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三 1.3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三 1.3 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20分钟)2015年11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据此回答1、2题。

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由于丙飞机所处纬度最低,在飞行相同距离后跨越的弧度最小,因而运动的角速度最慢。

第2题,B图为从赤道上空看到的侧视图,C、D分别为从北极点和南极点上空看到的俯视图。

(2017·株洲模拟)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A点的区时是( )A.7月8日12时B.7月7日24时C.7月8日6时D.7月8日16时4.此时,北京时间是( )A.7月8日15时B.7月8日14时C.7月8日20时D.7月7日14时【解析】3选C,4选B。

第3题,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分别为180°和0时经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反之,加一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反之,减一天。

据此和题意,判断(如图):0时经线为90°W,A点(0°)为6时(东加西减;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第4题,由上题得出: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120°E)为14时。

【加固训练】图1为某观测者在我国某地通过长时间曝光(捕捉流星)拍摄的一张照片;图2为示意图,图中能显示流星轨迹的数码和照片曝光的时间分别为( )A.①;30分钟B.③;6小时C.④;2小时D.④;一整夜【解析】选C。

由于长时间曝光,加上地球自转的影响,天上的恒星会在照片中留下一圈影像,所以图2中呈圆形运动的轨迹表示的是恒星,而运动轨迹不与上述圆形一致的一般为短暂存在的流星,故④表示流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转360°,所以根据图2中弧的度数可判断曝光的时间,图2中的弧度数大约为30°,所以曝光时间约为2小时。

2024-2025学年课时作业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后作业提升11

2024-2025学年课时作业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后作业提升11

课后作业提升11洋流[基础演练][2022·天津重点中学高二期中]读某季节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①半岛该季节的气候特点是()A.进入雨季,高温多雨B.进入雨季,低温多雨C.进入旱季,高温干燥D.受寒流影响,高温干燥2.②海区洋流向西流的主要动力是()A.西北季风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D.东南信风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

读图,完成3~4题。

3.下图中洋流与流经a处的洋流性质流向一致的是()4.若此图表示太平洋局部海域,则a洋流的名称为()A.墨西哥湾暖流B.千岛寒流C.日本暖流D.东澳大利亚暖流人类活动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漂浮到北太平洋海域,在此堆积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大陆,且垃圾大陆的面积不断扩大。

结合太平洋垃圾大陆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太平洋垃圾大陆形成的叙述,最不可信的是()A.位于北太平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系统的内部B.主要位于副热带无风带,漂浮物不易扩散C.组成太平洋垃圾大陆的漂浮物主要来自亚洲和北美洲D.沿岸上升流是形成太平洋垃圾大陆的主要动力6.图中甲海域有一大范围渔场,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该渔场形成原因的是()7.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

每年5月至9月,这里是世界最佳的赏鲸地之一。

如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流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浮冰主要积聚于海湾的________,这时鲸也开始向海湾聚集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读洋流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8~9题。

2022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十一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

2022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十一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21·广东高考)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B.通航里程C.地质构造D.降水多少【解析】选B。

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场景:下图中干燥的荒原曾是水下世界,有巨鲸在捕猎游弋。

而今日你可以顺着石头砌边的小道,去看一看那些容纳着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巨岩。

读下图回答2、3题。

2.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荒原消灭,反映出亿万年以来该地区( )A.陆地相对上升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平面相对上升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3.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D.生物作用【解析】2选A,3选B。

第2题,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

第3题,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有,生物也格外稀有,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021·郑州模拟)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

这里海拔1 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

下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

读图完成4、5题。

4.郭亮村绝壁岩层( )A.具有层理构造B.含有丰富的化石C.由变质岩构成D.由岩浆冷凝而成5.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解析】4选A,5选D。

第4题,材料中显示岩石以砂岩为主,砂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有层理构造,有化石,但从图中只能看出水平层理结构,看不出化石;岩浆冷凝形成的是岩浆岩。

