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

合集下载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者:高琳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4期摘要:“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

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

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

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韵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49-03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富有技术乐观的色彩,这是与阿多诺等代表的精英文化的立场所不同的。

目前,学界并不乏对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的路径的探索,主要有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进行对照,如王雄[1]、罗良清[2];2.探讨本雅明艺术理论与政治的关系,将政治作为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技术的赞扬是寄希望于技术打破艺术垄断,解放艺术生产、传受过程中的受众,促进受众群体意识的形成并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如温恕[3]、王洪志[4];3.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将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放置于现代性社会理论中加以对照和解读,如杨玉成、王春燕[5]。

事实上,对于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来说,对“技术之于艺术”的探究是绕不开的。

程惠哲[6]把这一问题的考察落脚在“技术与文艺的发展”、“技术与政治倾向”及机械复制理论上,王才勇[7]则将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带来的三个变化总结为独有的灵韵变为机械复制、膜拜价值变为展示价值、美的艺术变为后审美艺术。

在笔者看来,我们固然可以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进行延展继而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但是,本雅明相关理论的基础即在于对灵韵的解释和灵韵消逝带来的艺术品传受方式的改变。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摘要: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他的代表著作。

通过分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各部分的内容,展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

再从“灵韵”、“机械复制”、“艺术生产”深入解析该文的主要内容。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代表著作,它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带给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变革。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除前言和后记外,正文共有15 小节,可以分为五个大的部分。

前言是第一部分,在前言中本雅明不仅交代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还透露了他的写作目的。

本雅明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的新变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现代复制技术条件下艺术服务无产阶级革命的理由和方式,用此来反抗法西斯主义利用艺术制造新神话的行为。

第一小节是第二部分,简要回顾了人类的复制技术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并阐述了这些复制技术演进的各种意义。

第2~6小节是第三部分,在本部分本雅明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不仅驱散了艺术作品的灵韵,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并使得艺术作品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第7~15 小节是第四部分,本部分以电影为例来考察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别,并论述了电影对当代艺术及社会的影响。

结语部分,针对法西斯主义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里,提出共产主义的回应应该是让艺术政治化。

对于这部作品应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灵韵”“灵韵”是本雅明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本雅明在不同时期的很多著作中都对“灵韵”作了阐释,但是由于本雅明的审美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矛盾等因素导致他对“灵韵”的态度、阐释的角度、内涵都有所不同,因此“灵韵”的含义也变得非常丰富。

1.“灵韵”的含义。

本雅明用“灵韵”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

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李莎译)

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李莎译)

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李莎译)2013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美的艺术(fine arts)是在与当今非常不同的时代里发展成型并建立起它们的类型和用途的,与今人相比,它们的创造者影响和左右事物的能力微不足道。

但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它们所具备的适应能力和精确性、它们所引发的思想和习惯,必然使创造美的悠久工艺行将发生深远的变化。

所有的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物质成分,他们不能再被视作或待为一成不变的过去,他们必会深受现代知识和力量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物质、空间和时间都大异于从前。

我们定将迎接伟大的创新来转变艺术的所有技术,从而影响艺术创新自身,或许甚至还会给我们的艺术观念带来一场令人瞠目的转变。

”[2]——保罗·瓦莱里,《论艺术的片段》,《无所不在的征服》(Pieces sur L’art, Le Conquete de l’ubiquite),巴黎前言当马克思着手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时,这种生产模式尚处于萌芽阶段。

马克思所采用的方式使他的研究具有预测价值。

他追溯了资本主义生产下的基本条件,并通过论证表明了未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

其结论为,人们不仅可以预料到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日益残酷的剥削,而且最终会创造出可能导致废除自身的条件。

上层建筑的转变远远慢于物质基础的转变,它花了一百多年才在所有的文化领域反映出生产条件所发生的变化。

直到今天,这一转变过程所采用的形式才显示出来。

对它进行论述应该达到一定的预测要求。

对当前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述比较符合这种要求;相比之下,对无产者行使权力之后抑或无阶级社会的艺术所进行的论述则不如此。

这些论述的辩证法在上层建筑领域与在经济领域同样显著。

因此,低估这些论述的武器价值是错误的。

这些论述扫除了许多过时的概念,比如创造性和天才,永恒价值和神秘——对这些概念不加控制的(目前几乎也难以控制)运用会导致法西斯观念下的资料处理。

下文所引入艺术理论中的诸概念不同于人所熟知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对法西斯主义的目的毫无用处。

机械复制下的“审美催眠”——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下的“审美催眠”——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科论坛摘 要:本雅明指出,当今 时代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

