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清论文最后定稿

合集下载

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课程为例

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课程为例
第一,课程内容融入。在污水微生物处理技式教学法、团队协作与项目实践三个方面,具体做
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国家发展战略、法如下。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
( 1 )案例教学法
生了解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通过分析国内外污水处理领域的典型案例,
确的价值观。此外,可以穿插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帮助学生了解思政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
三、以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为例的教学实践 探索
1.课程背景介绍 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 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共28学时。主要 讲述微生物处理污水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及热 点问题;使学生了解行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 趋势;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提升综 合素质。 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污水微生物处理原理、工 艺技术、设备选型、运行管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等。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理 论和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 思政元素及融入方式 (1) 思政元素 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 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出的要求相一致, 即一言以蔽之一一为党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四有"青年。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授 课内容,以"教学-科研-工程-思政"有机整合 的方式,课程思政元素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爱国奉献、守正创新的科学家情怀 ②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③多元批判性创新思维模式 ④与时俱进、高瞻远瞩的格局 ⑤守底线、讲规矩的德行和素养 ⑥正本清源、追根溯源的守正决心
污水处理厂喝上了"青岛啤酒"每年节约 成本上百万

对近年来染整前处理工艺技术进展的回顾和看法(下)

对近年来染整前处理工艺技术进展的回顾和看法(下)

