生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如属有性生殖,则形成配子体,产生卵和精子,融合后形成合子,然后发育成新的一代植物体。
像这样,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ycle)。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一般可以从一粒种子开始。
种子在形成以后,经过一个短暂的休眠期,在获得适合的内在和外界环境条件时,便萌发为幼苗,并逐渐长成具根、茎、叶的植物体。
经过一个时期的生长发育以后,一部分顶芽或腋芽不再发育为枝条,而是转变为花芽,形成花朵,由雄蕊的花药里生成花粉粒,雌蕊子房的胚珠内形成胚囊。
花粉粒和胚囊又各自分别产生雄性精子和雌性的卵细胞。
经过传粉、受精,1个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为合子,以后发育成种子的胚;另1个精子和2个极核结合,发育为种子中的胚乳。
最后花的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种子中孕育的胚是新生一代的雏体。
因此,一般把“从种子到种子”这一全部历程,称为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或生活周期。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突出特点在于双受精这一过程,是其他植物所没有的。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存在着两个基本阶段:一个是二倍体植物阶段(2n),一般称之为孢子体阶段,这就是具根、茎、叶的营养体植株。
这一阶段是从受精卵发育开始,一直延续到花里的雌雄蕊分别形成胚囊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为止,在整个被子植物的生活周期中,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
这一阶段植物体的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都是二倍的。
孢子体阶段也是植物体的无性阶段,所以也称为无性世代;另一个是单倍体植物阶段(n),一般可称为配子体阶段,或有性世代。
这就是由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单核期胚囊(大孢子),和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单核期花粉细胞(小孢子)开始,一直到胚囊发育成含卵细胞的成熟胚囊,和花粉成为含2个(或3个)细胞的成熟花粉粒,经萌发形成有两个精子的花粉管,到双受精过程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 菇 的 生 活 史
双 孢 蘑 菇 的 生 活 史
三 、 同宗结合和异宗结合
异宗结合: 异宗结合:只有经过不同性别的初生菌丝细胞间的融合 形成双核菌丝后才能生殖而形成子实体的结 这种结合分二极性异宗结合和四极性异宗结合。 合。这种结合分二极性异宗结合和四极性异宗结合。
二极性异宗结合:其亲和性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二极性异宗结合:其亲和性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担子产生 两种遗传类型的担孢子, 两种遗传类型的担孢子,同一类型的两个担 孢子不亲和, 孢子不亲和,只能与另一类型的担孢子相结 黒木耳。 合。如:黒木耳。 四极性异宗结合:其亲和性是由二对等位基因控制, 四极性异宗结合:其亲和性是由二对等位基因控制,担子产生 四种遗传类型的担孢子, 四种遗传类型的担孢子,只有结合了全套遗 传基因的菌丝才能形成子实体。 香菇、 传基因的菌丝才能形成子实体。如:香菇、 平菇、金针菇等。 平菇、金针菇等。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 生活史的概念 初生菌丝, 二 初生菌丝 次生菌丝和三次菌丝 三 同宗结合和异宗结合 四 常见食用菌生活史模式
食用菌的生活史: 食用菌的生活史
就是食用菌一生所经历的全过程,即由孢子 就是食用菌一生所经历的全过程 即由孢子 次生菌丝体 子实体 孢子的循环过程 初生菌丝
典型的食用菌生活史由以下步骤组成: 典型的食用菌生活史由以下步骤组成
二极性异宗结合担孢子结合情况 孢子性别
A × × + +
A × × + +
a + + × ×
a + + × ×
A A a a
四极性异宗结合担孢子结合情况 孢子性别
AB × × × +
Ab × × + ×
aB × + × ×
ab + × × ×
AB Ab aB ab
A a
黒 木 耳 的 生 活 史
1. 担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担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2. 芽管发育成单核菌丝 芽管发育成单核菌丝;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进行质配形成双核菌丝 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进行质配形成双核菌丝; 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进行质配形成双核菌丝 4.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双核菌丝产生子实体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双核菌丝产生子实体 双核菌丝产生子实体; 5. 在子实体的子实层中产生担子 在子实体的子实层中产生担子; 6. 在担子中 来自两个亲本的单倍体核进行核配 形成双倍体核 在担子中,来自两个亲本的单倍体核进行核配 形成双倍体核; 来自两个亲本的单倍体核进行核配,形成双倍体核 7.双倍体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核 形成四个担孢子 双倍体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形成四个担孢子 双倍体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核 形成四个担孢子.
担子 减数分裂
孢子 芽管
核配 初生菌丝
子实体 菌蕾
次生菌丝
初生菌丝、 二 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和三次菌丝 初生菌丝:刚从孢子萌发而生成的菌丝, 初生菌丝:刚从孢子萌发而生成的菌丝, (又称一次菌丝,单核菌丝)。 又称一次菌丝,单核菌丝)。 次生菌丝:两条初生菌丝结合配对后, 次生菌丝:两条初生菌丝结合配对后,单核细胞变为双核 细胞,菌丝也就发育成次生菌丝。 细胞,菌丝也就发育成次生菌丝。 (又称二次菌丝,双核菌丝)。 又称二次菌丝,双核菌丝)。 三次菌丝: 双核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就组织化, 三次菌丝 双核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就组织化,变成各种 形态的子实体, 形态的子实体,组织化了的双核菌丝体就称为 三次菌丝,又称为结实性双核菌丝。 三次菌丝 又称为结实性双核菌丝。 又称为结实性双核菌丝
三 、 同宗结合和异宗结合
同宗结合: 同宗结合:由单独一个担孢子萌发而来的菌丝可不经过配对
就能完成其生活史,即有产生子实体的能力。 就能完成其生活史,即有产生子实体的能力。 这种结合分初级同宗结合和次级同宗结合。 这种结合分初级同宗结合和次级同宗结合。 初级同宗结合: 初级同宗结合: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能很快地发育成 一个有隔的双核菌丝体, 一个有隔的双核菌丝体,这两个核没有遗传 上的差异,即为同核菌丝体, 上的差异,即为同核菌丝体,而且这种菌丝 体能够形成子实体。 草菇。 体能够形成子实体。如:草菇。 次级同宗结合: 次级同宗结合:担孢子本身就含有两种遗传性质不同的细胞 核,每个担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体就是异核 菌丝体, 菌丝体,不需要再进行交配就可完成其生活 双孢蘑菇。 史。如:双孢蘑菇。
香 菇 的 生 活 史
AB
Ab aB ab
香 菇 的 生 活 史
在食用菌的生活史中,除了由担孢子到担孢子的大循环外,还有 一些小循环,这些小循环是由无性孢子来完成的。 无性孢子:是指不需要经过性结合而产生的孢子。 无性孢子:是指不需要经过性结合而产生的孢子。 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如: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AB
A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B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