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分级护理的体会
创伤救治在急诊外科中的护理效果和体会

创伤救治在急诊外科中的护理效果和体会目的:探究创伤救治在急诊外科中的护理效果和方法。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行抢救的56例创伤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的对象。
对此56例患者的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先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28例),将后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归为观察组(28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整体护理。
抢救结束后,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率、病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3.57%,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抢救创伤患者时采用整体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创伤救治;急诊外科;护理效果;体会急诊外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创伤抢救,护理人员在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正因不断加快的发展步伐,多种意外创伤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创伤抢救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对创伤救治在急诊外科中的护理效果和方法展开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行抢救的56例创伤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的对象。
对此56例患者的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先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28例),将后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归为观察组(28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15例,女13例,患者年龄23~79岁,平均(51.34±2.55)岁;车祸患者8例,高空坠落患者12例,被挤压致伤患者5例,其他因素创伤患者3例;手脚创伤患者8例,脑部创伤患者10例,胸部创伤患者7例,多发创伤患者3例;开放性创伤患者12例,闭合性创伤患者16例。
实习总结急诊护理的紧急处理

实习总结急诊护理的紧急处理实习总结:急诊护理的紧急处理一、引言在急诊护理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许多紧急处理的工作。
这些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护理技能,还深化了我的专业知识。
本文旨在总结并分享我在急诊护理中所学到的紧急处理经验与技巧。
二、适应急诊环境及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急诊护理是一个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领域。
适应急诊环境并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对于护士的工作至关重要。
在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沟通的重要性。
清晰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信息传递失误,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工作效率。
三、快速评估与处理急诊患者1. 快速评估患者在急诊护理中,快速评估患者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我学会了运用ABC(空气道、呼吸、循环)法则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急危重症情况。
此外,我也学会了运用主观和客观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从而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2. 应急护理技巧在紧急处理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常用的应急护理技巧。
例如,急救包的准备和使用、静脉通路建立、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
掌握这些常用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护理操作,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四、处理急性心脏事件的关键点急性心脏事件是急诊常见的情况之一,也是急诊护理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实习期间,我积累了一些处理急性心脏事件的经验。
1. 快速心电图分析与处理通过观察心电图图形,我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问题,并能够立即启动适当的治疗手段。
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溶栓治疗或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手术是至关重要的。
2. 心肺复苏技巧我也学会了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有效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提高其生存率。
五、处理急性创伤的注意事项急性创伤是急诊护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习期间,我积累了一些处理急性创伤的经验。
1. 创伤评估与处理对于急性创伤患者,我通过迅速而全面地评估伤情,识别伤害程度,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急性创伤的急救护理体会

急性创伤的急救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3-08-01T09:00:46.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邢志红[导读] 最后,对于伤员的转送来讲,在对创伤患者进行了现场的处理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运送的途中,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邢志红(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急诊科四川绵阳 621000)【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346-02【摘要】目的达到进一步提高急性创伤的护理水平和救治能力。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我院救治的130例创伤患者的预后进行总结。
结果通过全面护理,创伤抢救成功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结论做好创伤患者的全面护理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性创伤急救护理随着社会经济与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由于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造成的创伤逐渐增多,其中很多伤势严重、病情危急、变化快,约60~90%的病人处于不同时期的休克状态,及时手术和做好各项护理治疗工作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我科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创伤病人130例,其中事故现场已死亡10例,来院患者抢救无效死亡3例,其余117例经积极抢救均获满意效果。
现将抢救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30位创伤患者,男90例,女40例,年龄17至65岁(受伤前均为健康人)。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救治时间或来院就诊时间分别是伤后10分钟至伤后2小时。
其中交通事故伤80例,坠落伤28例,其他伤22例。
损伤部位:颅脑46例,四肢及骨盆39例,胸部16例,腹部14例,脊柱及其他部位15例。
2 抢救治疗措施2.1及时进行伤情判断无论是院前急救还是院内就诊的患者,护士要根据具体受伤情况快速反应。
首先,将伤员迅速救离受伤现场,及时作出伤情判断,观察病人神志、面色、呼吸、血压、脉搏,作出初步诊断。
对于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患者来讲,必须要立即对其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并用面罩让其吸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对其进行电除颤。