【高中地理】2015-2016学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40份) 人教课标版11

【高中地理】2015-2016学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40份) 人教课标版11

课时提升作业(七)常见天气系统(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

读下列两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A.甲图中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阵性降水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会出现短时雷暴天气2.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A.长江下游伏旱B.华北平原春旱C.北方寒潮D.江淮梅雨【解析】1选A,2选C。

第1题,甲图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暖空气在锋面上被迫抬升,是冷锋天气,故A正确,B错误。

乙图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冷空气在锋面下后退,是暖锋天气,形成连续性降水,故C、D错。

第2题,甲图为冷锋,北方寒潮是冷锋快速入侵造成的,故C 正确。

长江下游伏旱是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华北平原春旱是受大陆气团影响,江淮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故A、B、D三项错。

(2015·湘潭模拟)下表为株洲市2013年11月28日、11月30日和12月2日天气信息表。

据此完成3、4题。

3.11月28日、11月30日、12月2日天气分别大致对应“天气系统示意图”(下图)中的序号是()A.①②③B.④⑤⑥C.⑥⑤④D.③②①4.12月2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A.清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B.中午,迷雾重重,仍未散尽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压降低D.由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昨日有所升高【解析】3选D,4选A。

第3题,11月28日,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说明受暖气团控制,对应③;11月30日,阴雨天气,降水较多,说明受冷锋过境影响,对应②;12月2日,气温较低,天气转晴,说明冷锋已过境,受冷气团影响,对应①。

第4题,在单一冷空气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气压升高,此时正值冬季,降水之后空气湿度大,早晨乒乓球台上可能会有白霜。

2022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六 选修6.2 Word版含答案

2022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六 选修6.2 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十六环境污染与防治(建议用时:45分钟)非选择题1.(2021·马鞍山模拟)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也是长江上游侵蚀最严峻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科研人员结合当地状况开放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把握,下图为该区域某小流域治理后的土地利用现状。

简析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人为缘由,并说出治理的主要措施。

【解析】由材料、图像可知,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人地冲突突出,为扩大耕地,导致植被破坏和大规模的陡坡开荒。

治理要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方面实行措施。

答案:人为缘由:植被遭破坏和大规模的陡坡开荒。

生物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工程措施:修塘库、淤地坝;农牧业措施:修梯田,等高耕作。

2.(2021·太原模拟)下图中的M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岸四周牧场连片,湖区渔业资源丰富,除盛产鱼虾外,湖岸水产养殖业发达。

为便利湖底石油的开采及出口,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现可通行远洋油轮。

近年来,这个巨大的“聚宝盆”陷入了水质恶化的逆境。

简要分析M湖水质恶化的缘由。

【解析】M湖水质恶化的缘由,可以从人口增加、废弃物排放、石油泄漏等方面回答。

答案:人工拓宽北部入海水道,加剧海水倒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石油渗漏,导致湖面油污增加;湖区进展养殖业产生的残饵、湖岸畜牧业进展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四周城市生活污水等随河流排入湖泊,使湖水水质恶化。

3.(2021·广东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力量,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征的转变,从而影响到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下图为浙江省某河流由工业污染导致的水污染程度示意图(从Ⅰ-Ⅱ-Ⅲ-Ⅳ-Ⅴ,水质依次变差,其中Ⅴ级水质最差)。

2022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四 1.4 Word版含答案

2022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四 1.4 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20分钟)(2021·威海模拟)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晨线。

读图完成1~3题。

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2.此时,下列即将日出的城市是( )A.兰州B.北京C.上海D.广州3.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1选D,2选A,3选D。

第1题,a为晨线,此时北极圈内消灭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

第2题,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上海、广州已为白天,只有兰州位于黑夜,因而即将日出的是兰州。

