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两 地
⑶计算:①昼长
=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 =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经度㈢区时的计算
差 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
换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 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算
两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 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 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 时区相加。
地
时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 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
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
间一东一
差;西 ,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判断★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两地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东西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方 入⑵计北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6 月 22 日; 12 月 22 日;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 P8 图 1.7 )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 燃 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 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专业资料分享
Word 格式
1
专业资料分享
格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地理课程内容是相当重要和庞大的。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与地理科学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的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2.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的影响(昼夜变化、地球的赤道、极圈等)- 地球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黄道和黄道带等)3. 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差异- 地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二、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增长与分布- 人口的结构与变化- 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的影响2.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的特征和分类- 城市化的概念、成因和特点-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三、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与气象- 气候与气候要素的概念- 气候的分类与分区- 气象的基本观测和分析方法2.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水循环的过程与影响因素3. 土壤与土壤侵蚀- 土壤的形成、组成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土壤侵蚀的原因、类型和防治措施四、地理区域与经济发展1. 世界地理区域- 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我国地理区域- 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 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与保护- 水、大气、土壤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 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容- 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实践六、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地理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2. 遥感技术- 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七、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 数据收集和处理- 地图和图表的制作和分析2. 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综合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上是2024年人教版高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总结了地球与地理科学、人口与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区域与经济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期末复习一(第一、二单元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要求:掌握并辨析天体(自然天体、人造天体)、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一、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二、天体类型 组成物质及成员 特点恒星 炽热气体 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自己发光热②与周围其他天体组成系统③夜空中点点繁星多为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小 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恒星,云雾状②体积和质量很大③形状不同,狮子座,猎户座等行星八大行星①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②沿固定的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③质量比恒星小卫星 月球、木卫一 ①绕行星运行,不发光②大小不一,但不会超过他绕转的恒星。
太阳系除水星和金星外,都有天然卫星流星体 尘埃和固体块 ①不发光,与大气摩擦形成光②进入大气层后,摩擦燃烧发光,产生③没燃烧尽的残留体落到地面上,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 冰物资 密度很小,云雾外表,绕太阳运行,哈雷彗星76年一圈总结:①除了恒星外,其他天体不发光②恒星一般在星云里,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绕行星运动1、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人造天体:属于人工制造的天体,包括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人造卫星等注意:最基本的天体是星云和恒星,宇宙大爆炸首先形成的是星云,星云坍塌形成恒星,恒星爆炸才会产生行星等物质 3、是否是天体的辨别标准①大气上界为界线,大气圈以内的为非天体(地球除外),以外的为天体,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②看能否克服引力,在太空中按轨道运行绕地球飞行的卫星是不是天体?流星是不是天体?③看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比如月球的表面的岩石块不是天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注意:运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知识点2 行星地球一、八大行星1、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肉眼可见前6个2、运动特征①都围绕太阳公转②公转方向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1) 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根据地理差异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特征:可变性——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 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 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1) 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 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降水量/光照)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
4)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 植被差异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类活动差异:1)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整理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一种权威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自然地理部分1. 大地构造及板块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详细介绍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特征,理解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2. 气候与气候区划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人教版地理教材还包括了气候要素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以及气候区划的划分标准和特征。
3. 水资源与水循环掌握水资源的分布、供应和利用情况对于理解地球各地的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要。
教材中还涉及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4. 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
学生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也是核心知识点之一。
二、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与城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人口变化与城市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和影响。
2. 社会经济地理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是地理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地理教材中包括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地理需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教材强调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4.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教材中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内容,以及区域规划的意义和方法。
总结起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了大地构造、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内容;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了人口、城市、社会经济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
2.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的旋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
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的学科,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国内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最全面的地理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
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乎球形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
-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的轨道运行,周期为365.25天。
- 地球的倾斜轴: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5度,引起了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表面分为经度和纬度,用于测量和定位地理位置。
2. 大气环境与气候- 大气组成和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天真层。
- 大气循环:包括垂直循环和水平循环,如对流循环、大尺度环流等。
-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天气统计数据,气象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和变化。
