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动物界的“香妃”林麝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农民养殖这种动物,从其身上取出一样宝,一公斤卖45万元

农民养殖这种动物,从其身上取出一样宝,一公斤卖45万元

农民养殖这种动物,从其身上取出一样宝,一公斤卖45万元
乡农小事
2017-05-1051评
某地的村民养殖了一种胆子非常小的动物。

它看起来比兔子还大,胆子却比兔子的小,看见陌生人会吓得到处逃窜,所以村民们的建的围墙都比较高。

这种动物就是林麝。

雄性林麝的鼠蹊部有麝香腺,能分泌麝香。

麝香的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我们的中药剂里边也有很多加麝香的药方。

农民养殖林麝就是为了采集麝香。

林麝的麝香被统称为软黄金,但实际上它比黄金还贵,一公斤的麝香可以卖到45万元。

林麝仅在我国及越南北部一些地方可以看到,不过因为对麝香的过度需要,野生林麝已经越来越少了。

可以说,林麝最大的天敌是人类。

【2018-2019】林麝论文-word范文模板 (18页)

【2018-2019】林麝论文-word范文模板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林麝论文篇一:论文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旅游区规划与开发院系:旅游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年级: 201X级姓名:霍研学号: 1006040106成绩:评阅教师:时间:秦岭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一、秦岭概况(1)总体概况秦岭是我国中部东西向延伸的一条巨型山脉,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条件的天然分界线,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主脊还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秦岭成为我国东部乃至亚洲东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秦岭在西安市境内,主要是主脊以北的北坡部分,南北宽10~40km,东西长约200km。

主脊由西向东呈波式缓降,在周至、户县、长安一带海拔2800~201Xm,在蓝田一带海拔201X~1800m。

在西安市境内,秦岭以中山为主,高山区范围很小,仅有太白山与其周围的少数山峰。

位于西南隅的太白山海拔3767m,为秦岭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峰。

秦岭为褶皱断块式基岩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片岩、花岗岩等变质岩、火成岩类构成。

秦岭北坡发育着多条由南向北切割山地的河流,它是最后注入渭河,是西安市区和平原地区最主要的水源。

骊山是渭河断陷内的断块山,海拔1000~1200m,是突出于渭河平原之上的基岩山地。

秦岭山地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分异规律明显。

基带为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褐土带。

四季分明,夏热冬冷,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干旱灾害多于洪涝灾害。

向上,随着高度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多,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和灌丛草甸带。

西安境内的秦岭山地,奇峰峻岭、悬泉飞瀑、茫茫林海、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2)自然风景秦岭的自然景观包括山、石、水、林、鸟、兽等。

秦岭多奇峰峻岭。

骊山的雄伟气势,使“骊山晚照”成为古代“关中八景”之一。

兽1

兽1

六、饲料种类
梅花鹿的饲料来源很广,精饲料可以用玉米、谷类、豆类、
豆饼等;多汁饲料有新鲜树叶、青草和各种块根;青粗饲
料有干草、干树叶、秸秆等。
七、饲养管理(1)

公鹿一般4~8月中旬为长茸期,8月下旬~11月中旬为配 种期。此两期内要多喂精饲料和多汁饲料。长茸鹿饲料 配合,精料2~3千克,多汁料2~3千克,青粗料3~4千 克,并增喂石粉和食盐。配种期饲料配合,精料l~1.5 千克,多汁料1~1.5千克,青粗料2~3千克。
境,不断强化放牧员的各种信号的控制作用,逐步提高其驯化程度,直
到引导到牧场上去放牧。这种驯化方法是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对鹿
进行大群驯化的基本方法。在鹿的驯化上,这3种方法要密切配合,灵 活运用。
对鹿的驯化,由于人工条件反射是建立在个体上,所以,
要非常细心地注意每1只鹿的驯化工作,力求驯化水平的
一致性。在放牧鹿祥中,走在队伍后面的鹿一般驯化程度
产仔母鹿和病愈鹿),都应进行一定的再驯化,才能使放牧鹿
群保持稳定。
九、选种与配种 选择茸大、生长快、 体质健壮、性欲旺盛、 配怀率高的作种公鹿。 梅花鹿在2岁以上性成 熟,2岁半到3岁开始配 种较适宜。
②鹿的配种(1)
群配:
按1:2~3公母比例将公母鹿放在一起,任其自
然交配,此法简单易行,其缺点公鹿容易发生角 斗和近亲交配,造成鹿群体质下降。
②鹿的配种(2)
轮配:
选定参加配种的公鹿群,轮流与大群母鹿交配,轮配公鹿
交替时间要酌情而定。
互配:

