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_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_高秋菊
石墨烯的制备和改性及其与聚合物复合的研究进展

3 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 与地质灾害 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阳 5 0 0 ; 贵州大学林学院 , 阳 5 0 0 ) 贵 50 3 4 贵 5 0 0
摘要
口 口
石墨烯是 2 0 问世的一种具有单层二 维蜂 窝状 晶格结构 的碳 质新材料 , 04年 也是性 能优异 的新型纳米
复合材料 填料 。介绍 了石墨烯的结构、 制备方法 ; 重点论述 了石墨烯表 面接枝 以及聚合物基/ 石墨 烯复合材料制备 的
研 究进 展 晴 利 用 石墨 烯 的 高强 度 、 导 电率 等 优 异 性 能 可 以赋 予 聚 合 物 更加 优 异 的特 性 。 , 为 认 高
3
关键 r h Pr g e si e r to n d f f Gr p ne a d Re又a c o r s n Pr pa a i n a d M o iy o a he n e
罗
2 3
军
( C l g fM a e il n e a l r y Gu z o ie st ,Gu y n 5 0 3; Na i n l g n e i g Re e r h Ce tr f r 1 o l e o t ras a d M t l g , i u Un v r iy e u h ia g 5 0 0 2 t a o En i e r s a c n e o n M o i e o y rM a e il Gu z o i e st , ia g 5 0 1 3 Ke a o a o y o r tEn i n n n o a a d Pr v n in d f d P l me t ra , ih u Un v r i Gu y n 5 0 4; i y y L b r t r fKa s v r me ta d Oe h z r e e t o o
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电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电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生物电分析技术是分析生物体内电活动过程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药物研发、生物传感等领域。
传统的生物电分析方法往往需要采集大量的信号,并进行复杂的信号处理和解析,存在采样难、信号弱、噪声干扰等问题。
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生物电分析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表面积等优良特性。
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将石墨烯和TiO2纳米材料结合起来的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近年来,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传感、医学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目前对于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电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还较为少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索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电分析中的应用,并研究其优化制备方法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性能。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制备新型的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2.考察其电化学性能及与生物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3.研究其在生物电分析中的应用性能。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制备新型的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2.利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等电化学技术探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通过生物相容性测试检测其生物相容性;3.以生物体模型为基础,采用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信号采集,并进行信号分析。
三、预期研究结果预期将研发出一种新型的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在生物电分析中的应用性能。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发现此种新型材料的生物电分析特性,丰富生物电分析技术的应用手段,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研究意义通过研究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电分析中的应用,能更好地探索生物电分析技术的新型应用手段,为开展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生物支架的研究进展

科技进展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生物支架的研究进展孟 娜 郑元生 辛斌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摘要: 探讨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支架领域的研究进展㊂简单介绍了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背景和制备工艺㊂以静电纺制备的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从神经组织支架㊁骨组织支架和导电纤维支架三个角度出发,分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㊁制备技术及其在生物支架的应用现状㊂认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力学性能㊁特定方向细胞分化以及石墨烯分散性等方面还需要针对性优化㊂关键词: 石墨烯;静电纺丝;神经组织支架;骨组织支架;导电纤维支架中图分类号:T S106.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415(2018)08-0076-05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fG r a p h e n e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 i nB i o l o g i c a l S t e n tM E N GN a Z H E N GY u a n s h e n g X I NB i n j i e(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S c i e n c e,S h a n g h a i,201620)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g r a p h e n e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 i n t h e f i e l do f b i o l o g i c a l s t e n t sw a sd i s c u s s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p r e p a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g r a p h e n e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w e r e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d.G r a p h e n e 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 p r e p a r e db y e l e c t r o s t a t i c s p i n n i n g w a s t a k e n a s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t h e 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p r e p a r a-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b i o l o g i c a l s t e n to f g r a p h e n e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w e r ea n a l y z e d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t i v e s o f n e r v e t i s s u e s t e n t,b o n e t i s s u e s t e n t a n d c o n d u c t i v e f i b e r s t e n t.