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路基础7-1课件
合集下载
《模拟集成电路基础》PPT课件

h
20
P
N
V
PN结的接触电位
(二)PN结的接触电位:
(1).内电场的建立,使PN结 中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接 触电位V(又称为位垒)。
(2).接触电位 V决定于材 料及掺杂浓度:
硅: V=0.7 锗: V=0.2 (3).其电位差用 表示
h
21
(三)PN结的单向导电性
U
I
P
N
扩散
Q(V-U)
1.PN结加正向电压时:
第四节 二极管的应用
h
8
第一节 半导体基础知识
一1.、什半么导是体导的体特、性绝:缘体导、电半导率量导电1级0体率-2,2:为-如110:0-154s金.sc.、mc-m1-1
(1).导体:导电性能良好导量的电级物率,质为银如。1、:0-铜橡9-、胶10铝、2 s。云.c母m-、1 (2).绝缘体:几乎不导电量砷塑的级化料物,镓等质如等。。:。硅、锗、 (3).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半导体之间。
生载流子的扩散运用动下的定结向果移产动生称空
间电荷区耗尽层为(漂多移子运运动动)。
空穴 P
(2).空间电荷区产生建立了内电场 产生载流子定向运动(漂移运动)
N
•当扩散运动↑内电场↑漂移运
动↑扩散运动↓动态平衡。
(3).扩散运动产生扩散电流;漂移运动 产生漂移电流。
•动态平衡时:扩散电流=漂移电流。 PN结内总电流=0。 PN结的宽度一定 。
1.电子空穴对: 电子和空穴是成对产生的.
h
12
两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
外电场E 的方向
电子流
2.自由电子——载流子:
自由电子
• 在外电场作用下形成电子流(在 导带内运动),
模拟电路基础ppt课件

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来定量地 分析一个电子器件的特性,即特 性曲线图示法、解析式表示法和 参数表示法
+
-
二极管符号
15
1.3 半导体二极管
1.3.1二极管的特性曲线
在二极管加有反向电压, 当电压值较小时,电流极 小,其电流值为反向饱和 电流IS。当反向电压超过 超过某个值时,电流开始 急剧增大,称之为反向击 穿,称此电压为二极管的 反向击穿电压,用符号 UER表示。
2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基础
1.1 半导体及其特性 1.2 PN结及其特性 1.3 半导体二极管 1.4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工作原理 1.5 三极管的共射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
3
1.1 半导体及其特性
1.1.1本征半导体及其特性
定义:纯净的半导体经过一定 的工艺过程制成单晶体,称为 本征半导体。
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1) 稳定电压UZ:UZ是在规定电流下稳压管的反向击穿电压。 (2) 稳定电流IZ:IZ是稳压管工作在稳压状态时的参考电流,电流低于
此值时稳压效果变坏,甚至不稳压。 (3) 最大稳定电流IZM|:稳压管的电流超过此值时,会因结温升过高而
损坏。 (4) 动态电阻rD:rD是稳压管工作在稳压区时,端电压变化量与其电流
在无外电场和无其它激发作用下,参与扩散运动的多子数 目等于参与漂移运动的少子数目,从而达到动态平衡。
13
1.2 PN结及其特性
1.2.2 PN结的导电特性
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 处于导通状态
PN结外加反向电压时 处于截止状态
势垒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N型半导体 :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少量
+
-
二极管符号
15
1.3 半导体二极管
1.3.1二极管的特性曲线
在二极管加有反向电压, 当电压值较小时,电流极 小,其电流值为反向饱和 电流IS。当反向电压超过 超过某个值时,电流开始 急剧增大,称之为反向击 穿,称此电压为二极管的 反向击穿电压,用符号 UER表示。
2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基础
1.1 半导体及其特性 1.2 PN结及其特性 1.3 半导体二极管 1.4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工作原理 1.5 三极管的共射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
3
1.1 半导体及其特性
1.1.1本征半导体及其特性
定义:纯净的半导体经过一定 的工艺过程制成单晶体,称为 本征半导体。
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1) 稳定电压UZ:UZ是在规定电流下稳压管的反向击穿电压。 (2) 稳定电流IZ:IZ是稳压管工作在稳压状态时的参考电流,电流低于
此值时稳压效果变坏,甚至不稳压。 (3) 最大稳定电流IZM|:稳压管的电流超过此值时,会因结温升过高而
损坏。 (4) 动态电阻rD:rD是稳压管工作在稳压区时,端电压变化量与其电流
在无外电场和无其它激发作用下,参与扩散运动的多子数 目等于参与漂移运动的少子数目,从而达到动态平衡。
13
1.2 PN结及其特性
1.2.2 PN结的导电特性
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 处于导通状态
PN结外加反向电压时 处于截止状态
势垒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N型半导体 :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少量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七章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7.2.1 比例运算电路
一、反相 比例运算电路 1. 电路 组成 电路核心器件为集成运放;
电路的输入信号从反相输入端输入;
同相输入端经电阻接地; 电路引入了负反馈,其组态 为电压并联负反馈。 说明:由于集成运放输入极对称, 为保证外接电路不影响其对称性, 通常在运算电路中我们希望RP= RN 。
uo3
f
R3
uI 3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2. 同相求和运算电路
iN 0
uo (1
Rf R
?
