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作者:陶德臣来源:《茶业通报》 2020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陶德臣 (1965-) ,男,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茶业经济和文化史、军事历史、党的创新理论研究。

Email:tdctea@陶德臣(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7)摘要:鸦片战争不但把中国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也对茶叶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为:茶叶交易机构发生重大变化,茶叶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英国垄断了中国茶叶出口事宜。

关键词:茶叶;交易机构;茶叶生产与出口;英国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68(2020)04-174-0031840年,英国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控制中国茶叶,不惜以武力为手段,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不但把中国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也对茶叶生产与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为:茶叶交易机构发生重大变化,茶叶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英国垄断了中国茶叶出口事宜。

1茶叶流通环节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外销茶叶流通环节为茶叶生产茶叶,售予茶商,茶商将茶运至广州,经“十三行”卖给外商,由外商运回国内销售。

从某种意义,茶叶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贸易主动权掌握在华商手中。

鸦片战争后,公行制度废除,“十三行”不复存在,“行商的垄断已被中英条约所废除”,代之而起的是所谓“贸易自由”[1]P543。

这时的“十三行”被茶栈代替。

茶栈与“十三行”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机构与制度。

“十三行”也称为官商,这种洋行不纯粹是商业机构,实际上是半官半商性质的机构。

在中西交往中,它一方面包揽进出口交易:一切外洋进口货物,由洋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由洋行代办:另一方面,它又要充当外国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中介: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饷,要由洋行承保缴纳,外人在广州居留与活动,要由洋商负责照管监督;遇有中外交涉,也要由他们经办。

在中西关系中,他们实际上担负着商业的和政治的双重任务。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

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空间。

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

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段。

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由于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

因此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

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

中国茶叶贸易史

中国茶叶贸易史

中国茶叶贸易史
中国茶叶贸易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茶叶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商品。

在宋代,茶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物品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茶叶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

明代是中国茶叶贸易发展的高峰期。

明朝时期,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成为了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地区。

当时,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最大的出口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茶叶贸易遍及世界各地,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

清朝时期,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并且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

这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中茶叶出口量不断下降,并逐渐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后,在20世纪初期,随着新兴工业国家对于咖啡和可可等其他饮料需求增加,以及日本茶叶出口的崛起,中国茶叶贸易进一步下滑。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茶文化的复兴,中国茶叶贸易正在逐渐恢复。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茶叶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以提高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中国茶叶贸易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从唐代开始到现代,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并且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史洋务运动论文

近代史洋务运动论文

近代史洋务运动论文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洋务运动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洋务运动论文范文一:浅析洋务运动的成与败摘要:洋务运动,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开始是以军事自强为目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

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控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影响洋务运动产生的性质一直以来,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但是洋务运动是一场无奈下处于压迫后的运动。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

他们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现象,特别是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的分析。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茶叶贸易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面对全球化和国际市场变化时的脆弱性。

文章不仅分析了茶叶贸易衰减的具体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等,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茶叶贸易的衰落。

文章也关注了茶叶贸易衰减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包括对农业、农民、茶叶产区以及整个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我们理解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和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茶叶的原产地和主要生产国,茶叶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在近代以前,中国的茶叶出口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在对英国的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茶叶的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且主要销往英国市场。

英国人对中国茶叶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中国茶叶成为了英国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的占有率极高,中国茶商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茶叶国际贸易开始出现了衰减的迹象。

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的茶叶生产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茶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英国本土的茶叶产量开始增加,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印度、锡兰等地也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并逐渐进入英国市场,与中国茶叶形成了竞争关系。

中国茶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茶叶生产技艺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茶叶贸易中的中间环节过多,茶农往往难以获得公平的价格。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茶,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饮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茶文化也逐渐传播到西方世界,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一、茶文化的传播历程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传承发展。

直到16世纪,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茶叶开始传播到西方世界。

最早将茶叶带到西方的是荷兰人,他们带着从东方(尤其是东南亚)带回的茶叶,将其引入到欧洲。

这标志着茶文化首次跨越东西方的界限。

在西方世界,茶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和接受。

英国成为最早接触茶叶并形成饮茶习俗的国家。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大量引进茶叶并进行贸易,茶叶渐渐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英国人的饮茶习惯逐渐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茶文化开始在西方世界传播开来。

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1. 社会交往的媒介:茶文化为西方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交媒介。

在英国,下午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在下午茶时光享受喝茶的乐趣,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交流心情。