急性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2)

急性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中田分类号]R714急性创伤的患者多为交通事故、意外伤害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损伤。
伤情复杂,出血量多,病情严重,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患者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因此,护士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成功极为重要。
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我科抢救和诊治了急性外伤267例,其中男性191例,女性76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7岁,平均年龄46岁,交通事故152例,占56.92%,刀刺伤43例,占16.10%,打击伤38例,占14.23%,摔伤34例,占12.75%。
267例中脑外伤占113例,占42.32%,依次为多发性复合伤,四肢、脊椎、骨盆、胸腹部创伤等。
2急救护理措施2.1初步判断伤情,主动采取抢救措施患者送到诊室时,首先接诊的是护士,通过询问创伤的原因和主要的症状体征,应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并通知医护人员,在医生未到达前,护士通过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判断意识、四肢活动等情况迅速判断伤情,对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有昏迷症状者应先积极主动采取抢救措施,如立即取休克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高流量吸氧,开放静脉通道。
协助医生清创缝合,止血包扎,做好各种化验标本的采集、送检等,以备手术。
2.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失血性休克严重创伤的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尽快开通1~2条大静脉输液,采用套管针静脉置管输液,以维持和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诊治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液体的选择、输入的速度及输入量应根据病员的休克程度及创伤部位而定。
并尽快抽血查血型,做交叉配血以备输血。
抢救颅脑损伤患者先快速输入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同时为休克、昏迷患者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
2.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改变、皮肤色泽、温湿度的改变。
严重创伤者应用各种先进的监护仪器和监测技术观察、分析、掌握病情,以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以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急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分级护理的体会

急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分级护理的体会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分级护理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74.2±8.6分、8.4±2.5天、12%)、(90.2±7.4分、5.4±1.3天、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急诊分级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标签:急性创伤;分级护理;体会随着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导致急性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客观评估、治疗躁动患者对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近几年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已经与临床实际工作不相适应。
因此有学者提出分级护理的概念,分级护理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制定不同级别的护理措施,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1]。
本次研究中拟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探讨急诊分级护理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原发疾病为车祸伤、高处跌落伤、钝器击打伤、锐器伤。
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
研究组平均年龄(45.2±12.6)岁,男性28人,女性2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3.6±13.7)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询问病史及查体,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初步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分别给予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体会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体会一、引言严重创伤是指由交通事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导致的身体伤害,包括骨折、大出血、器官损伤等。
这类患者需要及时有效的急诊急救护理,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康复率。
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的体会。
二、急诊急救护理流程1. 快速评估: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护理人员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伤口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及生命的情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对于需要插管的患者,应迅速进行气管插管。
3. 止血: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应迅速进行止血。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止血带、纱布等工具进行止血。
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循环情况,如脉搏、皮肤颜色等。
4. 抗休克治疗:对于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应迅速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升压药物等。
5. 伤口处理:对于开放性伤口,应迅速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
对于闭合性损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6. 心理护理:对于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心理护理同样重要。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护理体会1. 快速反应:在面对严重创伤患者时,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2. 团队协作:在急诊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其他医护人员紧密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技能培训: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至关重要。
4. 心理支持:在面对严重创伤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其必要的心理支持。
5. 记录与沟通: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过程,护理人员应做好详细的记录。
同时,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病情和治疗进展。
急诊创伤病人的护理体会
【 蔡栩栩 , 淑琴 , 1 】 赵 刘庆 , d J 肺 炎支 原体肺炎 的特点及年 度流 等. ,h
行情况分析【】d J 急救医学杂志, 9 , 1: — 1 J. ,h 1 74 ) 9 2 . 9 ( 1
等形式保证患儿充分休息 , 待症状缓解后适 当下床活动 。由
பைடு நூலகம்于患J  ̄ 床休息 , 蠕 动相对减 慢 , 有便 秘 , Ll , 肠 常 应进 食易 消
23 客观科学评价创伤病 人的危重程度 . 应用创伤记录有助于护士快速准确评估病 人创 伤情况 , 区分轻重缓急 , 危重伤员得到合理 、 使 及时的治疗 与护理 。护
