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议——于特定结构模式中寓含深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如何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并讨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一、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古代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传统。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发展,古代文学开始以书面形式传承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文学经历了许多流派和体裁的变革,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这使得古代文学成为了一个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领域。
二、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 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如“仁义道德”、“孝悌忠信”等。
这些价值观念通过文学作品的塑造和宣传,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 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经典著作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和传颂。
3. 人文关怀和审美享受古代文学作品注重对人性和情感的描绘,表现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反思,体验情感的喜怒哀乐,获得审美的享受和启迪。
三、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1. 文化遗产的价值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2. 价值观传承与当代教育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和解读,可以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古代文学作品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情趣,可以作为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介绍,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习俗等。
古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文体,如诗歌、散文、戏剧等,向后世传递了珍贵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
一、传承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传承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品味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弘扬美学理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理念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文人通过诗歌、散文等方式,抒发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与感悟。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描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种美学理念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延续至今。
三、宣扬社会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传达了丰富的社会价值观念。
古代文人通过作品反映了社会风貌,揭示了社会弊病,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与批判。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虽然形式夸张,但其中所蕴含的对社会弊病的反思和对道德观念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更潜移默化地弘扬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
四、表达个人情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表达了许多个人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通过独特的意象和鲜明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出了一种寂寞与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共鸣与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诗经》到《红楼梦》,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源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是它强烈的中国性。
它的主题、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中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载体,中文的复杂性和豪放的意象,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拥有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以《红楼梦》为例,它运用了一种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它的沉重、深邃和意蕴。
二、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两者互为表里。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征。
古代文学中的“诗、文、曲、赋”等文学形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论语》中的诗歌,蕴含了孔子对道德、教育和官场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离骚》一诗,探究了人生的苦难和仕途的艰辛等问题,传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哲理。
《孟子》中的文美,通过寓言和故事来传达道德理念和人际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这些文学体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传达了广泛的道德、哲学和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家族兴衰和爱情悲欢的描写,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征,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杰出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心灵感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时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歌谣为主。