这种社交形式也逐渐流行到其他国家,茶文化成为人们互动的共同语言。

2. 健康生活的推动者:茶叶被誉为一种健康饮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抗氧化剂。

在西方世界,茶文化推动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

人们开始注重饮食平衡,并将喝茶作为一种健康的习惯。

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健康意识的提升。

3. 文化交流的桥梁:茶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西方人通过品尝中国茶叶,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和传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同时,茶艺表演和茶道文化也在西方社会得以推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4. 商业机会的拓展:茶文化的传播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也为商业领域带来了机会。

茶叶作为一种消费品,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为茶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茶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茶具、茶叶零售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三、茶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

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

作者: 汪敬虞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1-23页
主题词: 对外贸易;葡萄牙人;中国茶叶;海外贸易;出口商品;中国传统;现代化问题;荷兰人;海员;印度
摘要: <正> 一、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状况和变迁 茶叶与生丝是中国传统的两大出口商品。

西方国家开辟中国茶叶的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初叶。

据说,1517年第一艘葡萄牙的船只到达中国之后,其海员最先将中国茶叶带回本国。

到了1588年,葡萄牙的这一项活动,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

十七世纪初叶,继葡萄牙人之后入侵东方的荷兰人,也开始。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多个世纪前。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简要概述:1.早期传播:中国茶叶最早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半岛和日本。

据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南北朝时期),茶叶随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国(今朝鲜和韩国)。

到了唐代,朝鲜半岛已开始种茶。

而日本最澄、海空禅师在公元805、806年先后到中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

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中国传入茶籽种植。

2.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茶叶通过海路传播到更远的地区。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传到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波斯、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3.欧洲的传播:16世纪,中国茶叶开始传至欧洲各国,成为欧洲人新的饮品。

最早通过葡萄牙商船将茶叶带入欧洲。

后来,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直接从中国运茶入英。

4.美洲的传播:17世纪,中国茶叶传至美洲。

美国在1690年获得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1776年独立后,来华的第一条商船“中国皇后”号于1784年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