息者及时清除呼吸道梗阻和呼吸功能障碍 , 即清除 口腔 如立
收稿 日期 : 0 - 1 1 2 6 1-5 0
1 临 床 资 料
内异物 , 血块或呕 吐物 , 舌后坠的将 舌牵 出固定 , 对大量 出血
立即有效地止血 , 根据不 同情况加压包扎 , 以挽救生命 。 对呼 吸、 心跳骤停 的应立 即给予人工循 环和人工呼吸。 21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对 于所 有需 要建立静 脉通路 的 .. 2 急救病人 , 可能的话均要选 择应用静 脉留置针 , 如 对创伤失 血性休克的病人必须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 内出血 的病人应 腹 选择上肢 或上腔静 脉回流 区域 的静 脉进行输液 、 输血 , 补充 有效的血容量 。 对颅脑外伤病人出现剧烈头痛 , 频繁呕吐 , 烦
出血 。
死亡之外 , 其余通 过抗休克治 疗得 以纠正 , 救处理病情 经抢
稳定后 收住 院治疗 ,8 人转入病房治疗 ,4例 留观察治疗 , 19 8 其他较轻病人经清创缝合 、 止血 、 包扎 , 门诊抗感染治疗。 在
创伤急救实习心得体会
创伤急救实习心得体会首先,在创伤急救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对患者的第一时间处理非常重要。
在一些严重的创伤情况下,比如严重的外伤出血,迅速的处理可能会拯救患者的生命。
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做出诊断,迅速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比如进行止血处理,包扎伤口,保障患者呼吸通畅等。
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要随时保持冷静,专注于患者的情况,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对于急救过程中的效果非常重要。
其次,创伤急救实习也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急救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多个患者同时需要处理的情况,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
而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需要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分工并且相互支持,避免因为沟通不畅导致急救效率降低的问题。
而在实际实习中,我也学会了主动主动沟通,与其他实习人员和医护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提高了我的团队协作技能。
此外,创伤急救实习也让我意识到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急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在实习期间,我也及时跟进了一些新的急救技术,比如止血新技术,心肺复苏等,以提高自己的急救效率和能力。
最后,创伤急救实习也让我明白了对于患者的持续关怀的重要性。
在急救处理完毕后,我们也需要对于患者的恢复情况保持关注,提供必要的后续护理和跟进。
而这也需要医护人员有一颗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心。
在实习期间,我也学到了对患者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怀和沟通,并且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以保障患者的康复。
总的来说,创伤急救实习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让我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必要的经验和技能。
我会继续保持对于医学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
感谢这次实习带给我的一切。
结束。
急诊科实习总结急救护理技能的提升与反思
急诊科实习总结急救护理技能的提升与反思急诊科实习是医学生学习和实践急救护理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急诊科的繁忙与复杂,以及急救护理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急救护理水平。
以下是我的实习总结及反思。
一、总结急救护理技能的提升实习期间,我在急诊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急情患者,包括创伤患者、心脏骤停患者、烧伤患者等等。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和急救案例,我有效地提升了急救护理技能。
具体而言,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提升:1.急救常规操作的熟练度提高。
在实习期间,我有机会参与了多起心肺复苏、创伤处理等急救操作。
通过反复的实践,我逐渐熟练掌握了急救常规操作的步骤和技巧,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按压等。
2.急诊设备的运用能力增强。
急诊科的设备多种多样,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
在实习期间,我按照指导医生的要求,学会了正确使用这些设备,运用它们进行急救救治,提高了急救能力。
3.协作能力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急诊科的工作需要紧密合作和密切配合。
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学习和观摩前辈们的工作方式,更好地融入团队,学会了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果。
二、反思与提升在急诊科实习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了个人的急救护理水平。
1.沟通与表达能力的不足。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我意识到自己对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表达不够清晰和自信。
因此,我主动找机会学习相关的沟通技巧,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以更好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2.抗压能力的提升。
急诊科工作环境紧张忙碌,对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一些繁忙的时刻,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时间紧迫感。
通过与经验丰富的护士交流,我学到了一些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抗压能力。
3.自我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的重要性。
在急诊科实习期间,我认识到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广度都很快,所以我主动找机会,查阅相关的快速学习资料和论文,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
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
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工地安全事故等各种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导致一些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
这时候,急诊外科创伤救治就成为了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护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
一、护理要求1. 快速反应急诊外科创伤救治是一个时间紧迫的过程。
因此,护理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必须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一旦发现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如止血、呼吸道管理等。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利用好黄金救治时间,尽快将患者送入手术室,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2. 细致入微在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疼痛程度、伤口情况等。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如清洁伤口、更换敷料、翻身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还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技术熟练急诊外科创伤救治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
比如,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止血、导管插入、氧气吸入等技术,以便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救治。
