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算用结合削减应用题“边缘化”语文

合集下载

2019 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语言积累与运用》(含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语言积累与运用》(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语言积累与运用》一、字音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塑.料/追溯.载.重/载.歌载舞目不暇.接/闻名遐.迩B.畸.形/绮.丽荟萃./鞠躬尽瘁.贻.笑大方/花香怡.人C.粗犷./空旷.附和./心平气和.叱咤.风云/姹.紫嫣红D.隐晦./后悔.嘱.托/高瞻远瞩.惊涛骇.浪/言简意赅.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于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无论是在评论界还是在普通读者中,石黑一雄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觑,其作品细(n ì)地表达最平常的情感,叹婉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肩负起不可抗拒的责任与使命……由其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很受欢迎。

石黑一雄的才华轻松自如地驾(y ù)不同的地域文化,试图让作品放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意义。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可小觑.()细(n ì)驾(y ù)(2)画横线的语句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改为改为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戏谑.(xu è)妖娆.(r áo)分道扬镳.(bi āo)B.栖.息(q ī)阔绰.(chu ò)呱呱..坠地(gu ā)C.镂.空(I óu )悚.然(s ù)言简意赅.(g āi)D.烙.印(I ào)阴霾.(m ái)毋.庸置疑(w ù)二、字形与书写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匿名缔造者眼花缭乱惟妙惟俏B.佃户紧箍咒杳无消息因地治宜C.狼籍刽子手鹤立鸡群重峦叠障D.酒肆杜鹃花正襟危坐苦心孤诣5.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三、词语与成语运用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十分这座桥。

②看着人类这种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总分1、填空。

(20分,每空1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8、1—4年级从(写话)、(写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9、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5每小题2分,6-10每小题3分,共25分)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6、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 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9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部分解析

2019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积累与运用部分解析

哈尔滨市第八十一中学果荣吉2019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积累与运用”部分共25分,包括6道选择题和一组古诗文填空。

与2018年中考相比我们发现,为了顺利完成从人教版教材到部编版教材的衔接过渡,题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稳中有变,变中求进”的命题原则,侧重双基,难度适中,考点灵活中显多样,题型常规中有创新。

本次升学考试将《哈尔滨市2019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中对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要求综合来进行考查,下面我从试题解读和训练策略两方面来针对积累与运用的7道题加以分析。

一、试题解读积累与运用的题型旨在训练学生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发展逻辑思维,提升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试要求。

1.语文之行,基础为先本套试题中的积累运用的题首先体现了考试要求的“基础性”。

基础如果不牢固,之后的诵默诗文、遣词造句、析句解文、作文抒怀等,就都成了空中楼阁。

这种特点在第1、2题字音字形的考查中,都可见端倪,这两道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熟练识字,规范书写的基本语文能力。

另外在第4题名著的阅读和第7题古诗文的默写中,也是基础性考试要求的体现。

2.语文之精,综合为上在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余,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机、有序、有理、有法地综合运用,才算是得到语文的精髓。

本套试题中体现这种综合性有第2题的字形考查,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辨析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能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第2题就紧扣这个要求,将字形的考查和词语的理解运用有意识地相结合来进行综合考查。

选项中考查的12个词语和以往不同均为四字词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四字词语的书写,还要准确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否则对于词语中的易错的形近字就会产生混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鹤立鸡群见义思迁锐不可当B.开卷有益喃喃自语袖手傍观C.抑扬顿挫各得其所如坐针毡D.鞠躬尽萃挑拨离间怀古伤今再比如第3题的语病辨析,也体现了这种考试要求的综合性。

解析高考语文试题:别了,为分数而学的语文

解析高考语文试题:别了,为分数而学的语文

分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别了,为分数而学的语文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

2019 年高考语文命题主动适应使用全国卷省份调整,全国共有 9 套语文试卷,此中教育部考试中心一致命制3 套,还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份自主命制 6 套。

这 9 套试卷折射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哪些趋向?为此,中国教育报特邀请多位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研究学者,请他们对今年高考语文题进行评论。