5.非洲的传播:20世纪60年代,应非洲国家的要求,我国多次派出茶叶专家去西非的几内亚、马里、西北非的摩洛哥等国家指导种茶,使非洲开始了真正的茶叶栽培。

总之,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如今,中国茶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对人类健康和文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陶德臣(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7)[摘要]中国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也是茶业的故乡㊂茶叶㊁丝绸㊁瓷器是中国古代主要出口商品,近代中国更是以茶叶出口而闻名㊂相对而言,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这一中国茶叶贸易中的现象却鲜有人注意㊂近代中国洋茶进口的历史有一个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1905年前至道光年间的兴起阶段,1906年至1918年的繁荣阶段, 1919年至1949年的衰退阶段㊂洋茶进口对中国茶产业及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挤压了近代中国茶叶市场,削弱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国家安危产生消极影响㊂[关键词]近代中国;洋茶进口;来源;发展;影响中国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也是茶业的故乡㊂18世纪茶叶出口超过丝绸㊁瓷器,成为中国最主要出口物资,近代更是茶叶出口的巅峰时期,最多年份出口达200多万担㊂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㊂但研究近代中国茶叶外贸史的学者,一般都将研究视野聚焦在中国茶叶外销数量㊁发展阶段㊁价格价值㊁盛衰原因㊁运输路线等对外贸易方面,却几乎无人关注洋茶入口问题,更没有出现相关的专门研究①㊂其实,洋茶进口是近代中国茶叶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持续时间长,涉及地区广,影响作用大,必须引起高度注意㊂一㊁洋茶进口的来源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是指近代以来日本㊁印度㊁锡兰(斯里兰卡)㊁爪哇㊁日据时期的台湾等地茶对中国本部的销售㊂当然,洋茶的来源地区也主要指这些地方㊂(一)日本茶进口时间最早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八载: 日本产茶,遍于全国,以宇治为最良㊂开港之先,惟中国商人于长崎购九州茶回国再制,以充西商之用”㊂可见,在安政六年(1854)横滨开港之前,中国商人为适应茶叶外销需要,已从日本进口部分原料茶,加以再制,然后用以再出口㊂进口的茶类应为绿茶,因为当时日本只生产绿茶㊂吴觉农㊁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认为: 外茶最初进口,为光绪初年的日本绿茶,这时,因日本还不能直接经营对外贸易,由我国侨寓该地25①民国时期,洋茶入侵问题已引起国人注意㊂‘印度锡兰茶务之发展与华茶之关系“(‘中外经济周刊“第28号,1923年9月15日)记录了1913 1922年入口的印度锡兰茶数量㊂徐方干:‘近五年外茶入华数量“(‘中华农学会报“第117期,1933年10月)有1927 1931年印度茶的入口数量㊂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二篇 中国茶业复兴的必要”第二章 国内贩卖的危机”第三节 外茶及代用品侵入的严重”,论述了这一问题,说明吴觉农,胡浩川已经注意到洋茶进口现象㊂的华商移入再输出于外国,但为数不多”[1]㊂这段文字表述除日本茶进口的时间有误外,其他记载都是正确的㊂光绪年间及以后,日本绿茶及绿茶末流入中国的数量㊁价值均在增长㊂这时入口日本茶的用途已经发生变化,不再单纯用以复制再出口,而是为了在中国市场上进行销售㊂1884年‘海关贸易报告㊃天津口“记载: 日本输入天津的茶叶(与输入已经减少的日本茶末不同),比1883年投入市场的数量已经增加了一倍㊂其原因无疑是由于恢复了从价征税的办法㊂这种办法显然影响了中国茶叶并使之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供本地消费而输入天津的中国红茶和绿茶都减少了”[2]㊂1890年,输入天津的日本茶叶由上年的4843担上升至8363担,日本茶末也由上年的1010担增至1304担, 看来,中国茶叶零售商是把日本茶叶与中国茶叶混合起来,当做中国茶叶出售的”[3]㊂ 日本绿茶进口者分绿茶及茶末两种,绿茶专供日侨之用;绿茶末则以价格较廉,推销于河北及山东等省的乡间”[4]㊂总之,日本绿茶入口数量增加,且主要是为销售于中国市场而进口的㊂兹见日本茶叶进口数量㊁价值表(数量单位:担,价值单位:银两)[5]㊂年份18761877187818791880188118821883188418851886数量12191.0412125.443920.367092.975383.577559.7317574.399439.914417.844212.027746.50价值9430341642246103595036368441938709535536249732501246093年份18871888188918901891189218931894189519141915数量16936.8116210.059836.4211044.1511458.9814032.3917109.8520704.25453522527033766价值8466259762288384264837742512846082573265962093278768656226(二)印度锡兰茶进口最多吴觉农㊁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一书认为, 光绪三十年(一九O四)印度锡兰等处茶叶才相继入口”[6],这是一种误解㊂其实,早在19世纪90年代,印度锡兰茶叶已经入口中国㊂1892 1901年的‘海关十年报告“就提到: 这一点上,中国人又吃亏了㊂锡兰末茶输入时,只要画押保证一年以内转口,便不纳入口税,更特别的是,虽然输出时是砖茶而已不是末茶,转口时也不纳税”[7]㊂这说的是俄国将锡兰茶末进口到中国,生产砖茶转口再出口时茶末不交入口税,砖茶也不交转口税㊂此事说明当时印度㊁锡兰茶末已大量入口中国,供俄商制造砖茶㊂‘茶叶全书“在讲到1878年俄商砖茶厂使用水压机后,说: 