要 问题 , 并结合 实际 , 以后 前处理技术的发展 方向提 出看法和建议 。 对
关键 词 : 染整 ; 处 理 ; 耗 ; 术 ; 展 前 能 技 发
中图分 类号 : I0 ’ TS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0 5 { 0 0 0 -0 0 -0 1 7 - 3 6 2 1 }4 0 1 3
2 1 年第 4 00 期 纺织科 技 进展 ・ 1 ・
对 近 年 来 染 整 前 处 理 工 艺 技 术 进 展 的 回顾 和 看 法 ( 下)
徐 谷 仓
(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染 整专业委员会 , 京 1 0 2 ) 北 0 0 5 摘 要: 总结 了我 国从 2 世 纪 6 代以来染整前处理 工艺技 术的发展 过程 和进展 , 出 目前前 处理技 术存 在 的主 0 O年 提
周围环境 , 运用助剂的性质等) 地来优化制订最适宜 的 工艺 , 而是采取拿来 主义 的办法 , 照搬人家 的工艺, 并 几 十 年来 我 国染 整生 产在 前 处 理工 艺技 术 方 面 已 采用宁左勿右的保 险工艺 ( 扩大工艺参数 的上下限范 取 得较 大 进展 , 别 是 短 流 程 前 处 理 工 艺 的推 广 应 用 围 )增加 了加 工 成 本 , 不 能 提 高 半 制 品质 量 。有 的 特 , 还 已 2 年, O多 已基 本 普 及 , 配 套 助 剂 和设 备 也 相 应 取 单位 甚至 还未 弄 清短 流 程工 艺 的原 理 和 要 掌握 的规 律 其 得 进展 , 随着 时 代进 步 和高 新 技术 的发 展 , 国外 先 和关 键就 推广 采 用 , 了问题 不 是 寻根 究 底 找 出原 因 , 但 与 出 进 技术 相 比仍 存在 一定 差 距 。 而是全盘否定 回到老路 , 仍采用传统三步 工艺或采 取 () 1 当前纺织厂对梭织 物使用 的浆料大部分为混 增 加 助剂 延长 时 间来解 决 。据 了解 不 少单 位 制 定 工艺 合浆 , 在上浆配方 中 P A 的 比例高达 7 以上。因 V o/ 9 6 时没 有采 取 大量 测 试 , 用 科 学 的 中心 旋 转 法 和 正交 没 为 P A成膜性好 , V 耐磨性优 , 对天然纤维 和合纤织物 试验来优化工艺 , 从而正确制定 工艺条件和工艺配方 , 都 有较 好 的黏 附 性 。但 P VA 的溶 解 性 随聚 合 度 的增 特 别是 在 短 流程生 产 过程 中并 未 通 过 控制 各 项 工艺 参 大 而降低 , 醇解 度 为 8 ~ 9 比 9 ~ 9 易 溶 数 的测 试来 控 制 双 氧 水 的反 应 速 率 , 反 应 能 达 到 最 其 5 0 8/ 9 9 6 使 于水 , 如 醇解 度低 于 7 就难 溶 于水 , 但 0 由于 目前纺 织 佳平衡点 , 同时纤维本身的损伤保持在最低 限度 ( 按理 厂在 选 用 P VA规 格 上 比较 混 乱 , 此 凡 用 P 因 VA 上 浆 这些测试工作 应 由研究 机构 和大专 院校进行 配合) 。 的坯 布对 印染 厂 的 前 处 理 带 来 了很 多 困难 , 主要 是 不 另外还必须认识 到 当前对 环保节 能要求 越来越 高之 易退浆和退浆不净 , 不仅影响织物 的渗透性能 , 增大 了 际, 环保节能清洁生产 已成为染整行业 可持续发展 的 染料助剂 的耗用量 , 由于退 浆不净 , 面上带有 浆 主 要途 径 。 因此 , 碱 高 温 的前 处 理 工 艺 就 成 为 影 响 还 布 浓 斑, 染色后形成色差 、 色花 , 色牢度下降, 光泽不匀等疵 染 整行业 贯 彻 实 施 清 洁 生 产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主要 矛 病 , 重 影 响产 品质 量 。 同时 P 严 VA 的退浆 废水 难 以生 盾 。短 流程 前处 理工 艺 虽在 缩 短 流程 、 降低 能 耗 降 、 低 物降解 , 有机 污染 物 的含量 很 高, O C D高 达 400 0 ~ 成本 、 提高半制品质量上对染整加工工艺发 展起 了很 80 0mg k , 时甚 至 超 过 1 0 / g 加 上 废水 重要 的作用 , 0 / g有 00 0mgk , 但该工艺属高温强碱工艺 , 而冷堆工艺虽 量大 , 构成 了印染行业严重恶 劣的生态环境。尽 管生 不属高温 , 但也为强碱工艺。因此 , 必须对短流程前处 物 酶 已开 发 应 用 但 去 除 P VA 的 酶 还 在 研 发 中 ; 对 理的高温强碱工艺进行改革提高 。 P A退浆废水 采用 化学凝 结法来 回收 P A 和降低 V V () 3用生物酶来替 代棉织物 的碱退浆碱精练工 艺 P VA 浓度 的技 术 , 已 开 发 应 用 , 很 少 推 广 ; 代 虽 但 取 是近年来 国内研发的热点 , 进入 2 世纪以来我 国各地 1 P A浆料 的新颖变性淀粉浆料也 已开发 , V 但使用单位 染整企业进行 了生物酶退浆精练 的应 用试验 , 已取 并 不多 , 至今仍推广不开 。因此前处理 的基础工段退浆 得 了一定 的进 展 和成 效 。实 践 表 明 , 胶 酶 较 适 合 棉 果 工序仍未能引起重视 。 织物的精练并与纤维素 酶、 白酶 、 聚醣酶、 蛋 木 脂肪酶 () 流程 前 处 理 工 艺 基 本 已普 及 但 不 少 单 位 对 2短 等在精练时存在协 同作用 , 由他们组成 的复合酶在改 短流程前处理工艺 的制订并不优 化 , 不是根据 品种特 善棉织物润湿性方面 比单用果胶 酶好 , 故采用 以果胶 点、 客户要求和最终用途 因地制 宜 ( 人员 素质 、 设备和 酶为主, 其他酶制剂为辅 的复合 酶进行精练具有较好 的应用前景。但对 复合酶一浴精练 , 各酶制剂最适合 收 稿 日期 :0 00 —8 2 1-30 - 作者简介 : 徐谷仓 ( 98) 男 , 1 2- , 教授级 高级 工程 师 , 中国纺织 工程学会染 整 作 用范 围一致性 的问题 还未 明确 , 外 , 另 目前 均是 从 酶 专业委 员会顾 问 , 长期从 事染整加 工应用技 术研 究和学术交 流 的实际应用效果来 评价精练酶 的有效性 , 缺乏对酶精 工作 。