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g r a-p h e n e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 a n d t h e r e l a t e da p p l i c a t i o n sh a v em a d e g r e a t p r o g r e s s.H o w e v e r,i n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c e l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 s p e c i f i c d i r e c t i o n s a n dd i s p e r s i o no f g r a p h e n e,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r e q u i r e d t a r g e t e do p t i m i z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G r a p h e n e,E l e c t r o s t a t i c S p i n n i n g,N e r v eT i s s u e S t e n t,B o n eT i s s u e S t e n t,C o n d u c t i v eF i b e r S t e n t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纳米技术与生物医疗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使作为其先导的纳米材料极大地提升了重大疾病的诊断㊁治疗和康复能力,为解决重大疾病等难题提供了可能㊂而石墨烯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国纳米技术研究中已成为热点方向㊂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将石墨烯与其他组分复合,制备石墨烯基复合材料㊂由于石墨烯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可以节约资源㊁减少能源消耗,同时也将在疾病诊断㊁抑菌材料以及组织工程等方面发挥着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1702169);201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才行动计划(2017R C52201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启基金(2017-19);201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才行动计划(2017R C43201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7K Y0906)作者简介:孟娜(1992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郑元生,通信作者,讲师,y u a n s h e n g.z h e n g@o u t l o o k.c o m收稿日期:2018-03-08要作用[1-3]㊂从结构看,其他组分的存在克服了石墨烯片层间的相互作用,改善了其易团聚的缺点;从性能看,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不但兼具两种组分的固有特性,且能产生协同效应[4]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能很好地将静电纺技术与石墨烯结合㊂本文将介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㊁制备技术,综述其在生物支架中的研究进展㊂1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背景1934年,美国A N T O N F[5]发明了一种利用高压静电斥力来制备聚合物纤维的装置并申请了相关专利,被认为是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纤维的开端㊂20世纪90年代,美国阿克隆大学R E N E K-E RD H[6]课题组展开了对静电纺丝工艺及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㊂石墨烯,又称二维石墨或单层石墨,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 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形呈蜂巢】67【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第46卷 第8期2018年8月=================================================晶格的平面薄膜状材料,被认为是富勒烯㊁碳纳米管和石墨的基本单元结构[7]㊂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理论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8-9],其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导电性㊁力学性能以及热学性能㊂石墨烯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增强相,在复合材料领域存在潜在应用价值,使得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㊂目前对石墨烯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石墨烯在纺丝过程中,不同工艺参数对纤维直径及性能的影响;二是石墨烯静电纺纤维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环境㊁能源㊁生物医学㊁光电等;三是石墨烯静电纺纤维的宏量制备问题;四是石墨烯在其他聚合物中的分散性㊂这些方面的研究相互交融,并没有很明显的研究界限[10-13]㊂2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目前静电纺丝技术以其工艺简单㊁成本低㊁可纺种类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㊂石墨烯与静电纺,两者均是现在科研的热门,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制备高附加值的复合纳米材料,也扩展了静电纺与石墨烯的应用领域㊂与传统的纺丝技术不同的是,静电纺丝的装置和原理较简单,利用高压静电场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电并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形变,在喷头末端形成锥状液滴(泰勒锥)㊂当液滴表面电荷斥力超过表面张力,液滴表面高速喷射出聚合物微小液体流,简称 射流”㊂射流在较短的距离内经电场力高速拉伸㊁溶剂挥发与固化,最终沉积在接收板,形成纳米纤维[14-15]㊂静电纺丝技术在一维纳米材料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已成功制备出种类多样的纳米纤维材料[16]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是利用静电纺技术对掺杂石墨烯的聚合物溶液进行纺丝所得㊂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如改变喷头结构㊁试验条件等,可以获得不同结构的石墨烯基纳米材料或网状结构的二维石墨烯基膜材料㊂此外,采用不同接收装置,也可获得单根纤维㊁纤维束和不同取向的石墨烯基膜材料等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颗粒尺寸微小㊁比表面积高,同时机械稳定性好㊁膜孔径小㊁孔隙率高㊁连续性好,非常适合生物医学领域的特效应用,为新型生物用纳米材料提供一个新研发方向,尤其是石墨烯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支架领域具有显著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㊂3 生物支架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对复合生物材料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复合材料的重要分支,在生物医学,尤其是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较大优势㊂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细胞的生物学特性㊁生长因子和支架材料是三个重要的方向[17]㊂其中,支架材料在研究中起中心作用,不仅能提供结构支撑,而且还起到模板作用,引导组织再生和控制组织结构㊂支架材料的理想条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三维结构㊁多孔之间连通性好;良好的表面活性;易于加工成型,具有一定机械强度[18-19]㊂组织工程的关键技术是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吸收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制备成有特定形状和连通性好的多孔三维细胞支架[20-21]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能够很好地满足理想支架材料的要求㊂3.1 