第3题,此时太阳直射180°经线,即180°经线正对太阳,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因而④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方法技巧】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推断的依据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四周,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四周,公转速度慢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昼夜长短变化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太阳升落方位东南升西南落(极昼极夜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日落时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2021·永州模拟)下图中AB两地同在40°N纬线上,读图回答4、5题。

4.若北京时间同一时刻两地杆影的指向如图中所示,则可知B地位于A地的( )A.东南方B.西南方C.正东方D.正西方5.若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和影长相等,则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A.5°SB.5°NC.23°26′SD.23°26′N【解析】4选C,5选A。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11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11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11 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选择题2022年10月6日,位于成都平原的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通济堰始建于西汉,距今2 000多年。

它以竹篓垒石为堤,灌渠水系呈辫状,彰显了古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

每年三月,西河、南河水涨,漫过堤坝,势如一条奔腾戏水的长龙,出现了“堰堤春涨”的盛景。

据此完成1~2题。

1.出现“堰堤春涨”盛景的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来自()A.地形雨B.积雪融水C.干渠水D.岷江河水2.通济堰灌区修建许多辫状支渠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汛期水位B.扩大灌区范围C.减轻渠道淤积D.加快干渠流速1.B 2.A第1题,西河、南河发源于北部山脉,三月份,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西河、南河水涨,漫过堤坝,出现了“堰堤春涨”的盛景,B正确。

第2题,岷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修建辫状支渠后,可分散水流,降低汛期水位,减少洪涝灾害对灌区的影响,A正确;修建辫状支渠与扩大灌区范围没有关系,B 错误;修建辫状支渠后,由于水流分散,干渠流速减慢,泥沙易淤积,C、D错误。

砾石分布在土壤内部和表面,影响土壤水文过程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下图示意三种砾石在土壤中的位置。

下表为与无砾石的裸土相比,三种砾石位置对土壤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

据此完成3~5题。

砾石位置蒸发速率下渗速率地表径流速率土壤含水量a -30.7 -15.4 12.8 -9.9b -36.9 31.3 -25.4 14.6c -59.5 -76.5 —44.63.A.蒸发速率B.下渗速率C.地表径流速率D.土壤含水量4.增加砾石覆盖度对农业增产效果最明显的地区是()A.华南地区B.青藏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5.图中a情形下,土壤下渗速率减小,主要因为土壤()A.持水性增加B.干燥度增加C.蒸发量减少D.孔隙度减少3.D 4.C 5.D第3题,砾石覆盖度增加会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孔隙度,促进下渗,加快壤中流的发生,减少径流和抑制蒸发,从而地表径流速率和蒸发速率会减小,排除A、C;土壤的下渗速率会降低,B排除;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砾石覆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D正确。

2022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七 选修6.3 Word版含答案

2022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四十七 选修6.3 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十七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爱护(建议用时:45分钟)非选择题1.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肯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如图所示。

说出两种产生“地裂缝”的人为缘由,并分析“地裂缝”可能带来的危害。

【解析】“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受力不均所致,人为缘由主要是开采矿物、地下水,修建工程所致。

会破坏地表建筑、农田、道路等,进而危及到生命平安。

答案:缘由:过度抽取地下水、采矿、工程建设等。

危害:毁坏建筑、道路;破坏农田;危及生命平安等。

2.(2021·甘肃联考)下图为我国某煤炭资源开采区土地复垦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煤炭资源开采中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析图示地区土地复垦所实行的措施。

【解析】第(1)题,煤炭资源开采中会破坏地表植被,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削减;矿渣任凭堆放,废水任意排放,简洁造成地下水污染;地下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地面塌陷。

第(2)题,矿区土地复垦,要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利用,在塌陷区可接受工程措施,在暴露区留意实行生物措施,同时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1)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地面塌陷;生物多样性削减(答出两条即可)。

(2)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利用;对塌陷区实施回填、加固等工程措施;对暴露区实施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实行农、牧、渔、家禽饲养业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待复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华北地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以中低温为主,局部高温。

