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口吃脑笨成才名人故事
名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小故事

名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小故事1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3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4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
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
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大全

精心整理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大全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晋书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书。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勤能补拙的例子

勤能补拙的例子导读:勤能补拙的例子(共5篇)勤能补拙事例《勤能补拙》的事例1 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因此,没考上初中,但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克服知识上的缺陷,把学习搞上去。
于是他仔细检查了自己学习上的毛病,特别是数学学不好的原因。
经过几个月的苦练...篇一:《勤能补拙事例》《勤能补拙》的事例1.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因此,没考上初中,但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克服知识上的缺陷,把学习搞上去。
于是他仔细检查了自己学习上的毛病,特别是数学学不好的原因。
经过几个月的苦练,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改变,并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在中学阶段,他的学习更加勤奋了,读完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最后在数学方面刻苦钻研,成了国际公认的大数学家。
张广厚上小学连算术都考不及格,但以后却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这件事十分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
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勤能补拙的例子。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3.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
瞧,这些古人真有个性

瞧,这些古人真有个性作者:王丽华来源:《课外语文·中》2017年第06期导语:在中国古代,他们以自己严谨的治学、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行,名留史册。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人的故事时,怎能不为他们独特的个性所深深折服!刨根问底三十年阎若璩是清初著名学者,著有《四书释地》《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等书,可以说一生著作颇丰。
他能做到这一点,和他对学问的认证态度有关。
一次,阎若璩在尚书徐乾学家里参加夜宴。
徐乾学对阎若璩说:“今天早上,我在皇上身边当值。
皇上说他看到一句话‘使功不如使过’,不知道典出何处,我当时也答不上来,您知道吗?”阎若璩说:“宋朝时候,陈良时写过一篇《使功不如使过论》,里面记录的是秦穆公重用孟明视的典故。
至于这句话本身出自哪里,我也不知道。
”回家后,阎若璩开始翻查书籍,可怎么也找不到这句话的出典。
失望之余,阎若璩便把这件事情记在心上,时时留心,处处查阅。
这件事也成为阎若璩的心病,不断得到新的出处,同时又不断被否定,古书不知道被阎若璩翻了多少本。
终于,十五年以后,阎若璩翻阅《唐书·李靖传》,读到唐高祖赦免李靖之罪,让他戴罪立功,最后李靖立下赫赫功劳的故事。
唐高祖说:“使功不如使过,果然!”阎若璩喜出望外,觉得终于找到准确出处了。
可是高兴之余,他又告诫自己,不能草草下结论。
之后,阎若璩又查证了五年,终于在《后汉书·独行传》中,读到索卢放劝说更始帝的使者不要处死太守时说:“夫使功者不如使过。
”章怀太子注释说:“若秦穆公赦孟明而用之。
”有了上次的教训,阎若璩又用了十年查阅,没有发现新的出处。
至此,他才对自己的好友徐乾学说:“‘使功不如使过’这句话最早出典是《后汉书》。
”徐乾学知道阎若璩为了这句话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来查证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并把这件事报告给康熙,康熙也为阎若璩这种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所感动。
素材点评:面对一个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典故,阎若璩苦苦探寻,反复考评,花费了整整三十年时间,最终给出了答案,确定这一典故的出处。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

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
【人物名片】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偶然在书中看到一则阎若璩“以勤补拙”的故事,内容描述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生下来就口吃,性子迟钝,进学校念书,一篇文章读了上千遍,仍然不能背诵。
尽管如此,他仍坚信“勤能补拙”的道理,比其他同学下更多的工夫,直到十五岁,终于读熟了不少书。
书是读熟了,可是书中的意义还不大理解。
某个冬天的夜晚,已经夜深人静,他还在思索书中的意义,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解释。
四更打过了,寒气更加逼人侵骨,阎若璩浑然不觉,仍然坐在书桌前苦思积虑,最后终于恍然大悟。
此后,他变得聪颖异常,更加努力地研究经史。
他集晋代学者陶弘景、皇甫谧的话,作了一副对联贴在书房的柱子上,用以自励:“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
勤问深思,学而不厌,正是阎若璩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
凡有所求,凡有欲做,不管艰难大小、能力有无,只要我们朝夕钻研,朝夕精进,天下绝对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名师解读】生来迟钝,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必定一事无成;学而
不厌,勤问深思,定能日益精进,大有所获。
阎若璩就是最好的例证。
任何时候,不要拿自己笨、能力不够当借口,只要你有一颗进取的心,有“一物不知,以为深耻”的觉悟,有“勤问深思”的品质,朽木也可雕出花,因为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才!
【适用话题】勤能补拙学而不厌毅力可能与不可能。
关于名人青春励志的故事200字内

关于名人青春励志的故事200字内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读书故事】阎百诗天质奇钝