浅谈电梯节能中能量回馈节能技术的有效运用

浅谈电梯节能中能量回馈节能技术的有效运用

工程技术浅谈电梯节能中能量回馈节能技术的有效运用文/胡松明摘要:本文介绍了能量回馈和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及工作原理,以及回馈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和电梯节能的必要性,以求在电梯设计中,使能量回馈得到更好的发挥,节约能源。

关键词.电梯;能量回馈;节能技术一、概述(一)能量回馈在电梯、矿山提升机、港口起重机等场合,都会出现负载势能、动能的变化。

通俗的说,提升机与起重机在下放重物的时候,势能会变小,而当离心机设备停机的时候,动能则会变小。

由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它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不见,而是通过电机转换成为了再生电能。

实际上,在使用变頻调速的那些设备里,这部分电能大多数都是因为能耗制动电阻变成了热能而流失。

设想如果能够有一种装置,将这部分再生电能利用起来回送到电网,那么就可以省下这部分电能,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能量回馈装置就是这样一种产品(二)回馈节能基本原理将运动中负载上的机械能(位能、动能),通过能量回馈装置变换成为电能(再生电能),并且回送给交流电网,供附近其它用电设备使用,使电机拖动系统在单位时间消耗电网电能减少,从而实现节电的目的。

、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及工作原理〔一)能量回锖枝术能量回馈技术,就是把电梯自身存在并且无用的直流电逆变为可用、有效的交流电。

同时,把逆变后的交流电回馈到电梯周边局域网中再次利用的一个过程。

〈二)工作原理实际上,电梯运行的过程是一个电能和机械能转换的过程,如果电梯需要重载上行或者是轻载下行,此时,就要给电梯提供足够的能量,这样一来才能够加大机械势能,然后,电梯通过曳引机把电能转换成机械势能,曳引机就处于一个耗电状态;如果电梯需要轻载上行或者是重载下行,此时,就要降低机械势能,电梯的机械势能由曳引机转换成电能,此时,曳引机就处于一个发电状态。

在曳引机进行发电的时候,产生的电能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否则的话,会对曳引机造成损耗:.常规的做法是涌过制散热电阻把发的电转化的热能散发到空气中,这就造成电梯机房的温度很高,通常需要安装空调和排风机来降温0能量回馈技术的应用就是替代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通过自动检测变频器的直流母线电压,将变频器的直流环节的直流电压逆变成和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压,再经过多重噪声滤波环节之后连接到交流电网,实现绿色吓环保、节能的目的。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分类号 X524 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 499009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rderliness ofPollutants in Sediments of Guanting Reservoir作者姓名:陈云清专业:分析化学导师姓名:张凤君教授及职称:论文起止年月:2000年11月至 2002年4月提要本文是在完成《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课题三《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官厅水库上游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水库库区内源污染的诊断及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官厅水库周边的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被较好地控制后,水库库区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就成为影响库区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官厅水库库区底泥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毒性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的重点。

通过对官厅水库表层底泥样和柱状底泥样的采集和分析,综合运用SEM/AVS和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通过此课题的完成,最终达到对官厅水库库区重金属的污染分布有清楚的了解,为后续子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确保在整个项目完成后,底泥中污染物不会对库区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完全恢复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功能。

 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官厅水库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阳离子聚合物从废液中去除分散染料

用阳离子聚合物从废液中去除分散染料

用阳离子聚合物从废液中去除分散染料
Jemai.,A;钱和生
【期刊名称】《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环境保护分册》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最近,纺织后整理部门面临着正日益增多的废液排放,而且还面临着更严格法规。