相比传统手工复制,机械化大生产使得一切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被复制、被量产。

于是,再没有哪一件艺术品可以独一无二地存在,重复性生成物的大量出现和快速迭代成为常态,人们的艺术鉴赏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审美不再是“凝神观照”式的“没入”,而是成为脱离艺术本体的“消遣”。

当审美活动走下“神坛”,与之相伴的是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倾向。

借用“催眠”概念,目的在于揭示机械复制下的艺术作品的审美状态。

关键词: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审美;催眠0 导语本雅明在谈到电影相对于受众的作用机制时指出:“电影工业就只有竭尽全力地通过幻觉般的想象和多义的猜测,诱使大众参与进来。

”[1]本雅明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以“引诱”为手段的强制性是存在的。

针对这一问题,布莱希特的表述则更为直接:“必须把观众从催眠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使演员摆脱全面进入角色的任务。

”[2]可以发现,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自由平等的关系被打破了,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后者,而这种丧失主动性的“审美”往往是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即“审美催眠”。

1 何为“审美催眠”要弄清何为“审美催眠”,首先要知道何为“催眠”。

《心理学大辞典》对“催眠”的定义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的行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催眠状态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从于施术者的意志开始的”;催眠师Heap M则认为催眠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3]关于“何为催眠”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诸多相关定义却都离不开几个要点:“诱导”“意识”“服从”。

而“审美催眠”则不同,因为“审美”是一个只有主客二体都在场才有可能产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审美主体应该是有判断能力的、苏醒状态下的主体。

因此,“审美催眠”就成为审美主体在艺术作品鉴赏活动中,在外力因素“诱导”下进入无意识并逐渐屈服于外力的过程。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一、绪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对于艺术、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其中,他所撰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读解该文章,尝试理解本雅明的技术观,以及对于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及其影响的思考。

二、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首先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对比。

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大大削弱了这些品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变得可复制、可大规模生产,并且是匿名的。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制作过程,而是取决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三、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传播,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观众和受众。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使得原作品和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是原作品的再现,通过复制品,人们可以更加接近艺术作品。

然而,本雅明也指出,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复制品缺乏真实性和原作品的独特性,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将技术视为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还影响了艺术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雅明认为,技术使得艺术的生产过程变得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艺术家对于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遭受到了挑战。

同时,技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第八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精编版

第八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精编版
在启蒙作用;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所具有的政治性和革命功能。
灵晕(aura,或光晕)概念解读
艺术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即原真性 意味着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感 昭示着艺术品的历史感,即与传统的关联 这一概念与艺术品的礼仪或膜拜功能相关 概念规定了人对艺术品的感知方式——聚精会神、凝
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
本雅明的学习方式非常奇特,他听各类讲座,广泛阅读文史哲类书籍,很
少能坚持听完一节课,也从不参加考试。
对精神生活的不倦追求不仅仅是本雅明推崇的教育理念,也是贯彻他一生
的生存信念,他甚至把这种信念推至极端,竭力抵制一切仅仅为了功利 性目的而从事的活动,包括不愿意为了养家糊口而去从事某种“资产阶 级职业”。 “对我来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是一件可憎的事。”(波德莱尔语)
颠沛流离、失意多舛的命运
1924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诞生》,见解深刻、 资料翔实,但其艰深晦涩的笔法使法兰克福大学文学系与哲学 系的教授们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迫于压力,撤回论文, 教授资格宣告失败,自此运气从来没有好过,总是厄运缠身, 无法摆脱。
1930年与妻子朵拉离婚,将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全部遗产赔偿给 妻子,而第二段恋情也以悲剧收场
流亡巴黎一无所有、贫病交加,生活陷入困境 坚持用德语写作,极少能找到读者 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成功脱离纳粹,他却由于签证的技术性问题
深感绝望而自杀 1940年去世,作品价值直到1955年才受到重视
学术成就
逝后出版的作品集包括:
《本雅明著作集》(两卷本,阿多诺夫妇编撰) 《本雅明全集》(七卷本,罗多夫·蒂德曼编撰) 《本雅明书信全集》(六卷本,亨利·洛尼茨编撰)
到艺术中来,通过对大众的宣传和动员,发挥电影的政治 组织功能 电影若能被先锋派艺术家有效利用,将成为人们反抗甚至 颠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有力武器 电影拓宽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范围,以其自身的技术 手段捕捉到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从而启示人们去关 注心灵深处的无意识世界 电影以其特有的手段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是人类艺术 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浅析本雅明的_光韵_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_读书报告