引领学生价值观,传承优异传统文化北京卷古诗词试题考察了陆游的纪游诗《西村》,表现了陆游对西村自然美景的喜欢。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重申古为今用。

曾公亮的为百姓兴利除弊,陈登云的不畏显贵一身正气,傅珪的正直无私廉洁为官,既是中国优异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也为今日的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带来深刻启示。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2019 年高考语文命题经过对资料的仔细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和评分收束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在指引考生显现语文学习成就的同时,充足发挥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踊跃导向作用。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英明以为,全国Ⅰ、Ⅱ卷两套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和适用类文本阅读题,对学生累积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弘扬传统文化,都有踊跃作用。

全国Ⅲ卷适用类文本阅读题“一代通儒顾炎武”最后一道试题谈到,后代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考生就此谈自己的看法。

这一问题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兴中国梦共同奋斗的今日,有着特别意义。

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涂洁看来,今年北京卷主观题考察与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内容上的比较,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优选时代题材,激发考生决心进步全国Ⅰ卷的文学阅读试题选用作家李锐的一篇小说《锄》,传达出乡土社会对绿色发展的盼望,发人沉思。

上海卷文学阅读试题选用的《湖殇》一文,对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这一严重现实进行了反省。

第1部分 复习任务群1 语言表达运用1 提要勾玄,删繁就简,答好压缩语段题

第1部分 复习任务群1 语言表达运用1 提要勾玄,删繁就简,答好压缩语段题

任务(一)提要勾玄,删繁就简,答好压缩语段题任务情境作为语言表达题,压缩语段是一种传统题型,全国卷近几年来首次考查,经过一轮复习,考生能够掌握压缩的方法及题型要求。

然而,概括不准,不辨主次信息等问题依然突出。

因此,二轮复习就要逐步解决,不断完善。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

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

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

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2.请把下面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

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

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

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9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

2019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

2019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1. 求和问题小明去果园采摘水果,他先采了6个苹果,然后采了8个橙子,最后又采了5个桃子。

请问小明一共采摘了多少个水果?解答:小明采摘的苹果数为6个,橙子数为8个,桃子数为5个。

苹果数 + 橙子数 + 桃子数 = 6 + 8 + 5 = 19小明一共采摘了19个水果。

2. 求差问题小红有15本故事书,她借给了小明5本。

请问小红现在还有多少本故事书?解答:小红原本有15本故事书,借给小明5本后,剩余故事书数为:原本故事书数 - 借出故事书数 = 15 - 5 = 10小红现在还有10本故事书。

3. 求积问题小华有4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插有6支花。

请问小华一共有多少支花?解答:小华有4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插有6支花。

花瓶数 ×每个花瓶的花数 = 4 × 6 = 24小华一共有24支花。

4. 求商问题小明有20本故事书,他把这些书平均分给了他的4个朋友。

请问每个朋友获得了多少本书?解答:小明有20本故事书,分给了4个朋友。

每个朋友获得的书数 = 总书数 ÷朋友数 = 20 ÷ 4 = 5每个朋友获得了5本书。

5. 混合运算问题某商店里有一种糖果,每包有12块,小华买了5包糖果。

她每天吃掉3块糖果,那么到第5天,小华还剩下多少块糖果?解答:小华买了5包糖果,每包有12块。

购买的糖果数 = 每包的糖果数 ×包数 = 12 × 5 = 60小华每天吃掉3块糖果,5天后吃掉的糖果数 = 每天吃掉的糖果数×天数 = 3 × 5 = 15第5天剩下的糖果数 = 购买的糖果数 - 吃掉的糖果数 = 60 - 15 = 45小华到第5天还剩下45块糖果。

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二年级数学上册中有许多有趣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

这些题目既能巩固孩子们对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规则的掌握,又能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9全国乙卷语文

2019全国乙卷语文

2019全国乙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共3道题,总分为20分。

本部分考查的内容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和语句排序。

在题型和分值分布上,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1.字音辨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词语中易读错字的辨析能力。

