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报告-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 精品

报告-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 精品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下面是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

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

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

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

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一、中国饮茶简史1、原始阶段先秦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

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

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

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

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

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

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

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

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

中国茶文化结题报告

中国茶文化结题报告

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 面: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 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 义和唯利是图。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 挑战的益友。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 生活的作用明显。五是促进开放,推进 国际文化交流。谢谢观赏来自5.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 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 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 《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 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 地、花纹千姿百态。
6. 现代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 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 基础。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 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 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 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 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 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 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 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 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 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 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 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 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 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 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 文人茶道。
安徽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 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 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 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 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 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 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 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开展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通过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发展、流派及茶具等方面,加深对茶文化的了解;通过实地调研和参观,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探索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和价值。

研究内容:1. 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2. 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和茶叶流派特点;3. 茶具的种类、用途和制作工艺;4. 茶道与茶艺的相关知识;5. 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和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1. 文献资料调研: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化书籍和专业论文,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方式。

2. 实地调研:参观茶园、茶厂、茶艺馆等地,进行品茶体验和茶文化交流。

3. 访谈调查:与茶农、茶艺师等实际从事茶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四、研究成果1. 编写一份完整的茶文化研究报告,包括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茶叶流派等内容。

2. 设计制作茶文化宣传材料,包括海报、宣传册等,传播茶文化知识和价值观。

3. 举办茶文化讲座或展览,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传播茶文化知识和习俗。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此次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从实践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和传播茶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茶文化,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享茶文化的智慧和精髓。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共5篇)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共5篇)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共5篇)第一篇: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茶及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中国茶文化的调查报告有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的源流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中国茶及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中国茶文化的调查报告有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的源流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

“我国有关茶的记载的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也称得上是茶的起源地。

后来有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都对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的条目。

诗人李白、陆游、袁枚、苏轼等都有记录茶的诗篇。

中国茶的用法发展药用在我国,饮茶之始,是”食饮同宗“。

我们祖先仅把茶叶当做药物,他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羹汤,供人饮用。

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荼而解毒“之说。

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

《神农本草》记载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茶味道较苦,但经常服食的话则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都有相关记载。

食用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是做菜吃。

《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晏子就将茶作为下饭的菜食用。

东晋郭璞《尔雅》注疏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做羹饮。

“上述为古代的食茶之说,流传至今还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如擂茶。

茶文化结题报告

茶文化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49962茶文化结题报告Tea culture final report茶文化结题报告饮茶与人体健康一、课题背景中国是茶的故乡,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研究还表明,茶的抗癌活性在用致癌物处理前至少两周喂饲绿茶或红茶,并持续至致癌物处理后1周可获得的效果。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我组通过调查得知人们缺乏一些饮茶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摘要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

茶能祛病,茶能抗癌,茶能护牙,茶能净化血管,慎之饮茶。

茶叶的抗癌机理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许多关于饮茶与人体健康的知识,了解人们对饮茶与人体健康的认识。

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活动,增强人们对茶的认识与此同时,此次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我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我们协调合的团队精神。

茶成为当今世界人民喜爱的饮料,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

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

茶文化调研报告(通用4篇)

茶文化调研报告(通用4篇)

茶文化调研报告(通用4篇)茶文化篇1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

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

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研究过程概述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

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

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

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研究内容l 沏茶之水“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

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

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 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

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

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第一篇:茶的起源和历史茶,作为一种世界广泛流行的饮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

本篇将着重研究茶的起源和历史。

首先,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历史。

据史书记载,茶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由中国传说中的神农氏首次发现。

据说当时神农氏正在煮水时,茶树的叶子意外掉落到了水中,结果水的味道变得香甜可口。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茶的研究和饮用逐渐成为一种习俗,从而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

随后,茶的研究和饮用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茶最早传到日本是在6世纪,由中国的僧人带到日本。

日本人将茶的研究和制作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

而在印度,茶则是在公元1841年由中国传入。

印度茶以其浓郁的口味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成为印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英国也是茶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茶在英国被广泛饮用,甚至形成了下午茶的习俗,成为英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总结一下,茶作为一种饮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

茶的研究和饮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

第二篇:不同地区的茶文化茶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饮品,不同地区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茶文化。

本文将着重研究一些知名地区的茶文化,包括中国、日本、英国和印度。

首先,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的生产和品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体现在茶道和茶艺上。

茶道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注重茶的制作和品尝过程。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修养,让人们通过品茶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茶艺则是将茶的制作与艺术结合,将茶的泡制和表演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茶艺表演。

其次,日本的茶文化也非常独特。

日本的茶道被称为“茶道之道”,它强调内外一致的美学观念,讲究和谐、自然和平静。

茶文化结题报告(精选2篇)

茶文化结题报告(精选2篇)

茶文化结题报告篇1饮茶与人体健康一、课题背景中国是茶的故乡,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研究还表明,茶的抗癌活性在用致癌物处理前至少两周喂饲绿茶或红茶,并持续至致癌物处理后1周可获得的效果。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我组通过调查得知人们缺乏一些饮茶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摘要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

