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2

合集下载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欣赏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欣赏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欣赏介绍西方古典音乐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艺术水平。

许多经典作品至今仍广泛演奏和欣赏。

本文将介绍一些西方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并分享一些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和理解。

1. 贝多芬 -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被誉为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它以其庄重而深刻的风格,表达了人类团结、友爱和希望的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尾声中混合了合唱团和独唱家演唱的"欢乐颂",这也是古典音乐中最著名的旋律之一。

2. 莫扎特 - 第四十号交响曲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巨匠之一,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第四十号交响曲体现了莫扎特典型的旋律美和华丽的编曲技巧。

这部作品中既有悲剧性情感的表达,也有轻快欢乐的片段,展现了莫扎特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3. 肖邦 - 夜曲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以其细腻而富于情感的作品而闻名。

夜曲是他最著名的钢琴独奏作品之一,它在柔美中流露出深深的思索和哀愁。

通过细腻优雅的旋律和复杂精湛的技巧,肖邦成功地将强烈情感表达到音乐中。

4. 贝尔利奥兹 - 天鹅湖《天鹅湖》是古典芭蕾舞剧中最经典、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由俄国作曲家贝尔利奥兹创作。

这部舞剧不仅有精彩动人的舞蹈表演,还有激励人心的音乐插曲。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即是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对比,以及充满力量和优雅的主题旋律。

5. 巴赫 - 帕西贝尔舞曲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帕西贝尔舞曲以其复杂而精妙的构造而闻名。

这些舞曲展现了巴赫在即兴演奏和作曲上的独特天赋。

帕西贝尔舞曲丰富多样的音乐变化和强烈的节奏感使人们享受到巴赫音乐所带来的活力。

结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与感受。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美妙体验,还能够领略到伟大作曲家们独特的创作才华。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代表了古典音乐发展历程中重要里程碑,更是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欧洲音乐名作赏析

欧洲音乐名作赏析

第一部分巴罗克时期巴赫《法国组曲》4巴赫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管风琴曲《托卡塔与赋格》亨德尔《水上音乐》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选曲《哈利路亚》第二部分古典主义时期海顿清唱剧《四季》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海顿《第104交响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莫扎特《第41交响乐》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第三部分浪漫主义时期舒曼钢琴曲《狂欢节》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柏辽兹《幻想交响乐》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柏辽兹交响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肖邦《A大调波罗涅兹》肖邦《b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威柏歌剧《自由射手》序曲威柏《邀舞》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舒伯特《鳟鱼五重奏》舒伯特第八交响乐《未完成》门德尔逊序曲《芬加尔山洞》门德尔逊无言歌《春之歌》门德尔逊第三交响乐《苏格兰》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李斯特交响诗《塔索》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威尔第三幕歌剧《弄臣》片断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凯旋进行曲》比才歌剧《卡门》序曲与《卡门组曲》比才《哈巴涅拉舞曲》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奥芬巴赫歌剧《天堂与地狱》奥芬巴赫《船歌》古诺《圣母颂》古诺《微风圆舞曲》瓦格纳《婚礼进行曲》瓦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瓦格纳乐剧《罗恩格林》前奏曲瓦格纳乐剧《尼柏龙的指环》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摇篮曲》马勒《第八交响乐》马勒《大地之歌》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南国玫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安娜波尔卡》弗兰克《d小调交响乐》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圣·桑交响诗《骷髅之舞》格林卡歌剧序曲《路斯兰与柳德米拉》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奥芬巴赫歌剧《天堂与地狱》奥芬巴赫《船歌》古诺《圣母颂》古诺《微风圆舞曲》瓦格纳《婚礼进行曲》瓦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瓦格纳乐剧《罗恩格林》前奏曲瓦格纳乐剧《尼柏龙的指环》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摇篮曲》马勒《第八交响乐》马勒《大地之歌》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南国玫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安娜波尔卡》弗兰克《d小调交响乐》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圣·桑交响诗《骷髅之舞》格林卡歌剧序曲《路斯兰与刘德米拉》格林卡《卡玛斯林卡亚幻想曲》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达》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斯美塔纳交响诗《我的祖国》——《浮尔塔瓦河》斯美塔纳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自新大陆》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格里格《a小调钢琴奏鸣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璜》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第四部分印象主义及现代主义时期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德彪西《大海》德彪西钢琴曲《金鱼》拉威尔《波莱罗舞曲》拉威尔管弦乐组曲《鹅妈妈》勋伯格配乐朗诵《月下的皮埃罗》勋伯格《华沙幸存者》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巴托克《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斯特拉文斯基舞剧《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舞剧组曲《火鸟》斯特拉文斯基四场芭蕾舞剧《彼特鲁什卡》片断兴德米特交响乐《画家马蒂斯》兴德米特钢琴曲《音的游戏》附录音乐用语简释后记欧洲单曲排行前101、"Tripping" Robbie Williams2、"Don't Cha" Pussy Cat Dolls 与 Busta Rhymes 共同演绎3、"Push The Button" Sugababes4、"Popcorn" Crazy Frog5、"You're Beautiful" James Blunt6、"Precious" Depeche Mode7、"We Be Burnin" Sean Paul8、"Crazy Frog" Axel F9、"Petite Soeur" Laam10、"Je Ne Suis Pas Un Heros" Star Scademy 5。