浅析本雅明的_光韵_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_读书报告

衡相同, 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总之, 利用教材上所授内容, 对于解决化学平衡等效问
题, 是远远不足的。解决此类问题, 要认真分析题设条件, 打开 思 路 、转 换 角 度 , 同 时 借 用 物 理 学 科 知 识 , 对 一 个 复 杂 的 化 学 反应过程要学会进行等效的拆分和叠加, 更要对所作过的题 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善于思变, 突破一般的解题思维模 式, 有所创新, 才会有所得。
按SO2、O2、SO3分别为amol、bmol、cmol作为起始量时, 在考虑化 学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这一原则, 将SO3的 初 始 量cmol按 反 应计量系数转化为SO2和O2的初始量, 即可认 为 该 条 件 下SO2 和O2的初始量分别为(a+c)mol、(b+c/2)mol, 如图1甲、乙所示: 也 只有当(a+c)=3和(b+c/2)=4, SO3的体积分数仍为W%, 即为等效 平衡。
二 、评 述 本雅明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上, 用现代精神对现代工业 社会中古典艺术终结与现代艺术崛起这一演变历程详尽地阐
释 和 分 析 , 从 一 个 全 新 的 角 度 挖 掘 工 业 文 明 、技 术 、现 代 艺 术 和政治的内在联系, 对机械复制艺术进行了公正的定位, 对法 西斯审美政治化的虚假和不合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也对以 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美学界和文 艺 学 理 论 界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这 些 都 是 本 雅 明 和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的 艺 术 作 品 》为 美 学 理 论 带 来 的 新 质 。但 本 雅 明 的 美 学 理 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瑕的,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导致了其理论的不足: ( 1) 本雅明过分地夸大了现代技术对艺 术的意义和影响, 甚至偏激地认为现代技术— ——复制技术对 艺术有决定性的作用; ( 2) 本雅明把新旧艺术完全对立起来, 而忽视了两者在转化和交替的过程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 3) 本 雅明试图通过技术复制艺术来抗拒资本主义被异化了的社