其后,输入大量之印度㊁锡兰及爪哇茶末,以增加原料之来源”[8]㊂威廉㊃乌克斯未指明进口茶末的时间,似乎指19世纪70年代末俄国就已进口印度㊁锡兰茶末了㊂仅汉口一地输入的印度㊁锡兰红茶末,1908年后每年高达10万担以上,1916年超过20万担,1918年㊁1919年输入量仍然很多,1920年大幅度减少㊂兹见1899 1917年汉口历年进口印度㊁锡兰茶末数量表(单位:担)[9]㊂年份18991903190519081912数量10322427约20000109280约100000年份19131914191519161917数量约150000170564199298231774136407印度㊁锡兰红茶 进口的数量亦不少”,加上进口的红茶末,印度㊁锡兰茶入口数量就更多,据统计,近代中国进口的茶, 其中以印度锡兰茶为最多,居百分之八十”[10]㊂35兹见1904-1909年印度㊁锡兰茶叶入口中国表(数量单位:担,价值单位:银两)[11]㊂年份190419051906190719081909数量11649366006309411198286832110655价值2261086361271162079268810624350383048389年份191019111912191319141915数量109077930431174201467959585610979价值2919795269779733319993934546279840031552611913 1916年,印度㊁锡兰茶平均进口数量为125421.75担,1917年减为81249担㊂嗣后有所减少,但每年仍有数万担茶入口㊂1921㊁1922年数量较少,分别为603担㊁687担[12]㊂1927年,印度茶入口中国为3547294磅,1928年为2217磅, 1929年为1824磅,1930年只有3110磅, 1931年增至1165799磅[13]㊂可见,20世纪20年代,印度㊁锡兰茶进口数量总的来说不多,只有个别年份数量较多,但也比全盛时期少㊂(三)爪哇茶进口增速较快爪哇茶进口的为红茶,进口时间始于光绪年间(1875 1908),开始数量不多,年仅数百担,嗣后不断增加,达到年进口数万担的水准㊂兹见1904 1915年爪哇茶进口数量㊁价值表(数量单位:担,价值单位:银两)[14]㊂年份190419051906190719081909数量27420126606837117008239价值5480374636969207103281150171802年份191019111912191319141915数量633985087734335013970433931价值12925821160916057174227410467257812321916年,爪哇茶进口增至56635担, 1917年进口数量相仿,为57572担,1918年为8663担,1919年为19445担,1920年后已不足百担,为13担[15]㊂这表明,爪哇茶进口量逐步减少㊂(四)台湾茶进口数量稳定台湾输入的多为包种茶,行销福建,或再转口以运往南洋,供我国旅外的侨民之用”[16]㊂台湾茶年进口数量比较稳定,少则数千担,多也仅一㊁二万担㊂兹见台湾茶进口数量㊁价值发展表(数量单位:担,价值单位:银两)[17]㊂年份190419051906190719081909数量551010057141381612941344270价值399737746470516126447779449076年份191019111912191319141915数量12495231741318113936102045044价值24091747315146483111077610561450341 45二㊁洋茶进口的发展综观近代中国洋茶进口的历史,基本可分为兴起㊁繁荣㊁衰退三个阶段㊂(1)兴起阶段1905年前至道光年间(1821 1850)㊂此一阶段主要只有日本绿茶入口,故洋茶进口数量不多,数量一般为万余担水准,许多年份仅为数千担,只有1893年㊁1894年㊁1902㊁1905年稍多,分别为20704.25担㊁45352担㊁22720担㊁46858担㊂兹见1876 1905年洋茶入口中国数量发展表(单位:担)[18]㊂年份187618771878187918801881数量12191.0412125.443920.367092.975383.577559.73年份188218831884188518861887数量17574.399439.914417.844212.027746.5016936.81年份188818891890189118921893数量16210.059836.1211044.1511458.9814032.3917109.85年份189418951896189718981899数量20704.2543352.00 20619.003608.00 年份190019011902190319041905数量 22720.004172.0017433.0046858.00(二)繁荣阶段自1906年至1918年㊂此阶段,洋茶一般年进口数量为10余万担,1916年数量最多,达到232079.36担,1906年最少,也有79892担,表明洋茶大量入口,达到近代之鼎盛㊂兹见1906 1918年洋茶进口数量发展表(单位:担)[19]㊂年份1906190719081909191019111912数量79892134948102666123164127911124725138335年份191319141915191619171918 数量194232170834182531232079.36189445.82196397.61(三)衰退阶段自1919年至1949年㊂这一段时间,洋茶进口虽比鼎盛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且总趋势不断减少,但其进口数量仍然很大,远远超过兴起阶段的洋茶进口数量㊂兹见1919 1933年洋茶进口数量发展表(单位:担)[20]㊂年份19191920192119221923数量80670.5445514.7747903.15102417.33976.59年份19241925192619271928数量38038.6924085.55825809166067.3897728.24年份19291930193119321933数量37575.5722712.733314.6225167.265401.9655三㊁洋茶进口的影响吴觉农㊁胡浩川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注意到洋茶进口的影响,并作了初步研究㊂他们说: 国人谈茶业的,无不注意于外销的逐年减少”,而对洋茶进口的影响视而不见, 我们看了外国茶叶大量的踊入,国人嗜好外国茶及咖啡㊁可可的心理的转变,这该抱怎样的态度?如果没有办法与和这大量输入的外国茶在国内作竞争,又怎样能和外国茶在国外去竞争?国内连固有的国茶都在厌弃,又什么可以去提倡爱用国货?”