)u N u N u P
iP 0 i1 i 2 i 3 i 4 uI 1 uP uI 2 uP uI 3 uP uP R1 R2 R3 R4 1 1 1 1 uI 1 uI 2 uI 3 ( )uP R1 R 2 R 3 R 4 R1 R 2 R 3 uI 1 uI 2 uI 3 uP RP ( ) 式中RP R1 // R2 // R3 // R4 R1 R 2 R 3
即:uP>uN,uo =+ UOM ;
+UOM
uP<uN ,uo =- UOM 。
(2)仍具有“虚断”的特点。
即: iP=iN =0。
-UOM
对于工作在非线性区的应用电路,上述两个特点是分析其 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7.2 基本运算电路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求解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 倍数的一般步骤:
(1)正确判断反馈组态;
【 】
内容 回顾
(2)求解反馈系数;
(3)利用 F 求解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科学出版社 廖惜春 (最完整版)(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第7章 波形产生电路B

1 o o 时,相移 F 0 。则 A F 360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电路能振荡。 2πRC 1 1 (2)RC 串并联电阻网络当频率 f f o 时,反馈系数 F 。要让振荡器振荡起来,必须 3 2πRC
当频率为 f f o 满足起振的幅值条件即 A F 1 ,即 A 3 。 T1、T2 构成的放大电路是具有级间反馈的多级放大电路,级间反馈类型为电压串联负反馈。根 据深度负反馈条件,电压放大倍数的估算,有
f0
1 2 LC
2 LC L L1 L2 2M
f0
1
2 LC C C2 C 1 C 1 C 2
f0
1
2 LC 1 C C0 1 1 1 C1 C 2 C 0
f0
1
结构复杂,分布电 容大,频率在几兆 赫到十几兆之间。
输出信号高次谐波 分量较大,波形质 量较差。
0.04 uF C R 68 k C
Rc 1
Rc 2 T2 Rf Re1
U CC
T1
R
C1
C2 uo
Re 2
例7-1图
解: (1)电路中的反馈信号可以看作从 T1 的栅极输入,从 T2 的集电极输出。放大电路是两级,第 一级是共源放大电路,相移为 180o,第二级是共射放大电路,相移也为 180o,故放大电路总相移 , A 360o 。该正弦波振荡电路的选频网络为 RC 串并联电阻网络,其相移范围为(-90o~+90o)
R
uc
-
振荡周期
R3
输出幅值
R1 ) R2
T 2 RC ln(1 2
uo
U o U z
方波 发生器
C
模拟电路基础ppt课件

NPN型三极管驱动蜂鸣器
NPN型三极管驱动蜂鸣器
1.4 场效应管 1.4.2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由金属、氧化物和半导体制成。称为金属-氧 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或简称 MOS 场效应管。
特点:输入电阻可达 109 以上。
栅极 G
铝
类型
N 沟道 P 沟道
加强型 耗尽型
加强型 耗尽型
源极 S S
SiO2 G
Rb IB b c
VBB
+e
UB E_
c IB
当 UCE = 0 时,基极和 VBB 发射极之间相当于两个 PN
+b
UB
E_ e
结并联。所以,当 b、e 之间 加正向电压时,应为两个二
IB/ A
UCE0
