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合集下载

教案精选:高一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一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教课方案优选:高一语文《为了忘掉的记念》教课方案教课方案优选:高一语文《为了忘掉的记念》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掌握文章要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构造;3.联合中心语境,领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记述、抒怀、谈论相联合的表现手法,提升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谛,为革命舍身忘死刚毅不屈的尊贵质量;2.意会作者泾渭分明的坚定立场,坚毅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要点难点1.掌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发掘委婉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课假想1.经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认识主要内容。

2.经过讲读,理清本文构造层次,掌握文章要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经过主动研究与教师点拨相联合,发掘委婉语句的深层含义。

4.经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课过程(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或其余方式出示下题,要修业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掉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需了。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忘掉了刘和珍君等猛士壮烈牺牲的情形,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持续战斗。

B.作者担忧人们马上忘掉这笔血债,有必需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确实凿凭证。

C.正是为了令人们不忘掉,要记着这笔血债,要奋起抗争,不要得过且过,才感觉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需。

校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哀悼“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日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虑:1.题目应当如何断句?2.“为了”什么 ?说明什么 ?3.为何要“忘掉”?4.为何要“记念”?明确: A.“为了忘掉”说明难以忘掉,烈士旧事记忆犹新,形象鲜亮;B. “忘掉”是为了挣脱悲痛,奋然前行;C.记述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容,正是为了让烈士永久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代永不忘掉。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2.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3.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 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革命精神的感悟。

2. 散文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注释、译文。

2. 学生课本: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3. 相关资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散文创作理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革命精神的感悟,以及散文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文学体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 邀请作家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散文创作经验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课程资源1. 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十、单元测试1. 设计一份单元测试卷,包括填空、选择、简答、作文等题型,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导学】[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对派文化围剿的主将。

鲁迅的作品有:第一部白话文小说《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集,如《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

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课文理解及思路](1)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白莽、________等五位烈士的追忆,抒发了对烈士们________和怀念的深情,愤怒地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预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激励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2)线索:“________”这根红线贯穿始终。

(3)内容结构:(一)说明________,回忆________。

(二)回忆与________的交往,顺带写________。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这是全文的________段。

(四)记叙柔石等烈士的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及作者悲愤的心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

(五)抒发悲愤心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文体知识]本文选自《________》。

这是一篇以________为主,又与________、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

[写作特点](1)记叙、议论、________的完美结合。

(2)段落联系紧密,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详略得当。

(3)在选材上,以________为重点,白莽次之,兼及另外三位烈士。

其中又以他们被害的事件为中心,连带写他们一系列革命活动。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朗诵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6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6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6篇(一)教案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版本: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教学内容: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和作者背景;b. 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c.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d.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e.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采用问题引领、讨论引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b.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资源;c.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背景;2.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2. 课前准备好课文、课文注释、课文的背景知识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具有时间气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历史背景的好奇,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你们对二战和大屠杀有了解吗?Step 2 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结合二战历史和大屠杀事件的背景,学生讨论这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变化,并从中得出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问题。

2.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有哪些记忆是忘却不了的?3. 通过PPT展示课文作者梁实秋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Step 3 课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发展,并提问学生: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你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2. 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Step 4 课文分析(15分钟)1.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分析,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2.通过分析作者对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悲愤之情,感受鲁迅的形象。

3.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分析曲笔手法的运用,感受含蓄蕴藉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自主梳理文章章节内容;能够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在“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

特务捣毁进步文艺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通缉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左联”五位作家: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2月7日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了他们。

1933年2月7-8日,鲁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发表于4月的《现代》杂志),此时离烈士遇害已经两周年。

(二)任务一:阅读全文,概括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事,分析人物形象【提问】文章开头一方面点明写作目的是记念几个青年作家,另一方面又说“这并非是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又如何理解?【明确】这段话,正话反说,语意隐晦曲折。

表面轻松的口吻,实则表达了鲁迅悲痛的心情。

鲁迅的意思虽然悲哀无法摆脱,但为了继续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提问】第二自然段开始回忆两年前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事,对于此事有四种态度,请具体说明。

【明确】1.“不敢”:同情革命者,也想揭露,但怕惹祸;2.“不愿”:不想惹是非,明哲保身;3.“不屑”:站在统治阶级一方,认为被杀是小事一桩;4.隐约其辞:巧妙地透露一些消息,暗示五位青年作家是秘密杀害的。

这些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写出了国民党疯狂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禁锢言论,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人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这桩血案的不同态度。

6.2《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2《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导学流程】一、【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课前预习】1、文章几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读文本、分析人物⑴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体现什么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合作探究①品语言—赏析文章最后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悟情感—再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青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理解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话题:让学生回顾并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或小说。

2.提问:你们对散文或小说的了解有哪些,你们对散文或小说有什么期望?第二步:文本分析1.介绍作者柳青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呈现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本,一起朗读。