但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利用率低、地热尾水直接排放、局部过量开采地下热水等现象。

分析华北地区地热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可能给四周环境造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建议用时:20分钟)(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知识拓展】终碛堤(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

(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

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

读图回答3、4题。

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沉积B.地壳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解析】3选C,4选B。

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

(2017·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5、6题。

5.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相对稳定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6.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A.河流的堆积作用B.地壳的升降运动C.风力的侵蚀作用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解析】5选D,6选C。

第5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是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的。

第6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加固训练】(2017·淄博模拟)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海退海进海进B.海进海进海退C.海进海退海退D.海退海退海进(2)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A.沿海陆地被淹没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D.咸潮危害减轻【解析】(1)选D,(2)选A。

第(1)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可知,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是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该过程仍表示海退;④岩层是浅海环境,说明海进。

所以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海退、海退、海进。

第(2)题,③→④时期是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与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和咸潮危害加重。

7.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地形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分别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解析】第(1)题,黄果树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天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青藏高原不断升高是由地壳运动造成,大兴安岭起伏和缓主要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1)黄果树瀑布:流水侵蚀作用;天山:地壳运动;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滨沙滩:海水堆积。

(2)青藏高原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隆起,因而在不断升高;大兴安岭长期受外力的侵蚀,因而起伏比较和缓。

【方法技巧】地质作用分析思路(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2)外力作用:主要考虑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每种作用又要重点考虑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建议用时:25分钟)(2017·抚州模拟)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

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A.a-③B.b-②C.c-④D.d-①2.图中b到d的过程( )A.均在地表进行B.岩石性质发生改变C.物质来自地壳D.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解析】1选A,2选B。

第1题,结合图中地理事物的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风化、侵蚀,c为沉积岩,d 为变质岩;①为变质作用,②为重熔再生,③为冷却凝固,④为固结成岩;黑曜石为岩浆岩,是由冷却凝固形成的。

第2题,图中b到d的过程,各类岩石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了变质岩,岩石性质发生了变化。

【加固训练】辽宁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有“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2016年2月23日入选第九批中国推荐的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

左图为地质公园含化石地层剖面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层所属的岩石类型为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2)目前,易对该景观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右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解析】(1)选D,(2)选A。

第(1)题,结合左图可知该地层层理构造清晰,且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

在右图中,能够相互转换的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因而乙是岩浆,丙是岩浆岩;变质岩能形成岩浆,因而甲是变质岩,丁是沉积岩。

第(2)题,目前,该景观出露地表,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结合前面分析,对应于右图中的①是外力作用,②是变质作用,③是重熔再生,④是冷却凝固作用。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完成3、4题。

3.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 )A.沉积作用、褶皱断层、断裂上升、岩浆活动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断裂上升、沉积作用C.褶皱断层、沉积作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断裂上升4.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解析】3选D,4选D。

第3题,大瓦山下层的石灰岩是沉积岩,上部层层堆叠的玄武岩,是从前的火山一次次喷发时,堆积的火山熔岩流和火山灰形成的;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是岩层断裂上升所致;因而大瓦山的形成过程为下部石灰岩先沉积、固结成岩,后岩浆活动断裂上升。

第4题,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5、6题。

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5选D,6选B。

第5题,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增大时,则以泥沙淤积为主,反之则以侵蚀为主。

从图中可看出,1975~1978年,距起始点距离呈变大的趋势,故此时间段以泥沙淤积为主,而1978年以后,距起始点距离呈变小的趋势,故此时间段以侵蚀为主。

第6题,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持续缩小,说明该时间段内泥沙淤积作用持续减弱;这可能与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输送泥沙的量减少有关。

7.(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第(2)题,巴丹吉林沙漠地处西北,风力强劲,沙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山形成于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处,这与其对风沙的阻挡有关;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导致沙山不断长高。

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知,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在背风坡一侧,颗粒大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劲,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