极管并联后的正向伏安特性。
O
UBE / V
(2) UCE > 0 时的输入特性曲线 当 UCE > 0 时,这个电压有利于将发射区分散
图4.12 H桥驱动电路
对三极管导通。例如,如图4.13所示, 当Q1管和Q4管导通时,电流就从电 源正极经Q1从左至右穿过电机,然后 再经Q4回到电源负极。按图中电流箭 头所示,该流向的电流将驱动电机顺 时针转动。当三极管Q1和Q4导通时, 电流将从左至右流过电机,从而驱动 电机按特定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
e
eI
E
1.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
IBf(UB )EUCE常 数
Rc IC
输出特性:
ICf(UCE )IB常数
VBB
mA
+
Rb
IB
c
A
输入 回路
b
V UB E
UCE输U出C e- V回路E
NPN型三极管驱动蜂鸣器
1.4 场效应管 1.4.2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由金属、氧化物和半导体制成。称为金属-氧 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或简称 MOS 场效应管。
特点:输入电阻可达 109 以上。
栅极 G
铝
类型
N 沟道 P 沟道
加强型 耗尽型
加强型 耗尽型
源极 S S
SiO2 G
Rb IB b c
VBB
+e
UB E_
c IB
当 UCE = 0 时,基极和 VBB 发射极之间相当于两个 PN
+b
UB
E_ e
结并联。所以,当 b、e 之间 加正向电压时,应为两个二
IB/ A
UCE0
极管并联后的正向伏安特性。
O
UBE / V
(2) UCE > 0 时的输入特性曲线 当 UCE > 0 时,这个电压有利于将发射区分散
图4.12 H桥驱动电路
对三极管导通。例如,如图4.13所示, 当Q1管和Q4管导通时,电流就从电 源正极经Q1从左至右穿过电机,然后 再经Q4回到电源负极。按图中电流箭 头所示,该流向的电流将驱动电机顺 时针转动。当三极管Q1和Q4导通时, 电流将从左至右流过电机,从而驱动 电机按特定方向转动〔电机周围的箭
e
eI
E
1.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
IBf(UB )EUCE常 数
Rc IC
输出特性:
ICf(UCE )IB常数
VBB
mA
+
Rb
IB
c
A
输入 回路
b
V UB E
UCE输U出C e- V回路E
模拟电路ppt课件

(4-10)
例:求Au =?
i2 R2 M R4 i4
i3 R3
i1 ui
R1
_ +
+
RP
虚短路
u u 0
i1= i2
虚开路
uo
uo
vM
1
R4 1
1
R2 R3 R4
i2
vM R2
i1
ui R1
(4-11)
uo
vM
1
R4 1
1
R2 R3 R4
i2
vM R2
i1
ui R1
Au
uo ui
)
RF
2
RF1 R4
( ui1 R1
ui 2 R2
)
ui3 R5
(4-29)
五、三运放电路
ui1 +
A+
+
ui2
A+
uo1
R
R1
a
RW b
R
R1
uo2
R2
+
uo
A+
R2
(4-30)
ui1 +
A+
+
ui2
A+
uo1
R a
RW b
ua ui1 ub ui2
uo1 uo2 ua ub
t
思考:如果输入是正弦波,输出波形怎样,请 自己计算。运放实验中请自己验证。
(4-36)
积分电路的主要用途: 1. 在电子开关中用于延迟。 2. 波形变换。例:将方波变为三角波。 3. A/D转换中,将电压量变为时间量。 4. 移相。
其他一些运算电路:对数与指数运算电路、乘 法与除法运算电路等,由于课时的限制,不作 为讲授内容。
例:求Au =?
