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岳君治疗不寐临证特色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患者李某,女性,40岁,平时工作繁忙,经常面临压力。
近期出现失眠症状,无法入睡,入睡后易醒,睡眠质量差,白天精神不振,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和观察舌象,中医医生初步判断为肝郁气滞导致的失眠。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影响到心脾肾等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失眠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不寐的关键是疏肝理气,调节心脾肾功能。
中医医生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1. 柴胡泻肝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胃气的作用,可以缓解肝郁气滞。
2. 安神补心汤: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等药物组成,具有镇定安神、养心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心脾功能。
患者每天服用上述方剂,每日两剂,早晚空腹服用,每剂煎煮30分钟。
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失眠完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工作效率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是以调节脏腑功能为基础的。
中药方剂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的,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同时,合理的作息习惯对于治疗不寐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不寐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因导致的失眠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失眠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是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中药方剂的配伍和合理的作息习惯是治疗失眠的关键。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能够对大家理解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和原理有所帮助。
如果您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的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治疗。
周末分享:前贤医案赏析之不寐(上篇)

周末分享:前贤医案赏析之不寐(上篇)前贤医案赏析之不寐(上篇)王东海《顾松园医镜》论不寐:不寐之故,属心血不足,有热所致。
故仲淳曰∶治不寐当以养阴血,清心火为要。
然亦有因肝经血虚,气滞而不寐者,则当疏肝养血。
有因胸膈痰壅,气逆而不寐者,则当涤痰降气。
有因病后血少,或劳症阴虚而不寐者,则当滋阴养目。
此尚大略,然虚实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加减补心丹:生地、白芍、丹皮、枣仁(养血)、麦冬(同竹叶以清心)、茯神、远志、石斛(安神),加竹叶、桂圆肉调服朱砂末。
有痰加竹沥,心火甚者加犀角、黄连,虚者加人参。
此方养血、清心、安神,宗仲淳法甚效,随症加减治之。
一妇患阴虚火症,彻夜不眠者两月,饮食俱废,形体日消,皆谓不治。
仲淳诊视,许以可救。
盖此病虽属虚,幸脏腑无损,心经虽有火,不至灼肺。
况久病脉调,身不发热,岂有他虞。
多服补阴收敛之剂,自然水升火降而愈。
用生脉散加茯苓、枣仁、远志、当归、生地,大剂投之。
因虚甚气怯,佐以琥珀、辰砂、金、银器之类,约百余剂而瘳。
按:顾松园1718年著此书,正值火燥大环境下,所以用药多是清凉滋润。
八仙玉液汤就是他所创立的名方,自诩为救命仙方。
唯论中此案,服药百余剂,或是茯苓用之不当。
《石室秘录》论不寐乃心经之病:怔忡不寐等症,乃心血少也。
方用人参三钱、丹参二钱、麦冬三钱、甘草一钱、茯神三钱、生枣仁五钱、熟枣仁五钱、菖蒲一钱、当归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服。
(〔批〕安寐丹。
妙!)此方之妙,妙在生、熟枣仁各五钱,而以诸补心之药为佐使。
盖枣仁乃安心上不寐之圣药,生用使其日间不卧,熟用使其夜间不醒也。
日夜既安,则怔忡自定。
又何必用虎睛、琥珀、丹砂之多事哉。
按:实则心肝二经同治。
《王旭高临证医案》:苏某肝阴久亏,风阳上扰不熄,头顶目珠皆痛,痛则心嘈难过,漾漾如呕,多烦少寐,大便燥结。
高年当春分节阳升勃勃之际,自宜育阴熄风,镇逆宁神。
药用:生地、茯神、阿胶、沙参、鲜首乌、麻仁、沙苑子、枣仁、甘菊、石决明、炙甘草、麦冬、金器(先煎)。
周岳君治疗不寐临证特色

内蒙古中医药
病案 2徐 某 , : 女性 ,l 。 0 0 6月 8日初诊 。 者 1 余 宣肺 , 6 岁 21 年 患 O 化痰 止 咳治 疗 。 治则 : 清热 宣肺 , 化痰 止 咳。 处方 : 桑叶 1g 5、 年前 因感 冒后 出现 咳嗽 , 黄 痰 , 见 咯 血 , 咯 偶 曾多 次 住 院治疗 , 于 杏仁 1g北沙 参 1g麦冬 1g百 合 1g丹参 1g麻黄 6、 2、 5、 5、 2、 5、 g生石 当地 医院诊 为 “ 支气 管 扩张 ” 多次 予抗 炎 止 咳化 痰 治疗 , 情好 膏 2 g陈皮 1g半 夏 1g胆 星 1g板 蓝 根 2 g7剂 水煎 服 , , 病 0、 5、 2、 2、 0, 日 转 。以后 每 因感 冒便易 出现 发热 、 咳嗽 、 咯痰 症状 。患者 1 前感 周 剂 早晚分 服 。后追 访得 知 , 患者病 情平 稳 。
