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全部)

语文——所有修辞手法(常用12种,共142种)【上外资料】1.比喻必须有本体和喻体(同类事物不可比喻!!!)明喻:她的脸蛋像苹果。
(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暗喻:她的脸蛋是苹果。
(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博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借喻: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方法归纳: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2.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动作。
蜻蜓在林间跳舞。
3.设问在前文问问题,后文自己回答。
4.排比两句以上相近的分句合成的句子。
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5.对偶(【俗】对联)两个字数相同的分句,且字词性相同。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6.反问自问自答。
(有难道……吗、怎么……呢等疑问词。
)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赞扬的精神吗?7.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同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8.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修辞方法表达效果题型的答题技巧

10.引用
引用的类型
作用
名人名言,名言警句 古诗词
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信 服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让文章赋有文化底蕴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丰富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关人士的生平事迹 让文章富有真实感,引 发读者的兴趣
11.顶真
▪ 1.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 2.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 3.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 4.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1分),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1分)。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2、拟人
答题思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 (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课内例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 答题模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 —— ,给 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9.反复
▪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 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 答题模式: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 现了 ______(
▪ 句子描绘的内容), 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 子表达的情感)
修辞方法表达效果题型的答题技巧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对偶、 反复,反问,设问,排比, 引用、夸张、顶真、双关。
修辞手法的作 1、比喻、拟人:有生动形象的作用。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作用。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 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 3、设问:有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的作用。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 发思考(设置悬念)。
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试题练习

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试题练习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岳飞的《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葬身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2种初中常用修辞手法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12种1.比喻: 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远处传来少女银铃般的声音。
生动形象的表现的少女的声音2.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将风写活了,使风与文章变得栩栩如生3.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更加形象的表现了心灵给作者的感觉5.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特点:自问自答.6.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类养活栽种的吗?更加强调掉了文章的中心意义 .7.引用: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8.对偶: 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9.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章读起来更铿锵有力,易记10.借代: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使文章更有想象空间11.对比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12种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12种修辞手法详解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我们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
一、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像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二、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2)公园里的花五颜六色,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粉的。
(3)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

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一、修辞种类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句一般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X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构成。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生动、具体、形象。
(1)明喻:形式为“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伴有“像……”、"像……一样”、“好像……”、"宛如……”、"仿佛……”、"犹如……”等比喻词连接。
例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形式为“甲是乙”。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伴有“是……”、“变成……”、”成了……”、"成为……”等比喻词连接。
例句: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3)借喻:形式为“乙代甲”。
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例句: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比拟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
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能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牛,很好地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语言来写物。
例句: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孩子们的脸。
(2)拟物:就是把人当物来写,使其具有物的情态与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句: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飞翔。
3、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能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形象渲染,烘托气氛,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1)扩大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高、多等)处说。
例句: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缩小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弱等)处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4.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对仗)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自问自答。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反诘、诘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例如: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1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
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14、.顶真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如:①、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②、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15、.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如: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二、3、4单元基础知识复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 ) 酝酿..( ) 宛.转( ) 抖擞.( ) 黄晕.( )澄.清( ) 下颌.( ) 猛犸.( ) 裹.藏( ) 骸.骨( ) 峰峦.( ) 崩.塌( ) 弥.漫( ) 霎.时( ) 贮.蓄( ) 黛.色( ) 澹澹.( ) 匍匐.( ) 发髻.( ) 水藻. ) 应和.( ) 逸.致( ) 狩.猎( ) 喑.哑( ) 喧嚣.( ) 嗉.囊( ) 窸窣.( ) 劫掠.( ) 篡.夺( ) 静谧.( ) 螽.斯( ) 寥.阔( ) 栖.息( ) 清冽.( ) 海域.( ) 睥睨.( ) 连亘.( ) 窗扉.( ) 倏.忽( ) 飞甍.( )肥硕.( ) 梦寐.( )竦峙.( ) 预兆.( ) 葱茏..( )2、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 。
黄晕: 。
。
磅礴: 。
枯涸: 。
闲情 。
花枝招展: 。
轻盈: 。
3、翻译下列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竦峙..: 。
恒.不一见: 。
相顾.. 。
无何..: 。
连亘.. 。
居然..城郭: 。
乌.有: 。
裁.如星点: 。
或凭..或 。
肆.: 。
.稀.: 。
始悟..: 。
4、文学常识填空1、《春》的作者是 ,字_________,江苏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战士。
本文包括盼春, , 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依次给了 , , , , 2、《济南的冬天》作者是 ,原名 ,字 , (地名)人,《 》,话剧《 》。
3、文章的表达方式分为 , , ,,。
4、曹操,字,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________见称。
白居易,字,晚年号。
_______代大诗人。
《天净沙·秋思》是首。
其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山市》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世称“________”,本文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_》。
三、读古文:完成题目:(一)、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而出溉汲()吾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不若无闻也。
()2、翻译加线的句子:3、读后的启示:(二)、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1、翻译划线的句子:2、出自本文的成语及意思。
3、本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