茶能祛病,茶能抗癌,茶能护牙,茶能净化血管,慎之饮茶。

茶叶的抗癌机理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许多关于饮茶与人体健康的知识,了解人们对饮茶与人体健康的认识。

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活动,增强人们对茶的认识与此同时,此次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我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我们协调合的团队精神。

茶成为当今世界人民喜爱的饮料,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

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

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

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四、调查的方法及过程1、调查方法:文献资料、网络查询、问卷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

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

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

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

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五.研究结果(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1.茶的起源及发展茶,原产于中国。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3000年。

茶字最早见于周公旦《尔雅》"槚、苦茶"。

:槚和茶都是古代茶的名称。

晋代《华阳国志》上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

这就表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的时代,茶叶便作为贡品,由贵族享受了。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制茶历史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b.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c.从团饼茶到散叶茶d从蒸青到炒青e.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类2.茶的传播在公元4-5世纪,中国茶最早传到了朝鲜(古高丽国)。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晓写就的一本《中国茶摘记》里有详尽的说明。

明代万历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沙俄。

明崇祯年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从中国购买茶叶。

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到德国。

十九世纪末期,中国茶叶、茶树、茶种又先后传入了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乌干达、马来西亚等国……中国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谓遍地开放,在世界各地显示出不同的文化风采。

于是中国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变成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没有不饮茶的民族"了。

3.茶的品种由于历史的积淀,我国成为世界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饮誉海内外按采摘时间的先后,可以把茶分为春茶、夏茶、暑茶(台湾等地有暑茶)、秋茶和冬茶:根据种植的地理位置不同,茶可分为高山茶和平地茶。

目前通常见到的有两种分法,即按颜色分和按工艺分。

前者分出的茶称为基本茶类,后者分出的称为再加工茶。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中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香味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分别简介如下:①、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

按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又可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种植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茶。

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

②、红茶红茶属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红茶叶色黑褐油润,汤色红亮鲜明,这是经过发酵加工形成的特点。

最有代表性的品牌是“祁红”和“滇红”。

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可分为以下几种:祁门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

③、乌龙茶乌龙茶又名青茶,属半发酵茶类。

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播青、杀青,揉捻、干燥。

典型的乌龙茶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

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是,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的滋味。

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

乌龙茶种类因茶树品种的特异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味,产地不同,品质差异也十分显着。

可分为以下几种:武夷岩茶(如大红袍)、闽北水仙及其它、铁观音、台湾乌龙。

④、白茶种类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晾晒、干燥。

白茶的品质特点是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色白隐绿,汤色浅淡黄亮明净,滋味鲜醇。

,味甘醇。

白茶是我国特产。

代表品种有银针白毫、白牡丹。

⑤、黄茶种类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

黄茶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汤色杏黄。

黄茶制造历史悠久,有不少名茶都属此类,代表品种有“君山银叶”、“蒙顶黄芽”等。

⑥、黑茶种类黑茶是全发酵茶,叶色油黑,汤色澄黄,香味醇厚。

黑茶多被制成紧压茶,供销边区少数民族饮用。

代表品种有“普洱茶”再加工茶类①、花茶又名窨花茶、香片茶等。

因茶使用花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玫瑰花茶等。

目前市场上都以茉莉花为主窨制。

②、非茶之茶人们习惯把当茶饮用的都称为“茶”。

不一定非得有茶的成份,是“茶”概念的一种引申,故称作“非茶之茶”。

市场上非茶之茶甚多,均不属于茶叶的范畴,但它却以保健茶或药用茶的形态出现。

例如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菊花茶、丹参茶、胖大海茶……。

这些“茶”与真正的camellia Simooms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种属,可以说没有一点亲缘关系。

它们虽不是茶,但又不能称为假茶,其真正的含义是把这些植物叶或茎叶加工成千样后当茶泡饮。

因此,这些非茶制品在广义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员”。

它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保健作用的,故称为“保健茶”,也叫“药茶”,是以某些植物茎叶或花作主体,再与少量的茶叶或其它食物作调料配制而成,例如绞股兰茶;另一类是当零食消闲用的“点心茶”,例如青豆茶、锅巴茶等。

③、紧压茶种类古代就有紧压茶的生产,唐代的蒸青团饼茶,宋代的龙团凤饼,都是采摘茶树鲜叶经蒸青、磨碎、压模成型而后烘干制成的紧压茶。

现代紧压茶与古代制法不同,大都是以已制成的红茶、绿茶、黑茶的毛茶为原料,经过再加工、蒸压成型而制成,因此紧压茶属再加工茶类。

如云南沱茶、湖南砖茶等。

④、工艺茶我们之所以把工艺茶独立出来放入再加工茶的范畴,主要是基于我们近几年来对“茶叶加工艺术化”倾向的考虑,各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茶名不断涌现,让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不说早年的“牡丹绣球”、“出水芙蓉”等,就说如今的“贵妃环”、“千千结”、“金丝螺”、“金葫芦”、“凤眼”等,举不胜举。

5.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知的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

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

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深化。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

全书共三卷十章,仅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

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

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

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

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

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