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知识讲解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语言运用中用以达到细腻、生动、美感效果的一种技巧。
修辞手法通常以修饰和增强叙述效果为目的,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和修辞演讲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用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喻可以使听者或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强修辞的效果。
例句:他是我的太阳,给我温暖和希望。
2.拟人:将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句: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好像一个细心的母亲。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现象,以增加表达效果和激起读者的感受力。
例句:那个西瓜大得像一颗天文引力超强的行星。
4.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句:他的笑容像夏日阳光,她的笑容像冰山上的花朵。
5.并列:将同等重要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明确性。
例句:他的毅力、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我们的榜样。
6.排比:通过并列结构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力度。
例句:不仅仅是勇敢,不仅仅是智慧,不仅仅是慷慨,他们拥有的是一种不言退缩的精神。
7.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例句:中国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8.修辞问句:是一种以表达感情或强调其中一观点的修辞手法,不需要回答,只是提出一个反问的问题。
例句: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吗?9.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用一个与事实相反的事实提问,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难道这不是一个对人类的耻辱吗?10.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正面或负面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句:与其无谓地争吵,不如彼此理解与包容。
11.借代:用一些事物来代替另外一个事物,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象或隐喻。
12常用的修辞方法及答题技巧—顶真

十二、顶真(针)
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
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
成分。
作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①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①:这真是座火山啊。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例②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砍了,还有深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例③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选自《木兰诗》例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选自《周易·系辞下》
③含有顶真修辞的成语: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一传十,十传百 ; 一而再,再而三。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借代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反语是用语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讽刺嘲弄。
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相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联系。
比喻是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来形容事物,使读者更易理解。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状态等的修辞方法。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以加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设问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是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通感修辞格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以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比较两个不同方面,可以产生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同时增强战斗性。
此外,也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气氛,渲染情感。
文章中的间隔重复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对照比较,可以突出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
另外,借代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不直接使用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其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人或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高考语文知识点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高考语文知识点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在散文的鉴赏常识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三、借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四、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六、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的作用与用法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的作用与用法展开全文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解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指作家运用文字的巧妙方法,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本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类比,来形成鲜明的形象和感官印象,增强表达力与感染力。
例如:“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泉,清澈见底。
”比喻了眼睛的清澈与明亮,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动作,使其形象化,以增加形象的鲜明度和感情的富有性。
例如:“风轻轻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拟人了风,使风具有了唤醒的功能,强调了风的轻柔特质。
3.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修辞效果,增加文采和韵律。
4.对偶:将相对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并列,表达出一种对比的关系,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春花与秋叶,鲜艳与凋零,相映成趣。
”通过对春花与秋叶的对比,强调鲜艳与凋零的反差。
5.夸张:对事物的叙述和描写夸大其词,以强调事物的特点,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快乐溢满心间,如同百花绽放的芬芳。
”通过夸张比喻,增加了主人公快乐的感染力。
6.省略:在叙述中有意忽略或省略一些关键信息,以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增加作品的悬念和吸引力。
例如:“那一刻,我真的后悔了。
”省略了具体细节,使读者自行补全情节,增加作品的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橘子的香甜让人心生温暖。
”通过橘子来借代美好的事物,表达出温暖的内心。
8.设问:提出的问题本身即含有答案,通过反问的方式达到引发思考或强调主题的目的,增强作品的逻辑力量。
例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力吗?”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9.比较: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相互对照,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共性,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生动性。
例如:“他的心情犹如火红的夕阳,温暖又明亮。
”通过比较,使主人公的心情更加生动具体。
10.反问:通过提出疑问,却不要回答,使问题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强修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排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语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复
(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强调突出思想,加强与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
对比
(对照)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
12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名称
说明
★主要作用
比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暗喻
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借喻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博喻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感情更强烈。
对偶
(对仗)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比
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夸张
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特征或作者的想象,加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感情。
对照比较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情感。
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借代。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