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复习课件[1]
合集下载
《伤仲永》重点字词复习ppt教学课件

其文理皆…: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同县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宾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
《伤仲永》重点字词复习 王安石
• 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 扳:同“攀”,牵,引
• 环謁 :四处拜访
•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 称(cheng):相当
• 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 众人:常人 矣:语气词
•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 通悟:通达聪慧
• 受之天: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 能的人
•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
• 得为众人而已耶: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2
3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1年初审通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资源
《伤仲永》重点字词复习
王安石
2
1
《伤仲永》重点字词复习 王安石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不曾 书写工具
父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借旁近与之:邻居
并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父母、收族:和同族的人搞好关系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 马上完成
复习课件《伤仲永》1.ppt

14.“得为众人而已耶?"
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பைடு நூலகம்了。
最新.
pān
chèn yé
最新.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 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 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 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用自己的话复 述课文内容。)
最新.
二、重点研读一、二段
(一)疏通文意:
(二)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例: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 以……为奇。) 特殊句式:省略句:古文语言简洁,常常 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 不使学:不使(之)学:不让他学习
最新.
学一学,练一练
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相当 11.“从先人还家” 从: 跟从 12.“还自扬州”: 从扬州回家
最新.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2) (以叙事为主)
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
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 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
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 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
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最新.
三、体验反思 请同学们以“由方仲 永所想到的”为题,谈 谈自己的感受。
最新.
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பைடு நூலகம்了。
最新.
pān
chèn yé
最新.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 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 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 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用自己的话复 述课文内容。)
最新.
二、重点研读一、二段
(一)疏通文意:
(二)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例: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 以……为奇。) 特殊句式:省略句:古文语言简洁,常常 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 不使学:不使(之)学:不让他学习
最新.
学一学,练一练
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相当 11.“从先人还家” 从: 跟从 12.“还自扬州”: 从扬州回家
最新.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2) (以叙事为主)
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
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 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
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 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
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最新.
三、体验反思 请同学们以“由方仲 永所想到的”为题,谈 谈自己的感受。
最新.
《伤仲永》优秀课件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 捷,天资非凡。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邑人,不使学”一句。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理解几个用法特殊 的词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曾认经识笔书写、工墨具、代纸词、,砚指,代(书有具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形容附代词近词的。,意这他动里,名用指指词法邻代用动,居方作词仲动,永词写,上写,,题书上写 父亲对此感到对惊异……,感从到附诧近异(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 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 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 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又是对
“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 必要铺垫
写乡人,邑人和父亲的表 现的作用是什么?
• 从侧面写出了方仲永天资非 凡,才思敏捷的神童形象。
• 埋下方仲永才能衰退的隐患
“不使学”的作用有哪些?
3教.这育一。段有什么作用?
为且者受
众为不之 人众至天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
而 人 也 也 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
已;。, 耶今彼贤
要性,使人们正确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
?
夫 其 于 关系。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 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 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伤仲永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 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 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邑人,不使学”一句。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理解几个用法特殊 的词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曾认经识笔书写、工墨具、代纸词、,砚指,代(书有具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形容附代词近词的。,意这他动里,名用指指词法邻代用动,居方作词仲动,永词写,上写,,题书上写 父亲对此感到对惊异……,感从到附诧近异(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 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 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 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又是对
“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 必要铺垫
写乡人,邑人和父亲的表 现的作用是什么?
• 从侧面写出了方仲永天资非 凡,才思敏捷的神童形象。
• 埋下方仲永才能衰退的隐患
“不使学”的作用有哪些?
3教.这育一。段有什么作用?
为且者受
众为不之 人众至天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
而 人 也 也 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
已;。, 耶今彼贤
要性,使人们正确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
?
夫 其 于 关系。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 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 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伤仲永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 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 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伤仲永复习PPT教学课件

伤仲永复习
2020/12/09
1
一、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lì)耕。金溪平民方 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 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wéi)其名。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 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 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让(他)作
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yān),曰
:“泯(mǐn)然众人矣(yǐ)。”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
2020/12/09
7
•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
•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 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 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 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 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020/12/09
2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
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
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6
2020/12/09
1
一、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lì)耕。金溪平民方 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 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wéi)其名。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 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 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让(他)作
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yān),曰
:“泯(mǐn)然众人矣(yǐ)。”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
2020/12/09
7
•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
•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 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 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 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 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020/12/09
2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
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
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6
伤仲永(复习课件)