为此,从经济上讲再度利用废水是有利的。

就染整车间来讲,这意味着必须对废液脱色。

基于物理化学法或纯化学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等各种流程都可使废液脱色。

【总页数】5页(P26-29,42)
【作者】Jemai.,A;钱和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91.03
【相关文献】
1.阳离子聚合物对聚合物驱污水中HPAM的去除作用及机理 [J], 唐善法;李利民;罗平亚
2.低聚物对聚酯织物分散染料染色废液CODCr的影响 [J], 王文义;陈红苗;张元元;罗艳
3.阳离子聚合物复合膨润土对活性染料染色废液的脱色效果初探 [J], 龚真萍;史长伟;嵇岿然
4.用于天然有机物质去除的阳离子聚合物同粘土类物质或金属氧化物的组合 [J],
陈捷
5.炉渣及活性炭对不同废液中重金属的去除作用研究 [J], 赵玉皓;赵俊潇;刘艳伟;顾慧慧;李根芹;曹琳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刺工艺对竹浆纤维原纤化性能的影响

水刺工艺对竹浆纤维原纤化性能的影响

第31卷 第2期2010年2月纺 织 学 报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Vol .31,No .2Feb .,2010文章编号:025329721(2010)022*******水刺工艺对竹浆纤维原纤化性能的影响朱远胜(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先进纺织技术与服装C AD 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 315211)摘 要 为了解水刺加工过程中加工工艺对竹浆纤维原纤化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3种不同线密度的竹浆纤维,在水压、水刺头数量、水刺距离、生产速度等工艺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测定竹浆纤维产品的原纤化指数,研究加工工艺和竹浆纤维原纤化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线密度的增加,纤维的原纤化程度增加;在线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水刺压力的增加,纤维原纤化呈上升趋势;随着水刺距离和生产速度的增加,产品的原纤化呈下降趋势;水刺头的数量对竹浆纤维的原纤化影响不是很明显。

关键词 竹浆纤维;原纤化;水刺工艺;水压;水刺头数量;水刺距离;生产速度中图分类号:TS 174 文献标志码:A Effect of spun l ace process on f i br ill a ti on of bam boo pulp f i berZHU Yuansheng(N ingbo Key L aboratory of A 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 &Gar m ent CAD,Zhejiang Textile &Fashion College,N 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 Three kinds of ba mboo pul p fibers with different linear densities were selected t o understand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fibrillati on of ba mboo pul p fiber and s punlace p r ocess,fibrillati on index was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water p ressure,number of s punlace head,s punlace distance and p r oducti on s pe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ibrillating of ba mboo pul p fibe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inear density .Under the sa me linear density,fibrillating of the fiber showed upward trend with increasing water p ressure but showed do wn ward trend with increasing s punlace distance and p r oducti on s peed .The number of s punlace head had no obvi ous effects on fibrillati on of ba mboo pul p fiber .Key words ba mboo pul p fiber;fibrillati on;s punlace p r ocess;water p ressure;nu mber of s punlace head;s punlace distance;p r oducti on s peed收稿日期:2009-01-03 修回日期:2009-10-16基金项目:宁波市先进纺织技术与服装CAD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09Z DSYS 2132002)作者简介:朱远胜(1973—),男,副教授,硕士。

丝织物在氧化/还原系统中的染色

丝织物在氧化/还原系统中的染色

丝织物在氧化/还原系统中的染色
王正好
【期刊名称】《印染译丛》
【年(卷),期】1997(000)006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王正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93.8
【相关文献】
1.雄蚕丝织物和普通蚕丝织物染色性能对比分析 [J], 张忠信;桂仁东;付远见;杨斌
2.丝织物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的机理探讨 [J], 刘志伟;郑来久
3.选择性氧化壳聚糖对真丝织物姜黄染色性能的影响 [J], 王浩;凌志华;胡显荣;饶娟;赵敏
4.鲜茧丝织物和干茧丝织物染色后性能研究 [J], 王玲玲;赵兰;解萍萍;江文斌
5.HF-RS-A液体还原系统在士林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J], 邱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l(OH)3胶体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机理