[21]这几个反问说明一个道理,即洋茶进口影响大㊂具体说来,主要有三大影响,即:挤压国内市场,削弱产业发展,影响国家安危㊂(一)挤压国内市场洋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是一个驱逐中国茶的过程㊂至民国时期,洋茶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挤压已经产生相当明显的恶果㊂在中国最大的市场上海, 外国的百货店糖果店,不必说都有大小各种的印度锡兰及爪哇装罐或装锡包的红茶,就是国人所经营的大百货店乃极小的面包店,也都在替其贩卖,陈列装潢,都在国产的红茶之上”[22]㊂表面上看,进口茶主要外侨供消费,实际上中国 各界招待外宾之时,或自相饮宴时,亦饮舶来茶叶为荣;甚至于中国火车㊁饭店㊁茶馆中,中国茶叶各不易见”[23]㊂国人几不知有中国茶叶之事㊂美国使馆人员安得利说: 华人不仅不求改良华茶,又好购用洋茶,即以1915年而论,洋茶之输入中国者,已值500万元以上,余尝旅行乘中国铁路,欲求华茶为饮,车僮答曰: 车上所备者,仅有西伦(即锡兰,今斯里兰卡 引者)茶而已”[24]㊂1935年,美国经济考察团人员游历广州时建议,复兴中国茶业, 谓最好先使中国茶叶在中国畅销”[25]㊂中国茶在国内都不能畅销,后果确实严重㊂ 国民嗜好舶来饮料,致一般消费量减少㊂此层只须一看近年外茶㊁咖啡㊁可可等巨额之输入,便易明了㊂生产优良饮料的国家尚有如此巨额之输入,内销贸易自然大受影响”[26]㊂以东北市场为例,即可知洋茶进口挤压国内市场的严重后果㊂印度㊁锡兰㊁日本等洋茶已侵入东北市场㊂日本红茶 其香味及色泽不让中国,而略带涩味,且茶瓣一煮全开,此其不及中茶之处也”,因而销路不佳, 可望为参合茶”㊂印度㊁锡兰红茶 香味亦佳,惟泡后过于浓厚,稍滞涩味,故亦不适俄人嗜好”[27]㊂哈尔滨及东清铁路沿线的茶叶市场状况实为东北茶叶市场之缩影㊂俄国在关东省同样占据优势地位㊂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沙俄的侵略特权,大肆向关东州推销日茶㊂1905年日本派藁科喜作,1909年派海野孝三郎,1915年派静冈农业试验场技师来中国调查茶叶产制及销况情况㊂1917年又派清水俊二赴东北㊁张家口㊁天津等地调查,以便扩大红茶㊁砖茶销路㊂经过一番 努力”,日茶输入东北 关东州”及中国其他地区数量有所增长㊂兹见下表(数量单位:千公斤,价值单位:千日元)[28]㊂年份地区 191219161917 19211922 19261927 19311932 1934关东州数量96316144166322价值48177147140174其他地区数量423328376191价值12614616016 65从上表可知,日茶输入 关东州”数量有较大增长㊂可以推断,日本输送到中国其他地区的茶叶也以东北为多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 主权丧失,华茶贸易,自不免要受好多阻碍”㊂日本国立茶业改良场报告赤裸裸地宣称: 满洲国’独立以来,日本茶新得着进展的机会,实在是茶业界一大福音 该 国’从来无间断的饮用中国茶,立即用素无渊源的日本茶,驱逐中国茶,本是至难的事㊂但是精密考察该 国’的饮茶习性,能够供给适合满蒙人嗜好的茶叶,决不是什么难事”㊂这一段文字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其 处心积虑,固已露于言表”,对 经营不遗余力”,以求 对此广大之销场,自以一手包办为快”[29]㊂日本为达此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步骤㊂一是 累遣专家实地调查,并从事各种宣传”[30],做好舆论准备㊂1932 1935年就多次派人来中国东北调查,1935年1年内就派池谷桂作和小泉武雄视察东北茶市㊂派清水俊二调查华北及蒙古茶叶市场情况, 并大事宣传台湾茶叶如何精美,价值之低廉”[31]㊂二是 雇用中国技师,制炼东北人所嗜之茶叶”[32],以逐渐改变消费者之消费习惯㊂如东北所销安徽产大方㊁毛峰,浙江龙井,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抢夺市场, 自东北失陷后,日商复以重金引诱徽州茶工,设厂仿制大方㊁香片等茶,以投东北同胞之所好”[33]㊂日本又请福州熏花茶师和杭州龙井茶师赴日制造毛峰㊁大方,把产品发送大连,请大连㊁营口㊁哈尔滨茶商代表品评㊂又把茶运入台湾熏花再输东北㊂三是 累向 满国’提出免税要求”㊂而对华茶进入东北征收30%的入口税[34]㊂为适应日本 对于台湾茶叶关税之减低”要求,伪满所定 茶叶税连同附加,共为五成五分,如台湾茶之加税标准,价格为五十八元,中国华南茶叶则为七十七元五角”㊂日本人 对此仅有十九元五角之差额,仍认为不满足,必须再增高华南茶叶之关税率,并必须再减低台湾茶叶关税率,始足以将华南茶叶绝迹东北市场”㊂对这些要求,伪满组织当然 予以许可云”[35]㊂ 日人为谋独占东北贸易,使伪组织坚设关税障壁”,结果是 惟日茶可受最惠待遇,利于倾销”[36]㊂四是大量输入台湾茶㊁日本茶㊂抗战爆发后又把从敌占区搜刮来的茶叶大量运销东北㊂ 日商经营茶叶者,初以台湾茶叶五十万斤输至东北为样品,次年即运往一百六十万余斤”,1935年左右,东北茶叶市场 在日本把握之下,全为台湾茶叶所代替”[37]㊂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浙皖相继沦陷,三井洋行勾结汉奸,在产区大量掠夺茶叶,一部分供出口, 一部份运往东北,同时在苏州提倡制造花茶运往华北东北销售”[38]㊂五是健全营销组织㊂在大连设锦记洋行㊁大信洋行,设支店于长春㊁奉天㊁哈尔滨㊁抚顺㊁昭盛㊁锦州,营口设盛性洋行,设支店于洮南㊁安东[39]㊂受其影响,安徽茶 东北销路顿告断绝”[40],中国茶输出大减㊂兹见1934-1937年东北茶销总量及中国茶㊁日本茶㊁印度茶输入数量和比重表(单位:斤)[41]㊂类别年份 总计中国日本其他国家数量比重%数量比重%数量比重%19347798684557730071.52215610027.65652840.84 19357155067409687657.26300755542.03506360.71 19368103220416424951.39383903047.38999411.23 19379672615451799346.71405151241.89110311011.4075陈椽‘茶业通史“提供的材料说,1933年日茶销东北为127000磅,1934年升至284000磅㊂这比上表所示数量略少㊂而据国际茶叶协会的报告,1931 1939年日本茶叶输入 关东州”㊁东北地区的数量也比上表少许多㊂兹见下表(单位:千磅)㊂年份地区 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关东州418718669744804853114918423972东北 34198272392471683 