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 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一、本雅明:20世纪罕见的天才
• 瓦尔特·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
•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评家。
• 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曾 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 学。
• “自从有声电影迅速崛起以后,这种原则通 过机械化再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真实 生活再也与电影分不开了。
• “有声电影远远超过了幻想的戏剧,对观众 来说,它没有留下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观众不能在影片结构之内作出反应,他们尽 管会偏离精确的细节,却不会丢掉故事的主 线;就这样,电影强迫它的受害者直接把它 等同于现实。
• 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 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 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略论
探究大众文化的“问题意识”萌生
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会给艺术作品、 艺术生产以及艺术与人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强调现代技术介入艺术生产会改变艺术的性质以 及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构成本雅明讨论大众文 化问题的基础,也是他确定大众文化价值所在 的准则。
• 机械复制技术:
• 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念
• “一种既不需观众全神贯注也不要观众有多少 智商的热闹场面。
• “除了能给人带来有朝一日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这一荒谬可笑的幻想外,它既不能拨弄出心中 的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
• “我已经不能思考自己到底在思考什么了。运 动的形象已经取代了我的思想。”
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伟 、 郭东编译 《 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 》 , 重庆出版社 , 7. 2 0 0 6 年版 。 李莎译 《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 见于 赵 勇 主 编 《 大众文化理论新编》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8. 2 0 1 1 年版 。 其中 , 王才勇译版 ( 后简称王译版 ) , 王炳钧 、 杨劲译版 , 胡不适译版 , 许绮玲 、 林志明译版是从德语翻译过 李伟 、 郭东编译版改编较大 , 未注明出处 , 难以详加考证 ; 其余版本均从英文转译 。 对学界影响最大 、 流 来的 ; 传最广的当属张旭东译版 ( 后简称张译版 ) 。 此版 转 译 自 哈 利 · 佐 恩 ( ) 译、 汉娜·阿特伦( H a r r o h n H a n yZ ) 编选的英文版 《 启迪 》 。 后又有李莎重译此 版 , 修 正 了 张 译 版 的 诸 多 错 误, 但可惜仅刊登了部分 n a hA r e n d t 译文 。 从德语直译的版本中 , 影响较大的是王译版 , 此版翻译了 本雅明 所写的 两 稿 , 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多稿 本 。 但是 , 译者误以为本雅明只写了两稿 , 这是不准确的 。 译者在 《 后记 》 中说 : “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一文 , 本雅明曾写了二稿 。 由于前后二稿变动较大 , 在观点乃至一些具体问题的表述上都有所修正 , 因此 , 两
一 、译本献疑
本雅明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早在 1 直到 年末 完成 。1 本雅 9 3 5 年秋便开始写第一 稿 , 9 3 6年2月, 明 写完第二稿 , 此稿被皮尔 · 克洛索斯基 ( )翻译为法语 , 并在 1 社会研 P i e r r eK l o s s o w s k i 9 3 6 年 5 月刊发于 《 究杂志 》 (∳ 第 5 卷第 1 期 上 。 其 后 , 作 者 又 写 了 第 三 稿, 手稿日期署为1 ˇ ‟ ∑ ∳ˇ ü ∑ ɶ ∳∯ ∑ ˋ ∰ ) 9 3 9 年 8 月 。1 ) 与其夫人编辑 出 版 两 卷 本 《 本 雅 明 著 作 集》 将 其 收 录。后 来 这 三 9 5 5 年阿多诺 ( T h e o d o rA d o r n o 个版本均收录于罗夫 · 蒂德曼 ( ) 、 赫曼 · 施 韦 本豪泽尔 ( ) 编七 R o l fT i d e r m a n n H e r m a n nS c h w e e n h a e u s e r p p 本雅明文集 》 ( 后简称 [ ] ) 中 。 其中 第 一 稿 与 第 三 稿 收 录 于 第 一 卷 , 第 二 稿 收 录 于 第 七 卷 。 但 是 , 第 卷本 《 G S 二稿所收录的并非是已发表的法语版 , 而是本雅明的原稿 。 国内现有译著较多 , 目前可以找到以下 8 种较为完整的 译本 ( 有的被多 次 编 入 其 他 选 本 ; 有的被多次再 版或更换出版社 ) : 王齐建译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 见于 陆 梅 林 选 编 《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 , 由 陆 梅 林、 陈桑 1. 等译 , 桂林的漓江出版社 , 1 9 8 8 年版 。 张旭东译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 见于 本 雅 明 《 启 迪: 本雅明文论选》 , 由 阿 伦 特 编, 张 旭 东、 王斑 2. 译, 北京的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 最早刊于 《 世界电影 》 ) 2 0 1 4 年版 。( 1 9 9 0 年第 1 期 。 王才勇译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 北京的中国 城 市出版社 , 其 中第 三 稿 最 早 见 于 董 3. 2 0 0 1 年 版 。( 荣伟编 《 现代美学新维度 — — —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学文 、 1 9 9 0 年版 。 王炳钧 、 杨劲译 《 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 见于本雅明《 经验与贫乏》 , 由 王 炳 钧、 杨 劲 译, 天津的 4.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 9 9 9 年版 。 许绮玲 、 林志明译 《 机械复制 时 代 的 艺 术 作 品》 , 见于本雅明《 迎 向 灵 光 消 逝 的 年 代— — —本 雅 明 论 艺 5. 术》 , 由许绮玲 、 林志明译 , 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0 0 4 年版 。 胡不适译 《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 杭州的浙江文艺出版社 , 6. 2 0 0 5 年版 。
摘 要 :本雅明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题名有 多 种 译 法 , 应译为“ 技 术 可 复 制 性 时 代 的 艺 术 作 品” 。此作 其唯一发表的是第二版的法译版 。 此版 被 大 量 地 删 减 和 篡 改 , 反映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意图和派别 原稿有三版 , 叙述立场 、 价 值 取 向 与 当 时 人 事 关 系、 政 治 利 益 之 间 的 微 妙 关 联, 折射 分歧 。 多版之间的变化凸显了其修辞策略 、 出了本雅明暧昧的创作态度 。 针对阿多诺的批评 , 本雅 明 不 得 不 在 一 些 问 题 上 做 出 修 改, 这暴露出了其缺乏自信 的犹豫 。 关键词 : 本雅明 ; 机械复制 ; 技术复制 ;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 版本 ; 考辨 : / ∳ . ‟ ‟ ∰ . ∳ 1 0. 3 9 6 9 2 0 9 5-5 6 4 2. 2 0 1 7. 0 0 1. 0 6 9 ∲ 中图分类号 : ( ) J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5 6 4 2 2 0 1 7 0 0 1 0 0 6 9 0 5
2 0 1 6 1 0 0 8 收稿日期 : 李国栋 ( , 男, 山东潍坊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 1 9 9 2—) 作者简介 : 6 9
第1期 V o l . 3 3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J OUR NA LO FCHE NG D U NO R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7年1月 J a n . 2 0 1 7
本雅明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版本及题名考辨
李国栋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 0 0 7 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