- 气候带与气候类型:根据不同的气候要素和气候特点,将地球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3. 水资源与水循环-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淡水资源相对较少。
-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蓄水、地下水等阶段。
-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 地表水体与地貌- 湖泊和河流:湖泊是较大的静止水体,河流是水的流动形式,分为冲积型、冰川型、裂隙型等。
- 地表形态与地貌过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海岸、沉积作用等地形和地貌过程。
5. 生物地理- 生物区系:地球上的动植物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区系,如热带雨林区系、温带草原区系等。
-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地理6.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世界各地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随时间发生变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25天)- 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地球表面某一部分的缩略表示-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值- 地图的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平面的方法- 地图的定向:通过指北针、经纬网等确定方向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图形、颜色和文字- 地图的图例:解释地图符号含义的说明- 地图的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地图的解读: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压力:空气柱重量产生的力-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带-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的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水体类型: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 水资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3. 地貌-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工程建设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生物作用、气候影响 -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荒漠 - 植被与气候、土壤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 城市化: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布局:农业带、农业区- 工业类型:轻工业、重工业- 工业布局:工业带、工业区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交通网络:国家交通网、城市交通网- 通讯方式:邮政、电话、互联网- 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与信息技术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定义: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远距离感知地表- 遥感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定义: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GIS应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环境评估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定义: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GPS应用:导航、测绘、车辆管理以上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1.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可变性——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3)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2)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 °~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 降水量/ 光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长江三角洲——(5)植被差异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类活动差异:(1)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春小麦:春播秋收——适宜比较寒冷的地方种植▲冬小麦:秋播(次年)夏收(2)地理环境差异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③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某些环境因素成为限制条件→→②把限制条件变为有利条件→→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案例: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船被广泛使用,水系成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天然水道;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限制条件;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工商业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减少,耕地破碎,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1)定义: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
(3)应用: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大众化应用——GPS 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2.遥感(RS): 获取地理信息(1)关键装置:传感器(2)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方面(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3.全球定位系统(GPS ): 定位、导航(1)定义: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用途: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三维坐标:地理位置(经度和维度)、高程(海拔)4.地理信息系统(GIS ):管理、查询、分析、处理(1)应用:城市管理5.RS、GIS 、GPS 的判断(1)“点”与“面”判断GPS“点”选用GPS,“面”选用(2)“想”与“看”区分RS、GIS 预测、评估、计算、思考即RS 或GIS ;“想”选GIS ,只“看”不用“想”选用RS。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节1.荒漠化:分布: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本质: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成因:二因——人类过度经济活动、气候因素发生变异强烈蒸发↑↑▲次生盐渍化:大水漫灌→→→地下水上升→→→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岩层裸露。
如我国南方地区的“红色岩漠”(流水侵蚀作用)2.西北地区(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范围: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气候界线: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400mm 以下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特点:东部是高原、西部是高大山系和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部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周围高山高原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基本条件;②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的干旱季节——动力条件;(2)气候异常(主要自然因素)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2)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5.荒漠化防治的措施(1)荒漠化防治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原则①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②治山、治水、治碱(盐碱)(3)治理措施(因地制宜)①合理利用水资源、治沙相结合。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生物措施:绿洲外围的沙漠地带——封沙育草;绿洲前沿地带——营造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工程措施:沙障工程(草方格沙障)。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开发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等)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作用:水气净美物(无)尘沙——“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2.热带雨林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原因: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有暖流经过)(2)三大集中分布区: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3.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库;④人类医学宝库。
4. 雨林生态系统的优势:①光合作用强烈;③生物生长迅速;5.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②生物循环旺盛;④群落生产力高;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②生物循环旺盛,加上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③雨林植被一旦被毁,整个生态系统陷于崩溃,要恢复需要相当长时间;6.雨林被毁的原因: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
7.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8.雨林的前途:保护——从全球利益和社会利益考虑开发——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既开发又保护——在两种利益或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下,应该把保护防灾第一位。
9.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3 保2 设1 结合)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④设立国家基金,使当地人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⑤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区进入雨林区的机会;⑥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10.“湿地”问题(1)定义:湿地包括河湖、沼泽、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调节径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湿地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气候大陆性增强;③旱涝灾害增多;④水质下降。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一节1.能源的分类(1)按性质分类: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2)按使用状况分类新能源:潮汐能、生物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②市场条件;③交通条件。
2. 分析区域资源开发条件:①资源状况;3.山西省煤炭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多、广、齐、优、好)①储量丰富(多);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燃烧发电);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冶炼钢铁)。
⑤开采条件好,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便利4.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
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
5.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①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②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③“三废”的治理(废水、废气、废渣)④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