中国其它地区951811173259172122100虽然这样,从1932年日茶输入关东州及东北752千磅增长到1937年1832千磅,增幅1倍多,也可概见日茶销东北发展速度之快[42]㊂至于说统计数量偏少,可能是没有包括销东北的台湾茶在内所致㊂1938 1939年,日本茶叶输入中国数量为1420万磅,1939 1940年增至1700万磅,砖茶销量亦从160万磅增至220万磅[43]㊂显然,日茶很大部分是销往东北的㊂(二)削弱产业发展洋茶进口历时虽长,但自19世纪80年代尤其是20世纪初才形成较大规模㊂此时,中国茶业内外交困,外销数量不断下降,内销市场也不畅达,茶叶经济严重衰落㊂兹见1886 1920年中国茶叶外销数量发展表(单位:担)[44]㊂年份1886188718881889189018911892数量2217200215297021674631877331166536917500341622681年份1893189418951896189718981899数量1820831186231218656801712841152215815386001630795年份1900190119021903190419051906数量1384324115799315192111677530145124913692981404128年份1907190819091910191119121913数量1610125157613614984431560800146280314817001442109年份1914191519161917191819191920数量1495798178235315426331125535404217690155305906上表可知,1920年的中国茶叶外销量只有鼎盛1886年的13.80%,减幅达86.20%㊂由此可见,洋茶进口与洋茶在国际市场与中国茶的竞争,造成了中国茶叶贸易非常不利的局面㊂出口数量大幅度下滑的结果,摧残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茶业的衰败㊂(三)危及国家安全此事尤以西藏为重㊂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又因饮食关系,西藏人民对饮茶尤其依赖,他们 嗜饮茶,以平日皆食牛肉,不饮则腹胀也”[45],四川㊁云南所产边茶大量运销西藏㊂历代统治阶段对茶叶销藏事务非常重视,实行茶叶专卖,以利丰裕国家财源,85强化政治统驭,着力巩固边防㊂英国侵略者完全明白茶叶对巩固内地与西藏紧密联系的重要作用,为了达到侵略西藏之目的,它企图以印度茶叶倾销西藏,驱逐边茶㊂为此,英国侵略者进行了周密谋划和长期精心准备,于1904年武装侵入西藏,印度茶随即侵入西藏㊂1906年,印度茶未经允许,已悄悄偷销西藏了㊂ 现在印茶力谋进藏㊂印度报纸载:三十二年(即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引者)由噶大克运至西藏,值卢比三十二万,将来可望畅销”[46]㊂清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成立了边茶股份有限公司[47]㊂虽然英国以印度茶驱逐边茶蓄谋已久,甚至 聘用我雅州制茶良工,仿制炉茶(打箭炉一带运销的茶 引者),力图推广”[48],但西藏人民嗜好边茶,印度茶销售受阻㊂英国人贝尔(C h a r l e sB e l l)所著‘西藏志“称: 中国茶叶之风行,已成事实,不仅在不丹,即全喜马拉亚,锡兰,尼泊尔,拉合尔及拉达克等地;凡有西藏人踪迹者,无不嗜好,即大吉岒之西藏居民,亦不愿饮大吉岒所产极有名之本地茶叶;偏喜历尽艰辛山路而运入之中国茶叶㊂中国茶较贵,人民又贫,但仍视为不可缺少”[49]㊂但英国侵略者仍不死心,专门派出侵略分子入藏进行调查,仿造中国边茶,通过 大减其值,少于华茶三倍”之价大量进行倾销,又通过赠送茶叶㊁无息贷放㊁迟付货价等多种手段进行利诱,拚命扩展营业,加上印度茶运输便捷,成本较轻,在与边茶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如此则 印茶渐销,内地茶渐减矣”[50]㊂中国边茶市销 竟有江河日下之势”,本来年销千万斤的边茶, 1918年降至800万斤,1933年为700万斤, 1935年又减为510万斤,1938年再锐减至400万斤[51]㊂英国在侵入西藏后, 遂不惜巨资,设法垄断西藏茶叶市场,卒使以茶易货之权,几已尽入印度茶商之手”[52]㊂英国以印度茶为后盾,在西藏大肆进行经济侵略㊂这一罪恶行径的得逞,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㊂这是洋茶进口危害国家安全的突出事例㊂参考文献:[1]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 [2]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808. [3]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808. [4]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 [5]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72 773. [6]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 [7]‘中国旧海关史料“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3册)[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343.[8](美)威廉㊃乌克斯.茶叶全书(下册) [M].上海: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54. [9]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188.[10]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 [11]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72 773. [12]佚名.印度锡兰茶务之发展与华茶之关系[J].中外经济周刊,1923(28). [13]徐方干.近五年外茶入华数量[J].中华农学会报,1933(177).[14]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72 773. [15]佚名.印度锡兰茶务之发展与华茶之关系[J].中外经济周刊,1926(173). [16]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95[17]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72 773.