将母鹿分成小群体,每小群体用1头公鹿交配,一般1~2天 更换1次。
鹿达到30日龄时,开始采食精料和多汁饲料,此时哺乳量即可逐步减少,直

项目三 林麝的养殖

项目三  林麝的养殖
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
一体化教案首页
教学模块
特种动物பைடு நூலகம்殖
授课教师
课题名称
项目三林麝的养殖
课时
分配
理论授课
2课时
实际操作
6课时
授课班级
教学
目的要求
1、识别林麝的生物学特种和林麝饲料
2、掌握林麝的繁殖过程
3、掌握林麝的饲养管理
课前
准备
工具:
材料:课件
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设备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林麝的繁殖过程。
通过课件教学,让学生先了解林麝的饲养管理及繁殖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林麝的繁殖过程
带领学生去林麝的养殖场,实地去考察林麝的繁殖过程
任务三、人工取香(2学时)
公麝从1龄开始泌香,3 -13龄为泌香盛期,此后逐年减弱,20龄以后仍有少量泌香。一头成年雄麝每年可产香10-15克。5-6月为泌香盛期,此时雄庸精神兴奋,香麝膨胀,拒食停便5-9天,1周后恢复正常。再过一段时间,待香包内液体变为褐色粉末或颗粒后开始取香。其方法是:将赓固定好,左手按住香包体,右手用掏勺插入香包内,和入掏耳朵一样,慢慢转动,然后往外抽动,使香落到盛香盘内,千万注意取香时不能掏取香包。康香取出后,捡净杂质,千燥后保存于密闭的小瓶内,以防发潮。
麝应分群或分圈饲养。分群要把公母分开,大圈主要饲养成年母麝,小麝弱麝最好单独喂养,公母只在配种期合群。
二、麝的繁殖
麝在1. 5龄性成熟,2龄以后配种,但公麝3. 5龄开始配种比较好。一头公麝可配3 - 5头母麝,公麝从当年9月开始发情到翌年4月结束,母麝则从当年10月开始发情至翌年3月结束,因此配种时间可选择在11-12月交配。母麝受孕后,食欲增加,应注意添加营养。次年5-6月产息,每胎产怠1 - 3头。产后2-3小时,可给母康少量饮水,饲喂新鲜、优质、易消化的饲料,3-5天不要惊扰母麝。产房要保持温暖、干燥,并在光线较暗处放些干草,以供母麝卧息。有的母麝不哺乳,可找单胎母麝或山羊当奶妈或入工哺乳,4个月后断奶。

林麝饲料营养

林麝饲料营养

林麝饲料营养
林麝是一种珍贵的化学物质,是很多香水和护肤品的重要成分。

为了获得林麝,人们开始养殖林麝。

但是,养林麝需要合适的饲料,
这对于林麝的健康和增重极其重要。

第一步,正确选择饲料。

林麝属于草食动物,以青草、树叶和水
果为主食。

因此,养殖林麝时,应该提供足够的青草、树叶以及各种
水果,如苹果、梨、西瓜等。

同时,还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尤
其是冬季,饲料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步,精细化管理。

林麝的食欲和消化能力很强,但并不代表
可以随便喂食。

应该将饲料分成细小的块状,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和消化效率,效果比较显著。

还需要控制饲料的投放量,不要给林麝
过多的饲料,以免造成浪费和林麝的消化不良。

第三步,增加蛋白质的供给。

蛋白质是林麝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如果缺乏蛋白质,会导致林麝生长缓慢、体型过小等问题。

因此,应
该在饲料中适量增加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蔻、贡菜、豆皮等,可以
提高林麝的增重效果。

第四步,适当添加营养素。

为了保证林麝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应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各种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


些营养素可以提高林麝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保证林麝的身体健康。

通过以上分步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选择合适的饲料,精
细化管理,增加蛋白质的供给,适当添加营养素,可以保证林麝的健
康和增重,保障养殖者的经济利益。

因此,对于养殖林麝的人们来说,科学合理摄取营养,才能真正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动物界的“香妃”林麝-教学文档

动物界的“香妃”林麝-教学文档

动物界的“香妃”——林麝林麝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麝属的一种动物,中文别名:香獐、林獐、麝鹿、麝、獐子、黑獐子。

林麝体型较小,以分泌麝香而闻名。

是世界濒危动物和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1岁雄麝开始泌香,3至10岁时泌香量最高。

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早已闻名于世,既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被国家列为战略性贮备物资和国家专控商品。

外形特征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

体长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体重7千克左右。

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

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

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

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

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

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问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

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

有人认为它是原麝的一个亚种。

麝还有一个特征是尾巴短,雄麝幼小时的尾巴正常,成体时却变成“秃尾”,裸露无毛。

这是因为麝尾富有腺体,能分泌乳白色液体,麝将分泌物擦于树干、树桩等处,以作领域标识。

分布范围国外分布:越南北部。

国内分布:北抵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山脉;东至安徽大别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隅、云南北部;南至贵州、广东及广西北部山区。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见于坡西、弄八、西舍等片区。

