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毛邓三主要著作
毛邓三个代表复习资料

1.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是刘少奇2.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观点的是周恩来3.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提出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事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的是邓小平4.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是邓小平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第一个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6.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是江泽民7.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领导人是毛泽东8.首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的是邓小平9.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是邓小平10.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陈云1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是列宁12.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领导人是邓小平13.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领导人是胡锦涛14.首先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是胡锦涛1.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的会议是遵义会议2.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会议党的七大3.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会议是十二大4.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理论,全面详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会议是党的十三大5.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党的十六大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文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7.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的会议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8.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10.邓州市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毛邓三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任务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区别:社会主义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但是,要有分配的过程.事实上,在现阶段,还存在发展私有经济的内容.这与实现最终目标并不相背.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才有发展到共产主义之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质,是实现全民的真正的平等.在现阶段,人与人是基本平等的,但还是有差别的.共产主义学说认为,没有财产的公有,就没有人与人的实质上的平等.也就是说,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人是不平等的.因为是金钱社会.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须分配前者是初级形态后者是最终形态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章总纲载明:“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
我们将来的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
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
”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一方面是指关于为什么要实现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以及为实现这种思想而进行的实践,即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决不是头脑里的主观臆造,而是建立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他们还指出了共产主义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毛邓三重点内容美化正式打印版

毛邓三重点内容-.-美化正式打印版————————————————————————————————作者:————————————————————————————————日期:1. 中共七大所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谁的思想? P2毛泽东2. 毛泽东所讲的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指什么?毛泽东把“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
3.谁的思想反应了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邓小平理论4.在哪本著作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解释?1941年5月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出科学解释的著作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5.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近代中国革命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客体是人民大众,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7.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土地问题。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8.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怎样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9.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便作了明确的概括并多次强调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考研政治:马哲毛邓三——完整背诵版

考研政治:马哲毛邓三——完整背诵版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与确定毛泽东思想最早是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
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做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从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即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僻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即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
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五四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此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在中国传播)③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新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阶级基础。
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
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1、大体上分为六个阶段: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时期。
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依靠谁、统一谁、打击谁的问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讲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为标志。
★1927—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
毛泽东思想是在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邓三五篇

毛邓三五篇第一篇:毛邓三毛邓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摘要: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今,2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这个理论从产生到不断成熟,是一个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的过程,是一个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找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
邓小平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
总体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阶段,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三是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以历史为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称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恩格斯有句名言:“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
”①毛泽东也要求:经济学“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②。
“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
毛邓

毛邓三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萌芽时期:时期-大革命后期(1924-27)代表作:《湖南弄明运动考察报告》2)成熟时期:时期-土地革命(27-37)后期与抗战时期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运动》、《新民主主义论》3)发展时期: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国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
3)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握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综上所述,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互相联结,互相补充。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践是-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实质。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提出:是邓小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提出来的。
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一)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14章知识点 毛邓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成果1.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P22.1945年中共七大,刘少奇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P2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P114.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
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P11-125.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P166.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167.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8.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阐述了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9.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P1710.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邓三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的改革和建设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互相融合。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个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两次标志性宣言: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92年年初发表的南方谈话。
为什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中国无产阶级本身具有哪些优点:(1)无产阶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2)分布集中。
(3)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党的建设的三大优良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2、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二、《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1、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基本形成了包含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
2、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买办资产阶级发生分裂和比那化的可能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四、《人发刊词》1939年1、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五、《中国革命和中国》1939年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六、《论持久战》1、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6、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七、《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八、《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归纳纲领。
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5、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九、《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对“实事求是”作了新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十一、《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十二、《论联合政府》1945年中共七大1、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在中国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制,进行人民战争。
4、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判。
十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主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十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十五、《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1、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4、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
5、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十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①中国是一个正好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
②敌人的强大。
③人民军队的弱小。
④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⑤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⑥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十七、《战争和战略问题》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十八、《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式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从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十九、《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指出:“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二十、《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二十一、《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年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十二、《在中国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8年1、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做了准备。
2、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糖衣炮弹”,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十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1955年在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二十四、《论十大关系》1956年1、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3、阐述了重工业、农业的关系。
4、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5、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二十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1、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辨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6、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7、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二十六、《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主持1、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对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并把它们提高到“灵魂”、“精髓”的高度,凸现了它们的本质意义。
3、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4、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的历史地位及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晚年的错误。
(转自:考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