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习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4)新闻体裁2、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 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 what:何事⑤、 why:何因⑥、how:何果C、新闻(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分别划分这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二、理解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三、小组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3、《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2.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别了”二字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四、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中心思想在于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展现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场景,文章抒发了亿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迎来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同时,该文章也强调了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和承载方式,通过描述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维多利亚港湾的情景,巧妙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这种写作手法既具有新闻性,又富有文学色彩,使得整篇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刻隽永。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报道,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深入领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把握其如何巧妙地融合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以生动展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以及新闻中场景描写与语言情感的深度融合,如何精准传达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此外,难点还在于理解新闻报道如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既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充满感染力。
文章在写作视角和场景描述上也非常出色。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氛围。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以及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等场面的描述,都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感。
文章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感受的融入。虽然作为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文章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自豪。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国殖民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2. 教学内容2.1 课文理解: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2.3 写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国旗,引起学生对英国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词汇语法:讲解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导学案:1. 学习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运用英语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2. 学习内容2.1 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词汇语法: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3. 学习步骤3.1 预习课文:提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2 课堂学习:跟随老师的讲解,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3.3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习题:1. 单选题1.1 下列哪个单词是本文的重要词汇?A. FlagB. ColonyC. IndependenceD. Empire2. 阅读理解A. What happened in 1997?B. Why did it happen?3. 写作练习3.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为:“The meaning of independence”。

四、答案:1. 单选题答案:C. Independence2. 阅读理解答案:A. In 1997,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a.B. It happened because Hong Kong was a colony of Britn an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lease, it was returned to China.3. 写作练习答案:(略)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

3.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4.消息的结构:①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学参考1028 2042《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自主学习案一、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文体常识:1、新闻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新兴的新闻体裁(如新闻评论)。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用价值:掌握新闻知识,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标题、细节、情感等方面。

品评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情感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从国际争端看人际交往。

二、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p57夯实基础1、4三、导入设计: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古老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四、互助互学:(一)新闻知识。

(见资料)(二)香港回归相关资料。

(见资料)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下面请同学们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完成(三)1、2(三)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独立——合作)完成1、2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何内涵?标题鉴赏+标题练习: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特写按什么顺序选择哪几个场景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3、可否去除场景外的文字?为什么?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时间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分析背景材料
1、这篇新闻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还加入了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指新闻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各种联系。如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第4段就是背景材料,请问这段背景材料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号:10)
班级,小组名:,姓名
课题
短新闻两篇
编制人
高一年级组
编制时间
使用时间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法
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请问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几层含义?
(二)理解导语
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
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的什么意义?
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探究】
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自主学习: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 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并找出对应事件。文中描写了英国 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从英国(港督)撤离香港的角度,按时间顺序进行 记录。对应事件(见下) 第一场景: 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 旗帜。(第三自然段) 标志: 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自主学习: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 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 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并找出对应事件。文中描写 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第二场景: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标志: 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 抱。
强调作用:
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突出和强调“别了”,引人 注意。
合作探究
二、体会这则新闻的导语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 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 的介绍、事件的结果。 作用: 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 殊的历史使命。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 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作探究 四、揣摩含蓄的语言 2.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 内涵?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 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 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 “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 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
1. 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

3. 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4. 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2.导语是哪些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3.主体是哪些段落?主体以什么为线索?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2~10段)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英国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理清脉络,列出时间发展的时间表。

4:30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
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15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7:45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0:00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0:40 查尔斯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4.结尾讲述了什么?
(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156年5个月零四天”——一段曾经耻辱的历史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呼应题目,暗含讽刺
(反映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失败)
第二课时
一、走近新闻: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了解特写手法: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侧重于“再现”新闻事件、人物、场景,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往往截取事件发展中的某个片段、画面、场景进行描画,给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特写镜头般感觉的写作手法。

举例: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请探讨找出其它特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提示学生注意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2.了解场景描写的特点:形象真实的“再现”,让人仿佛站在摄像机镜头前观看现场一般的感觉。

如: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请交流其它场景。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上7:45,“,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 月 1 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探讨本文场景描写的象征意义。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二、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真实的再现性——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场景描写(详见上一问题探讨,略) 2.历史的厚重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材料的融合
3. 理解几组构成对比的关键语句的含义:
①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港督府降旗仪式
含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②港岛第二次降旗仪式
爱德华舰长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含义:历史今昔对比,有一中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更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③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含义: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 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含义: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此外,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三、总结。

用多媒体幻灯片系列回顾课文中的五大场景以及香港风光图片系列展览,还有祖国同胞同贺回归的场景等等,边放映边作旁白概述(以《东方之珠》的优美旋律作背景音乐衬托),让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在动人的音乐中一一再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化印象。

四、检测:见《练习册》
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主体:五个场景1、末任港督离府象
2、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征
3、威尔士亲王”军营旁意
4、中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义
5、“不列颠尼亚”离港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