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学案1: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温故知新】1.“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主要原因、结束标志。
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能说出九一八事变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局部抗战的代表人物和事件。
2.能记住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能阐述“不抵抗政策”的危害。
3.能掌握西安事变的具体史实,体会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学习重点】长征的过程、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红军长征的精神。
【学习过程】◆先学先行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地点:。
2.爆发: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
3.结果: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4.影响:,成为的起点,揭开了。
5.扩大:1932年,日本扶植在长春建立,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6.局部抗战(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逇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2)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2)表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3)国民政府态度: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4)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1)时间:年12月9日。
(2)经过:北平学生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3)性质:。
(4)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停止内战,”等。
(5)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的政策,促进了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1.背景:(1)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蒋介石顽固坚持政策,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2.概况: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
3.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从出发,主张,派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学案1--第18课 竹影

第18课《竹影》学案 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预习反馈:1、走近作者:《竹影》一文作者原名,现代画家、散文家2、自读课文,请你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空白处理解探究:3、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5、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6、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合作释疑:7、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8、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9、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拓展迁移:10、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学习小结:11、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当堂达标:12、阅读理解:“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1、丰子恺、原名丰润2、略3、略4、略5、竹影是这篇课文的切入点,由此引出了对文章中心--如何欣赏中国画,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的探讨.当然,竹影也是童真,童趣的体现.6、所谓符号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7、竹影是全文的线索,写太阳落山是为下文作铺垫8、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孩子富有爱心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总结: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9、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10、童年的游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有思考结合课文思考:游戏与艺术有什么关系?12、(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2)、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3)、不多余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5)、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要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历史课题:战略大决战学案号:17主备人:王云飞审核人:贺金秋时间:年月日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这一历史时期额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三大战役、南京解放。
学习重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意义。
自主预习1、从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2、阅读课文,完成表格:3、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而大大加速了。
4、填表课内探究1.温故知新: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哪一年国民党在这里建立国民政府?这个政府统治中国多少年,什么时候被推翻?2.渡江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作用?3.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课堂小结请你用知识树的形式为本节课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当堂训练1、解放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
你认为纪念馆建在何地合适()A、徐州B、北京C、济南D、南京2、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五个省市,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下列战争或战役曾在这一地区发生的是()①甲午中日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百团大战④三大战役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一个情节: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发是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一情节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意图C、取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D、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目标】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过程】(一)学习活动一:戊戌维新运动(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3)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只局限在社会上层,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获得强大的武装支持。
(4)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学习活动二:义和团运动任务一:阅读教材P103的内容,分析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任务二:阅读教材P103的内容,评价义和团运动。
(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三)学习活动三:八国联军侵华※任务一:阅读教材P103,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任务二:阅读教材P105,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任务三:结合16~18课内容,对比历次列强侵华战争,完成下列表格。
【整体建构】【我的困惑】随堂练习1.《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其撰写者是()A.梁启超B.康有为C.林则徐D.谭嗣同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东南互保”C.“虎门销烟”D.“百日维新”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是维新运动的高潮,B、C两项与题意无关。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案【三维目标】【学习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学习难点】空想社会主义和巴黎公社性质【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1)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1825年经济危机——社会条件(2)英法德工人运动——阶级条件【学习探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什么关系?1)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工人斗争的需要。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