欧美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欧美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哲学思想摘要:在经历失恋、耳聋、等众多打击压得贝多芬,在对命运宣泄着不满的情绪同时,心中仍保存着一份对音乐的热忱与追求,就是这唯一一点的希望支撑着贝多芬继续与命运抗争,坚强的贝多芬创造出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又被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

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关键词:欧美经典音乐命运贝多芬一、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背景当时贝多芬的耳聋逐渐加重,并非单纯的听力的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并且还经受着生活、社会等级,病痛的压迫,和失恋的打击。

贝多芬当时有想过自杀,但是想自己不能就这样什么都不留下的离开,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向命运发起挑战。

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他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主题。

于是贝多芬在1804年开始创作《命运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演。

二、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乐队编制《命运交响曲》所用到的乐器及其编制为: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降B 大调单簧管、2支大管、2支降E大调园号、2支C大调小号、定音鼓C.G、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末章加入3支长号、一支短笛、一支低音大管;度为二分音符=108。

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赏析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2)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2)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一. 引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成功的交响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创作的,它不仅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还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探索。

本文将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背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之间,是他出版的第五部交响曲。

当时,贝多芬正身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开始感受到聋病对他的生活和音乐事业产生的冲击。

这部交响曲可以说是贝多芬对命运挑战的回应,同时也是对自己现状的反思和宣泄。

三.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结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的。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1. 第一乐章:开场动机第一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开头,也是最著名的部分。

开场动机以其庄严而雄壮的旋律开启,呼应了曲名中的“命运”主题。

这个乐章的音乐结构紧凑,运用了对比性的主题发展和变奏,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戏剧性的氛围。

2. 第二乐章:舒缓的悲怆第二乐章是一个慢速的舒缓乐章,以其悲伤而优美的旋律着名。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相对简单,以轻柔的弦乐为主导,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内心哀伤。

3. 第三乐章:喜悦与矛盾第三乐章是一个活泼而节奏明快的乐章,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创意和对旋律的巧妙运用。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复杂多变,以其活力和矛盾性而著称。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创造了一个充满喜悦和紧张的音乐世界。

4. 第四乐章:壮丽的终章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和结尾,以其庄严而壮丽的音乐效果而闻名。

这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复杂而庞大,由独奏乐器和合唱团的参与构成。

贝多芬通过这个乐章表达了对命运的战胜和对生活的希望。

四.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情感表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和深刻,贯穿了整个作品。

从庄严而雄壮的开场动机到悲伤的第二乐章,再到喜悦与矛盾的第三乐章,整个作品展现了贝多芬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情。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Op.31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伟大作曲钢琴家,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之重要的,到现在我们有许多贝多芬作品中的情感分析和演奏手法分析的学术研究成果。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有鲜明内涵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本文就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开展研究,通过《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的背景和作曲本身的技巧,再结合演奏技巧。

首先,了解贝多芬的生平背景和他创作不同时期的风格,随后注重《暴风雨》第一乐章作曲本体研究,从旋律和踏板两个方面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创作背景;演奏手法一、绪论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一直以来贝多芬是被大家公认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集大成者,贯穿两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奏鸣曲在古典奏鸣曲中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因为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反映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暴风雨》第一乐章是贝多芬1802年所创作时,贝多芬被疾病所折磨,耳聋对他的打击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再也听不到他喜爱或创作的音乐,但贝多芬如此热爱它,以至于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它。

贝多芬忍受疾病坚持完成了这首创作曲。

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贝多芬描述了他如何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正在变聋。