i2 R2 M R4 i4
i3 R3
i1 ui
R1
_ +
+
RP
虚短路
u u 0
i1= i2
虚开路
uo
uo
vM
1
R4 1
1
R2 R3 R4
i2
vM R2
i1
ui R1
(4-11)
uo
vM
1
R4 1
1
R2 R3 R4
i2
vM R2
i1
ui R1
Au
uo ui
)
RF
2
RF1 R4
( ui1 R1
ui 2 R2
)
ui3 R5
(4-29)
五、三运放电路
ui1 +
A+
+
ui2
A+
uo1
R
R1
a
RW b
R
R1
uo2
R2
+
uo
A+
R2
(4-30)
ui1 +
A+
+
ui2
A+
uo1
R a
RW b
ua ui1 ub ui2
uo1 uo2 ua ub
t
思考:如果输入是正弦波,输出波形怎样,请 自己计算。运放实验中请自己验证。
(4-36)
积分电路的主要用途: 1. 在电子开关中用于延迟。 2. 波形变换。例:将方波变为三角波。 3. A/D转换中,将电压量变为时间量。 4. 移相。
其他一些运算电路:对数与指数运算电路、乘 法与除法运算电路等,由于课时的限制,不作 为讲授内容。
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第三版)孙肖子提供课件(7_11)反馈(1)

放大器中的反馈(1) ---反馈的基本概念
及反馈放大器的分类
<<西电丝路云课堂>>
---孙 肖 子
放大器中的反馈 一.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反馈放大器的 分类 二.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三. 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和近似计算
一.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反馈放大器的
分类 1.反馈的基 (1). 什么是
本UoU=概UiAb=euU念U=UfbUie.∝i -UoUf
U CC
-
+ +
Ube +
Uf
V1
+
R
E1
RF
RC2
V2 RL
+
Uo
-
-
串联电压负反
RB1 Ii
+ RsIf
+
-Us
RC1
RC2
UCC
I'i
-
V1 Rf
+
- V2 Io
Uo
RL
RE1
RE2
-
并联电流负反
··
R1
R1
R3
++
Ui
-
-·
·
I
· + R7 ·+
Uf R2
R4
· UCC · - R5
UO1
器的输出量(电流或电压),通过传输
(2). 反馈放大器的
组成框叠基 图基
基
.
Xi
+
基(输基 基入基 基
加∑
Xf
(基基净基X基 i基'输入基信基大基号本器基A )基放基Fra bibliotek信号)
基(基反基 基馈基基 信号基反)基馈F基 基
及反馈放大器的分类
<<西电丝路云课堂>>
---孙 肖 子
放大器中的反馈 一.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反馈放大器的 分类 二.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三. 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和近似计算
一.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反馈放大器的
分类 1.反馈的基 (1). 什么是
本UoU=概UiAb=euU念U=UfbUie.∝i -UoUf
U CC
-
+ +
Ube +
Uf
V1
+
R
E1
RF
RC2
V2 RL
+
Uo
-
-
串联电压负反
RB1 Ii
+ RsIf
+
-Us
RC1
RC2
UCC
I'i
-
V1 Rf
+
- V2 Io
Uo
RL
RE1
RE2
-
并联电流负反
··
R1
R1
R3
++
Ui
-
-·
·
I
· + R7 ·+
Uf R2
R4
· UCC · - R5
UO1
器的输出量(电流或电压),通过传输
(2). 反馈放大器的
组成框叠基 图基
基
.