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目前将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纤维膜支架应用于神经组织工程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㊂现有的神经支架一般以天然材料,如壳聚糖,琼脂,蚕丝㊁海藻酸钠㊁明胶等来制备,但存在明显成型困难和力学性能不足的现象㊂石墨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能促进h N S C s的黏附,并能诱导h N S C 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而不是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22]㊂L IN等[23]开发了一种三维石墨烯泡沫神经干细胞支架3D-G F s㊂神经干细胞在3D-G F s表面能够黏附增殖,且可进一步定向分化㊂2014年董文[24]釆用静电纺丝技术,基于仿生机理,将石墨烯引入纳米纤维支架,研究石墨烯在神经组织工程领域中应用的可能性㊂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稳定的石墨烯分散液,将充分分散的石墨烯与P L L A混合并使其在基质中充分分散,研究含石墨烯的电纺纳米纤维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能力㊂研究表明,神经细胞能很好地黏附在支架材料上,生长并发生分化,但对具体的某一方向的分化仍需进一步的分子水平研究㊂邵伟力等[25]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左旋聚乳酸/氧化石墨烯(P L L A/G O)复合纳米纤维毡㊂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 C s)种植在】77【第46卷 第8期2018年8月 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T S F/P L L A纳米纤维上,通过荧光显微镜分析和碱性磷酸酶(A L P)测试㊁S E M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以及矿物沉积情况,评价复合纳米纤维的生物学性能㊂试验结果表明,静电纺P L L A/ G O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纤维直径细,孔隙率大,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M S C s生长㊂S O L T A N I S等[26]研究并比较了壳聚糖/石墨烯膜和聚乳酸-乙醇酸(P L G A)/石墨烯膜的制备工艺㊁电导率和生物活性㊂通过F T I R㊁X R D㊁生物培养研究以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石墨烯纳米复合膜(1.5w t%)是一种有希望用于神经组织工程领域的生物材料㊂G O L A F S H A N N等[27]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了一种具有优异韧性和导电性且可用于神经组织工程的G r纳米片-藻酸钠(S A)/聚乙烯醇(P V A)纤维支架㊂通过细胞培养研究表明,该纤维支架能支持细胞的附着和扩散㊂2016年,张会兰等[28]采用稳定射流电纺丝方法制备了一种高取向度的石墨烯(G r)/聚乳酸(P L L A)复合超细纤维,并构建神经导管,研究了G r/P L L A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协同诱导作用㊂结果表明,随着G r加入量的增加,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先增强后降低㊂G r的加入对雪旺细胞(S C s)的黏附具有协同作用㊂该支架材料有利于细胞的增殖,且S C s在种植96h后全部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 F A P),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㊂这些结果为研究G r/P L L A导管体内的神经再生作用提供了可能㊂3.2 骨组织工程支架骨组织工程中的支架材料主要要求是其力学性能与功能,即支架的力学性能须与环境组织的力学性能相匹配,如骨组织的吸收等㊂而功能要求是指其必须能够促进组织的再生㊂近20年来该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㊂MU R P H Y W L和K O K U B O T等[29-31]通过生物矿化法在金属钛和聚合物表面制备出骨传导涂层,此方法制备的支架力学性能不足以与环境组织的力学性能相匹配,需要进一步引进新材料改进㊂2012年齐元园[32]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含氧化石墨烯(G O)的聚乙烯醇(P V A)纳米纤维生物复合支架㊂研究G O的加入对纳米纤维的形貌㊁结构㊁机械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㊂拉伸测试结果显示,随G O加入量的增加,G O/P V A纳米支架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先增加后降低㊂与纯P V A纤维支架相比,成骨细胞在G O/P V A复合纤维支架表面表现了较高的黏附㊁增殖和细胞活性㊂该研究展示了静电纺丝法制备的G O/P V A 纳米纤维复合支架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潜能㊂2013年,L IB Y等[33]利用静电纺丝方法研究了掺杂石墨烯的P A-6(G r/P A-6)纳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制备新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 M-MA)基透明纳米复合材料㊂使用取向排列的电纺G r/P A-6纳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在0.01w t% G r负载下显著增强了(G r/P A-6)/P MMA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为实现透明㊁超强和坚韧的实际应用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奠定了良好基础㊂S HA O W等[34]利用静电纺技术电纺L-乳酸和乙醇酸共聚物㊁蚕丝丝素蛋白和氧化石墨烯的混合物制备超细纳米纤维支架,表征其形态㊁生物相容性㊁机械性能和生物活性㊂研究结果表明,蚕丝丝素蛋白和氧化石墨烯分别将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提高近4倍和3倍,并且显著增强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㊁增殖沉积和成骨分化㊂这种复合材料是一种优良㊁万能的支架骨组织工程复合材料,为骨损伤再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㊂3.3 导电纤维支架电纺纤维支架能很好地模拟细胞胞外基质(E C M)的天然空间结构,非常适合细胞的支撑生长,利于形成类组织体,但常规聚合物纤维支架缺乏导电性㊂因此,导电纤维支架的研究成为必要的一个研究课题㊂石墨烯纳米导电纤维支架不仅能满足细胞的支撑生长,也能满足培养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等要求㊂近年来很多研究者投身于该研究中,但大多数集中在利用碳纳米管掺杂高聚物制备导电纤维支架㊂卢金富[35]将多壁碳纳米管(C N T)掺杂到高分子聚合物中,聚乙二醇-聚乳酸(P E L A)和C N T以不同比例混合,制备不同电导率的混纺和同轴纺纤维支架,并用于心肌细胞的研究㊂结果表明,从心肌细胞的活力㊁迁移和蛋白表达等方面比较,同轴纺纤维支架的综合性能优于混纺导电支架,表明心肌细胞和导电纤维支架的电机械耦合良好,适于心肌膜片研究㊂孙菲[36]通过静电纺丝用聚氧化乙烯(P E O)和羟基石墨烯(G-O H)的混合物制备出纳米纤维支架㊂将角膜上皮细胞(H C E C s)培养于纤维支架上,进行电刺激观察,研究纤维支架在细胞培养】87【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第46卷 第8期2018年8月=================================================中的应用,为药物缓释㊁细胞载体㊁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提供帮助㊂结果表明,电刺激能促进细胞生长,且形态正常,为纤维支架在细胞㊁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㊂2016年G U H H等[37]通过静电纺丝㊁溶液浸泡和溶剂热方法的组合,成功制备层状结构的石墨烯包覆碳纳米纤维二硫化钼(G C N F@ M o S2)杂化物作为析氢反应(H E R)电催化剂㊂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包裹的碳纳米纤维已被用作M o S2纳米片生长的有效底物,碳纳米纤维作为 间隔物”发挥重要作用,防止石墨烯片的重新堆叠㊂这种协同效应使得G C N F由于其高电导率和大的表面积而成为电化学活性材料生长的理想基底,大大加速了通过整个混合材料的电子传输㊂这项研究为设计具有多功能的混合材料在神经组织工程领域的潜在应用作出了很大贡献㊂Y A N G Y等[38]用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了丝素蛋白(S