关键 词 : 岳君 ; 周 不寐 ; 师 ; 导 经验 中图 分 — 9 9 2 1 ) 4 0 4 — 2 1 6 07 (020 - 14 0 0
T HE CL I CAL CHARA CTE s CS oF Z RI TI H0UYUE UN I J N TRE T G NS I oMM ^
医.0 0 9 2 )5 6 2 1 , ( 8 :-
『] 坚 , 慧. 2 许 庆 支气 管 扩 张 的病 机 与 辨 治探 讨 f. 东 中 医杂 志 , J山 1
2 0, 0 : 2 0 62 ) 2 5 2
周 岳君 治疗不 寐 临证 特 色
田有 坤 周岳君
摘 要: 总结 了导师周 岳君教 授 治疗 不寐 症的 学术精 华及 临证 经验 。 导师认 为 不寐其 病机 以郁 为主 , 虚 实夹杂 , 病位 首在心 , 次 且 其 其 肝胆 , 脾 肾。治疗 宜疏肝 解郁 , 虚 泻 实, 本 兼顾 , 病 情与 兼证 之 不 同, 以相 应 药物调 之 。强调 疾病 调摄 。 涉及 补 标 并视 辅
从经典著作探求不寐辨治

从经典著作探求不寐辨治
周三林;罗恒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08(0)10X
【摘要】不寐是常见疾病,传统的辨治方法一般都遵明代医家张景岳,以虚实辨证为纲,虚者如心脾亏虚用归脾汤,心胆气虚用安神定志丸,肝血不足用酸枣仁汤,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心肾不交用交泰丸;实者如痰热内扰用温胆汤,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瘀血内阻用血府逐瘀汤等。
笔者欲从研读古代经典著作的角度来探讨不寐的辨治,以期抛砖引玉。
【总页数】1页(P64-64)
【关键词】医学经典;不寐;辨治
【作者】周三林;罗恒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叶天士辨治"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经验 [J], 沈银洪;姜桂美
2.叶天士辨治“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经验 [J], 沈银洪;姜桂美
3.从"阳不入阴"论不寐及其针灸辨治 [J], 梁洁仪;邴守兰;吴焕淦
4.叶天士辨治不寐探析 [J], 李振汉;邓楠;徐甜;连雅君;王雪茜;程发峰
5.周大勇分证辨治不寐验案3则 [J], 戴晓晓;周大勇(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寐中医疗法浅谈

不寐中医疗法浅谈不寐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睡时多梦,或彻夜不寐的一种病症,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心烦懊恼等症,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历代医家中也常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不寐发病的病情不一但引起不寐的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思虑劳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久病体虚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明代张景岳将不寐概括为有邪与无邪两类。
认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阳不入阴, 营卫失和是不寐病证的总病机,病位主要在心, 肝、胆、脾、胃、肾, 病性有虚有实, 大多虚症多由于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的调制,易补益气血,壮水制火,实证多因食滞痰浊,责在胃腑,应消导和中,清痰降火,实证病久则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也可转为虚证。
因此不寐的治疗原则,应当重在内脏的调制,兼以祛邪,如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凝神、和胃化痰等。
通过临床经验总结我认为不寐的常见证型主要分为以下七种。
(1)心脾两虚证,此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梦多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本证以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为病机。
心主血,脾为生化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见多梦易醒,健忘心悸。
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故见肢倦神疲,饮食无味。
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本证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饮食乏味为辨证要点。
治法以补养心脾养血安神为主。
方用归脾汤加减方。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炙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大枣,木香,生姜。
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血以益心神,适用于思虑太过或者久病气血虚弱的不寐症状。
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大枣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养心脾之血。
茯神、炙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