[18]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72 773.[19]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72 773.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9.[20]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9 110.[21]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10.[22]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23]余焕.中国茶业之衰落及其原因之探讨[J].经济评论,1936(3).[2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27 1937年,第3辑)[M].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57:137.[25]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27 1937年,第3辑)[M].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57:420.[2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27 1937年,第3辑)[M].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57:419.[27](清)杨志洵.哈尔滨茶叶状况[J].商务官报,1908(24).[28]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487-488.[29]余焕.中国茶业之衰落及其原因之探讨[J].经济评论,1936(3).[30]余焕.中国茶业之衰落及其原因之探讨[J].经济评论,1936(3).[31]佚名.华茶输入东北绝迹[J].实业部月刊,1936(5).[32]余焕.中国茶业之衰落及其原因之探讨[J].经济评论,1936(3).[3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27 1937年,第3辑)[M].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57:451.[34]余焕.中国茶业之衰落及其原因之探讨[J].经济评论,1936(3).[35]佚名.华茶输入东北绝迹[J].实业部月刊,1936(5).[36]佚名.日在东北仿制华茶[J].中行月刊,1934(3).[37]佚名.华茶输入东北绝迹[J].实业部月刊,1936(5).[38]马冀.茶销在东北[J].中国茶讯, 1951(6).[39]佚名.日在东北仿制华茶[J].中行月刊,1934(3).[40]中国经济志(第2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465.[41]马冀.茶销在东北[J].中国茶讯, 1951(6).[42]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489.[43]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489 490[44]朱美予编著.中国茶业[M].上海:中华书局,1937:159 163.[45]徐珂.清稗类钞(第17册)(农商类㊃西藏茶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46]孙煦初译.英国侵略西藏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47]陈一石.印茶侵销西藏与清王朝的对策[J].民族研究,1983(6).清末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J].思想战线,1987(2).[48]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M].南京:中正书局,1947:38.[49]杨逸农.中印茶叶藏销问题[J].中农月刊,1942(5).[50]徐珂.清稗类钞(第17册)(农商类㊃西藏茶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51]杨逸农.中印茶叶藏销问题[J].中农月刊,1942(5).[52]杨逸农.中印茶叶藏销问题[J].中农月刊,1942(5).(上接第81页) 06O n t h eT e a I m p o r t i n M o d e r nC h i n aT a oD e c h e n(A r m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P L A.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210007)A b s t r a c t:C h i n a i s t h e o r i g i n o f t e a i n t h ew o r l d a n d t h e h o m e t o w n o f t h e t e a i n d u s t r y.T e a,s i l k, a n d p o r c e l a i n a r e t h em a i n e x p o r t c o m m o d i t i e s i n a n c i e n t C h i n a.M o d e r nC h i n a i s e v e nm o r e f a m o u s f o r t e a e x p o r t s.R e l a t i v e l y s p e a k i n g,t h e i m p o r t o f f o r e i g n t e a i nm o d e r nC h i n a,a p h e n o m e n o n i n t h eC h i n e s e t e a t r a d e,h a s r a r e l y b e e n n o t i c e d.T h e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i m p o r t 