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常用小麦品种

合集下载

陇鉴117品种简介

陇鉴117品种简介

陇鉴117品种简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陇鉴 117 的背景与来源二、陇鉴 117 的特点与优势三、陇鉴 117 的种植技术与注意事项四、陇鉴 117 的市场前景与应用领域正文陇鉴 117 是我国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一种优质小麦品种。

该品种的诞生,旨在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更加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助力农业发展。

陇鉴 117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与优势。

首先,陇鉴 117 具有高产性。

经过多年种植实践,陇鉴 117 的亩产可以达到 600 公斤以上,较其他小麦品种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其次,陇鉴 117 的品质优良。

该品种的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适合制作各类面点,尤其适合制作高品质的面粉。

再者,陇鉴 117 的抗逆性强。

在种植过程中,该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对干旱、寒冷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好,降低了种植风险。

在种植陇鉴 117 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

陇鉴 117 适宜在秋季播种,播种时间一般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

其次,合理密植。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

再次,加强田间管理。

要及时进行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

最后,适时收获。

在小麦成熟期,及时进行收获,以保证小麦品质。

陇鉴 117 的市场前景广阔,应用领域广泛。

首先,可以作为粮食作物,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支持。

其次,可以作为饲料作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

此外,陇鉴 117 还可以用于制作面粉、面条等各种面点食品,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

总之,陇鉴 117 是一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的小麦品种,值得在我国广泛推广种植。

陇育10号小麦品种好不好?

陇育10号小麦品种好不好?

陇育10小麦品种怎么样?
审定编:国审麦20210048
品种名称:陇育10
申请者:陇东学院
育种者:陇东学院
品种来源:宁麦9/太13907
特征特性:冬性全生育268天比对照品种长6878晚熟1天。

幼苗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分蘖力强。

株高94厘米株型紧凑抗倒性中等。

旗叶上举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好。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

亩穗数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

区试两年品质检测结果籽粒容重822克/升、815克/升蛋白质含量13.95、15.47湿面筋含量33.1、34.4稳定时间分钟、分钟吸水率59.8。

产量表现:2021 -2021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长6878增产7.5;2021-202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3.5。

2021-2021年度消费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9月中下旬每亩适宜根本苗22万-25万。

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等病虫害。

审定:该品种符合审定通过审定。

适宜北部冬麦区的山西中部地区、甘肃陇东局部地区、宁夏固原地区旱地种植。

甘肃省50个主要小麦品种(系)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及成株期抗病性分析

甘肃省50个主要小麦品种(系)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及成株期抗病性分析
1
College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
ences, Lanzhou 730070, China; 3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4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650205, China

要 : 选用 26 个来自国内外具有不同毒性谱的条锈菌菌系 , 对 50 个甘肃省主要生产品种 (系 )及抗源材料进行苗期
条锈病抗性鉴定 , 结合系谱分析 , 分析推导其所含抗条锈基因 , 同时对 43 个品种 (系 )进行了分子检测。 推导分析结果 表明 , 中梁 25 含有 Yr3 及未知抗病基因 ; 兰天 20 含有 Yr3a+Yr4a+Yr16 及未知抗病基因 ; Y9220-12 含有 Yr9+YrCle 及未知抗病基因 ; 兰天 14、陇原 932、陇育 216 及陇原 992 含有 Yr9 及未知抗病基因 ; 陇鉴 9343、 93 保 4-4、天选 43、贵农 22 含有 Yr10+YrMor; 兰天 19 含有 Yr12 及未知抗病基因 ; 兰天 17、 95-111-3、 98-178-3-2-4、 92R137 含有 Yr26。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兰天 21 等 14 个品种 (系 )含有 Yr9, 兰天 17、 92R178 含有 Yr26。其余品种 (系 )含有未知抗 病基因。田间抗性鉴定及监测结果显示 , 供试品种苗期抗条锈性和成株期抗条锈性结果不完全一致, 兰天 16 等 10 个 品种 (系 )可能具有成株抗性 , 兰天 14 等 10 个品种 (系 )可能具有慢条锈性。 关键词 : 小麦条锈病 ; 抗病基因 ; 基因推导 ; 分子检测 ; 甘肃省