这些作品既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章,以其深情的文字和婉约的音乐,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孟子》中的“仁者爱人”等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其次,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例如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和元曲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行了深入的表达。
这些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传统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文化积淀。
古代文学则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表达和传播。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人性追求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递和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生观的重要媒介。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首先,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古代中国,文学是高度重视的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诗、词、曲、赋等文学体裁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主要方式。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仁爱之心和关怀他人的精神。
其次,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思想得以广泛传承和弘扬。
例如,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融入了佛教的修行观念和道家的自然观念,通过主角孙悟空的成长和修行,展现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重要性等传统文化观念。
古代文学还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这些思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达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描绘了元宵节的喜庆景象,表达了对家庭团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向往。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记忆中。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写,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承,历史得以传承和记忆。
例如,元代戏曲《汉宫秋》通过描写王昭君的故事,反映了汉代和亲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承和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渗透》

《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渗透》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本篇长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引言,将对文章整体进行概述,明确研究目标和结构。
接下来的两个部分将具体探讨古代诗歌与儒家思想、小说与道家思想之间的融合关系,包括相互影响、特点和展示手法等内容。
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并给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并通过详细的分析和例子阐明这种渗透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塑造。
通过对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能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2.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2.1 古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文学形式,比如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古代作家们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独特理解。
古代文学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的思考。
例如,唐朝时期的诗人杜甫通过其诗歌描绘了社会不公与贫困现象,并倡导为民伸张正义。
这些作品激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对后来的历史事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古代文学还为传统礼仪、节日庆典以及意识形态提供了范例。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如《尚书》、《论语》等成为后世世代学习儒家思想与行为规范之基础,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2.2 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塑造:传统文化是古代文学的源泉和灵感之源。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写作形式和深远的影响力深深地嵌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代文学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慰藉,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古代文学的各类形式古代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
其中,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形式简练、意境深远而被广泛称颂。
古代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对自然、社会的感悟,创作了许多千古绝世之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等。
这些诗篇不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散文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散文以散发的方式表达思想,既能寻常百姓相互理解,也可以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感。
代表作有鲁迅的《狂人日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