生活环境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

栖息高度可达2019~3800米,但低海拔环境也能生存。

生活习性性情胆怯,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

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

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

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

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其独特处是雄性上犬齿特别发达,犹如獠牙,锋利异常,长达十厘米。

上犬齿是雄麝唯一的武器,但也只能在同类中派上用场:在发情争偶季节,雄麝间争偶决斗,便以獠牙撕裂对手的皮肉。

林麝_精品文档

林麝_精品文档

林麝林麝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属于麝科,也是中国特有的特种动物。

它是小型的食肉动物,通常体长在40-60厘米之间,体重在1-3千克左右。

林麝体形独特,头部圆小,嘴部短粗,眼睛大而圆,尾巴长而细。

其毛色以淡黄色为主,身体背部有一条黑色纵纹,非常美观。

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山地森林中,喜欢生活在海拔900-2800米之间的湿润环境中。

它们是典型的夜行动物,白天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在夜晚则活跃起来。

林麝以植物的嫩叶、草本植物和水果为食,有时也会捕食昆虫。

林麝的繁殖能力较强,一年可以繁殖1-2次。

母麝怀孕期为6个月左右,一胎通常只有1只幼仔。

由于林麝数量稀少,人们很少能见到它们形成群居。

在繁殖季节,雄性林麝会根据自己的领地发出特殊的声音来吸引雌性,进行交配。

然而,由于林麝的栖息地不断受到破坏和人类的盗猎,林麝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目前,林麝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栖息地也被设立为自然保护区。

不过,在保护工作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

人们应该加强对林麝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非法捕猎和买卖林麝及其制品。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林麝能够生存下去。

为了进一步了解林麝的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对林麝的追踪、观察和记录,收集到了大量关于林麝的数据和信息。

研究发现,林麝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干扰非常敏感,特别是对于噪声和光污染更加敏感。

因此,在开展相关建设项目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对林麝栖息地的影响。

此外,科研人员也在尝试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来增加林麝的数量。

他们通过对林麝的繁殖习性进行观察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繁殖计划,希望能够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来增加其数量。

但是,人工繁殖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总之,林麝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学价值。

保护林麝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的保护工作,保护其栖息环境,禁止盗猎和买卖林麝及其制品。

天然动物香料任翀

天然动物香料任翀

天然动物香料任翀人类文明史上,很早就有使用香料的记载。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香料的应用起源于帕米尔高原的游牧民族,后传入我国内地,之后经由印度、埃及、阿拉伯,再传入希腊和罗马。

古人所用的香料,都是从植物或动物中获取的天然香料。

这里主要谈一谈动物性的天然香料。

动物性天然香料最常用的品种主要有五类,即麝香、灵猫香、海狸香、麝鼠香和龙涎香。

作为各种高档香水和香精的重要原料,它们至今仍被人类广泛地应用。

这几种香料中除了龙涎香以外,都是动物香腺的分泌物,具有强烈持久的气味。

这些动物大多嗅觉灵敏,它们将分泌物涂抹于生活区域,在同种之间彼此识别、划定地盘、求偶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麝香麝香取自雄性麝科动物的生殖腺分泌物。

麝又可以分为原麝、林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五种,它们都可以分泌麝香。

麝又名香獐,是鹿类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之一,在亚洲东北部和中部,中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印度等国家都有分布。

它们喜欢栖居于海拔2600~3600米高的森林和灌木丛中,体长65~95厘米,肩高约50厘米。

雄鹿无角,上犬齿可长达7厘米,露出唇外。

麝营独居生活,清晨和傍晚活动,主要吃树木的嫩芽、杂草和苔藓、地衣。

它们行动敏捷,善跳跃,听觉和视觉敏锐。

雄麝2岁开始分泌麝香,10岁左右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可分泌麝香50克左右。

成年公麝喜欢在树干、岩石等物体上摩擦尾部留下分泌物,借以作为路线标记和彼此联系的信息......灵猫香灵猫的品种较多,但可供取香的主要是大灵猫,小灵猫和非洲灵猫,雌雄灵猫腹部后方都有一对香腺分泌灵猫香。

大灵猫和小灵猫产在亚洲东南部,分布于中国南部、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

非洲灵猫主要产于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和塞内加尔等国。

它们全是些小型和中型食肉动物,体长40~80厘米不等,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或草丛中,以小型动物、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果实和根。

它们身上大多有起伪装作用的斑点或条纹,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属夜行性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界的“香妃”——林麝
林麝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麝属的一种动物,中文别名:香獐、林獐、麝鹿、麝、獐子、黑獐子。