长旱58原名:长武58-6-4小麦

长旱58原名:长武58-6-4小麦
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稳定性
在区域试验中,长旱58表现出良 好的产量稳定性,能够在不同年 份和不同地区均保持稳定的产量 水平。
抗逆性
长旱58具有良好的抗逆性,能够在 干旱、高温、低温等不良环境下生 存并保持产量。
生产试验
产量
在生产试验中,长旱58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品种,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潜力。
品质
长旱58的品质优良,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 加工性能好等优点。
抗病性
长旱58对常见的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有效 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适宜种植区域
气候条件
长旱58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的地区,如华北、华 东、华南等地区。
土壤条件
长旱58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中。
播种技术
1 2 3
合理密植
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种植密 度,保证群体结构合理,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 资源。
精量播种
采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保证播种深度适宜 、行距均匀、种子分布均匀,提高播种质量和 出苗率。
播种方法
采用点播或条播的方法进行播种,并注意覆土 厚度和镇压质量,以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料。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叶片厚实
长旱58的叶片厚实,叶 绿素含量较高,能够进行 高效的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质。
生物学特征
生长迅速
01
长旱58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快速覆盖地表,
减少水分蒸发。
繁殖能力强
02
长旱58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以通过扦插、播种等方式进行
繁殖,容易推广和应用。
适应范围广
03
长旱58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较低,能够在多种环境下生长,具

甘肃选育成功“兰天26号”小麦

甘肃选育成功“兰天26号”小麦

荸 荠 新 品种 “ 粉 蹄 1号 ” 广 西 问世 桂 在
广 西 农 科 院 生 物 技 术 研 究 所 匀 . 扁 圆 形 , 平 . 径 2 ~ . 呈 脐 横 . 3 5 8
(邮 编 : 3 0 7, 电 话 : 7 1 厘 米 . 径 约 2 500 07 — 纵 . 米 . 球 茎 重 0厘 单
2 1 .0j 村 百 事 通 0 02 农 ——_ 『 琵 蘸
番 茄 新 品 种 拉
甘肃选育成功 “ 天2 兰 6号 " 麦 小
甘 肃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小 麦 研 究 所 ( 编 : 3 0 0, 电 话 : 9 1 邮 70 7 03 — 7 1o o 选 育 的 小 麦 新 品 种 “ 6 l3 ) 兰
天2 6号 ” .前 不 久 通 过 了甘 肃 省
品种 审 定 该 品种 幼 苗 半 匍 匐 . 性 籽 冬 粒 卵 圆 形 , 色 , 角 质 , 粒 重 红 半 千
4 . 4 - 粒含 粗 蛋 白 1. 、 3  ̄8 4 4克 籽 4% O 赖 氨 酸 03 、 淀 粉 6 . 、 脂 . 粗 % 59 粗 % 肪 2 % . 面 筋 含 量 2 .% , 降 . 湿 2 41 沉 值 为 3. 78毫升 抗 旱性 中等, 抗寒 性 强。高抗条锈 病 , 中抗 白粉病 。 平 均 6 7平 方 米 ( 6 1亩 ) 产 量 达 4 55公 斤 。 ( 肃 胡 天 乐 ) 2. 甘
黔 百之 象 冬晴 通 气谚 逢少 品种 “ 238 1 桂 1 0克 , 02 芽细 长 直 . 皮红 黑 色 。 粉 蹄 1号 ” 前 不 久 通 过 了广 西 品 鲜 球 茎 总 糖 含 量 约 5 % . 粉 含 . . 淀 7 种审定 。 量 约 1. 1 % 适 宜 加 工 马 蹄 粉 4 该 品 种 大 田生 育 期 10 10 6 7平 方 米 ( 4 ~ 5 6 1亩 ) 量 为 1 5 ~ 产 70 天 繁殖 分株 能力 强 茎 大 小 均 2 5 斤 ( 西 杨 品松 ) 球 20公 广

优质丰产抗病春小麦新品种临麦32号

优质丰产抗病春小麦新品种临麦32号
辐 9—1 咸 阳大穗 ) 230× ,经多年南繁北育选育而成的
57 . g h 较对照陇春 1 号增产 6 8 %, 36 3 / m , k 5 .9 居第 5 位。其 中在兰州试验点 , 平均产量 6 6 . g h 2 比 9 95k / m , 对照陇春 1 号增产 1.4 20 20 年在临夏州 5 27 %。00— 0 2 川水、 山阴地区 4 点 (8 8h :生产试验示范 , 2 1.4 m ) 产量
合 产 量 75 .5g h 比对 照 临 麦 2 20 2k / m , 9号 增 产 3.% , 2 个品系中居第 3 品种比较试验中 , 97 在 7 位; 折
加粒重 , 又可增加分蘖数 , 确保苗全苗壮 ; 播量控制在
2 5 —3 0 g h 。 2 0 k / m
. m施 2 合产量 50 k/ m , 40 g h 比对照临麦 2 9号增产 2 .% , 27 在 54 氮磷 配合 。施足 底肥 每 h 尿 素 25— 0k 、 5 2k、 5—10 g 农 5k, 1 个品系中居第 3 1 位。2 0 年品种比较试验中, 00 折合 30 g 磷 酸 二铵 10—25 g 硫酸 钾 7 5 以上 , 保持土壤有机质在 12 . 左右 , 达到平 产量 60 .5g h 比对照临麦 2 号增产 2 .5 家肥 1t 70 0k / m , 9 83 %,
在 1 个品系中位居第 2 。在 20 年参加兰州市榆 1 位 01
中县种子推广站开展 的品种 比较试验中 ,折合产量 7 lk / m , 4Og h 2 比对照甘春 2 号增产 3 %, 1 个品 O 0 居 O 系之首。在 20 00年甘肃省东片区试预试中, 折合产量
57. g h 较对照陇春 1 号增产 9 5% , 18 3 / m , k 5 .6 全省 5 点次 2 个品系中总评第 3 0 位。20 — 0 2 0 1 2 0 年全省东

