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动物1教科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1.我知道的动物教学思路:学习目标: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学习重难点:1. 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 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习准备:课件板书设计:12.我知道的动物我知道的动物是……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它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有三瓣嘴。
它最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子)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1、兔子长的什么样?2.兔子有什么习性?它的身体()它喜欢()它的眼睛()它爱吃()它的鼻子()它住在()它的耳朵()它的胆子()它的嘴巴()它走起路来()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多一点的描述,如“你和这种动物之间发什么过什么好玩的事情?”等。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
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动物1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1教科版
三、拓展训练
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
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听别组学生的发言)
四、巩固新知,趣味竞答。
同学们,我们刚才描述了那么多的动物,你们记住了多少呢?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出来,其他学生进行外貌、特点等描述,但不能在描述中出现动物的名字。
该生猜动物名字。
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每组猜的都是另外组描述的小动物。
)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们,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今天认识的小动物们。
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

4.倾听。
5.想一想,举手回答。
四、总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拓展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察的仓鼠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
3.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1.回忆这节课的知识,举手回答。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看看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
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
(1)怎么找?
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①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②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1.想一想。
2.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
2.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规范回答句式。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对于不认识的动物,可以请认识的学生介绍一下,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校园动物。
(2)教师巡视指导。
①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同学们先猜猜,画上是哪种动物?
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
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动物》单元起始课,除了引出单元学习对象外,同时还担负着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任务。
通过让学生列举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呈现他们已经知道的动物,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地球上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本课指向的学科核心概念是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教材设置的三个板块分别是:聚焦部分“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这部分交流为整个单元服务,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充分展示学生对动物的原有认知。
探索部分“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这部分通过任务形式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点,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
研讨部分“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对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一起归纳出动物共同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都很感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
虽然学生在上学期植物单元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形成了观察、记录、描述等初步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这个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由于受形象思维的影响,学生多以拟人的方式描述和解释事物,在动物领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和描述的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动物,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点,认识到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知道它们是有生命的。
[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出动物共同的基本特征。
[探究实践]用语言、图示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学会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包括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文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动物,乐于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动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图片,发现它们的特点。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动物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分组讨论的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准备情境教学的道具,如动物模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常见的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动物的特点,如“长得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动物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动物的特点。
如模拟动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扮演动物,进行角色扮演。
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动物》《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
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y 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
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
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
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
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
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
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
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完整word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共36页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教科版一年级下半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半学期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 研究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并能正确命名它们
教学内容:
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动物是有生命的生物,具有呼吸、运动、繁殖等特征
- 动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外形和生活性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2.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是有生命的生物,具有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等特征
- 植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外形和生长方式进行分类,如树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
3. 常见动物和植物的认识
- 动物:狗、猫、鸟、鱼
- 植物:树木、花朵、草、蔬菜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然后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分类方法。
3. 讲解: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4. 操练:设计图片配对或命名游戏,让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的动物或植物名称来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动物园或植物园,进一步认识和观察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6. 总结:复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完成配对或命名游戏的准确率和速度。
3.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资料:
- 《小学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
- 图片和实物: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动物园或植物园的实地观察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动物》2.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
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y 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 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
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 ,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
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
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
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
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
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
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 .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
(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
怎么画呢?(1)教师示范,边观察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
(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求: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
教师巡视指导。
①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
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
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④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
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1.(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
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四、总结和拓展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察的仓鼠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3.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板书设计】我们知道的动物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单)日期:1.能自己运动6.吃食物2.有嘴7.需要空气3.会长大8.会繁殖4.有身体9.会排泄5.有生命102.2《校园里的动物》【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 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
“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 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
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
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
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
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学生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
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
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
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
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放大镜(每小组1 个)、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如果学生说到校园里,可直接追问:你在校园里见过什么动物?)2 •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可以用“我在校园的……见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一认。
)2 对于不认识的动物,可以请认识的学生介绍一下,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校园动物。
4.(教师在教室里张贴观察区域图)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们?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
6.交流汇报。
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调整。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边指图边说(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等)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1)怎么找?(轻轻地、不打扰动物等)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①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②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③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
(放大镜、棉签)小结: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再小组分散活动。
(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用棉签拨一拨等)(2)找到后观察什么?①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动物的身体特点、活动情况。
③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① 记录的要求: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下来,不要把想象中的记下来,记录动物的活动地点,不要忘记统计数量。
② 记录的地方:学生活动手册。
(4)需要注意什么?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四、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