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f o r e i g n t e a h a sa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c e s s.I tc a nb eb a s i c a l l y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 p e r i o do f r i s ef r o m1905t o D a o g u a n g,t h e p e r i o do f p r o s p e r i t y f r o m1906t o1918,a n d t h e p e r i o do f r e c e s s i o n f r o m1919t o 1949.T h e i m p o r t o f f o r e i g n t e a h a s h a d a g r e a t i m p a c t o n t h eC h i n e s e t e a i n d u s t r y a n d s o c i e t y.I t h a s s q u e e z e d t h e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t e am a r k e t,w e a k e n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 t e a i n d u s t r y, a n d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h a d a n e g a t i v e i m p a c t o n t h e c o u n t r y's s a f e t y.K e y w o r d s:M o d e r nC h i n a,I m p o r t e d t e a,S o u r c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E f f e c t[作者简介]陶德臣(1965 ),男,江苏南京人,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茶业经济和文化史㊁军事历史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㊂(上接第81页)I n d i a nA b o r i g i n a l o r S e m i-A b o r i g i n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A n c i e n t T i m e’s㊁N o r t hA m e r i c aZ h a n g L a n x i n g(C o l l e g e o fH i s t o r i c a l C u l t u r e a n dT o u r i s m,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C h e n g d u,S i c h u a n610068)A b s t r a c t:I n p r e-C o l u m b u s t i m e(b e f o r e1492),I n d i a n sw e r e t h eo n l y h a b i t a n t s i nN o r t h A m e r i c a,a n d t h e r ew a s n o c l a s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 I n d i a nw i l d t r i b e s.H o w e v e r,I n d i a n s h a d a l r e a d yp r a c t i c e d f a r m i n g.I n t e r m s o f I n d i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e,w e c o u l d a n a l y z e t h e i r g e o r g i c a r e-a s,c r o p s,t o o l s,t e c h n o l o g y,l a b o r,a n d l a n d t e n a n t.A l t h o u g h I n d i a n f a r m i n g b e l o n g e d t o a b o r i g i n a l o rs e m i-a b o r i g i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t h e y h a d p l a n t e d m a n y c r o p s,i n c l u d i n g c o r n, s q u a s h,b e a na n d s o o n,a n d s o m e I n d i a n s h a d t h e a b i l i t y t om a k e u s e o f i r r i g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g y o r o t h e r t e c h n i q u e s.I n aw o r d,a g r i c u l t u r e n o t o n l y g a v e s t a b l e f o o d t o I n d i a n t r i b e s,b u t a l s ob u i l t b a s e f o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 i n p o s t-C o l u m b u s t i m e.K e y w o r d s:N o r t hA m e r i c a,I n d i a n s,A b o r i g i n a l a n dS e m i-A b o r i g i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作者简介]张兰星,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历史学博士㊁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东西交流史㊁世界农史㊂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