F)和石墨烯(G r)制成的导电纤维支架㊂制备的支架化学结构证实了石墨烯在纤维支架中的存在㊂评估了支架的机械㊁电化学性质和细胞相容性㊂石墨烯的含量达到4w t%时,G r/S F纤维支架的平均直径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大㊂石墨烯的加入改善了G r/S F支架的热稳定性㊂石墨烯含量为3w t%的G r/S F纤维支架表现出优异的电活性和机械性能㊂此外,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含量为3w t%的G r/S F支架可作为基板,在再生或工程中成功地支架电活性组织㊂4 结束语通过查阅㊁整理资料发现,目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利用的是石墨烯的衍生物与聚合物基质,其应用于生物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了具有不同功能㊁可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㊂在生物支架领域聚合物基质与石墨烯复合制备的纳米材料虽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但有些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虽然已有较好的细胞分化效果,但是具体某一方向的分化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由于石墨烯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较差,导致其在生物医疗方面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石墨烯功效㊂基于石墨烯材料在生物领域的发展仍处于萌芽时期,为了拓展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使其向着多元化㊁系列化㊁均匀化㊁功能化方向发展,今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㊂一是不断改进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二是探索复合材料中纳米粒子与石墨烯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研究细胞的定向分化,并研究可能产生的新性能和用途;三是研究石墨烯可控的功能化改性以及石墨烯片层与基体界面相容性来提高石墨烯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充分发挥石墨烯的功能和效果㊂参考文献:[1] MOHA N T Y N,B E R R Y V.G r a p h e n e-b a s e dS i n g l e-b ac t e r i u m R e s o l u t i o n B i ode v i c e a n d D N A T r a n-s i s t o r:I n t e r f a c i n g G r a p h e n e D e r i v a t i v e s w i t hN a n o s c a l e a n d M i c r o s c a l eB i o c o m p o n e n t s[J].N a n oL e t t e r s,2008,8(12):4469-4476.[2] A K HA V A N O,C HO O B T A S HA N IM,G HA D E R IE.P r o t e i nD e g r a d a t i o na n dR N A E f f l u xo fV i r u s e sP h o t o c a t a l y z e db y G r a p h e n e-T u n g s t e n O x i d eC o m-p o s i t eu n d e rV i s i b l eL i g h t I r r a d i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C,2012,116(17):9653-9659.[3] Z HA N G LJ,W E B S T E R TJ.N a n o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N a n o m a t e r i a l s:P r o m i s e sf o rI m p r o v e d T i s s u e R e-g e n e r a t i o n[J].N a n oT o d a y,2009,4(1):66-80.[4] 付民.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5] A N T O N F.P r o c e s sa n d A p p a r a t u sf o rP r e p a r i n gA r t i f i c i a lT h r e a d s:1975504A[P].1934.[6] R E N E K E RD H,C HU NI.N a n o m e t r eD i a m e t e rF i-b r e s o fP o l y m e r,P r o d uc e db y E l e c t r o s p i n n i n g[J].N a n o t e c h n o l o g y,1996,7(3):216-223.[7] G E I M A K,N O V O S E L O V K S.T h eR i s eo fG r a-p h e n e[J].N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 s,2007,6(3):183-191.[8] WA L L A C EPR.T h eB a n dT h e o r y o fG r a p h i t e[J].P h y s c i a lR e v i e w,1947,71(9):622-634.[9] M C C L U R EJW.D i a m a g n e t i s mo fG r a p h i t e[J].P h y s-c i a lR e v i e w,1956,104(3):666-671.[10]D A N G TT,P HAM V H,HU RSH,e t a l.S u p e r i o rD i s p e r s i o no f h i g h l y R e d u c e dG r a p h e n eO x i d e i nN,N-d i m e t h y l f o r m a m i d e[J].J o u r n a l o fC o l l o i d&I n-t e r f a c eS c i e n c e,2012,376(1):91-96.[11]W E IT,L U O G L,F A N ZJ,e ta l.P r e p a r a t i o no fG r a p h e n eN a n o s h e e t/p o l y m e rC o m p o s i t e sU s i n g i nS i t u R e d u c t i o n-e x t r a c t i v e D i s p e r s i o n[J].C a r b o n, 2009,47(9):2296-2299.】97【第46卷 第8期2018年8月 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12]郭杰,蔡志江.静电纺丝制备石墨烯基复合纳米纤维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4(7):1-6. [13]段楠楠.静电纺制备石墨烯/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6.[14]G R E I N E R A,W E N D O R F FJH.E l e c t r o s p i n n i n g:AF a s c i n a t i n g M e t h o d f o r 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fU l t r a t h i nF i b e r s[J].A n g e w a n d t e C h e m i e,2007,46(30):5670-5703.[15]WA N GXF,D I N GB,Y UJY,e t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B i-o m i m e t i c S u p e r h y-d r o p h o b i c S u r f a c e s o f E l e c t r o-s p u nN a n o m a t e r i a l s[J].N a n oT o d a y,2011,6(5): 510-530.[16]丁彬,斯阳,俞建勇.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3(8): 492-502.[17]K A S T E NP,L U G I N B UH LR,G R I E N S V E N M V,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H u m a nB o n e M a r r o w S t r o m a lC e l l sS e e d e do n C a l c i u m-d e f i c i e n t H y d r o x y a p a t i t e,β-t r i c a l c i u m P h o s p h a t e a n dD e m i n e r a l i z e dB o n eM a-t r i x[J].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03,24(15):2593-2603.[18]仲维广.