翻译下列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 得到的。
• 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 最终却“泯然众人”。 2、“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 之辈。 3、“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 味。
解释红色字的意思
• • • • • • •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邑人奇之:
解释红色字的意思
• • • • • • • 1、于舅家见之: 2、不能称前时闻: 3、不能称前时闻: 4、还自扬州: 5、复到舅家问焉: 6、泯然众人也: 7、仲永之通悟:
自由提问环节
• 游戏规则: • 1、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问题,随机向其余5 个组中的任何一个组提问。 • 2、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但相应分值计 入出题小组。 • 3、答题人员在答题时,任何同学不得提示, 否则扣相应分数。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用原文回答。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 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人,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通够成为普通人就 为止了吗?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优秀课件 (1)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 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 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 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 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 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 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 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他)学习。
“世隶耕”三字是 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 垫,既衬托了方仲永 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 背景。
2、文中“忽啼求 之”、“即书诗四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 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 了仲永才思敏捷,天 资非凡。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 众人”,原因是什么?
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 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 泯然众人矣 今义:稍微。
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 “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②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 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省略宾语 “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伤仲永复习课件(ajian)

文言文阅读复习
伤仲永
王安石
Page 1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方向; 2. 把握复习要点。
Page 2
中考原题再现
Page 3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14~18题 。(共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组合作学习
1、组内串译课文 2、交流“重点问题理解”部分内容,
做好展示准备。
Page 22
重点问题理解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 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这一主题 是如何体现的?
2、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 合文中原句回答。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 因是什么?
4、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联系实际谈 一谈。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 “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答: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 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通过从仲永的天资过人到平庸无能 的对比体现出主题。
伤仲永
王安石
Page 1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方向; 2. 把握复习要点。
Page 2
中考原题再现
Page 3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14~18题 。(共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组合作学习
1、组内串译课文 2、交流“重点问题理解”部分内容,
做好展示准备。
Page 22
重点问题理解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 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这一主题 是如何体现的?
2、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 合文中原句回答。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 因是什么?
4、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联系实际谈 一谈。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 “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答: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 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通过从仲永的天资过人到平庸无能 的对比体现出主题。
《伤仲永》复习课课件

