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中语文10别了“不列颠尼亚”(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优选.)
高中语文 10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预习板块一、复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 where:何地3、who:何人4、 what:何事5、 why:何因6、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5〉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新授:分析课文1、体裁: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
3.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4.消息的结构:①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第一课时」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学习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
(二)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体会作者对“____回归”这一事件的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不列颠尼亚”简介(二)关于新闻中的“特写”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新闻的一种。
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三)师生共同活动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后,复述课文(特指6月30日晚—7月1日凌晨)。
2、概括四个场景:(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辞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国旗。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____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3、请学生谈谈“____问题”(可结合有关资料)。
教师概括:____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____(____岛、九龙、新界)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永久割让____岛。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划分权利范围,英《展拓____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9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态度:反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立场:(1)不成认三个不平等条约;(2)主张会谈解决问题;(3)未解决前暂维持现状。
4、师生共同活动,研读第1—2段。
满怀深情地朗读,体会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的自豪之情。
(1)文章第1段缩句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体会用“在____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____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____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____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用价值:掌握新闻知识,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标题、细节、情感等方面。
品评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情感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从国际争端看人际交往。
二、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p57夯实基础1、4三、导入设计: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古老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四、互助互学:(一)新闻知识。
(见资料)(二)香港回归相关资料。
(见资料)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下面请同学们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完成(三)1、2(三)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独立——合作)完成1、2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何内涵?标题鉴赏+标题练习: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特写按什么顺序选择哪几个场景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3、可否去除场景外的文字?为什么?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时间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答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一、合作探究1. 朗读课文,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理清思路。
明确:(1)导语(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撤离香港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10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管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明确: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3.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明确: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③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4. 文中第5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为何称其为“日落仪式”?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精彩在哪里?明确:(1)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目标:1、本课目标⑴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法。
⑵学习了解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⑷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本文目标⑴掌握本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报道的特点。
⑵掌握本文写作特点、技巧及本文选材上的特色。
⑶增强我们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重点难点:⑴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⑵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1842年8月29日、1860年10月24日、1898年6月9日,英国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占据了中国的香港本岛加上深圳河以南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约200多个岛屿、约1071平方公里的地区。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冉冉升起,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被英国统治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二、引导自学⑴自学关于新闻的有关知识⑵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⑶学习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二、学生阅读课文、研讨交流问题(一)阅读课文(二)研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可先自己研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1、学习讨论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2、学习讨论理清本文的内容和结构3、学习讨论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三、展示研讨结果:1、学生发言,展示学习研读讨论2、学生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介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也能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够流畅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目标择定】1、通过本文的文体结构来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择定理由:了解本文的特写新闻的文体特征。
)2、分析文本的四个特定场景在特写新闻中的作用。
(择定理由:本文的主体内容解读。
)3、感悟细节描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定理由:通过解读细节描写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篇特写新闻通过几种手段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盛景和英国撤离的历史时刻?1、请从本新闻的五要素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2、本新闻是从哪四个主要场景来叙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3、本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1997香港回归直播(全程记录片)3TURiP—在线播放—优酷网。
2、相关电影《婚礼定在回归日》。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羹(gēng)匙漂泊(bó)岑(cén)寂不屑(xiè)B.稔(niǎn)熟丰腴(yù)玉笏(hù)尺牍(dú)C.怜悯(mǐn)吝啬(sè)央凂(mèi)气氛(fèn)D.下乘(shèng)寒砧(zhēn)剑鞘(xiāo)狂吠(fèi)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
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目标定向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4.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5.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自学指导
(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1、新闻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
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
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 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