该文件对他隐退于社会之外的行为进行了充满激情、富于雄辩的解释,他称这种行为被人们广泛误解。

贝多芬的一生并非没有意义,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作为同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的才华、坚持和对音乐的痴迷。

《暴风雨》这首作品是最受欢迎也是饱受争议的作品。

因此本人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对作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的阐述去浅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再以作品本身作为研究主题,以旋律的处理、踏板的使用两个方向进探索其高难度的演奏手法。

艺术欣赏:西方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解析

艺术欣赏:西方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解析

艺术欣赏:西方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解析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贯穿了人类的历史。

西方音乐史上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它们不仅具有音乐上的卓越表现,也承载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析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享受西方音乐的美妙之处。

本文将对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

萨克斯第四号H2:萨克斯第四号的背景介绍萨克斯第四号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由法国作曲家马塞尔·穆尔(Marcel Mule)创作。

这部作品是为萨克斯管和管弦乐团而写的,融合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音乐特点。

H2:作曲家的情感表达马塞尔·穆尔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情热爱和探索精神。

作曲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旋律华丽动人,情感丰富多变。

从悲伤的旋律,到激昂的高潮,再到温柔的尾声,马塞尔·穆尔通过音乐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共享。

H2:乐器的运用与效果这部作品中的乐器运用非常巧妙,尤其是对萨克斯管的运用更为突出。

萨克斯管的音色柔和且富有表现力,能够完美地传达作曲家的情感和意图。

通过对萨克斯管不同音域和音色的运用,作曲家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效果,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H2: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背景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被誉为音乐史上的奇迹。

它由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是他最后一个完成的交响曲。

H2:音乐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宏伟壮丽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作曲家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类理想和和平的追求。

这部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更是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共鸣,展现了音乐作为一种跨越人类文化和语言的力量。

H2:音乐结构和主题的变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乐结构非常严谨,同时也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五首音乐作品赏析

五首音乐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一、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1812序曲》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

乐曲结构为奏鸣式。

开始是慢板序奏,低音提琴首先奏出缓慢低沉的旋律。

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

其他乐器继续叹息般的跟上。

这时一个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声部轮流传递,紧接着音乐加快,沉重的低音乐器加入,塑造了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起抗敌的英勇形象。

进入呈进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

结构为三部曲式。

主部主题出现了法国号和圆号演奏的《马赛曲》的曲调片段。

描写拿破仑军队的凶残,俄军抗敌的艰苦激烈。

另一个主题是由长笛和单簧管演奏的,演变自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人们在战斗中怀念着往日温情。

随后又进入战斗主题,铜管乐器和弦乐器交织演奏,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

最后进入乐曲的尾声,小号全力奏出斯拉夫舞曲欢快的旋律,忽然,大管、长号、法国号、大号…演奏出低音域的慢节奏,定音鼓打出重重的锤击声,乐队齐奏,浑厚而舒展,乐曲最后在深沉有力的管乐中结束。

二、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母亲教我的歌》作于1880年。

原作为一首歌曲,是作者所作的包括八首歌曲在内的歌曲集《吉普赛之歌》中的第四曲。

歌词选自波希米亚诗人阿尔道夫.海杜克的抒情诗集《吉普赛歌谣》。

全曲采用歌谣体、复乐段结构写成。

第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是下行模进的手法。

后面的八度跳进用得非常之巧妙,为歌曲增加了色彩。

全曲在行板速度上轻轻流动的旋律,带有摇篮曲的摆动感,句尾的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更增强了波浪式的起伏感,曲调温和亲切,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

当这一抒情的旋律再现时,前两句增加了一些装饰变化,后面的乐句则有新的发展,形成了全曲的高潮,流露出一种难言的伤感,催人泪下。

最后乐曲用哀婉动人的旋律终曲,终止在属音上,而这正是吉普赛民歌的特色。

2017年欧洲古典音乐赏析

2017年欧洲古典音乐赏析

2017年欧洲古典音乐赏析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所以有着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以下是店铺分享的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赶紧快和小编来赏析吧。

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舒曼《梦幻》浪漫主义最终成为十九世纪的主导文化观念。

正是在这片土壤上,欧洲的音乐艺术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黄金时代。

出现了舒曼式的大卫同盟,与社会的庸俗对抗日益加剧。

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是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是一个内容复杂的思想问题。