这些作品通过形式独特的叙述手法,使读者对于人生、社会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古代小说和戏剧也是承载着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
《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代小说成为了世界经典,通过精妙的描绘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
而戏剧则以其生动形象的表演和丰富多样的故事形式,成为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影响古代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通过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古诗词、散文还是小说,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来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和灵感。
其次,在古代文学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教观念、佛教哲学等都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古代文学还在宗教教育和伦理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教导人们诚信、孝道、崇德等传统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 :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是 中华 民族 的精神命脉和 中国发展 的文化根基 , 它 包括思 维方式、 思想观念 、 道德 伦 理、 知识智 慧和价值 追求等多构成维度 。在新的 时代条件 下, 在社会现代转型进程 中, 传承和 弘扬 中华优 秀传 统文 化, 建设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传承体 系, 弘扬 以爱 国主 义为核 心的 民族精神 , 对于 实现 中国梦的伟 大 目标 , 建设社会 主 义文化 强国, 促进人 的 自由全 面发展 , 具有 深远 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 实作 用。
结构模式方 面显 示 出来。李斯刻石文的 结构模 式以六为纪 , 同时以三 句一节为基本的结构单元 。这种 结构原型 可 以追 溯到 《 周 易》本 经和 《 诗经》 。元结 的 《 大唐 中兴颂 》沿袭三 句一节的结 构模 式 , 它和 李斯的刻石 文均
成为碑铭 作品的绝响。
关键词 : 李斯 刻石 文 ; 以六为纪 ; 法家风格 ; 源流
中图分类号 : K8 7 7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C N6 1 1 4 8 7 . ( 2 0 1 5 ) 0 9 — 0 0 0 5 . 0 8
秦代是 一个 短命 的王朝 , 总共 只有 十五年 。秦 代唯 法 家 的代表 人物之一 , 亲 自参 与秦朝许 多法令 的制定 和
或是六六 相乘之 积的二倍 , 都与六存在密切关联 。李 总体看法。 《 文心雕龙 ・ 铭箴 》 薷又写道 : “ 至于始皇勒岳 , 积, 政暴而文泽 , 亦有疏 通之美矣 。 ”[ s ] 1 9 4 这段话还是 以泰 山 斯对这六篇 刻石文句 子数量所作 的调遣再次 表 明, 六这 刻石文为评论对象 , 但是 , 所下 的断语与 《 封禅 》 篇迥异。 个数字在 刻石文 中具有 特殊意 义 , 渗透 的是 以六为纪 的 即把六作为基 本的计 量单位 。否则 , 如果不 是精 心 依照 《 封禅 》篇的说法 , 这组刻石文体 现的是法家辞气 、 理念 , 六篇采用三句一节结 构模式 的刻石 文 , 各篇 缺乏 温润之性 。而依 照 《 铭箴 》篇的结论 , 秦朝虽然 政 地加以安排 , 句子的总数不会 出现 皆能被六整除的格局。琅邪 台刻石 治统治暴烈 , 这组刻石文却写得润泽温馨 , 与严酷的政治
一
5一
碣石刻石文原本三十六句 , 后亡佚九句 。李斯 . 文 自李斯 , 法 家辞气 , 体乏泓润 ; 然疏而能壮 , 亦彼时之绝 照此说法 , 计 采也。 ”[ 1 】 3 刘 勰以李斯撰写 的泰 山刻 石文为例 , 把它定 撰 写的会稽刻 石文采用 的也 是三句一 节的结构模 式 ,
七十二旬。上述统计表明, 李斯撰写的六篇 为 “ 法家辞气 , 体乏泓润 ” , 意谓这篇 刻石文是 法家辞气 二十四韵, 有五 篇是 三十 六句 , 一篇 的载体 , 冷 峻峭拔而 缺少温润之气 。这里虽然 以泰 山刻 三句一 节结 构模 式 的刻石 文 , 句 子 的数量 均能 被六整 除 , 或 是六 六相乘 之 石为评论 对象 , 实 际上 代表 了刘勰对 李斯所撰 刻石文 的 七 十二 句 ,
学 中表现 了中华传 统文化 的哪些重要 思想观念和基本精神 , 三是对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 怎样 实现创造性 转化 和创 新性
发展并 阐明其 当代价值 , 四是这一 专题探讨对 于构建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 体 系有何 启示意义。
围绕 中国古代文 学与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 专题, 本期特组 编李炳 海、 张新科 、 毛庆三位 学者 的文章, 或着 眼于对 李
斯 刻石文的特 定结构模 式进行深度剖 析, 发掘其 寓含 的深层数理意识 和哲学观念 ; 或 着力于对名著 《 史记 》的魅力
和 生命 力加 以深入 分析 , 揭示其所 灌注的创 新思 维和 民族精 神 ; 或 着意于对 中华文化 中四个基 本文化精神 予以深切 阐解, 揭明其与 古典 文学的 多向度 的 内在联 系。这种论议 不拘一格 不限一 式, 反 映 出作者 对此一 问题的新 思考和新 见解, 藉此 以期将这 一重大学术问题探讨 引向拓展 和深化 。
一
可 以称为作 家 的人物 是李斯 , 他所作 的刻石文是 传世 实施 。由此 而来 , 李斯刻 石文与法家的关联 , 成为人们关 文心雕龙 ・ 封禅 》 称: “ 秦 皇铭岱 , 的秦 代文学 的主要作 品。秦代刑 罚酷烈 , 李斯又 是先秦 注的焦点之一 。刘勰 《
・ 该文正标题为本刊编辑部所加 . 副标题 为文章原标题 。
于特 定结构模 式中寓 含深层 文化思想 *
李斯刻石文 的结构模 式及其 源流考论
李炳海
摘要 : 李斯撰 写的刻石 文, 采 用的是 以六为纪的结构模 式。三 句一节的作 品六篇 , 三十六句的作 品每篇 六章 ,
七 十二 句的作品每篇 六段 , 所有 作品均是每章 六句 , 押韵 也 以六为基本单位 。李斯 刻石文 以六为 纪的结构模 式 , 与秦 朝的数 字崇尚直接相 关。秦 朝 以水德配六 , 李斯 的这种观念也 由来 已久, 根 深蒂 固, 并把作为外部规 范的以 六为纪 内化为作品 的结构模 式。李斯的刻石文 法度 森严 , 具有鲜 明的 法家特 色 , 它主要 不是体现 于辞 气, 而是在
中国古代 文学属 于五 千年 中华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 , 融贯着 民族传统文化 的血脉 , 蕴含 着 中华 文化精神 , 凝 聚着
中华 民族 的审美观念 、 美学祈向、 思想意识 、 人生哲 学、 文化心理和理想 追求, 彰显 出浓郁 的民族特 色。特 别是那些光 辉 经典和传世之作 , 地 负海涵, 蕴精 藏灵, 凝聚着传统文化 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 体现 出旺盛的民族生命 力、 深厚 的 民族创 造力、 巨大的民族凝聚 力和不朽 的艺术魅 力。 中国古代文 学与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议题 , 涵盖深广 , 蕴涵丰富 , 意义重 大, 我们 可以综合运 用相 关学科 理论和 多样化研 究方 法, 对此进行纵横观 照、 宏微 审视 、 多维探讨和 深度 阐解。 可以着重 于聚 焦四个方面: 一是 古代 文学 中是如何 审美化表 达 中华传 统文化和诗意化传神 民族精 神 的, 二是 古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