白术、木香、生姜健脾和胃而理气,使其补而不滞,产后虚烦不寐,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者,多数气血不足也可用本方治疗?(2)阴亏火旺证。
周岳君教授治疗不寐证经验探析

周岳君教授治疗不寐证经验探析
宋强;周岳君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周岳君教授认为不寐证病因病机复杂,总以外感和内伤两端分之,并以内伤情志为患多见,气、血、痰、瘀等致病因素皆可为患,常累及多个脏腑,病情常常兼夹复杂。
治疗时应明确病由,强调辨证论治,机圆法活,并注重心理饮食调摄,经过缓缓调治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宋强;周岳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周岳君治疗不寐临证特色 [J], 田有坤;周岳君
2.苏云放教授治疗不寐证经验总结 [J], 曹继晶;苏云放;魏居瑞
3.周发祥教授运用经方治疗不寐探析 [J], 胡英;周发祥
4.胡珂教授运用升脾降胃法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探析 [J], 曾丽莉;孙骏;胡珂;洪婷
5.周绍华教授治疗不寐证经验 [J], 云志有;康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岳全书》不寐

《景岳全书》不寐经义《邪客篇》帝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调,其卧立至。
《大惑论》帝曰∶病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矣。
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帝曰∶善。
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口问篇》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
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伤寒论》不寐症证治浅谈

《伤寒论》不寐症证治浅谈古今医家对不寐症的病因病机虽有诸多见解,但均认为“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是基本病机。
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寤;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寐。
如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产生不寐,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失眠。
近年来,伴随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压力加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寐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它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问题。
张仲景《伤寒论》对不寐一类的病证的阐述,既有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也有因其他病痛所苦而致者,在临床上对于不寐症的治疗别具一格,浅谈学习体会如下。
1 《伤寒论》关于不寐症病因病机的认识1.1 阴阳失调《灵枢·邪客》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内经》中对不寐症的病因病机探讨认为与阴阳理论有关。
张仲景对于不寐症的认识不仅源自《内经》的阴阳平衡理论,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六经体系特征。
柯雪帆认为,阴阳胜复是《伤寒论》的理论基础。
陈治垣认为,《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作为辨证纲领,就是本于阴阳离合的理论。
但是这一阴阳的消长变化是与脏腑、经络密切关联的,故《伤寒论》对不寐症的认识与《内经》偏重于营卫阴阳较宽泛的理论论述相比,则更具深刻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所论的气血阴阳是与伤寒六经病证相联系的病理状态的指称,因而具有更为实在的临床指导意义。
阴阳是六经辨证的基础,但同时也被六经赋予了不同消长变化特点。
张仲景认为,不寐症是阴阳失调所致,但又有明显的六经辨治理论的特点,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皆可引起不寐。
因此,从阴阳六经辨证对不寐症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治疗思路。
1.2 脏腑功能失调目前,对不寐症的病机认识有阴阳学说、营卫学说、神主学说、脑髓学说、魂魄学说等,其中神主、脑髓、魂魄等学说都认为,睡眠和脏腑功能特别是心脑有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病案2:徐某,女性,61岁。
2010年6月8日初诊。
患者10余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咯黄痰,偶见咯血,曾多次住院治疗,于当地医院诊为“支气管扩张”,多次予抗炎止咳化痰治疗,病情好转。
以后每因感冒便易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症状。
患者1周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咯痰加重,痰量增多,色黄,易出;自汗,盗汗,恶风,怕冷,无发热,痰中偶夹有血丝。
患者神清,精神可,咳嗽声重,喉中有轻微痰鸣音,口干,纳差,眠差,二便调。
脉滑数,舌淡红,舌薄白。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
中医诊断:肺痈(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