骨组织工程学支架材料研究进展[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3,12(4):195-197. [19]K I M BS,MO O N E Y DJ.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i o c o m-p a t i b l eS y n t h e t i c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M a t r i c e sf o rT i s s u eE n g i n e e r i n g[J].T r e n d si n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1998,16(5):224-230.[20]B A C A K O V A L,F I L O V A E,R Y P A C E K F,e ta l.C e l lA d h e s i o no nA r t i f i c i a lM a t e r i a l s f o rT i s s u eE n-g i n e e r i n g[J].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2004,53(6):35-45.[21]A O K IH,T OM I T A N,MO R I T A Y,e ta l.C u l t u r eo f C h o n d r o c y t e s i nF i b r o i n-h y d r o g e l S p o n g e[J].B i o-m e d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3,13(4): 309-316.[22]范德增,张兴凯.石墨烯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进展[J].新材料产业,2016(10):31-36.[23]L IN,Z HA N G Q,G A O S,e t a l.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G r a p h e n eF o a m a saB i o c o m p a t i b l ea n dC o n d u c t i v eS c a f f o l d f o rN e u r a l S t e m C e l l s[J].S c i e n t i f i c r e p o r t s, 2013,3(4):1-6.[24]董文.含石墨烯纳米纤维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25]邵伟力,桑锋,何书杰,等.氧化石墨烯增强的骨仿生静电纺左旋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及表征[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34(4):535-539.[26]S O L T A N I S,E B R A H I M I A N-H O S S E I N A B A D I M,K HA R A Z IAZ.C h i t o s a n/g r a p h e n ea n dP o l y(D,L-l a c t i c-c o-g l y c o l i c A c i d)/G r a p h e n e N a n o-c o m p o s i t e sf o rN e r v eT i s s u eE ng i n e e r i n g[J].T i s s u eE n g i n e e r-i n g&R e g e n e r a t i v eM e d i c i n e,2016,13(6):684-690.[27]G O L A F S HA N N,K HA R A Z I HA M,F A T H I M.T o u g ha n dC o n d u c t i v eH y b r i dG r a p h e n e-P V A:A l g-i n a t eF i b r o u sS c a f f o l d s f o rE n g i n e e r i n g N e u r a l C o n-s t r u c t[J].C a r b o n,2016,111:752-763. [28]张会兰,易兵成,王先流,等.用高度取向石墨烯/聚乳酸(G r/P L L A)复合超细纤维构建神经导管[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37(5):972-982.[29]M U R P H Y W L,M O O N E YDJ.B i o i n s p i r e dG r o w t h o fC r y s t a l l i n eC a r b o n a t eA p a t i t e o nB i o d e g r a d a b l eP o l-y m e r S u b s t r a t a[J].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h e m i-c a l S o c i e t y,2002,124(9):1910.[30]MU R P H Y W L,S I MMO N SC A,K A I G L E R D,e ta l.B o n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v i aa M i n e r a lS ub s t r a t ea n dI n d u c e d A n g i o g e n e s i s[J].J o u r n a lo f D e n t a l R e-s e a r c h,2004,83(3):204-210.[31]K O K U B O T,K I M H M,K AWA S H I T A M,e ta l.R e v i e wB i o a c t i v eM e t a l s: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P r o p e r t i e s[J].J o u r n a l o fM 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M a t e r i a l s i nM e d i-c i n e,2004,15(2):99-107.[32]齐元园.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在组织工程支架及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33]L IB Y,Y U A N H H,Z HA N G Y Z.T r a n s p a r e n tP MMA-b a s e d N a n o-c o m p o s i t e U s i n g E l e c t r o s p u nG r a p h e n e-i n c o r p o r a t e dP A-6N a n o f i b e r sa s t h eR e-i n f o r c e m e n t[J].C o m p o s i t e s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2013,89(1):134-141.[34]S HA O W,H E J,S A N G F,e ta l.E n h a n c e d B o n eF o r m a t i o ni n E l e c t r o s p u n P o l y(L-l a c t i c-c o-g l y c o l i cA c i d)-t u s s a hS i l kF i b r o i nU l t r a f i n eN a n o f i b e rS c a f-f o l d s I n c o r p o r a t e dw i t hG r a p h e n eO x i d e[J].M a t e r i-a l sS c i e n c e&E n g i n e e r i n g C,2016,62:823-834.[35]卢金富.导电纤维支架调控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36]孙菲.石墨烯纳米纤维支架制备及在电刺激角膜上皮细胞的应用[D].温州:温州医学院,2013. [37]G U H H,HU A N G Y P,Z U O LZ,e t a l.G r a p h e n eS h e e t s W r a p p e d C a r b o n N a n o f i b e r s a s a H i g h l yC o n d u c t i v e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F r a m e w o r kf o rP e r-p e n d i c u l a r l y A n c h o r i n g o fM o S2:A d v a n c e dE l e c t r o-c a t a l y s t s f o rH yd r o ge nE v o l u t i o nR e a c t i o n[J].E l e c-t r o c h i m i c aA c t a,2016,219:604-613.[38]Y A N G Y,D I N G X L,Z O U T Q,e t a l.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E l e c t r o s p u n G r a p h e n e/S i l kF i b r o i nC o n d u c t i v eF i b r o u sS c a f f o l d s[J].R s c A d-v a n c e s,2017,7(13):7954-7963.】08【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第46卷 第8期2018年8月=================================================。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引言石墨烯作为一种单层碳原子结构的二维材料,具有出色的力学、热学、电学性能,因此在纳米技术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是将石墨烯与其他纳米材料相结合,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