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为患者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
4. 团队协作急诊外科创伤救治需要医护人员之间密切协作。
护理人员需要和医生、麻醉师、手术室人员等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救治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尽可能地减轻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护理体会在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急诊外科创伤救治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患者的状况,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
其次,急诊外科创伤救治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分级护理的体会
作者:唐美燕
来源:《延边医学》2015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分级护理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74.2±8.6分、8.4±2.5天、12%)、(90.2±7.4分、5.4±1.3天、4%),结果比较有差异(P
关键词:急性创伤;分级护理;体会
随着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导致急性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客观评估、治疗躁动患者对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近几年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已经与临床实际工作不相适应。
因此有学者提出分级护理的概念,分级护理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制定不同级别的护理措施,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1]。
本次研究中拟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探讨急诊分级护理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原发疾病为车祸伤、高处跌落伤、钝器击打伤、锐器伤。
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
研究组平均年龄(45.2±1
2.6)岁,男性28人,女性2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
3.6±13.7)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询问病史及查体,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初步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分别给予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
损伤类型的评价指标:(1)重度:入院时诊断为颅脑损伤、胸腹腔多发伤、脊髓损伤、开放性骨折、大出血及其他休克的患者。
(2)中度:闭合性骨折、有活动性出血,但循环平稳者。
(3)轻型:轻度的软组织挫伤者。
1.2.1 特级护理(1)对于开放性骨折、大出血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足量的进行液体复苏,输入液体要注意晶体和胶体的比例。
(2)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内分泌物,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是否有瞳孔大小不对称、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
记24 h尿量和每小时尿量。
(3)对于气道阻塞、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积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
对于张力性气胸的患者,
立即进行胸穿,使肺复张。
(4)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肠内营养+静脉营养、抗生素抗感染。
(5)怀疑内脏损伤时,立刻安排床旁B超、X线,准备腹穿包,进行诊断性穿刺,立刻进行血型、血交叉检查,做好手前准备。
(6)对脊髓损伤者,搬运时注意避免脊椎旋移,防止发生医源性截瘫。
1.2.2 一级护理此类患者病情较轻,循环呼吸基本能自主维持。
因此护理重点为:(1)在询问病史的同时,进行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为患者进行安排各项检查。
(2)1~2 h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记24 h尿量,等各项检查完善后,送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或留观处理。
1.2.3 二级护理此类患者损伤轻,无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平稳。
(1)因此在医生开出检查单后,护士安排护工对患者护送,按急诊流程进行抽血、B超或影像学检查。
(3)留观查看或转其他科室。
1.2.4 以上护理工作在护士长的合理安排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灵活安排护士工作和休息时间。
1.3 评价标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1.3.1 护理满意度问卷结合参考文献[1],并依据本次研究的具体情况,设计符合我院的护理满意度问卷,问卷由病房环境、护患沟通、急诊护理方法4项组成,问卷共计20题选择题,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_(_件)±s 描述,使用Student's t 检验。
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74.2±8.6分、8.4±2.5天、12%)、(90.2±7.4分、
5.4±1.3天、4%),结果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依照传统的护理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时,主要依靠护士的经验和主观判定,不能发现患者潜在危险,造成随意性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1]。
研究指出急诊患者病情程度不一,易造成护理资源不合理配置,如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护理资源过剩,而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资源不足,极易造成造成护士疲劳和紧张,发生医疗事故[2]。
分级护理通过标准化的护理分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可避免护士专业性差异的不足,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分级护理可对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客观科学
地评价,防止护理的盲目性,护士能积极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安全。
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分级护理可以客观地评价患者病情程度,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使护理更有计划性及科学性,从而降低患者死亡风险[3]。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在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我们传统护理时,护士在首诊时容易漏诊,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而分级护理可以通过团结协作,制定合适的救治方案,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而且在分级护理中,护士能落实各项救治方案,如发现气血胸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可以依照护理计划,立刻行胸腔闭式引流,避免了汇报病情、延误手术时间的弊端[4]。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急诊分级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宋彦芹.如何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6(10):1965-1966.
[2] 耿梦雅,谢海莉,利庆华,等.分级护理在ICU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25(9):90-91.
[3] 陶玲,穆沙,叶舟,等.APACHE II评分系统对危重病人的监测意义[J].临床急诊杂志,2014,6(1):14-15.
[4] 单江莲.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诊分级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