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
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哲学性思考

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哲学性思考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就翻译策略而言,译论界始终存在着异化与归化的论争。
其实,异化和归化之间有着巨大的空间,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将它们视为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翻译手段,即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
标签:异化归化翻译对立统一一、引言在中西方翻译史上,有不少翻译家或哲学家对翻译进行了哲学思考。
在中国译史上,约半个世纪前,我们看到艾思奇(1937)、贺麟(1940)、陈康(1942)、朱光潜(1944)和金岳霖(1948-1983)五位哲学家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认真探讨了翻译问题。
孙致礼(1996)在《坚持辩证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一文中说:“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译者的翻译水平,不仅取决于他两方面的语言素养和一般的艺术素养,而且还与他的翻译观有着很大关系。
……每个翻译家都遵循着一定的翻译原则,只不过有的人是自觉的,有的人是不自觉的。
”他总结了文学翻译中的十种矛盾,认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唯物辩证法。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的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
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最为突出的是把归化和异化对立起来,没有看到二者相通的一面。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分析,以突出二者的辨证关系。
二、归化和异化概念溯源归化和异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圣杰罗姆等人所说的“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金岳霖先生》重点品析

《金岳霖先生》重点品析《金岳霖先生》重点品析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是不设喻,不比拟,不烘托,纯用朴质的语言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使人感到真切可信的一种描写。
它可以是简笔勾勒,也可以是精心描绘。
它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描写金岳霖先生的“个性”,就是通过精心的细节来展现的,但其语言又相当精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鉴赏1:第二段,写他的穿着打扮。
常年戴一顶呢帽,帽檐压得很低,进教室也不脱下,还有一片白、一片黑的眼镜和“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姿,集中笔墨突出了一个“怪”字,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鉴赏2:第九段,写他在课堂上捉跳蚤一事。
“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哪里有捉跳蚤还要大肆宣扬,并且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的?这种做法,大约只有在魏晋时代的士大夫那里才会有的。
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只是照直说来,给人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
鉴赏3:第十段,写他养斗鸡,并非为了去斗,而是共桌而食。
那鸡头伸到桌上来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不是正襟危坐的同教授谈天论地,而是搜罗大梨、大石榴去跟教授的孩子比赛,输了,再去买,足见先生童心未泯,童趣盎然。
鉴赏4:第十一段,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
”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写他在大名鼎鼎的北京饭店请客,而且兴师动众,为的是纪念自己非常欣赏的已故老朋友林徽因女士的生日,在常人眼里,难免有些唐突,而正因有此举,才显出金先生为人的天真、坦荡和重感情。
鉴赏5:第十二段,写他遵照毛主席的话去接触社会,这个平素深居简出的、已经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坐着平板三轮车在王府井大街一圈一圈地转,“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这个细节可谓引人想像,意味深长。
语文高中人教版《金岳霖先生》课文解读

语文高中人教版《金岳霖先生》课文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金岳霖先生》一文从金先生的外在、工作、生活以及交友四个方面对金岳霖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高中人教版《金岳霖先生》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高中《金岳霖先生》课文解读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点拨:“有趣”的字面义可以理解为“怪”、“好玩”、“风趣”、“幽默”等,是全篇之“眼”,其实质却表现了人物独具魅力的真性情。