【读书故事】阎百诗天质奇钝阎百诗天质奇钝【原文】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1),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2)。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3)。
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4)。
如是者十年(5)。
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6),了无疑滞(7),盖积苦精力之应也(8)。
世之以下愚自诿(9),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10)。
【注释】(1)国朝:指清朝。
经学大师: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问家。
(2)奇钝:特别愚钝。
(3)上口:读得通顺。
(4)暗记不复出声:心中暗记而不读出声。
默读。
(5)是:这样。
(6)观:观看,研究。
(7)疑滞:疑难阻碍。
(8)应:效应。
(9)诿:推托。
(10)愧可知已: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已:同“矣”,了。
【译文】阎百诗先生是国中的经学大师,记忆的内容准确而广博。
但是他的天资其实非常愚钝,小时候读书,朗读上百遍才略微通顺一点,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他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张口。
像这样读书读了十年。
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
再看以前所读的书,一点都没有疑惑的地方。
这是他长期苦读、投入大量精力而产生的效应。
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为自己开脱,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看看百诗先生,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附录】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清代考据学家,一代朴学大师。
其先世太原人,明正德间以经营盐业侨寓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至若璩已五代。
幼多病,能基学,年15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
研究经史,深有所得。
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
年20,读《尚书》古文25篇,即疑为伪书,潜心研究30年,作《古文尚书疏证》8卷,引经据典,列128条,一一举出其作伪之据,使多少年来关于此书真伪的争论有了结论。
康熙元年改归太原籍,补廪生。
游京师,为顾炎武《日知录》、汪琬《五服考异》纠错若干条。
尚书徐乾学叹服,聘其参与修《一统志》。
阎于地理尤精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四书释地》5卷。
古代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故事100字

古代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故事100字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
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
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阎若璩口吃脑笨成才名人故事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邱,出生于公元1636年,山西太原人。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博通经史,擅长考证。
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学问家,小的时候,竟是一个天资浅弱又口吃的孩子。
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读完本文,就能得到答案。
阎若璩的家庭是一个中等人家,日子过得很红火,可生了个儿子,取名若璩,到三岁的时候才会走路,四岁才会说话,而且说话又口吃。
父亲为此大伤脑筋,终日长吁短叹;家中其别人则认为他是个笨孩子,不喜欢他;只有母亲对他关心备至,百般疼爱。
每当家中有人冷落小若璩的时候,母亲总是批评他们说:“小若璩再笨,也是我们家的孩子,假如连我们自己都嫌弃他,看不起他,那他在这个社会上还能活下去吗?”
从此,家中人再也不敢冷落小若璩了。
不过,他们一看到小若璩说话时那种费力的样子,仍然有时憋不住地想笑。
对此,小若璩也有自知之明,倒不在乎。
从小若璩四岁刚开始磕磕巴巴会说话的时候,母亲就耐心地教他读书识字了。
小若璩会说话虽然晚,可懂事倒不晚。
每当母亲教他识字的时候,他念单字还可以,可一到背诗句的时候,他便用笔写,不愿意念,生怕母亲笑话他。
时间一久,母亲明白了他的心思,便耐心地对他说:“不要怕,大胆地念,念得多了,渐渐就会改正来的;否则,将来去上学时,教师让你背书怎么办?孩子,大胆地念,妈不会
笑你的!”
听母亲讲明了道理,小若璩才放下了包袱,一句一句地跟着母亲学了起来。
七岁那年,小若璩开始上学了。
这一天,教师讲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时代背景、大意之后,便领着大家一句一句地念了起来。
小若璩因为口吃,念的跟不上趟,就索性不念了,只是细细地看,认真听。
但是,下学之后,他便一人来到后花园中,一遍又一遍地背了起来。
该吃饭了,母亲找不见他,便一边喊,一边找。
当走到靠近后花园的时候,母亲听到了读书声:“白白……自日依……山尽,黄黄……黄河……入……入……入海流。
欲……欲……”
母亲见儿子用功,快乐地说:“孩子,别念了,快去吃饭吧!”
小若璩似乎没有听见:“黄黄……黄河……入……入海流……”
母亲走到他跟前,轻声说:“该吃饭了,吃完饭再念吧!”
晚上,小若璩为了背诗不影响别人休息,让母亲专门给他拾掇了一个房间。
他每天都背到很晚很晚。
母亲心疼了:“孩子,半夜了,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
小若璩说:“不要紧的,孩儿身体弱,记性不好,说话又不方便,所以,要加倍地学才行!”
两天后,教师要检查学习情况了,问大家:“《登鹳雀楼》这首诗
大家都会背了吗?”
学生们一齐答复说:“会背了!”
于是,教师叫了几个学生,都没有背下来。
随后,教师又点了小若璩的名。
只听小若璩背道:“白白……”
他一句还未背完,便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教师发了怒,大声说:“有什么可笑的,你们不是也不会背吗?他有些口吃,是生理上的缺陷,大家更应该同情才是,根本不应该取笑他!”
课堂上登时安静下来。
小若璩脸上直冒汗,可他还是继续背道:“白白……日依……山尽,”
学生们听后,又忍不住想笑,教师没法,只好对他说:“孩子,不要灰心,回去继续背,背熟了就顺当了,我相信你一定会背好的!”
放学后,有的孩子学他背诗,有的说他笨,甚至有的说:“天生的磕巴嘴,笨鸭子,上什么学?念什么书?还是回去种地吧!”
冷言冷语,他都没有放在心里,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会像教师说的那样,我会背好的!”
母亲的信任,教师的鼓励,强烈的自尊,使小若璩充满了克制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他学习得更加刻苦了。
他吃饭背,睡觉背,甚至在上学路上背。
他想:你们笑吧,你们说我笨吧,你们越笑我越背,你们说我笨,我就要更加努力地学,我要笨鸟先飞。
又上课了,教师问大家:
“能背《登鹳雀楼》的请举手。
”
小若璩第一个举起了手。
有的学生偷偷说:“听啊,磕巴子又要背诗了!”
教师说:“好,阎若璩,要大胆地背!”
小若璩很流利地背了出来,学生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了,教师也不由得连连叫好。
阎若璩在学习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前进着。
阎若璩长大后,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并且著作颇丰,有《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四书释地》五卷,还有《孟子生卒年月考》、《潜邱札记》、《眷西堂集》等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