患者平素体虚,慢性病程,遇感而发,痰多色黄,在西医上为支气管扩张感染期,在中医上为风热痰毒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
治以清热化痰,解毒清痈。
处方:生黄芪20g 、太子参15g 、陈皮15g 、半夏10g 、胆星10g 、苇茎60g 、苡仁12g 、桃仁12g 、冬瓜仁15g 、前胡15g 、紫苑15g 、大小蓟各1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2010年6月15日二诊:患者咳嗽减轻,痰量减少,痰中无血丝,自汗症状明显减轻,夜间仍有盗汗,舌红,苔薄白,少津,脉数。
患者系风热痰毒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经治疗后蕴毒减轻,仍有肺气不宣、痰热壅肺时,继续予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治疗。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处方:桑叶15g 、杏仁12g 、北沙参15g 、麦冬15g 、百合12g 、丹参15g 、麻黄6g 、生石膏20g 、陈皮15g 、半夏12g 、胆星12g 、板蓝根2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后追访得知,患者病情平稳。
按语:许老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多吐脓性痰,若痰液不能及时清除,感染往往也将难以控制。
中医治病应正确的辩证施治,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是促进痰液排出的有效方法。
患者初诊时以千金苇茎汤为主方加减变化。
千金苇茎汤清热排脓,加二陈、胆星化痰止咳,生黄芪、太子参益气固表,前胡、紫菀化痰止咳,全方共奏清热化痰,解毒清痈之效,患者痰中偶有血丝,加大小蓟凉血止血。
患者二诊时以桑杏汤宣肺止咳为主方,加麦冬、百合清热养阴,麻黄、石膏清热宣肺,二陈、胆星化痰止咳。
参考文献[1]张文江,樊长征,等.许建中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经验[J].四川中医.2010,9(28):5-6[2]许坚,庆慧.支气管扩张的病机与辨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22*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2011年12月16日收稿摘要:总结了导师周岳君教授治疗不寐症的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
导师认为不寐其病机以郁为主,且虚实夹杂,其病位首在心,其次肝胆,涉及脾肾。
治疗宜疏肝解郁,补虚泻实,标本兼顾,并视病情与兼证之不同,辅以相应药物调之。
强调疾病调摄。
关键词:周岳君;不寐;导师;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144-02周岳君治疗不寐临证特色田有坤*周岳君*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HOUYUEJUN IN TREATING INSOMNIATianyoukun ,Hangzhou(310053),zhejiang university of T.C.M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ses the academic essenc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about the treatment with insomnia of professor zhouyuejun.,He consider that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 is staganation,intermingled deficiency and excess,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 is heart,then liver and gall bladder,refer to spleen and kedney.its treatment focuses on smoothing the liver and relieving mental depression ,the root and branch aspects,enrich the insuffiency and remove the exess,with the disease conditions and symptoms,folowwed by all kinds of Chinese tradi -tion medicine .Finally ,the disease must be regulated.Key words :zhouyuejun;insomnia;tutor;experimence 周岳君,教授,浙江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治学严谨,临证胆大心细,处方知常达变,灵活处置,从医二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以治疗不寐症见长,其对不寐症的治疗有其独到见解,自成特色,临床疗效佳,其辨证之精确,立方遣药之巧妙,足资吾辈等后人师法。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就导师周岳君教授治疗不寐症的临证经验探述如下。
1阐病机,源于经典不寐在《内经》中称之为“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是邪气客于脏腑,阳气旺盛,不入于阴。
《灵枢·寒热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其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
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在“治虚烦不眠及汗出不止方”中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