作者选择了多件事件,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反反复复,不厌其繁地来突出金岳霖先生的率真。
]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
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
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
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
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第一节总领全文。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是全文的核心句,其中“有趣”二字是“文眼”,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展开的。
“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这表明了材料的真实性,因为回忆性散文以“真”为其生命。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
[点拨:“常年”“也”字便让人顿生“怪”感。
]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
”[点拨:大师之大,首在修养。
如此尊重学生,品自高也。
]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这就更怪了。
[点拨:漫画式。
不仅“怪”,而且滑稽。
]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
[点拨:岂非习惯了这种感觉了?]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麋[麋:mí]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
许建平

许建平:试论金岳霖在译学领域的建树( 清华大学外语系 , 北京 100084)摘要:本文对金岳霖在我国译学领域的建树做了探讨。
金先生的《知识论》15 章专题讨论了语言和翻译,从新的视角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他摒弃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提法,首次提出“ 译意” 和“ 译味” 的概念。
文中对“ 译意译味” 说做了分析探讨,认为与传统的“直译、意译”相比,它更能切中要害。
它不但拓宽了研究的视角,而且更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更重要的是,金岳霖用哲学家的睿智为后人奠定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和思维方法。
文中还用翻译实践的译例对金岳霖的“ 译意译味” 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验证,进而肯定了金岳霖对我国译学建设所做的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金岳霖;译学;直译;意译;译意;译味学外语的人一提到许国璋,就不禁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但要是提到许国璋的老师、哲学家金岳霖先生,了解他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以至于金先生洋洋洒洒七十万言巨著《知识论》在外语界、甚至中国语文界都很少有人提到。
[1] 也难怪,常言道,隔行如隔山。
学外语的人成天埋头于洋文的天地,对于圈外世界所能了解的无外乎是家喻户晓的一些学科中的泰斗巨匠,如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钱学森,博学大家钱钟书等等,而对于抽象晦涩的哲学,自然没工夫、没兴趣顾及了。
而我们知道,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无论其影响深度还是广度都远非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所能及。
金岳霖先生在哲学领域的地位犹如外语界的许国璋,只不过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不那么为常人所熟知罢了。
(相比之下,《许国璋英语》乘改革开放20 多年之势,经久不衰,其影响遍及社会各阶层。
)金先生的代表作《知识论》第十五章专门讨论了语言及翻译问题。
尽管这一章只占全书中的一小部分,但其见解含蕴非常丰富深刻,用许国璋先生的话来说,“值得一切从事语言工作的人细细读一读。
” [2]本文着重就其中第4 篇《翻译》的论述作一管窥,旨在于抛砖引玉,就正于海内方家。
金岳霖《论道》中的重情主义思想

金岳霖《论道》中的重情主义思想金岳霖的《论道》是用逻辑学的体系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冷峻的理性特色。
但《论道》的行文多处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金先生在对情和理关系,以及情和性的关系的论述中,蕴含了其重情主义的思想。
金岳霖重情主义的思想有着时代、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游学经历等多种原因。
标签:金岳霖;论道;重情主义金岳霖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的作品以严密的逻辑性和冷峻的理性思维为特点。