本文将重点探讨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第一章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1 机械剥离法机械剥离法是目前获得大面积石墨烯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将石墨材料用胶带反复粘贴和剥离,可以分离得到层层堆叠的石墨烯。
然而,这种方法生产的石墨烯产量较低,且质量不太稳定。
1.2 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通过加热挥发性碳源,生成的气相物质在金属表面沉积,并形成石墨烯。
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产量较高,但由于金属催化剂的存在,石墨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将氧化石墨烯还原成石墨烯的方法。
通过加入还原剂,如水合肼,可以还原氧化石墨烯并得到石墨烯。
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可以得到较高的质量,但还原过程中会产生废液,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第二章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2.1 机械性能石墨烯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其弹性模量高达1TPa,并具有较高的韧性。
将石墨烯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2.2 电学性能石墨烯具有极高的电导率和电子迁移率,具备优异的电学性能。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电学性能,如金属纳米粒子的等离子共振效应,来调节材料的电学性能。
2.3 热学性能石墨烯具有优良的热导性能,可以高效传导热量。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可以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界面热阻,来改变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2.4 光学性能石墨烯具有宽波长吸收和高光学透过率的特性,可用于制备柔性光电器件。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来调节材料的光学性能。
2.5 催化性能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石墨烯改性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石墨烯改性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摘要:石墨烯作为一种碳原子形成的种二维结构蜂窝状材料,因其拥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导电性能,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而成为改性高分子的一种理想材料。
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石墨烯材料进行了介绍和概述,然后,对石墨烯改性高分子的两种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对石墨烯改性后高分子材料在当前社会中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石墨烯;改性;研究进展1.引言石墨烯作为一种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一种二维结构蜂窝状材料,是形成石墨材料最基本单元。
其厚度大小仅为0.3354nm,为当前所发现二维最薄的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机械性能、导热性能,而具有十分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
同时,石墨烯还用作为改性剂,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当中,但由于石墨烯是一种仅由碳原子构成化合物,其片层存在的静电作用,使得其溶解性较差,因此,为了提高石墨烯溶解性能,就必需对其进行改性。
2.石墨烯概述石墨烯是一种单纯以碳原子形成的六边形呈蜂窝结构片层二维结构。
其中每一碳原子均有四个价电子,其中三个分别与其周围的三个碳原子通过σ键相连,而剩余的一个价电子,则分别通过“肩并肩”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离域的大π键,这样就使得每一碳原子均为sp2杂化轨道,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拥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导电性能,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
同时,其还具有良好的折叠性能和延展性能,当其受到外力作用时,其上的碳原子无需重新排列而实现自动适应外力的变化,当石墨烯被弯曲折叠后伸展,其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此外,单层结构的石墨烯,所拥有的比表面积特别高(约为2630m2/g),杨氏模量较大(约为1100GPa),可见光的透光性优异(达到97.7%)。
由于石墨烯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得其自2004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成为多个学科领域当中研究的热点。
3.石墨烯改性高分子材料方式石墨烯因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其可以作为组装材料与高分子材料进行复核。
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前沿与趋势

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前沿与趋势聚合物与其他塑料结合形成混纺纤维,与滑石粉及云母混合形成填充系统,和与其他非均质加固物进行模型挤压生产复合材料和杂化材料。
这种简单的“混合搭配”方法使得塑料工程师们能够利用聚合物团生产一系列能够控制极端条件的有用的材料。
在这种方法中最后加入的事石墨烯------人们早就了解到它的存在但是知道2004年才被制备与鉴定出的碳单原子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K.Geim和Konstantin S.Novoselov因为分离出碳单原子层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成就导致了聚合物纳米材料的蓝图发生了变化。
人们已经长期熟知碳基材料,像金刚石,六方碳和石墨烯。
但是聚合物纳米材料研究团体重新燃起的热情主要由于石墨烯可与塑料结合的特性以及它来自于廉价的先驱体。
石墨烯的性价比优势在纳米复合材料、镀膜加工、传感器和存储装置的应用上正挑战着碳纳米管。
接着,这些只能被想象出来的应用将会出现。
事实上,Andre Geim说过“石墨烯对于它的名字来说就是一种拥有最佳性能的非凡的物质。
”这能够在目前大量发表的文献中可以看出。
石墨烯为什么能够这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呢?本篇综述尝试去处理在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新兴潮流中所产生的这类问题。
这个工作的范围被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GPNC)研究员提出期望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拓展。
神奇的石墨烯石墨烯被频繁引用的性能是它的电子传输能力。
这意味着一个电子可以在其中不被散射或无障碍地通行。
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可达到20000cm2/Vs,比硅晶体管高一个数量级。
一片最近的综述表明,以改良样品制备的石墨烯,电子迁移率甚至可以超过25000cm2/Vs。
石墨烯是否缺少禁带以及大量合成纯石墨烯是否可行只有将来的研究可以解释。
目前,非凡的电子传导性能使得石墨烯居于各类物质之首。
所以,利用石墨烯代替硅作为基质的可能性将指日可待。
虽然石墨烯的电子传导能力要比铜高得多,但是其密度只有铜的1/5。
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发展.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发展概况专业金属材料班级材料116学号111899姓名李浩槊2015年01月05日摘要自从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石墨烯因其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
石墨烯的碳原子排列与石墨的单原子层雷同,是碳原子以sp2混成轨域呈蜂巢晶格(honeycomb crystal lattice)排列构成的单层二维晶体。