3.让学生自由阅读作品,然后展开讨论。

4.引导讨论:作品中有哪些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命运又有什么特殊之处?5.引导讨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哪些情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第三步:深入理解1.让学生分组,根据所给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步:扩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柳青的其他作品,并进行分享。

2.学生可以选择一篇其他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第五步: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散文或小说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

2.鼓励学生写作,尝试以故事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了忘却的纪念》学案【导学】[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对派文化围剿的主将。

鲁迅的作品有:第一部白话文小说《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集,如《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

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课文理解及思路](1)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白莽、________等五位烈士的追忆,抒发了对烈士们________和怀念的深情,愤怒地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预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激励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2)线索:“________”这根红线贯穿始终。

(3)内容结构:(一)说明________,回忆________。

(二)回忆与________的交往,顺带写________。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这是全文的________段。

(四)记叙柔石等烈士的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及作者悲愤的心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

(五)抒发悲愤心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文体知识]本文选自《________》。

这是一篇以________为主,又与________、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

[写作特点](1)记叙、议论、________的完美结合。

(2)段落联系紧密,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详略得当。

(3)在选材上,以________为重点,白莽次之,兼及另外三位烈士。

其中又以他们被害的事件为中心,连带写他们一系列革命活动。

【课课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竦():孺():偈():赎():2.解释下列词语:郑重其事: 永诀:延口残喘: 明珠投暗:情随事迁:涅槃:3.本文选自《》。

这是一篇抒情叙事。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左联”五位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左联”五位烈士是、、、、。

4.《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个短语,中心词是,表面上看两者意思是相反的,两者意义有矛盾,但实际上作者在这标题上寄予着深刻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是5.鲁迅,原名,字,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鲁迅的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以及多本杂文集,如《》、《》、《》。

(写出三本)6.下列各字的读音是“惴”、“揣”、“喘”、“湍”、“瑞”;请你为这几个字各组一词、、、、;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每一个革命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有贡献的人。

B.每一个革命青年都希望将来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有贡献的人。

C.每一个革命青年都希望将来把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有贡献的人。

D.每一个革命青年都希望将来自己被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有贡献的人。

8.文中写作者翻检白莽书信和文稿一无所得,只偶然发现了他的一首译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作者引出这首诗的目的是()A.聊以慰藉,寄托哀思B.赞扬白莽的献身精神C.扩展题材,丰富内容D.A项+B项9.课文中引用了三个典故,作者使用它们的目的各是什么?A.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杀人如麻的罪行B.突出柔石性格中“硬”与“迂”的特点C.表现作者悲愤的心情D.表明作者保存自己以利再战的战法E.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黑暗腐朽的统治。

a.关于方孝儒的典故()b.关于高僧坐化的典故()c.关于向子期的典故()10.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1)他悲愤的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2)鲁迅在呐喊故乡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11. 鲁迅先生发表这篇文章距今近70年,文中有些说法在现代口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请用现代口语改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

()(2)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

()(3)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

()12.说出下列加点字作用:(1)(2)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13.认真阅读下列语段,根据要求回答相应的问题:(1)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2)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纪念,………,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本段具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分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两百多块钱来做印本。

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

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 “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

后来他对于我那“甲(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高尔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

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

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

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

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

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

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

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乙(做事急于求成);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丙(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的回答。

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的身上去了。

——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吮血隔膜譬如耍棍A.shǔn mó pì shuǎ B. yǔn mó pì shuǎC. yǔn mú bì shuǎD. shǔn mú bì shuǎ2.根据括号中的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甲处应填的成语是:乙处应填的成语是:丙处应填的成语是:3.仔细阅读(1)(2)(3)(4)节,把作者为了表现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这种高尚品格所选用的材料找出来。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柔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材料:柔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属哪一种?“旧道德”、“新道德”各指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A.描写。

“旧道德”是指中国人民传统的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美德。

“新道德”是指柔石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

B. 抒情。

“旧道德”是指中国人民传统的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美德。

“新道德”是指柔石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

C. 议论。

“旧道德”是指中国人民传统的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美德。

“新道德”是指柔石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

D. 说明。

“旧道德”是指中国人民传统的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美德。

“新道德”是指柔石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

5.“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中他学起什么来了?从中可见柔石具有精神。

6.第7节中“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丙(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的回答。

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的身上去了。

”这里的“回答”指什么内容?“偷懒的主张”这里的“主张”又指什么内容?[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对派文化围剿的主将。

鲁迅的作品有: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集,如《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

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写作背景]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左联”五位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写作目的有对反动派残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有对烈士英勇精神的赞颂,更有自己情感的抒发。

[课文理解及思路](1)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追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愤怒地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预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激励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2)线索:“悼念烈士”这根红线贯穿始终。

(3)内容结构:(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