《论道》也是如此。
但《论道》的行文多处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金岳霖在其情与理,以及情与性的关系论述中,表明其思想中有重情主义的倾向。
一、情理关系中的重情主义思想金岳霖在《论道》的写作中重理更重情。
金岳霖的《论道》是以逻辑学的体系来建构他的形而上学体系的。
金岳霖对哲学的理性思维是极其重视的。
金岳霖曾说过“如果哲学主要与论证有关,那么逻辑就是哲学的本质……严格的推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哲学家受到批评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而是因为他们发展这些思想的方式,许多哲学体系都是由于触到逻辑这块礁石而毁灭的。
金岳霖用逻辑学写成《论道》一书,但目的却是情感的。
其目的就是要用西方的逻辑科学来建构中国自己的形而上学的严密体系,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带有很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
他有感于中国传统哲学重思想而无逻辑体系的缺点而要弥补之。
他起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如道、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等等,用逻辑学体系重新定义、梳理和组织起来,从而构建了中国新的形而上学学说。
他说起用这些概念的目的“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情感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2]他使用道来命名自己的形而上学,是因为道有“中国味”,他认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
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对于这样的道。
我不能独立于我自己,情感难免以役于这样的道为安,我底思想也难免已达于这样的道为得”;研究道,能够“动我底心,怡我底情,养我底性”,“我不仅在研究底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
金岳霖思维三律思想述评

金岳霖思维三律思想述评金岳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思维三律”思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这一理念主要强调思维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本质性,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对“思维三律”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思维的简洁性在金岳霖看来,思维应该具有简洁性,即避免冗长的描述和重复的语句。
因此,思维要善于取舍,挑选出最为关键、核心的信息,使得思维的表达更加明晰、简洁。
他认为,简洁的思维可以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和更高效的表达。
以英文四六级写作为例,此考试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必须简练明了,并追求条理清晰。
因此,在写作时,考生要善于挑选关键词汇和句型,使文笔更加简练明了,使得文章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第二,思维的秩序性思维的秩序性强调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也就是说,正确的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
在金岳霖看来,任何一种思维,无论是科学思维、道德思维或其他思维能力,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达到正确的结论。
他认为,正确的思维结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分析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以解决问题为例,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需要首先逐步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系统的框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因果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问题的本质。
第三,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三律中最为基础的一条。
金岳霖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灵活的思考方式,可以通过创新和创造性的想法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创新思维是需要借助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社会变迁等因素来进行思维创新的。
以艺术创作为例,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表达方式,都需要艺术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驱动。
他们需要贯通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体系,发掘不同的文化意蕴和创意,创造出更有创意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第四,思维的批判性批判性思维是指以批判的态度对问题进行思考。