Al(OH)3胶体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机理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Al ( O H) 3 , a n d t h a t p r e p a r e d a t p H=6 wa s u s e d t o a d s o r b u( V I ) f r o m t h e s o l u t i o n . T h e e f e c t s o f p H
v a l u e , i n i t i a l u r a n i u m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a n d c o n t a c t t i me o n t h e a d s o r p t i o n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T h e p s e u d o — ir f s t — o r d e L c o mp o s i t e — s e c o n d — o r d e r a n d E l o v i c h d y n a mi c mo d e l s we r e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a d s o pt r i o n d a t a . F r e u n d l i c h a n d
关键 词 :AI ( OH ) ;制 备 ;铀 ;吸 附 ;动 力 学 ; 等 温 线 DO h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0 4 3 8 — 1 1 5 7 . 2 0 1 4 . 0 4 . 0 1 8
中图分类号 :T D 8 6 8
文献标 志码 :A
第6 5卷 第 4期 2 0 1 4年 4月

工 学

Vl 0 1 . 6 5 NO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学校代码10574 密级学号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波兰尼与杜威的学习观之比较学位申请人:胡三清专业名称:教育学原理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所在院系:教育科学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刘良华/教授论文提交日期: 2009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波兰尼与杜威的学习观之比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LEARNING BETWEEN MICHAELPOLANYI AND JOHN DEWEY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年5月中文摘要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在国内教育理论界已经引起关注,但是,对于他的学习观却研究不足。

本研究尝试把波兰尼的学习观与杜威的学习观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通过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分析波兰尼和杜威在知识观和学习观方面各自不同的话语方式,并着重留意他们在知识观和学习观上存在的交叉和汇合。

波兰尼与杜威的学习观来自各自的知识观。

两者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以不同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但在不同的话语和概念背后,存在交叉与共鸣。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波兰尼和杜威在知识观方面的交叉点是“个人参与”,而两人在学习观上的汇合点是“整体学习”。

波兰尼称他的新知识观为“个人知识”,而杜威则将自己的知识观称为“参与者知识观”。

杜威采用詹姆斯的“意识的边缘”和“中心”来解释“参与者知识观”的具体求知原理;波兰尼则使用“边缘意识”和“焦点意识”这两个相似的术语来表达他的“个人知识”。

波兰尼和杜威都强调“个人参与”。

与“个人参与”的知识观相对应,他们坚持了共同的学习观,即“整体学习”。

他们都强调学习者是情感、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整体的人,学习应是个人情感和身体参与的整体的过程。

学习者在热情求知中整体学习,在行动中整体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整体学习。

两人使用相异的话语方式来表达相似的学习观点:杜威主张学习者发挥“学习兴趣”,“从做中学”,从“解决问题”中学习;波兰尼则强调学习者的“求知热情”,并看重“学徒制”和“寓居”于细节中整体学习的地位。