Xi
+
基(输基 基入基 基
加∑
Xf
(基基净基X基 i基'输入基信基大基号本器基A )基放基Fra bibliotek信号)
基(基反基 基馈基基 信号基反)基馈F基 基
模拟电路基础PPT课件

和基准源等部分构成。
第14页/共45页
开关型稳压电源原理:
图中三角波发生器通过比较器产生一个方波VB,去控制调整管的通断。调整管导 通时,向电感充电。当调整管截止时,必须给电感中的电流提供一个泄放通路。续 流续流二极管D即可起到这个作用,有利于保护调整管。
根据电路图的接线,当三角波的幅度小于比较放大器的输出时,比较器输出高电 平,对应调整管的导通时间为Ton;反之输出为低电平,对应调整管的截止时间Toff。
本节课程内容及学习目的
本节主要内容
1. 整流、滤波和稳压电路 2. 三极管放大电路 3. 场效应放大电路 4.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5. 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6. 负反馈放大电路 7.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8. 自动频率控制电路 9. 锁相环 电路 10.串并联谐振电路
学习目的
本课通过对常见模拟电路 及其系统的原理分析,获 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深 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 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晶体管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
E
uiCຫໍສະໝຸດ BB uo uiC
uo
E
共基极
共发射极
第18页/共45页
电 流 放 大 作 用 示 意 图
E
B
ui
uo
C
共集电极
共射极放大电路
电路组成:
C1:输入耦合电容,起隔直流作用; Rb1 、Rb2:基极偏置电阻,为基极提供偏 置电压; Re:射极偏置电阻(直流负反馈); Ce:射极旁路电容 Rc:集电极偏置电阻,具有把集输出电极 电流ie转化成集电极电压EC输出; C2:输出耦合电容,具有隔离作用,使放 大器与负载之间直流隔离,而交流耦合。
第1页/共45页
整流、滤波和稳压电路
第14页/共45页
开关型稳压电源原理:
图中三角波发生器通过比较器产生一个方波VB,去控制调整管的通断。调整管导 通时,向电感充电。当调整管截止时,必须给电感中的电流提供一个泄放通路。续 流续流二极管D即可起到这个作用,有利于保护调整管。
根据电路图的接线,当三角波的幅度小于比较放大器的输出时,比较器输出高电 平,对应调整管的导通时间为Ton;反之输出为低电平,对应调整管的截止时间Toff。
本节课程内容及学习目的
本节主要内容
1. 整流、滤波和稳压电路 2. 三极管放大电路 3. 场效应放大电路 4.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5. 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6. 负反馈放大电路 7.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8. 自动频率控制电路 9. 锁相环 电路 10.串并联谐振电路
学习目的
本课通过对常见模拟电路 及其系统的原理分析,获 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深 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 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晶体管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
E
uiCຫໍສະໝຸດ BB uo uiC
uo
E
共基极
共发射极
第18页/共45页
电 流 放 大 作 用 示 意 图
E
B
ui
uo
C
共集电极
共射极放大电路
电路组成:
C1:输入耦合电容,起隔直流作用; Rb1 、Rb2:基极偏置电阻,为基极提供偏 置电压; Re:射极偏置电阻(直流负反馈); Ce:射极旁路电容 Rc:集电极偏置电阻,具有把集输出电极 电流ie转化成集电极电压EC输出; C2:输出耦合电容,具有隔离作用,使放 大器与负载之间直流隔离,而交流耦合。
第1页/共45页
整流、滤波和稳压电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3反馈的形式 反馈的形式
一、反馈的范围
通常把每一级中存在的反馈称为本级或局 通常把每一级中存在的反馈称为本级或局 部反馈,把级与级之间存在的反馈称为级间或 部反馈,把级与级之间存在的反馈称为级间或 整体反馈。 整体反馈。
二、反馈的交、直流性质 反馈的交、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直流反馈,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直流反馈,交流 直流反馈 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交流反馈 交流反馈, 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交流反馈,交、直流通路 中都存在反馈则为交、直流反馈。 中都存在反馈则为交 直流反馈。
7.1 反 馈 的 基 本 概 念
3.“一定方式”包括串联和并联,根据反 . 一定方式”包括串联和并联, 之分。 馈方式的不同, 串联和并联反馈之分 馈方式的不同,有串联和并联反馈之分。 4.“影响净输入量”是指反馈极性。通过 . 影响净输入量”是指反馈极性。 净输入量的增、减判断反馈的正、 净输入量的增、减判断反馈的正、负。
7.1 反 馈 的 基 本 概 念
2)对于级间反馈 ) R4、R2引入的是级间负反馈。 引入的是级间负反馈。 3)判断反馈的交、直流性质 )判断反馈的交、 R3、R6引入的本级反馈和 4、R2引入的级 引入的本级反馈和R 间反馈均为直流和交流负反馈。 间反馈均为直流和交流负反馈。 2.分立电路举例 .