当我们面对一种现象或事物时,需要对其进行挑剔和分析,反思其本质和局限性。
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

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浅析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导语:下面小编整理了汪曾祺先生《金岳霖先生》的散文的“趣”“真”和“苦”的特征,进一步呈现“淡”之言外之味,还原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曾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细品《金岳霖先生》,有三味,本文就此三味,随着汪曾祺的笔触,感悟字里行间浸透的叹惋。
一、三味(一)趣金岳霖为人天真,率性自然,汪曾祺为文更是涉笔成趣。
“哲学教授”穿的是体育教员才穿的夹克;“无儿无女”却自得其乐;“雅士”却好养斗鸡,能和斗鸡一个桌子吃饭;“大人”和小孩比水果;“老人”坐在平板三轮车上在拥挤的王府井东张西望。
汪曾祺巧用对比,以金岳霖之年龄、身份、情态等与旁人比照,生出无穷趣味,在对比中刻画出十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趣之表,雅之内,不仅使人愉悦,魏晋名士风度乃此趣之精神根基。
冯友兰曾这样评价金岳霖:“我想象中的嵇康,和我记忆中的金先生,相互辉映。
嵇康的风度是中国文化传统所说的‘雅人深致’‘晋人风流’的具体表现。
金先生是嵇康风度在现代的影子。
”何以见得?且看汪曾祺在金岳霖讲课抓虱一节中的叙述:“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小动物”“捏” “看”“甚为得意”,寥寥几笔,生动传神,金岳霖不以为窘,更不以为苦。
一次严肃的演讲,一个庄重的论题,他以“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为结论,以捉虱结束,令人不禁会心一笑。
嵇康天真烂漫、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同样存在于金岳霖身上。
金岳霖在治学上,初看有趣,实乃雅之至。
他有一个学生叫林国达,喜欢问一些很“玄”的问题。
有一次林国达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岳霖巧妙地回答:“‘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
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金岳霖的哲学翻译观微探

钟 书、 王佐 良等大 家均 加 入 了《 毛 泽东 选集 》 的 翻译 阵容 。 但在众 多的“ 大 家” 中, 《 毛泽东选 集》 的英译 主持人徐 永烘 却最倚 重金 岳霖 , 特别 是 在翻译 《 矛 盾论 》 、 《 实践 论 》 等哲 学著作 时 , 凡 是 遇 到 疑难 问题 , 往 往 请 金 岳 霖 最后 定 夺 。
在金岳霖 看来 , 好的译作 要意味兼得 , 即使不 能把 全部
的“ 味” 译 出来 , 也要 传递部 分。 因为 “ 译味 ” 要求 情感方 面 的共 鸣 , 需 要把句 子情感 上 的意 味用 另一种语 言 文字表示 出来 , 所 以必须 注重艺 术性 。传递 语 言文字 的意义相 对较 易, 而传 递语言 文字“ 味” 比较 困难。这是 因为一种 文字 的
一
、
金 岳 霖 其 人
译 家 和翻译 家 。1 9 1 4
年, 金 岳霖毕业 于北 京清 华学 堂 , 同年 留美 , 前 往美 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 、 哥伦 比亚大 学 等学 习政 治 学 , 并 获得 哥 伦 比 亚大学政治学 博士学位 , 之后 在英 、 德、 法 等 国留学 和从事 研 究工作 。
第2 7卷 第 3期 2 0 1 4年 9月
i 亭 家 口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 挥
J o u na r l o f Z h a n g i i a k o u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中, “ 味” 所传 达的思想 及情感必 须通 过 目的语的转换 或诠 释, 才能让 目的 语 读 者 获 得 和 源语 读 者 相 同 的 效果 和 感 受 。因此 , 当意与味无 法并进 的时候 , 应偏重于意 。 金岳 霖主张“ 译意” 要 翻译 出“ 字 句的意念上 的意义”, 要求译文 应表 达 出“ 原 文意 念 上的 意义 ” 。译 者在 真正 理 解原文 的意义后 , 再进 行 翻译 , 从 而得 到言 与意 、 文与理 兼 备的译文 。只有 通过 “ 意译 ” 才 能获 得经 由翻译 而得 到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刘邦凡(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要:金岳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翻译要意味并进,“翻译”需要哲学。
而他的翻译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翻译的方法是非唯主,翻译的本质是官能对外物(语言和文化)的非唯主呈现,翻译的过程是语言间的实证与分析。
关键词:金岳霖,翻译思想,翻译哲学思想,《知识论》。
一、翻译与翻译哲学关于“翻译”的定义,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不同的翻译家都有对“翻译”定义或内涵的不同理解与把握,这是由翻译的复杂性与外物性所决定的。