2014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时时而间进(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
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 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 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 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三、古今异义词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 今义:判断动词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3、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4、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 5、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四、一词多义 1、自 并自为其名 自己
年
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尚
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 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
课文主旨:
课文按照__时__间___顺序,记叙了方仲永 才能发展变化的_三____个阶段(幼年天资聪 颖,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沦为庸人)。说明 _天__资___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_后__天__教__育____ ,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以及学习 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泯然众人矣 2、贤于材人远矣 3、卒之为众人 4、且为众人 5、固众人 6、得为众人而已耶
消失。指原有的特点 完全消失了。 于:比……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已:停止。
用法特殊的词语归纳:
1、“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他未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3、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翻译下列的句子(B组):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 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学习情况检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A组)
1、父异焉 2、即书诗四句 3、或以钱币乞之 4、不能称前时之闻 5、从先人还家 6、贤于材人远矣 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或:有的人。 称:相当。 从:跟从。 材人:有才能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字词(B组)
文章内容综述: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才能发展 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 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 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 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对比鲜明,表达了作 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了作 者的见解,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中考链接:
阅读《伤仲永》,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6分) ①世隶耕( 属于 ) ②未尝识书具( 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 ③即书诗四句( 写 ) ④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 求取 ) ⑤贤于材人远矣( 胜过、超过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第三段议论写出了作者的观点。请简要说说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
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 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呢?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 的教育和学习。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正确的 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会 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 学习,同样也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 资差一些的人,如果勤奋学习,也同样可以成 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 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苹果的香甜来自于汗水的芬芳!
我们坚信:拼搏铸就辉煌!
伤仲永
——王安石
《伤仲永》复习要点:
2、识记重点字词的解释;
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3、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
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做官后,曾向 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 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被封为荆 国公,谥号“文”。著有《王文公文集》、 《临川先生文集》。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3分) A.忽啼求之 ( 代指书具。 ) B.借旁近与之 ( 代指方仲永。 ) C.或以钱币乞之 ( 代指仲永的诗。 ) 3、下列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B )(3分) A.自为其名 死即举大名耳 B.未尝识书具 尝与人佣耕 C.指物作诗立就 此人可就见 D.不能称前时之闻 先帝称之曰能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 名声相称。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 后天的教育。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
文题理解: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本文 用“伤”字点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题目中以一个“伤”字表达了作者对 仲永这样的人才最终“泯然众人矣” 的哀伤、惋惜之情。
课文再现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 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2分)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 法怎样?仲永最终的结局如何? (1)父利其然也。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6、联系全文,结合课文第三段,谈谈你的读后感。 (2分)
苹果的香甜来自于汗水的芬芳!
我们坚信:拼搏铸就辉煌!
课外文言文阅读: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 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 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 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 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2)或中夜不寝时
读完《伤仲永》,我真正明白:天才在于日 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即使天资 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定干不成大事业。一 个人,即使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 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 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立凌云之志,扯勤奋之帆,在学海之中披波斩浪, 勇往直前。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 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如果 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那么也会成为一事无 成的凡夫俗子。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 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 提醒自己要勤奋刻苦。即便小有成就,也不应 该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要更加严格的要求 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上一 层楼”。
问题探讨:
1、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 “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 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天资 非凡。也暗示了下文其父“不使学”的 原因。
2、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的 人,其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其父贪其利,没有让他进行后天的学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2)用力多者收功远。
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 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 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翻译下列的句子(A组):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消失。指原有的特点 完全消失了。 于:比……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已:停止。
用法特殊的词语归纳:
1、“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他未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3、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翻译下列的句子(B组):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 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学习情况检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A组)
1、父异焉 2、即书诗四句 3、或以钱币乞之 4、不能称前时之闻 5、从先人还家 6、贤于材人远矣 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或:有的人。 称:相当。 从:跟从。 材人:有才能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字词(B组)
文章内容综述: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才能发展 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 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 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 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对比鲜明,表达了作 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了作 者的见解,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中考链接:
阅读《伤仲永》,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6分) ①世隶耕( 属于 ) ②未尝识书具( 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 ③即书诗四句( 写 ) ④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 求取 ) ⑤贤于材人远矣( 胜过、超过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第三段议论写出了作者的观点。请简要说说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
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 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呢?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 的教育和学习。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正确的 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会 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 学习,同样也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 资差一些的人,如果勤奋学习,也同样可以成 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 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苹果的香甜来自于汗水的芬芳!
我们坚信:拼搏铸就辉煌!
伤仲永
——王安石
《伤仲永》复习要点:
2、识记重点字词的解释;
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3、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
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做官后,曾向 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 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被封为荆 国公,谥号“文”。著有《王文公文集》、 《临川先生文集》。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3分) A.忽啼求之 ( 代指书具。 ) B.借旁近与之 ( 代指方仲永。 ) C.或以钱币乞之 ( 代指仲永的诗。 ) 3、下列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B )(3分) A.自为其名 死即举大名耳 B.未尝识书具 尝与人佣耕 C.指物作诗立就 此人可就见 D.不能称前时之闻 先帝称之曰能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 名声相称。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 后天的教育。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
文题理解: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本文 用“伤”字点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题目中以一个“伤”字表达了作者对 仲永这样的人才最终“泯然众人矣” 的哀伤、惋惜之情。
课文再现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 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2分)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 法怎样?仲永最终的结局如何? (1)父利其然也。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6、联系全文,结合课文第三段,谈谈你的读后感。 (2分)
苹果的香甜来自于汗水的芬芳!
我们坚信:拼搏铸就辉煌!
课外文言文阅读: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 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 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 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 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2)或中夜不寝时
读完《伤仲永》,我真正明白:天才在于日 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即使天资 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定干不成大事业。一 个人,即使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 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 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立凌云之志,扯勤奋之帆,在学海之中披波斩浪, 勇往直前。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 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如果 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那么也会成为一事无 成的凡夫俗子。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 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 提醒自己要勤奋刻苦。即便小有成就,也不应 该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要更加严格的要求 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上一 层楼”。
问题探讨:
1、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 “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 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天资 非凡。也暗示了下文其父“不使学”的 原因。
2、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的 人,其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其父贪其利,没有让他进行后天的学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2)用力多者收功远。
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 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 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翻译下列的句子(A组):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