二、反馈极性的判断
(1)假定某输入信号在某瞬时的极性为正 ) 表示),并设信号的频率在中频段。 ),并设信号的频率在中频段 (用 表示),并设信号的频率在中频段。
7.1 反 馈 的 基 本 概 念
(2)根据该极性,逐级推断出放大电路 )根据该极性, 中各相关点的瞬时极性( 表示, 中各相关点的瞬时极性(升高用 表示,降低 表示)。 用 表示)。 (3)确定反馈信号的极性。 )确定反馈信号的极性。 的极性, (4)根据 与 的极性,确定净输入信 ) 号的大小。 减小为负反馈; 增大为正反馈。 号的大小。 减小为负反馈; 增大为正反馈。
7.1.1反馈概念的建立 反馈概念的建立 7.1 反 馈 的 基 本 概 念
所谓反馈是指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通 过反馈网络,按一定方式反送到输入回路, 过反馈网络,按一定方式反送到输入回路,并 正确影响净输入量的过程或手段 过程或手段。 正确影响净输入量的过程或手段。 1.“输出信号”包括电压和电流,根据反馈 . 输出信号”包括电压和电流, 取样的不同,有电压和电流反馈之分。 取样的不同, 电压和电流反馈之分。 之分 2.“反馈网络”是将反馈信号从输出端反送 . 反馈网络” 到输入回路的桥梁。 到输入回路的桥梁。
7.1 反 馈 的 基 本 概 念
②R9、C4和R10构成1-4级间的反馈网络。 构成 级间的反馈网络。 级间的反馈网络 3)判断反馈的交、直流性质 )判断反馈的交、 R2引入了第1级的交、直流负反馈;R3、C2 引入了第 级的交、直流负反馈; 级的交 引入了第2级的直流负反馈 级的直流负反馈; 引入了第3级的 引入了第 级的直流负反馈;R7引入了第 级的 直流负反馈; 引入了第4级的交 级的交、 交、直流负反馈;R8引入了第 级的交、直流负 引入第4级的直流负反馈 级的直流负反馈。 反馈, 反馈,R9、C4引入第 级的直流负反馈。 R7、R5和R2引入了 级间的交、直流负反 引入了1-3级间的交 级间的交、 引入了 级间的直流负反馈。 馈;R10引入了1-4级间的直流负反馈。 级间的直流负反馈
7.1 反 馈 的 基 本 概 念
三、举例说明
1. 1.集成运放电路举例 1)对于本级反馈 ) R3、R6分别引入了第 分别引入了第1 级和第2级的负反馈 级的负反馈。 级和第 级的负反馈。 结论: 结论:跨接在运放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 间的反馈元件将引入本级负反馈。 间的反馈元件将引入本级负反馈。
7.1.2反馈的极性 反馈的极性
一、反馈的一般表达式
称为反馈深度。 称为反馈深度。并将
定义为环路增
7.1 反 馈 的 基 本 概 念
益。 1.当 放大倍数下降,这种反馈称为负 . 时,放大倍数下降,这种反馈称为负 反馈。 反馈。 2.当 表明反馈效果为零。 . 时,表明反馈效果为零。 3.当 放大倍数升高,这种反馈称为正 . 时,放大倍数升高,这种反馈称为正 反馈。 反馈。 4.当 放大倍数→∞ 。放大器处于 “ 自 . 时 ,放大倍数 激振荡”状态。 激振荡”状态。
7.1 反 入的是负反馈。 引入的是负反馈。 结论:射极反馈元件 结论: 引入本级负反馈, 引入本级负反馈,并由此 推之, 推之,场效应管的源极反 馈元件引入本级负反馈。 馈元件引入本级负反馈。 由此可得, 引入了第1级的负反馈 级的负反馈, 由此可得,R2引入了第 级的负反馈,R3、 C2引入了第 级的负反馈,R7引入了第 级的负 引入了第2级的负反馈 级的负反馈, 引入了第3级的负 反馈, 引入了第4级的负反馈 级的负反馈。 反馈,R8、R9和C4引入了第 级的负反馈。 2)对于级间反馈 ) 构成的1-3级间的反馈网络 级间的反馈网络。 ①R7、R5和R2构成的 级间的反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