尽管翻译理论中有很多关于翻译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大多是语言学及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从文化、语言翻译角度去理解的,较少看到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也较少看到哲学工作者(尤其是哲学家们)考虑这个问题。
贺麟先生很早就给“翻译”下了明确定义,他:“从哲学上讲,所谓翻译又是什么意思呢?翻译乃是译者( interpreter )与原本( text )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 communication ),这种活动包含了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 translation ),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翻译”概念事实上是包含三个外延,一是通常所说的不同语言间所进行的语言翻译行为、过程或结果;二是同一语言内,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所造成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符号之间的转译和理解;三是同一语言内的不同语言符号单位之间的解释与沟通。
同时,这三种翻译还有人为的和机器的区别,不过我们认为一切诸如以电脑为手段的机器翻译都最终是受人的操纵的,因此我们撇开机器翻译而只管人为的翻译了。
第一种“翻译”可以称之为“语言翻译”( translation ),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翻译”,通常我们所说的“翻译”也就指这种“翻译”。
第二种“翻译”可称之为“释义翻译”,简称“释义”( comprehension ),第三种“翻译”可称之为“注释翻译”,简称“注释”( annotation n)。
“语言翻译”比较于“释义”与“注释”,对人、对物(包括对语言)的要求要高得多,“释义”与“注释”只是“语言翻译”的一个侧面、一个环节、一个层次,解决了“翻译”的问题,“释义”与“注释”的诸多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所谓的“翻译”通常就只是指“语言翻译”。
“什么是翻译哲学”( Translation Philosophy )?翻译哲学实则应是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的范畴,它是翻译的过程(步骤)、技巧(技术)、方法、方式(模式)、环节(层次)、原理(原则)、价值、本质、心理、道德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所谓一般性的总的看法。
它离不开人们的抽象与概括,总是人们对翻译实践的具体分析的结果。
离开人对翻译的分析无所谓对翻译的一般的总的看法,一切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点,都以对翻译进行分析作为原初的动力。
同时,所谓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翻译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体指导于翻译本身,而往往是那些就事论事的翻译观点却总是对类似的事(翻译)奏效的。
因此,翻译哲学是一个非本体论体系,它在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
它应该被定义为:关于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精深分析及其总的一般的看法。
这表明,翻译哲学有两个层次的研究对象,一是翻译,二是翻译理论。
前者是翻译哲学的直接对象,形成对翻译的直观的实证的哲学认识(分析),后者是翻译哲学的间接对象,形成对翻译的总体的理论性的哲学认识(分析)。
我们也不完全排除对翻译及其理论形成一些总的一般的看法即翻译观,我们只是说总体的、一般的翻译观或者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翻译观不仅仅才是翻译哲学所要得出的结果。
而其它的东西(对翻译和翻译理论精深的分析)也是翻译哲学所结出的“果实”,而且,我们认为结出这样的“果实”更为重要更为必要,是翻译哲学的首要任务。
另外,翻译哲学不应是呆板的对其研究对象的静态描述,而更应是对其研究对象的动态分析。
对于直接对象(翻译)而言更应是动态分析,对于间接对象(翻译理论)或许静态描述(分析)的成份要多一些。
当然,翻译哲学的主体手段是静态描述与动态分析的结合。
由此,翻译哲学不是简单的“翻译加上哲学”,诚然翻译活动需要哲学思考,翻译实践、翻译研究需要哲学指导,翻译教学需要哲学为方法为工具,但这都不能叫做“翻译哲学”,因为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究其本质只是思考者操持某种哲学理论去评价翻译及其理论而已。
例如,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认识翻译的过程、功能与本质等,固然这些内容或许可以发展升华为翻译哲学的内容,但这不可能成为主要内容,翻译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于就事论事,在于对翻译、对翻译理论作实证的直观分析。
二、金岳霖的翻译思想我们曾经以金先生所著《知识论》使用或引用英文为例,从中得出金先生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翻译要意味并进语言翻译应该意味并进,即使不能完全译出“味”来,译出部分的“味”也是必要的。
他所讲的“味”就是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及情感,这样的情感通过元语言的转换或诠释,使掌握元语言的人能心领神会。
但事实上,这并不容易做到,金先生在《知识论》通过中英文对译的大量事例对此作了阐述。