导师研习经典,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并认为不寐的病机为阴气虚弱,阴不敛阳,阳不入阴,阴阳不交;或中焦有邪,邪扰于胃,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化源无力,血液亏虚,无血养心,心神失养;或情志抑郁,忧思惊恐,心胆虚怯,胆郁痰扰等。
2论病位,心肝并重不寐就其临床表现来看,其主症表现为失眠,心烦心悸,夜寐不安,难以入睡,睡中易醒,早醒为主。
现代医学多将其归为失眠、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的范畴,研究发现,现今之不寐多是由心肾不交、脾胃失和、心肝阴虚、情志失调等所导致,但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精神活动紧张等因素,故以情志失调尤为多见,如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过度惊吓等诱发。
导师认为不寐病位在心肝脾肾,重在心肝。
心者,神明之主,主血为神之舍,心中之血,是为火中真阴,火随心阴下降以交肾水;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调情志,体阴而用阳,藏血而为魂之舍,易动而难静,人卧则血归于肝,魂也归于肝,潜藏涵养于肝中,认为不寐与心肝关系密切。
结合多年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导师认为不寐症的引起,以情志失调尤为多见,在治疗过程中当安心神与调情志并举,以从心、从肝论治并重为主。
3重后天,调补脾胃不寐病症,其病程长短不一,但以病程长尤为多见,有的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足为奇。
病人在长期的失眠中,经过多方治疗不得见效,最后求助于中医中药治疗。
《伤寒论》载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
不寐以情志诱发为多见,病人情志不遂,抑郁不得疏,导致肝郁乘脾,使已虚之脾胃更虚(其虚可见气虚或阳虚,或两者共见之)。
《千金方》中载有“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提出脾实热与脾虚冷所致不寐之说。
导师据五行相生理论,认为脾为心之子,主水谷运化,若脾功能失调,以致子病累及母,影响心神,造成心神不宁而出现失眠。
《素问·逆调论篇》中载:“胃不和则卧1442012年2月关键词:治疗;黄褐斑;经验中图分类号:R758.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145-02浅谈李莉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凌沛*李莉**陆柳如***广西中医学院2009级研究生(530000)**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530011)2011年12月21日收稿李莉教授是全国首届妇科唯一的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事妇产科工作近30年,对中西医妇产科均有研究,能集名老中医经验与西医之长,擅长治疗妇科不孕不育、子宫肌瘤、月经不调和妇科内分泌等疾病,尤其对中药治疗黄褐斑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显著的疗效。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导师临床经验,整理以飨读者。
1病因病机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出现或浅或深的褐色斑为特征的色素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好发于女性、中青年。
皮损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面颧部、颊部,呈蝴蝶形,或累及前额、鼻、口周和颏部,呈不规则形。
夏季紫外线照晒后颜色加深,冬季减轻。
现代医学研究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改变(尤其女性妊娠或产后)、某些药物、慢性疾病及外界刺激有关。
中医称该病为“肝斑”、“黧黑斑”、“面尘”。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
”忧思伤气,气机失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热,灼伤津液,血行不畅,致使颜面气血郁滞,从而为瘀,瘀在面部而成本病。
可见本病可源于肝。
《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升清降浊。
脾虚降浊功能减弱,致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聚于内,则生痰饮,痰饮无论有形无形,均可致气滞血瘀,而生面部色斑;脾虚运化水谷失司,机体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荣于面部,亦可至本病,可见本病可源于脾。
《内科通论·医碥·卷之三·杂症·面》曰:“面上黧黑斑,水虚也,……”中医学中肾主水,主黑色,主藏精。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房事过度,人到中老年,致肾精亏虚,肾阳不足,颜面得不到精血滋润;或阴水亏虚不能制火,致使虚火上炎,火燥结成斑黑,从而肾脏本色外显。
可见本病的发生于肾脏关系密切。
《圣济总录·卷第八十九·虚劳腰痛》曰:“女子子脏久冷。
头鬓疏薄,面生皯黯”。
可见胞宫寒冷及月经失调,血行不畅,是造成面部色斑不可忽视的主要病因病机。
综合前人对黄褐斑的认识,导师认为本病总与肝、脾、肾、女子胞四脏相关,证多虚实夹杂,但临床表现多以肝郁血瘀常见。
肝气郁结,气机失和,肝经疏泄功能失常,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痰湿内停,从而使得气血不能濡养肌肤,颜面变生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