正确答案是C选项中的“绯闻”。

2.成语使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正确答案是B选项中的“首当其冲”。

3.病句修改:本题提供了一个存在语病的句子,要求考生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参加义务劳动的除了长期坚持参加清理行动的志愿者和环保组织成员外,还有近年来越来越多加入这一行列的快递小哥等新兴职业群体”。

4.句子排序:本题给出了四句话,要求考生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经过分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B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共4道题,总分为35分。

本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两个部分。

1.文言文阅读:本题涉及了人物传记的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文意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在实词选择题中,正确答案是B选项;在虚词选择题中,正确答案是D选项;在文意理解和推断题中,A、B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

2.诗歌鉴赏:本题涉及宋词《青玉案·元夕》的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诗歌意境、手法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分析意境和手法时,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在分析情感时,需要考生对全词进行整体把握。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共3道题,总分为22分。

本部分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部分。

1.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涉及了小说《边城》的节选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情节概括题中,需要考生简要概括故事情节;在人物形象分析题中,需要考生结合具体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在艺术手法分析题中,需要考生指出小说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涉及了新闻报道《一株小草的力量》的阅读,主要测试考生对新闻事实的概括和评价能力。

2019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一般问题与综合问题应用题综合练习人教新课标()(含答案)语文

2019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一般问题与综合问题应用题综合练习人教新课标()(含答案)语文

第一章一般问题与典型问题一、一般问题1、服装厂要赶制4500套运动服装,计划每天作300套,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75套,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解法:为了求出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应该知道这批服装一共有多少件和实际每天做多少件,已知这批服装一共有4500件,于是,再设法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件,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4500÷(300+75)=4500÷375=12天2、学校买来绳子153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绳子可以做多少根这样的跳绳?解法:要想求剩下的绳子可以做多少根跳绳,就要知道剩下多少米绳子和每根跳绳长多少米。

通过买来绳子153米,先剪下9米,可求出剩下的绳子长多少米;通过9米做了5根跳绳可求出每根跳绳长多少米。

方法一:(153-9)÷(9÷5)=144÷1.8=80根方法二:5×[(153-9)÷9]=5×(144÷9)=5×16=80根方法三:5×(153÷9)-5=5×17-5=85-5=80根方法四:153÷(9÷5)-5=153÷÷1.8-5=85-5=80根3、童装厂计划做500套儿童服装,每套用布2.6米,做了140套后,由于改进剪裁方法,每套节约用布0.2米,把所有节省下来的布用新的裁剪方法,还可以做多少套?解法:先求出剩余多少套服装没有加工,再求出一共节约了多少米布。

已知原来每套用布2.6米,改进剪裁方法后,每套节约用布0.2米,可求出改进剪裁方法后每套用布多少米,这样,所节省下来的布用新的剪裁方法,还可以做多少套服装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0.2×(500-140)÷(2.6-0.2)=0.2×360÷2.4=72÷2.4=30套4、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18棵,还有2行梨树,每行12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解法:要求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必须知道苹果树,梨树各有多少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算用结合削减应用题“边缘化”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算用结合削减应用题“边缘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算用结合削减应用题“边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自主探究、注重过程体验、鼓励标新立异、启发归纳总结、重视知识运用,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算用结合;计算教学;问题解决;边缘化
传统应用题教学曾经存在着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现象,要求小学生死记关系式,硬套所谓解题方法。

目前,小学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却出现另一种现象,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其结果是学生的每一次活动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没有了数学的思考,不懂数学的方法,造成了应用题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新教材不再有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应用题教学与数学意义和数学运算的教学一起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应用题在教科书中被边缘化,而是更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功能。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算用结合,削减应用题边缘化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导入、自制动画教学课件如教学除法验算时,我就模拟主题图提供的素材创设师生合作购买红、蓝笔记本的活动情境,学生兴致勃勃地算出了结果:1007=14(本)2(元),紧接着我又追问算对了吗?谁有办法验证一下。

大家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不同的验算方法,有的学生会用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有的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验算,有的会根据购买的过程先算出买14本红笔记本用去的钱:147=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等于带去的100元就对了。