例如,( 1 )中国人心目中的“麒麟”,其意念与非洲的动物“ giraffe ”所表示的含义大不相同,尽管这二者在英汉互译时成对等词,但把“麒麟”译成“ giraffe ”其“味”未能完全溢发( 386 —387 ,指《知识论》一书中第 386 —387 页,下同);( 2 )“ I love you ”与“我爱你”在其各用寄托的情感上,也不完全相等( 827 );( 3 )“英国人看见 rose 和中国人看见玫瑰大不相同”,把中国的“玫瑰”译为英国的“ rose ”,也不尽准确,中国人的“玫瑰”蕴涵丰富情感及思想,并非“ rose ”能传达的( 282 );( 4 )有些“在意义上相当的字不能引起相当的意味”,“大江东去”中的“大江”虽然可以译成“ big river ”或“ great river ”,但“大江”所寄托的情感却难让英美人去感受到。
中文的“子曰”与英文“ and The lord said ”也有类似的道理( 281 —283 )。
当然,君、皇帝、太太、哥哥与 rule 、 emperor 、 wife 、 elderbrother 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283 )。
语言是各种情感的寄托,这使得两种语言的对译,译意容易,译味难。
译意只需另一种表达,译味则需要“化”;( 5 )对于文字本身,持不同的母语的人也有不同的情感,“中国人对于‘父子'两字所有的情感,决不是英美人对于‘ father and son '这几个字所有的”,反过来,英语中的 Father 和 Son 所蕴涵的宗教意义也是汉语‘父子'所没有的( 800 );( 6 )中国人已无“君”,英国人还有“ king ”,美国人从来没有。
到中国来留学的英美学生即使认得汉语词“耶稣圣诞节”,但他们对于“耶稣圣诞节”这几个字和对于“ Christmas ”这个英文词所产生或寄托的情意是大不相同的( 80 );( 7 )至于“道”与“ logos ”( 817 ),兰花的“兰”与 orchid ,“空谷”与“ empty valley ”( 824 ),不论是在文字本身或字型上,还是在文字意义上,前者所寄托的情感的意味深长远非后者所能表达的;( 8 )“句子底综合的意味”更非一般的翻译所能传达的,把“大江流日夜”所引起的“思古幽情”传达于英语中的困难,与把“ That which we call a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既是玫瑰,取与他名亦芳香)这样一句情感丰富的英文译成汉语所遇到的困难,是同一的( 810 )。
金先生认为在意味不可兼得的时候,应偏重于意。
众所周知,对于起源与形成过程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而言,完全对等意义(还不包括上文所说情景意义)的字、词、句实在是不多。
因此,即使只注重“意”,翻译也不见得很成功。
尤其是在金岳霖先生撰写《知识论》的时代,汉语或中文欧化或西化的程度还不高,一些近代专业术语在汉语中或不存在或在社会生活中未被广泛使用。
2. “翻译”需要哲学为什么《知识论》要直接使用或引用很多英文语词或句子,除了语言翻译方面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金先生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哲学认识,就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就在于他主张心物并重又着重于物的新实证主义观,就在于他基于哲学来理解翻译。
《知识论》的英文使用是金先生表达思想、阐明哲理的需要。
一方面从知识论自身思想角度去着想,既然知识论是以“知识的理”为对象,其目的是求得知识理的通,性的真,借用不同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某一思想或观念;另一方面从哲学的角度去思索,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样型和凭借去展现,而且语言就是思想,就是意义的付与和情感的寄托,要理解某些非母语的词或句,从非唯主的观点去看,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使用这种非母语的语言去理解、去把握、去领会。
金先生在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时候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贯穿着反对“唯主方式”的鲜明的立场。
他说,“我们在这里所谈的主要潮流底出发方式——无论只承认此时地官觉内容或同时兼有主观的官觉者——就是本章所说的主观的或一时一地底官觉现象出发方式。
我们简单地叫这方式为唯主方式。
……这方式有本书所认为是缺点的地方。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非唯主'几个字表示相反的出发方式或相反的思想。
”他不主张以“唯主方式”为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而需要用“非唯主”的方式为出发点。
他以“有外物”为前提,肯定“有独立存在的外物”,反对形形色色用主观去吞并客观的唯主学说。
对于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言,英文是外物,但是存在的;同样,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汉语是外物,但也是存在的。
不论是把英语作元语言去分析、研究中文,还是使用汉语作元语言去剖析研究英语,若都以“唯主方式”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就不可能达到金先生所说的“符合”。
金先生的“符合”,其基本精神是:主观的认识必须受客观实在的制约,必须符合客观实在,力求达到“其底客观性、独立性、超越性”( 918 )。
金先生在坚持外物独立存在的同时,又主张“所与是客观的呈现”,他称“官觉内容”为“呈现”。
他论述道,所与面两方面的位置,它是内容,同时也是对象,对内容而言,它是呈现,就对象而言,它是具有对象性的外物或外物的一部分。
“内容和对象在正觉底所与上合一”。
他进一步说,所与作为内容来说,它是随官能活动而来,随官能活动而去的,就所与是外物说,它是独立于官能活动而存在的。
我强调所与的呈现是“客观”的,是同种正常的官觉者都能得到的“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