(3)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条件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问题探究】《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指明了斗争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实现目标的手段——暴力革命,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所以说《共产党宣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理论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革命实践:共产主义者同盟【问题探究】我们应该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从国际主义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等方面去谈。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
)二.巴黎公社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成立2.革命开始:1871年3月18日革命3.措施:(1)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2)政治: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4.历史意义:(1)地位: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作用: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5.影响: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重难点导析】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政府在台湾建制的概况2.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3.识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措施4.知道清朝前期疆域的特点,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清朝进一步加强,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推崇______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2.______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
3. 年,清军击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4.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的封号;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
5.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地区。
________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设置_____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6.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7.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__________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请用史实说明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方式有哪些?三、练习巩固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
”这幅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回归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A.浙江省B.福建省C.江苏省D.广东省3.清朝时期,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A.西域都护B.军机处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4.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A.驻藏大臣B.台湾府C.伊犁将军D.乌里雅苏台将军5.下列战争发生于乾隆帝时期的是()A.靖难之役B.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6.下列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①册封五世班禅②册封五世达赖③设驻藏大臣④设伊犁将军A.②①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怀疑与学问 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怀疑与学问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课前准备•阅读课文《怀疑与学问》,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大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熟悉本学案的目标和任务,准备笔记和思路。
二、课文解读及分析1. 词语猜想在阅读全文之前,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语的意思:•常态•愚钝•纸醉金迷•对号入座2. 文章简述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怀疑是学问的前提,而学问又可以消除怀疑。
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但是怀疑也有局限性,如果过度怀疑,就会失去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
3. 文章解析文章开头作者就表明怀疑是人们在探索和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必要的思想态度,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和创新。
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会不断发问,不断探寻,从中学习、思考、总结,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同时,文章也指出怀疑有一定的局限性。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对于某些事情只抱有怀疑态度,而不愿意去探究和了解,就会影响认识水平的提高,还会落入怀疑的陷阱中,不断看到事物的片面和表面而无法发现真相。
文章最后指出,学问是真理的追求,让人们从怀疑走向了认知,从感性认识到了理性认识。
学问是消除怀疑的方法和途径,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4. 文章亮点分析•通过讲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怀疑。
•把怀疑视为学问的前提,指出怀疑能够推动认知水平的提高。
•提出了怀疑的局限性,指出过度怀疑会影响认知水平的提高。
•指出学问是消除怀疑的途径,让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三、课堂延伸1. 探究怀疑对人们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阻碍认知水平的提高。
•怀疑能够促进人们探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视野,提高思维水平。
2. 怎样才能正确对待怀疑?•抱着科学态度对待怀疑,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不断探索。
•对怀疑进行评估,不能偏激,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猜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思想文化》学案
备课教师张亚平
【学习目标】1、识记《资治通鉴》的内容、作者、体例及史学价值。
2、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3、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4、能分析佛教、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 1、《资治通鉴》的内容、作者、体例及史学价值;
2、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学习难点】 1、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2、分析佛教、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课前预习
1.北宋史学家费时19年,主持编写,这是一部通史,记述了从到的历史,被视为与《》并列的史学名著。
2.东汉后期形成,源于、和,到、南北朝,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日益完备。
道教的主张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的传统特色。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在的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课堂研讨
(一)重点研讨
3、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
书名作者成书时期史书体例叙事范围史学地位
《史记》
《资治通鉴》
4、佛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5、比较佛教与道教的异同:
主要不同点主要相同点
起源地区主要教义政治作用对文化的影响
道教
佛教
(二)深化提高
6、怎样看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
(三)达标测试
7、《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A.司马迁
B.司马睿
C.司马光
D.司马炎
8、著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9、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10、大学的王教授第二天要讲授“贞观之治”的内容,备课要参考大量资料。
作为助手,你可以向他推荐一部编年体通史,它是【】
A、《资治通鉴》
B、《史记》
C、《四库全书》
D、《左传》
11、关于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佛教宣传因果报应
B、佛教学说是虚妄的
C、佛教很有吸引力
D、佛教在不少方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
12、东汉及其以后,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宗教有【】①佛教②基督教③天主教④道教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三、课后巩固
13、阅读下列材料: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请回答: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他的哪些品质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
(2)《资治通鉴》产生于何时,它是怎样一本书?试以书名的含义来说明胡三省为什么认为这本书是君臣必读之书。
(3)你能从历史上找到一两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是吗?
14、连连看——谁有信心连结。
玉皇大帝
佛教如来佛
八仙
太上老君
道教孙悟空
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