这里的第三种方法其实就是乘加两步应用题,我就抓住学生的生成,继续变换钱的总数,让生掌握验算方法的同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对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愿望和信心.
二、提供生活素材,引导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给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
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建构新知的能力,是新课标下计算教学的要求。

如教学六册口算除法时,先出示四组要运的蔬菜、瓜果,让学生看看都是什么;然后出示各组的箱数;接着分别出示各情境中的车辆、车主及他们的对话,再引导学生根据各小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一过程就是除法应用题的应用过程)。

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由主题图引出的三个除法算式的计算方法,小组内备有整捆的小棒图和小棒,使抽象水平略低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弄清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并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后,开展组内交流,以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学生在这种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前,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不仅理解掌握了除法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方法和口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大胆放手尝试,注重过程体验
惠斯第曾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待点燃的火把。

要把数学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财富,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真正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场。

例如,教学第五册有余数除法之后,有这样一道综合题:花店里摆放着各种美丽的花,其中有康乃馨22枝、玫瑰16 枝、郁金香10枝。

这个同学想用7枝康乃馨,3枝玫瑰,2枝郁金香扎成一束,花店里的这些花
最多可以扎成多少束这样的花束?我就自制这三种花,创设花店卖花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得出(22+16+10)(7+3+2)=4(束)。

这时很多学生说,对了对了。

我微笑着说,那你们就拿出桌上的花分一分吧!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学生才发现刚才的结果错了,发现康乃馨不够,最后大部份学生都得出先分别求出:康乃馨:227=3(束)1(枝)玫瑰:163=5(束)1(枝)郁金香:102=5(束)发现康乃馨只能扎3束,所以花店里的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3束这样的花束。

由于学生经历了从错误到正确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学生弄清了这一问题的结果特征、数量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解题思路也就掌握了,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算用结合削减应用题“边缘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算用结
合削减应用题“边缘化”
四、形成创新氛围,鼓励标新立异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只要我们教师用心挖掘,教法得当,学生又得其道,那将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练习课时,我出示问题情境:同学们,星期天实验小学的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

票价:成人10元;学生5元;
团体(10人以上)6元你能帮他们设计够票方案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得出方案后再组内交流。

几分钟后得出了以下几种够票方案:1、老师买成人票,学生买学生票,算式是:103+550=280(元)。

2、全部都买团体票,算式是:6(50+3)=318(元)3、老师买成人票,学生买团体票,算式是:103+650=330(元)。

现在大家觉得那种买票方案合算?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第一种合算。

2、3两种让学生买团体票都比学生票贵,当然不划算了。

而后我就继续追问: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又在什么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合算?学生再一次思考,通过讨论得出成人少,学生多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分开买票比较合算。

当老师很多,学生很少时一起购买团体票比较划算。

此时,还有好几位学生发现3个老师和7个学生买团体票,其他学生买学生票,算式是:610+543=275(元)。

孩子们纷纷说道:对呀!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因此,在计算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结论开放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时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真正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能打破常规,并勇于标新立异。

五、善于梳理整合,启发归纳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计算教学应该通过创设问题
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他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教材中的应用题的松散型的状况,应及时加以必要的梳理与整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数学化的目标。

如教学六册口算除法的练习课中出现求1倍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应该再增加有关求几倍数和求倍数的实际问题,让生通过解答、比较、归纳总结,得出与倍数有关的三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又如笔算除法的练习课中,出现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三年级有90名学生。

每两人用一张课桌,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放多少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得出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每一次分的总数是谁。

通过梳理与整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开展实践活动,重视知识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

如学习了平均数之后,可以布置课外实践活动作业:用平均数知识可以解决那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

如调查队员参加环保活动情况,第一小队活动5次,第二小队活动4次,第三小队活动6次,第四小队和第五小队共活动10次,每个小队平均活动(5+4+6+10)5=5(次),从而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有的
学生调查自己家全年的电费、水费开支总额,算出平均每季度的水电费是多少?平均每月的水电费大约是多少?平均
每天的水电费大约是多少?从而懂得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通过活动,使所学知识得到应用,不仅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计算的现实背景,加强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削减了应用题边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