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1)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2)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 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21年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
后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飞机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失事而遇难。
主要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有《涡堤孩》《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df4b9d76eeaeaad1f33075.png)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学案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畔:1.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灿烂多彩。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预习效果反馈.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桥吗?.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整体把握段落层次.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4《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10分钟)【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反复诵读。
2.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
Ⅰ。
教材助读:1.作者: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新月派”代表诗人。
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再别康桥》的背景:本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索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的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因诗人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的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后来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安,诗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游康桥的切身感受。
3.相关连接:“新月诗派”形成于20年代中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源头是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于1923年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社”。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1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学法指导】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学习中,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3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乞求。
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预习任务安排与要求】1、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青荇. 长篙. 漫溯.满载. 斑斓. 笙箫..2、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2(2)诗歌写了哪些景物?(3)为什么描写以上那些景物就能表达依恋之情?(4)作者在诗中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梦”的内容是什么?二、课中——探究交流1、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试从动与静,虚与实的角度分析)2、诗中前后两节相呼应,回环往复。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 教案(一课时详案)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3.教学方法: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
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
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展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
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认识诗歌的三美。
2.掌握诗歌意象包含的感情。
【课前预习】徐志摩( 1896— 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 年 8 月辞别剑桥出发归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常常发布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建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 年诗人重游英国,在坐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 年 11 月 19 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出事,不幸罹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 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类精神的交融与表现。
今日我们就来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心里世界。
【整体感知】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如何的感情?2、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其余对象上有什么独出心裁呢?3、明显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道别西天的云彩“?【讲堂研究】《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绘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齐整,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同意这类看法的。
他的诗歌也拥有这类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对于音乐美1、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节奏上有什么特色?2、《雨巷》是压韵了的,并且是一韵究竟,那么这首诗压韵有什么特色?对于建筑美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每一行的字数是否是都同样的?这类结句方式有什么外部形态特色?对于绘画美1、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2、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我们常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边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假如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可以不可以说是“新娘”,为何?4、为何不说旭日中的新娘?5、为何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余的树?莫非是康桥边只有柳树?6、金柳的艳影明显是在波光里涟漪,诗人为何说“在我的心头涟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7、“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作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新课: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戴望舒的《雨巷》体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
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作品收录在《徐志摩文集》。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诗集:《再别康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散文:《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学案博苑2014-09-08 1947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在本诗中情感的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的感情。
【学习过程】学点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学点二2.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箫()现在“荫”只读去声!阴只读阴平!“荫”做且仅作动词讲,即1。
没有阳光2。
遮蔽3。
受爵4。
庇护阴就多了,形容词、名词。
但文学不能简单!!!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通读去声,“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绿阴道”。
但在一些固定格式(如绿树成荫)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中,原读阴平,表示,“树荫“义的“荫“仔细观赏保持不变。
学点三3.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学点四4.文学常识填空(学生抢答)。
(1)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偶然》一诗也很有名。
康桥今天称为剑桥,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2)《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__音乐____美。
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学点五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学点六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第二课时三、课堂探究学点一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抒情诗,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学点二2、本文在意象(景物)的选择上独具特色,朗读第2节至第5节,请同学们找出主要的意象,并说说诗人选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2节意象:金柳新娘情感: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意象:青荇柔波情感: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学点三第4节意象:潭梦情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意象:长篙,星辉情感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学点四3、朗读第6小节并思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
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学点五4、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读后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尾节连用两个“悄悄的”与之遥相呼应,读来有一种节奏舒缓、柔和上口的音乐美感,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繁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学点六5、齐读全诗,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由第小组展示)①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②,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当堂检测(1)生字注音,难字听写(可相互出题)(2)简述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学生抢答)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3)背诵全诗。
(学生抢答)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李清照朝代:宋体裁: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声声慢:词牌名。
双调97字。
②乍暖还寒: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③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④次第:光景、情景。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
请根据你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请用几个词语表示出来。
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请具体说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的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孤寂与伤感。
六、课堂小结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徐章垿,字槱森。
“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
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小结:意象是:理解意象要:3、进入第三小节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4、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5、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
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
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告诉我们了么?6、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
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7、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