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缺失三.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 1873年5月30号,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阐述他关于科学的辩证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中心议题是,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2. 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六大科学发现:(1)康德和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莱伊尔:地貌演变的均变假说,说明目前的地球表层是在水因素和或火因素长期作用下演变的结果。
(3)维勒:由无机化合物合成尿素的实验说明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之间不存在着无法超越的鸿沟。
(4)焦耳和迈尔提出的关于功、热、电磁相互转化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说明无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5)由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的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发育的细胞学说,说明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6)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说明目前存在的众多物种起源于少数的共同祖先。
人如何诞生:古希腊普罗米修斯古中国女娲造人古欧洲上帝造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人类认识世界:神话; 科学; 哲学; 宗教3. 六大自然发现所包含的自然哲学思想(1)从自然观点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的学说(2)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相统一的角度把各种运动变化划分为若干运动形式1)机械运动(物质之间;同一物质)2)物理运动(刻画分子)分子运动表现为物质运动3)化学运动(物质之间的化合与分解)4)生命运动(表现为遗传和变异,同化或异化)(3)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转化的(4)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大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5)按运动形式的复杂程度,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4. 自然辩证法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自然辩证法笔记李淑磊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从科学技术发展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形态没有出现在中国?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是带有浓郁思辨性质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柳宗元的“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张载认为“凡象,皆气也”,并提出“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矛盾论观点;王夫之的“方动方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论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总之,我国古代自然观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辩解说,纯粹是各家的主观臆测。
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对问题的讨论也只是泛泛而谈,不作深究。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那时不可能出现象古希腊“原子论”那样的思想,而且这些辩证思想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没有多大的联系,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没有起多大作用,只有中医学是个例外。
从科学技术发展上看,中国古代还没有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方法基础上的物理学,没有独立的物理学科。
尽管《墨经》中有关于光、磁、力等现象的记载,但只限于定性探讨,似观察记录,未分析论证原因,没有形成规律性认识。
这和古希腊物理学相比,实在不及。
而且墨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持久的作用力量。
墨家的科学传统遭到“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政策扼杀,中途夭折,这是物理学的不幸,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古希腊科学偏重理论思维,讲究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中国古代科学在这方面却先天不足,这不能不是制约它发展,与近代科技失之交臂的原因。
赵晶----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第一课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三个概念①科学: 传统上科学是指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其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映。
②哲学: 自然观、方法论的学问。
③辩证法: 普遍联系、变化发展。
补充: ④自然辩证法: 自然界本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规律。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技背景1543哥白尼天体运行说——1687牛顿力学——1755康德星云假说、1830赖尔地质学原理、1803-1862分子原子理论、1838-1839细胞学说、1859达尔文进化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1.自然观: 研究自然界——自然科学成果——自然观。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科学的具体方法——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3、科学技术观: 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 利用自然规律, 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 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使用这些手段和发放的技能体系。
第二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朴素唯物自然观(16世纪前): 古代科学技术①三大特点: 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1、②作用: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渊源。
二是从某方面为企业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缺陷:受到了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唯心)。
二是由于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影响, 缺乏系统严密的论证。
机械唯物自然观(16-18世纪): 近代①特点: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②体现: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③作用: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思想基础二是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和前提。
辩证唯物自然观: (19世纪)①特征:一是以实践论为基础,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二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三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四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的统一;科学性和彻底性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革命性4.系统自然观①人工自然的特征: 注重签到时间的作用和意义, 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自然观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如果有变化,也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上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外力的推动所致。
4.系统论以系统观点认识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5.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实、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和判断。
6.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7.科学理论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
原理以及有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8.科学观察通过感观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以获取科学事实。
9.模拟实验一种间接实验,即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以及运动规律,它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和功能模拟。
10.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利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11.灵感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合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且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2.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规律联系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和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突变性。
5.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达到更高阶段的肯定。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式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它指导科学家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2.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
它帮助人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具体内容的详细阐述:1. 联系规律(1)普遍联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笔记篇

绪论一、研究对象1、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人和人类社会,狭义的自然界不包括客观辨证法:自然界存在的各种不以人的意志转变的规律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思想把握事物的本质,观察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思想是根本方法3、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结论不一定是科学,科学应是有涵盖性的某些不合科学的现象叫反常问题,反常问题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科学将有一次打的飞跃以往的科学研究是非体制化的,现代科学是体制化的,体制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动力(内动力是观察和思考)共同服务于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二、研究内容1、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是以一个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1)作为系统的自然界(2)作为演化的自然界(不可逆)(3)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平等进化)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科技方法论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已经明确,所以科研选题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3、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1)自然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科学技术的功能是一把双刃剑)(2)自然科学技术的内部矛盾和外在条件(学术氛围、体制等都是外部条件,内部矛盾就是不断出现的反常事件)(3)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关系(经济、社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三、自然辨证法的学科性质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哲学性质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般方法、普遍方法、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对科学技术本质的功能、结构研究具有科学指导、技术指导本质第一章、自然观第一节系统自然观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由若干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非系统是思维抽象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1)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2)自然界所有的物质都是自成系统的(3)所有的物质客体互成系统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各个部分之间具有特别的关系,部分通过一定的关系结合表现整体,系统的整个功能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2)开放性:系统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章学习重点
