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修辞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文学常识一、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有趣啦!它就像是给文字穿上漂亮衣服的魔法。
1. 比喻。
这是最常见的啦,就像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
比如说“月亮像个大圆盘”,月亮和圆盘本来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么一比喻,是不是立马就有画面感了呢?把抽象的或者不太好理解的东西变得超级形象,就像把知识变成了能摸得着的小玩具一样。
2. 拟人。
这个就更俏皮啦,把东西当成人来写。
像“柳树姑娘在风中翩翩起舞”,柳树哪会跳舞呀,但是这么一写,柳树就好像有了生命,有了自己的小情绪,一下子就变得灵动起来了呢。
3. 夸张。
夸张就是把事情说得特别大或者特别小,超级夸张。
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哪有三千尺呀,但是这么一夸张,瀑布的雄伟就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感觉就像一个爱吹牛的小伙伴,把事情吹得大大的,但是却让人印象深刻。
4. 排比。
排比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手拉手。
比如说“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读起来是不是很有节奏感,就像敲鼓一样,一下又一下,很有力量,能把感情表达得特别强烈。
5. 对偶。
这个就比较工整啦,就像对联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前后半句字数一样,结构也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就像古典音乐一样,有一种对称的美。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呢,就像是不同的说话方式,各有各的特点。
1. 记叙。
这就是讲故事啦,把发生的事情按照顺序讲出来。
像“今天我去逛街了,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件超级漂亮的衣服,但是太贵了没买。
”很直白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就像跟朋友聊天,分享自己的经历一样,很亲切。
2. 描写。
描写就细致多了,描写人就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写。
比如说描写一个小女孩,“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宝石,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穿着一条粉红色的裙子,蹦蹦跳跳地走着。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语文表达技巧归纳大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诗歌中无说明)第一节:修辞技巧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隐语)、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B3、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修辞手法(1)比喻(喻、暗喻、借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6)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11)设问: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2)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13)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15)互文(照应)(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7)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8)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2、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不同文体:(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3)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4)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区分

夸张,就是夸大的手法描写一样东西.比如,今天的天气特 别热,仿佛街上的广告牌都被太阳晒化了.天气再热,也不可能 把广告晒化了.所以是典型的夸张.
造、功能、作用、成因、关系等所 作的客观的介绍。一般不是感性形 象的描绘。
例: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 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 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 看着气死。
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 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 ,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 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 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象
借代,就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比如这个人脑袋大 ,我们在不引起误会的同时,在后边的文章,就可以用大头来代替这个 人.或者说有个少先队员,也可以用红领巾来代替.
借喻,跟借代差不多.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 分,而是形容这个人.比如,上文里提到,这个人往那一站,好像一个细 脚伶仃的圆规.下文再提到圆规,就是说那个女人.但是,注意,她身上 没长圆规,而且也没那么大的圆规,所以是一种借喻手法.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 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 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 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 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 方式则更加灵活。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 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常用修辞手法及文章表现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初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作用1.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2.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
情节发展做铺垫(或者形成对比)。
示例朱自清《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和星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
拟人辨析把物当做人来写作用 1.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示例《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排比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 1.局势整齐,增强气势;2.便于抒情,更有气魄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
的特点。
示例《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大胆表露 间接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寄情于物、托物言志; 因事生情、寓情于事;寓情于议
6。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语 言凝练,蕴藏丰富的内容。 7。排比(句子或分句、句子成分、段落)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增强语势,表达 激情。 8。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便于抒发激情, 增添旋律美。
1。表达方式的运用: (1)叙述: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议论: 例证、引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 法 (5)说明: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 分类。指认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 2。分析某种写法所表达的内容 3。说明文章是怎样运用这种写法的 4。评价某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要 素,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评 析写法一定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
说明方法
下定义(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事物) 列数字(具体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引资料(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 (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整体到部分、概括 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等)
论证方法
例证 (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引证 (使论述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比喻论证 (使论述的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使正确与错误分明,增强论证的效果)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渲染、伏笔、 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步换景、虚 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3。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开头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引起下文、奠定基调等) 结尾 (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呼应开头、表达情感、 启迪读者、产生回味) 结构: 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 修辞方法
9。设问 效果: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10。反问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11。引用(明引、暗引) 作用:增强说服力,提高表现力。 12。反语(反话正说、正话反说) 作用:前者多讽刺否定、后者多含蓄幽默。
评析写法
一。文章的写法: 1。表达方式的运用 2。表现手法的运用 3。布局谋篇、修辞方法 二。评析写法题
十二种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通感为特殊 的比喻)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感 人;化深奥为浅显易懂;。。。 2。比拟(拟人、拟物) 作用:生动形象、增加感情色彩。
3。夸张(扩大、缩小) 作用: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 4。借代 作用: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5。对比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使事理阐述更透彻、 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