石墨烯可想像为由碳原子和其共价键所形成的原子尺寸网。
石墨烯是世上最薄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 /(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只约10-6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跑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
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
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
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
但是,因为石墨烯片层之间存在很强的范德华力,导致其很容易堆积团聚,在一般溶剂中的分散性很差,所以其应用领域受到了限制。
本文通过收集、查阅多篇有关石墨烯研究的论文,分析、整理了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理论。
关键词:石墨烯纳米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目录第一部分.........................石墨烯的性质第二部分........................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第三部分........................石墨烯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石墨烯的应用前景第五部分........................参考文献第一部分石墨烯的性质1、力学性质石墨烯受到外部作用力时,碳原子面可以通过弯曲形变使其适应外力而不需重新排列,这种原子间的柔韧性连接可以有效的保持石墨烯结构的稳定。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晶体材料,具有卓越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被认为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同时,石墨烯的纳米尺度特性也为其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首先,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混合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液相沉积法。
机械混合法是将石墨烯破碎为纳米片后与其他材料进行混合。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在基底上沉积石墨烯和其他材料层,然后经过化学反应形成复合材料。
液相沉积法是将石墨烯悬浮液与其他材料混合后进行沉积和固化。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要求和复合材料的性能需求。
其次,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异的性能。
首先,石墨烯本身具有高导电性、高热传导性和高机械强度等特点,可以显著改善其他材料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机械强度。
其次,石墨烯的二维结构和大比表面积使得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可以用于吸附和储存气体、重金属离子等。
此外,石墨烯还具有出色的光学性能,可以用于光学器件和光伏器件的制备。
最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电子器件领域,石墨烯可以与硅、金属等材料复合,形成具有高导电性的材料,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极和晶体管等部件。
在能源领域,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此外,石墨烯的高导电性和高热传导性还使其成为电磁屏蔽材料和热界面材料的理想选择。
在生物医学领域,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用于细胞图像学和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综上所述,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丰富的制备方法和优异的性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石墨烯和纳米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理解,相信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高秋菊1,夏绍灵1,2*,邹文俊1,彭 进1,曹少魁2(1.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 450052)收稿:2012-01-09;修回:2012-04-24;基金项目:郑州科技攻关项目(0910SGYG23258-1);作者简介:高秋菊(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
E-mail:gaoqiuju2008@yahoo.com.cn;*通讯联系人,Tel:0371-67758722;E-mail:shaoling_xia@haut.edu.cn. 摘要:石墨烯以其优异的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介绍了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并对石墨烯的改性方法进行了概括。
本文着重综述了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介绍了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三种制备方法,即原位插层聚合法、溶液插层法和熔融插层法。
此外,还对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石墨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引言石墨烯是以sp2杂化连接的碳原子层构成的二维材料,其厚度仅为一个碳原子层的厚度。
这种“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最有韧性的新型材料。
石墨烯具有超高的强度,碳原子间的强大作用力使其成为目前已知力学强度最高的材料。
石墨烯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高100倍[1]。
石墨烯还具有特殊的电光热特性,包括室温下高速的电子迁移率、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自旋轨道交互作用、高理论比表面积、高热导率和高模量、高强度,被认为在单分子探测器、集成电路、场效应晶体管等量子器件、功能性复合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剂载体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石墨烯是一种疏松物质,在高分子基体中易团聚,而且石墨烯本身不亲油、不亲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石墨烯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复合,尤其是纳米复合。
因而,很多学者对石墨烯的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提高石墨烯和高分子基体的亲和性,从而得到优异的复合效应。
1 石墨烯的改性方法1.1 化学改性石墨烯该方法基于改性Hummers法[3]。
首先,由天然石墨制得石墨氧化物,再通过几种化学方法获得可溶性石墨烯。
其化学方法包括:氧化石墨在稳定介质中的还原[4]、通过羧基酰胺化的共价改性[5]、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6]、环氧基的亲核取代[7]、重氮基盐的耦合[8]等。
此外,还出现了对石墨烯的氨基化[9]、酯化[10]、异氰酸酯[11]改性等。
用化学功能化的方法对石墨烯进行改性,不仅可以提高其溶解性和加工性能,还可以增强有机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2 电化学改性石墨烯利用离子液体对石墨烯进行电化学改性已见报道[12]。
用电化学的方法,使石墨变成用化学改性石墨烯的胶体悬浮体。
石墨棒作为阴极,浸于水和咪唑离子液的相分离混合物中。
以10~20V的恒定电·78· 第9期 高 分 子 通 报压,经过30min的电化学反应,得到了功能化石墨烯,将其放入二甲基甲酰胺中,经超声波处理,得均匀分散的石墨烯溶液。
功能化石墨烯的平均长度和宽度分别是700nm和500nm,厚度约1.1nm。
1.3 π-π键相互作用最近Liu[13]报道了一种石墨烯改性技术。
即通过石墨烯的π轨道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之间的π-π键相互作用。
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溶解在水中,再与石墨烯的水溶液混合。
在冰水浴中,经过超声波处理,便得到分散的石墨烯水溶液。
2 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高分子/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取决于极性、分子量、疏水性、反应性基团等。