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唯物史观) 分析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 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 化) 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
5. 科学认识与科学价值
5.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
科学认识活动遵循共同规范,这是在近代 社会逐渐形成的
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 思维创造的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 科学认识的探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 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 理论 构造科学家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
本章学习重点
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选题的原则 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科学假说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
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 用”是最重要的实践 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 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
现代人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 态的进化也与此同步
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
4.2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
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阶段
古代——人类被迫屈服自然 近代——人类力求征服自然 现代——人类屡遭自然惩罚 当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2.1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 学全然不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 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 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 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2.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内在联系
4.4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保障民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 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保证后代永续发展 “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 外、人与自然) 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创新 型国家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
3.1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
系统自然观孕育在20世纪30年代,与辨 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谋而合
系统观念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如相对论、量 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 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 表的系统科学
3.2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常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理论问题、常规 问题和反常问题等 社会需要原则、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科学 逻辑性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原则、适度超前和冒 险原则
在研究工作汇总,适当地选择科研选题
6.2 科学事实的获取
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单称的客观陈述,具有重复性和可 验证性,尽可能给出定量描述,通常还要说明 实验和理论背景 科学事实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获得,这两 种方法各有适用范围 观察和实验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 要留心“意外的事件”,不期而遇的事件可能 导致科学发现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
16、17世纪,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 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主 义思潮兴起 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巅峰之作,为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 基础。
2.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
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物质构成,一切运 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 移) 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 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 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利弊得失
7.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7.1 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
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知 和科学理性
相容性评价(理论背景) 自洽性评价(逻辑严密):科学悖论 简单性评价(科学认知偏好)
7.2 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
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 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
6.3 科学假说的界定
科学假说的界定
依据现有理论和感受,对未知事物的推测性说 明或翻译,是新科学理论的雏形 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科学发现,反常实 例) 原有理论的推广和衍生 协调理论内部的矛盾 纯粹的思维创造(实际意义若有若无)
科学假说的产生
6.3 科学假说的界定
科学假说的特征
科学负载价值说
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 的规律性,是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方 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 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
本章学习重点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 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 活的深远影响 两种价值观
6. 科学理论的形成
6.1 科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谛
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
旧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石 开辟科学哲学研究的新天地 推进社会实践和科技进步
马列思想精髓:彻底的唯物,辨证的思想
本章学习重点
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0世纪全球生态危机
主要表现: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 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备受瞩目
4.3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客观的、第一性的、先在的、无限 的 人工自然:人化的、第二性的、创生的、有限 的 两者本质统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 变动趋势: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天然自然逐渐向人工自然转变,在现代社会中, 天然自然日渐消失,人工自然大幅扩充,比比 皆是
科学认识主体(一群人,不是个体) 科学认识客体 科学认识手段和中介
5.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
科学认识与哲学、人文和日常认识全然不 同,具有独特的认识论特征
可检验性(客观对象、可控条件下研究、可重 复、可检验) 系统性(逻辑工具、形成结构、内容完备自治) 主体际性(科学范式相近相通、指标一致、主 体通约、社会承认) 抽象深刻性、思维创造性、准确预见性
6.2 科学事实的获取
观察实验与科学理论的辩证关系
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 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 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 观察实验也渗透着科学理论,描述和解释方式 都有“理论负载”,观察实验的价值取决于科 学理论 科学活动是依据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 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
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 革,是科学的,客观的 形而上学性,认为不能超越经验,死板不灵活, 看不到层次
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变革时代催生全新的唯物辩证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改变,各个领域涌现 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马恩的哲学研究和探索,对欧洲哲学批判继承 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实践观相结合,凸显 党性和阶级立场 辩证唯物的物质观、运动观、发展观、时空观、 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
马哲强调:自然界有进化发展的本性,四大进 化就是例证(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进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系统涨落, 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 进化论思潮,马列主义传播与20世纪中国变 革
3.3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 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辨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强调物质世界的整体联系和运 动发展
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 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的基 本特点 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质和量的规定性,是部 分与整体、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无限丰富
3.3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进化,又有退化
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理论
5.3 科学价值观
当今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 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科学蕴含丰富的社会价值
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探索真理、开拓创新、 有条理、有怀疑) 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
5.3 科学价值观
两种科学价值观的论证
科学价值中立说
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伦理是关于人 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 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
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本性
1.2 学科体系 (缺图)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各个学科的关系
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 没有高矮贵贱之分 (倡导和统帅关系与事实不符,缺少依据)
1.2 学科体系
自然辩证法研究重点和体系构造
恩格斯、列宁创立时期,体现为辩证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 20世纪中期,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大有发展 20世纪中后期,科技观和STS越发重要 现时代,科技政策和科学文化研究是热点 自然辩证法的四大板块:自然观+认识论方法 论+科技观+比较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