林麝体型较小,以分泌麝香而闻名。

是世界濒危动物和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1岁雄麝开始泌香,3至10岁时泌香量最高。

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早已闻名于世,既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被国家列为战略性贮备物资和国家专控商品。

外形特征
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

体长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体重7千克左右。

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

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

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

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

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

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问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

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

有人认为它是原麝的一个亚种。

麝还有一个特征是尾巴短,雄麝幼小时的尾巴正常,成体时却变成“秃尾”,裸露无毛。

这是因为麝尾富有腺体,能分泌乳白色液体,麝将分泌物擦于树干、树桩等处,以作领域标识。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

国内分布:北抵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山脉;东至安徽大别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隅、云南北部;南至贵州、广东及广西北部山区。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见于坡西、弄八、西舍等片区。

生活环境
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

栖息高度可达2019~3800米,但低海拔环境也能生存。

生活习性
性情胆怯,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

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

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

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

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其独特处是雄性上犬齿特别发达,犹如獠牙,锋利异常,长达十厘米。

上犬齿是雄麝唯一的武器,但也只能在同类中派上用场:在发情争偶季节,雄麝间争偶决斗,便以獠牙撕裂对手的皮肉。

但无法对付食肉兽,甚至小型食肉动物来袭,也难以抵御。

麝的后肢长度远超前肢,站立时后高前低。

后腿发达,蹄尖坚实,能于山崖峭壁之间蹦跳自如,碰上食肉兽追捕,可逃之夭夭。

在多岩高山栖息的森林动物,就是要靠这种本领求
生存。

林麝属于典型的山地动物,不栖息深山老林,多分布于松栎阳坡山地和疏林草坡上。

夜行性,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觅食。

它性情怯懦孤独,很少成群结伙;还喜凉爽,怕曝晒,避暑热;行动敏捷,善爬悬岩陡壁;喜食苔藓、苔草、竹叶、蕨草及芳香性树叶嫩枝。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白天多卧于舍内墙角,或僻净处反刍打盹。

生长繁殖
麝于秋冬发情,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

雌麝发情周期为15~25天,孕期176~183天,春夏产仔,孕期6个月,每胎1~3仔。

但据向长兴报道,广西林麝大多每胎1仔。

一岁雄麝开始泌香,3至10岁时泌香量最高。

麝香其实是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雄麝麝腺的分泌物。

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早已闻名于世。

既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人工繁殖:
多年来,有人为了获取麝香,任意捕猎,致使麝的数量明显下降。

为保护这
资源,除采取保护措施外,还开展了驯化饲养的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饲养在上海崇明岛东平
林场的林麝存活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
(1)林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时期,从不同年龄段性比变化来看,由于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进入亚成体以后雄性比例逐渐下降,显示幼麝时期存在偏雄性死亡。

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出生幼麝,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

(2)研究发现圈养林麝的哺乳行为全部在白天。

(3)哺乳期雌麝对雌幼麝比对雄幼麝有较多的投入(哺乳时间长),即雌幼麝比雄幼麝获得更多的营养(母乳),是造成雌幼麝比雄幼麝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营养不良不仅直接导致幼麝死亡,更重要的是造成幼麝对外界不利条件的抵抗力下降,进而感染疾病死亡。

(4)幼麝出生时间的早晚,是由繁殖群体中雌麝的社会等级序位所决定的,社会等级序位高的雌麝,营养状况较好,其后代出生时间早,存活率高;社会等级序位低的雌麝,营养状况较差,其后代出生时间晚,存活率低。

早出生的幼麝比晚出生幼麝存活率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雌麝营养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幼麝出生后天气条件的影响。

种群现状
该物种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资源急剧下降,在许多原分布区已经绝迹,成为全球性濒危物种,为此我国已于2019年特别单独将其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上调为国家一级重点
保护动物。

四川是林麝的主产区。

陕西由于连续4年的滥猎,导致林麝资源的迅速下降,年产麝香仅30kg;贵州省至今已很罕见。

大别山的麝主要在安徽境内,麝数量较多的地区限于金寨、霍山和岳西县。

至今偷猎现象仍然存在,种群数量仍趋减少,大别山麝已面临绝迹的险境。

林麝分布于云南全省山区和林区。

在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的各片林区历史上都有分布记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都比较常见。

目前所知在坡西、弄八和西舍等处的林区尚有分布。

此外,在金钟山山脉靠近西林一带的山林也有零星分布。

分布在这4处的林麝数量都很少,根据它们的活动区域和范围估计,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林区内的林麝种群数量约为16~24头。

2019年和2019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
(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
(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 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灌木+低矮乔木镶
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

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

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