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精品教案(送全册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对手指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蕴含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想象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手指的美丽和作者对手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观察。
但针对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手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手指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手指的美丽和作者对手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或图片素材。
2.生字词卡片。
3.小组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或图片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手指的特点,如长度、粗细、形状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拼写。
学生互相检查,确保生字词掌握到位。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还知道哪些手指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22《手指》(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手指》(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手指》一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手指》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对自己手指的观察和感悟为线索,通过对手指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思考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简介、文章梗概、重点句子解析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和作品概况,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交流对文章的看法。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
六、作业设计(5分钟)七、课后反思(5分钟)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导入(5分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和作品概况,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手指(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22手指(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指、姆”等14个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了解本文作者朱自清;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理解“姿态、左右”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教学内容:1. 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的喜爱之情。
3. 了解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的喜爱之情;了解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提问:你们发现手指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词。
2. 学生交流生词,教师点拨、讲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
2.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朗读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对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的喜爱之情。
2. 教师选取优秀朗读进行展示,给予表扬。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22手指姿态各异性格特点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 观察自己的手指,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的手指特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朗读练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五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2《手指》(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手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手指》,让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手指》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手指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幽默的笔触,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感情。
2. 生字词:了解并掌握“拮据、恬静、篡改、斑斓、禁锢”等词语的意思。
3. 语法知识:学习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语法知识。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手指。
2. 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
3.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手指有哪些作用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手指的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绘手指的。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强调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文章主题。
3. 学生分享对文章中亲情感悟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作者对自家兄弟手指的描绘为线索,展现了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通过手指的比喻,表达了兄弟之间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比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家人的感情深厚,容易产生共鸣,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手指的多样性和兄弟之间的团结互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总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人之间的亲情,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手指的多样性和兄弟之间的团结互助。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体会作者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家人之间的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课文朗读录音:提前录制课文朗读音频,便于学生跟读、欣赏。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手指的形态、功能等方面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描述的手指的多样性和特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设计一:22.手指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4.懂得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懂得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手指长在每个人的手上,时时看到,常常用到,不过也许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它们。
我国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以手指为对象,写出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
他眼中的手指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桌互读、互查课文朗读情况,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漏字,不错字。
(2)做到流利:自然停顿,朗读通畅,不回读。
(3)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教师检查。
(指名读)重点指导“弦”“轧”“薄”“憎”“窈窕”等字词的读音。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口头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2)引导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找出分别对应的文章所在段落,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明确: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6.本文的整体结构是什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三、指导写字1.师出示会写字,生观察规律。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为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人体手指的形状、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具体课文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细致描述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手指的形状、功能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身生理特点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手指的形状、功能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作用。
2.难点: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细致描述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手指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手指的形状和功能。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实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手指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手指插图3.教学PPT4.小组讨论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手指的形状和功能。
2.呈现(10分钟)展示手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手指的形状和功能。
教师总结并板书关键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语气和节奏。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插图,复述手指的形状、功能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作用。
教师抽取学生进行回答,并给予评价。
5.拓展(10分钟)小组讨论:手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2《手指》(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手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手指》,让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情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熟读并理解《手指》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情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情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2 板书课题《手指》,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合作探讨3.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深入讲解4.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亲情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5. 课堂练习5.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5.2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进行讲解和指导。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手指》作者:朱自清内容:讲述手指的来历、特点和作用,表达对亲情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风格:生动、细腻、感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手指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作者介绍】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
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课程。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五个手指的故事一天,五个手指头聚在一起讨论谁的本领大。
大拇指首先站起来趾高气扬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当然是我的本领最大,要不怎么我排在第一呢?”食指不干了,急忙说:“我最了不起,人们不论干什么,都是用我来指指点点的,哪儿有你们什么事?”中指没等二拇指说完,连忙站起来分辩说“快看快看,伸直五个手指头,比比谁最高。
”……无名指、小指也不甘示弱,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与他们争论。
他们的争吵声被角落里的花皮球听见了,花皮球给他们提了个建议:看谁能拿动它,谁就最有功劳。
五个手指头互相看了看,都觉得这个建议可行,于是他们各个摩拳擦掌,挨个试,可他们谁都没能拿起来。
花皮球又提了一个建议:如果你们五个手指头一起来拿,会是怎么样?五个手指头齐上阵,果然轻轻一拿就拿起来了。
五个手指头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他们终于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五个手指的故事“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
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
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
”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
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
”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
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
”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
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
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
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
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
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
“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
”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
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丰子恺的文章杨柳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
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
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
假如当时人们在湖边种荆棘,也许我会给屋取名为“小荆棘屋”,而专画荆棘,成为与荆棘有缘,亦未可知。
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不说上面的话,而可以附会种种的理由上去。
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还可引援“客舍青青”的诗,“树犹如此”的话,以及“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等种种古典来,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
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
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也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
但这话也是随缘的。
仿佛我偶然买一双黑袜穿在脚上,逢人问我“为什么穿黑袜”时,就对他说“我喜欢穿黑袜”一样。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
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
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
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叹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看见的这种植物。
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终于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也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
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
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
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
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
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
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
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
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