目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以下三种。
2.1 原位插层聚合在原位插层聚合方法中,石墨烯或改性石墨烯首先在液态单体中溶胀。
然后用合适的引发剂,扩散并引发聚合,或者用加热或辐射来引发聚合[14,15]。
许多种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已经用这个方法来制备,例如环氧树脂/石墨烯、聚苯胺/石墨烯等。
2.2 溶液插层石墨烯或改性石墨烯很容易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例如水、丙酮、氯仿、四氢呋喃(THF)、二甲基甲酰胺(DMF)或甲苯,在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下使层与层之间堆叠在一起。
然后高分子吸附在层片上,当溶剂蒸发后,层片之间重新组装,形成纳米复合材料[16]。
溶液插层需要高分子或高分子预聚物是可溶的,而石墨烯或改性石墨烯发生膨胀。
该方法中溶剂的去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溶液中高分子插层的驱动力,源于溶剂分子的解吸熵,这个过程补偿了插层高分子链构象熵的减少。
因此,为了使填充物与高分子链更好地结合,需要大量的溶剂分子解吸附。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极性低或没有极性的高分子可用溶液插层合成纳米复合材料。
例如聚乙烯接枝顺丁烯二酸酐(PE-g-MA)/石墨、聚苯乙烯(PS)/石墨烯等。
2.3 熔融插层熔融插层法是指不需要溶剂,在熔融状态,石墨或石墨烯或改性石墨烯与高分子基体进行混合。
在高温下,热塑性高分子和石墨烯或改性石墨烯,用传统方法机械混合,如挤出和注射成型[17],然后高分子链插层或剥落而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用这种方法制备热塑性纳米复合材料很受欢迎。
不易吸附或不适合原位聚合的高分子,可用此法,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石墨烯、聚碳酸酯/石墨烯等。
3 石墨烯填充不同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近年来,以环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聚苯硫醚、尼龙、聚苯胺和硅橡胶为基体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都有所报道。
其中,出现了较多关于石墨烯在高分子基体中[18~20]达到纳米水平分散的研究。
这些纳米混合材料中,填充少量石墨烯便可使性能有相当大的提高,而这些性能是传统的复合材料无法实现的。
3.1 聚乙烯醇/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Zhao等[21]研究表明,通过水溶解的方法,制备以聚乙烯醇为基体的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在石墨烯填充量很低的情况下,聚乙烯醇/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中,抗张强度提高150%,当石墨烯的填充量为1.8%(体积百分含量)时,其杨氏模量增加近10倍。
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模拟的杨氏模量,表明在纳米复合材料薄膜中,石墨烯在高分子基体中主要是随机分散。
3.2 环氧树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Kuilla等[22]用原位插层聚合制备了环氧树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的热导率很小,但是加入石墨烯后,其热导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填充1%(wt)氧化石墨烯(GO)和填充1%(wt)单壁碳纳米管对提高环氧树脂热导率的效果是相似的。
而填充5%(wt)GO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其热导率是·88· 高 分 子 通 报2012年9月 1W/mK,这是纯环氧树脂热导率的4倍。
当填充20%(wt)GO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其热导率增加到6.44W/mK。
这些结果表明,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于散热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热界面材料。
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和单壁碳纳米管的体积热膨胀系数相似。
纯环氧树脂的热膨胀系数约8.2×10-5℃,而填充石墨5%(wt)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热膨胀系数下降了31.7%。
填充量为15%(wt)的环氧树脂/石墨烯复合材料,适合用于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其屏蔽值达到20dB。
3.3 聚苯乙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用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23],采用溶液插层,制备了聚苯乙烯/异氰酸酯改性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由于石墨烯的大部分表面已改性,当填充量仅为2.4%(体积百分数)时,该复合材料几乎完全被石墨烯填充。
当在PS基体中填充0.1%(体积百分数)GO时,可以得到电导率的渗滤阀值。
这个渗滤阀值与任何二维填料相比是它们的三分之一,这归功于石墨烯的均匀分散和极大的纵横比。
对于薄膜,填充量大约0.15%(体积百分数)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满足防静电标准(10-6S·m-1)。
当填充量在0.4%~1%(体积百分数)之间时,其电导率迅速增加。
当填充量是2.5%(体积百分数)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是0.1~1S·m-1。
3.4 聚苯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用原位插层聚合的方法,制备聚苯胺/石墨烯碳纳米层片/碳纳米管(PANI/GNS/CNT)复合材料[24]。
PANI/GNS/CNT复合材料的比电容比纯PANI和PANI/CNT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要高得多。
GNS和PANI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其比电容提高。
PANI/GNS/CNT复合材料的长期循环稳定性优于PANI/CNT和PANI/GNS复合材料。
经过1000个周期,PANI/GNS/CNT复合材料的电容与初始电容比仅下降了6%,而PANI/GNS和PANI/CNT复合材料的电容分别下降了52%和67%。
3.5 聚醋酸乙烯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Liang等用水作为溶剂,把GO加入到聚醋酸乙烯酯中,而制得聚醋酸乙烯酯(PVA)/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26]。
PVA/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机械性能优于纯PVA。
这是由于石墨烯在PVA基体中分子水平的分散和大的纵横比,以及由于在石墨烯和PVA间氢键的存在,而产生牢固的界面粘合。
当填充0.7%(wt)的GO时,PVA/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37.5℃增加到40.8℃。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增加也是由于在石墨烯和PVA间存在氢键。
其结晶性和热稳定性比初始PVA高。
3.6 聚氨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用原位插层聚合制备功能化石墨烯(FGS)的水性聚氨酯(WPU)纳米复合材料[25]。
由于FGS粒子在WPU基体中的均匀分散,使纳米复合材料电导率比初始WPU增加了105倍。
由于导电通道的形成,在高分子基体中引发了电导率的突变。
当填充FGS仅为2%(wt)时,可得到渗滤阀值。
FGS和碳纳米管在提高WPU的电导率方面是等效的。
在纳米复合材料中,FGS的存在可提高熔点和WPU软链段的熔化热(ΔHm)。
然而,随着FGS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填充量的增加,硬链段的结晶度降低。
Liang等[26]通过溶液插层的方法,制备了三种纳米复合材料。
其纳米填充物是用异氰酸酯改性后的石墨烯、磺化石墨烯、以及还原石墨烯,基体高分子是热塑性聚氨酯(TPU)。
TPU/异氰酸酯改性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降解率大大高于磺化石墨烯和还原石墨烯填充TPU纳米复合材料。
与异氰酸酯改性石墨烯相比,磺化石墨烯片上附着的官能团很少。
当TPU/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填充1%(wt)时,表现出可重复的红外触发行为。
此外,TPU/磺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有了显著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