既然不能从现实中找到理想,艺术家们只有终日沉醉在自已创造的幻想的梦境中。

圣桑《天鹅》荡漾、荡漾……夜色在我羽间荡漾。

清波咽咽,是我冰冷的床。

造物赐我以寒被,一袭月光。

月光下梦里最轻的颤动,也衍出无边的忧伤。

一圈圈忧伤,扩张又收拢。

夜夜围我以重重无隙的篱。

在篱的中心,我弯下修然的洁颈,遂勾起一串旋律,凝固在永恒的月光里。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巴赫《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

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

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莫扎特《小夜曲》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

细细品味莫扎特的音乐,似乎能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在欢笑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巨大的力量,完全超越了冲突,力量寓于优雅之中。

萧邦《降大调夜曲》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正是聆听肖邦的最佳时刻。

作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感情细腻,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

他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像世界,而肖邦的世界是如此的绮丽精工,美不胜收而又深不可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浅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摘要: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

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关键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背景《欢乐颂》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

他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其一生最高的音乐成就。

目录一、贝多芬简介 (1)二、《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2)(一)当时的时代背景 (3)(二)《第九交响曲》与《欢乐颂》 (4)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内容 (5)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影响 (6)(一)著名的音乐艺术家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7)(二)作品所取得的成功和对后世的影响 (8)五、学习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的心得和体会 (9)参考文献 (10)一、贝多芬简介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祖父自从二十岁来到逢恩就做了那里的乐长。

父亲是一名擅长高音的歌手。

母亲出身低微,是一个厨子和女佣生的女儿,在嫁他的父亲之前曾嫁过一个男佣。

我觉得正是由于受他家庭的影响,使得他较早的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和启蒙。

而他一生都在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我想应该是与他的母亲出身低微有些关联。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里,他母亲的出身低微,一定也带给了他很多的不公平对待和来自他人的歧视。

正是由于他亲生经历过这种被人歧视,被人不公平对待的生活。

所以,才使得他对于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政治信念,有着如此执着的追求和向往。

他对于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政治信念执着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使得他以后的音乐作品都体现了他的这些政治信念。

他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的音乐理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而努力的拼搏,这使得他不仅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成为了一个勇于与命运做斗争的英雄。

二、《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一)当时的时代背景构思《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巨作的岁月,正是贝多芬的垂暮之年。

那时,英雄的作曲家正在悲苦的深渊中奋击。

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开始了欧洲封建反动复辟的时代,贝多芬痛苦地叹息:“共和国的精神在满是尘埃的角落里腐朽了。

”在窒息的低沉气息下,贝多芬也发出向暴君的挑战,他说:“象这样的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

”这时,维也纳的艺术风尚也有了改变;上流社会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老一辈才赞成他们。

”在这种气氛下,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有的离去,有的丧亡,加上完全的耳聋,清贫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笔记本上愤激地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二)《第九交响曲》与《欢乐颂》面对当时那种窘困,孤寂的生活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依旧没有选择向命运屈服。

他声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灵去鞭策那些胆怯的人”。

作曲家在维也纳的郊外密林峡谷中漫步,他挟着笔记本,大声歌唱着心中涌出的音乐主题;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连续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满头乱发,犹如雄狮的蓬毛在风雨中飘摇……此刻,他倍感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同自己心中的音乐是那样的接近。

席勒的词作表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启蒙的乌托帮式的理想,也就是让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达到胜利与欢乐。

这对终生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史诗般狂热”的贝多芬来说,正好合上他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理想的节拍。

经过近十个年头的酝酿与思索,1823年,贝多芬终于谱出了他一生杰作之中的顶峰巨作——《第九交响曲》,表现出亿万人民拨开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历程。

正如他在札记中写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席勒在1785年写的《欢乐颂》作为当时德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呼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

这个响彻在作曲家心灵世界中的洪钟之声,使贝多芬产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大胆设想,他要在交响曲这种器乐形式中引入人声,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声赞颂自由、讴歌欢乐。

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内容《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

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

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

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

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

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

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

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

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

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

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影响(二)著名的音乐艺术家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斯塔索夫说:“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呢?不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

”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无憾。

”瓦格纳说:“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二)作品所取得的成功和对后世的影响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

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

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如今,《第九交响曲》被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五、学习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的心得和体会我觉得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于欧洲的经典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贝多芬,但是真正的用心去听过他的音乐的人并不多。

毕竟,可能欧洲的音乐与我们国家的音乐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欧洲经典音乐的代表家。

比如斯美塔娜、柴可夫斯基、贝多芬……认真的听他们所创作的音乐的时候,我相信任何人都一定可以清晰感觉到,他们对于音乐的那种热爱和热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