关键词:波兰尼;杜威;知识观;学习观ABSTRACTMichael Polanyi’s 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in the domestic educational world. However, His theory of learning has rarely been talked about. The dissertation aims at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Michael Po lanyi and John Dewey from their theory of learning. It attempts to compare their different terms and focus on their common grounds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views through historical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e thought of their theory of knowledge is the base of their new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They expressed their ideas with different terms, but there were many common grounds behind different expressions and concep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personal participation is the common idea of their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holistic learning is the common ground of their theory of learning.Michael Polanyi named his new concept of knowledge as “personal knowledge”, and John Dewey called it “the participant theory of knowledge”. To explain the fundamental foundation of his theory of knowledge, Dewey accepted the terms “focus”and “fringe”which James used. And Michael Polanyi referred to “focal awareness”and “subsidiary awareness”. “Personal participation”was the common character of their theory of knowledge, which influenced their theory of learning. “Holistic learning”was their common ground of their theory of learning. Both of them emphasized that learning was a holistic process with learners’emotional and bodily participation. Learners had their holistic learning with personal zeal, bodily activities and problem solution. They two expressed similar learning ideas by using different terms. John Dewey used “interest”, “learning by doing”and “problem solution”to show his attitude, while Michael Polanyi expressed the similar ideas by using different terms such as “intellectual passion”, “indwelling”and “apprenticeship”.KEY WORDS:Michael Polanyi; John Dewey; theory of knowledge; theory of learning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 I I 导论 (1)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方法 (1)(一)选题的由来 (1)(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假设 (3)(三)研究的方法 (4)(四)研究意义 (5)二、文献综述 (6)(一)国内关于本研究的相关研究 (6)(二)国外关于波兰尼和杜威的比较研究 (10)(三)文献综述小结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第一部分个人参与:波兰尼与杜威的知识观 (13)一、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与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 (13)(一)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 (13)(二)波兰尼的“默会知识” (14)(三)“个人参与”:波兰尼和杜威的汇合 (16)二、波兰尼的“边缘意识”与杜威的“意识的边缘” (17)(一)杜威的“意识的边缘” (17)(二)波兰尼的“边缘意识” (18)(三)波兰尼在何种意义上反对“意识的边缘” (20)第二部分整体学习:波兰尼与杜威的学习观 (23)一、波兰尼的“求知热情”与杜威的“学习兴趣” (23)(一)杜威:“学习兴趣” (23)(二)波兰尼:“求知热情” (25)(三)热情求知:波兰尼和杜威的汇合 (27)二、波兰尼的“学徒制”与杜威的“做中学” (29)(一)杜威:“做中学” (29)(二)波兰尼:“学徒制” (30)(三)行动求知:波兰尼和杜威的汇合 (33)三、波兰尼与杜威的“整体学习” (34)(一)杜威:“经验的连续性” (35)(二)波兰尼:“超越细节” (38)(三)解决问题:波兰尼和杜威的汇合 (40)结语 (46)参考文献 (47)后记 (50)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方法本论文的选题经过几次调整之后,逐步形成“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的假设”。

“研究的方法”则在选题的转换过程和写作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

(一)选题的由来我的选题经过了几次调整。

第一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学习方式”和“整体学习”;第二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波兰尼的整体学习”;论文的选题最终落实为“波兰尼与杜威的学习观点的比较”。

具体的调整如下:1.从“学习方式”到“整体学习”我个人对学习方式的改革比较感兴趣。

最初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但我希望研究有关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了使这个研究的意向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查阅了近几年的《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

我希望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最初的印象是: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而且已经逐步聚焦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包括“研究性学习”)等几个关键词上。

我以“学习方式”为关键词在百度引擎上搜索,显示的结果是:“找到相关网页约439,000篇”。

在谷歌(Google)引擎上搜索“学习方式”,结果显示:“约有 3,060,000 项符合“学习方式”的查询结果。

”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学习方式”(搜索条件为“篇名”),显示的结果是:共有记录1597条。

①“学习方式”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关键词之所以流行,估计与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自2000年开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关。

面对这些有关“学习方式”的浩瀚的文献,我不知道如何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于是,我向导师询问,我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有关学习方式的变革的问题。

根据导师的推荐,我开始阅读有关“整体学习”的文献,重点阅读①以“自主学习”为关键词在baidu引擎上搜索,显示的结果是:找到相关网页约3,840,000篇;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在baidu引擎上搜索,显示的结果是:找到相关网页约1,610,000篇;以“探究学习”为关键词在baidu引擎上搜索,显示的结果是:找到相关网页约834,000篇;以“研究性学习”为关键词在baidu 引擎上搜索,显示的结果是:找到相关网页约2,070,000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