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

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

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小麦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生长过程中遭受的病害却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培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成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

下面是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1.华帝小麦:华帝小麦是我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麦类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一种优质耐旱、耐寒、病虫害抗性强的新型优质麦种。

华帝小麦不仅有很高的耐盐碱能力,而且在耐受灰霉病、叶锈病等病害方面表现出色。

2.金质小麦:金质小麦是我国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河西分院选育的一种中晚熟、坚硬、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它具有高产、抗性强、适应性好、品质优等优点,被誉为“黑土地金子”。

3.优麦4139小麦:优麦4139小麦是由我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耐旱、耐寒、耐倒伏、抗病害的新小麦品种,其优良的品质和高产性备受育种者和种植者的青睐。

4.皖麦16号:皖麦16号是我国安徽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型育种品种,经极端干旱、极端高温、高盐碱等强逆境筛选,表现出很高的耐憎害、耐病害的优点。

5.辽麦16号:辽麦16号是我国沈阳小麦综合试验站研究员经多年选育与研发而成的一种抗条锈病小麦品种。

它具有丰重粒、成熟期早、耐寒、所需生长温度在4℃以上、宿根性强、抗逆性高等优点。

6.京麦22号:京麦22号是由我国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北京市农科院等机构协同研发的新型小麦品种。

其特点是耐旱、耐病、抗倒伏、高产、品质佳,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表现出色。

7.郑麦22号:郑麦22号是我国河南省农科院和河南省旱区作物研究所联合选育的一种新型耐旱、耐寒、抗病害、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它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市场竞争力。

8.鲁麦27号:鲁麦27号是我国山东省农科院选育的一种中晚熟的单公由小麦品种。

它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等优点,在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显著增产效果明显。

9.长杆意大利麦:长杆意大利麦是一个古老的品种,它可以追溯到意大利鲁莫鲁卡多、索拉拉和拉比亚诺的小山村。

农作物优良品种介绍

农作物优良品种介绍

农作物优良品种介绍1.小麦品种XC-6:是武威市农科所粮作室通过北育南繁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种。

株高85厘米左右,抗旱、抗倒、口紧、落黄好、千粒重53克,容重815克/升,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是一个加工强筋通用粉的优质春小麦新品种。

陇春23号:春性,生育期为105天。

株高11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红色,长芒。

穗长10~12厘米,小穗数13.6个,穗粒数37.9粒。

籽粒大、长圆形,红粒,角质,千粒重50克。

加工品质极优。

抗条锈病,灌浆落黄好。

陇春24号:普通春小麦,幼苗半直立,芽鞘绿色,叶耳白色,叶色深绿,旗叶上举,叶片宽窄适中。

穗形长方—纺锤,长芒,株高78—80cm,株型紧凑,群体结构好,成穗率38—47.2万穗/亩。

每穗平均结实小穗13个以上,穗长7.5—8.2cm,穗粒数36—48个,籽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0.6—56.9g,容重768—815g/L。

生育期90—103天。

2.玉米品种公明一号:是公明公司沈阳鸿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2000年组配的玉米新品种。

二00四年在全省参加初试的86个品种中位居第一。

生育期126天左右,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穗长24-26厘米,穗行数18或20行,千粒重400克。

果穗纺锤型,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应种在平肥地块,亩保苗3500株左右。

公明六号:是公明公司沈阳鸿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2001年组配的玉米新品种。

生育期125-128天,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穗长26-28厘米,穗行16或18行,行粒50粒,千粒重450克,出籽率86%,籽粒金黄色、马齿型、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亩保苗3500株左右。

公明十号: 是公明公司沈阳鸿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2002年组配的玉米新品种。

生育期128天,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果穗长筒型,穗长28厘米,穗行粒18或20行,行粒50粒,千粒重400克。

单穗粒重340克,籽粒金黄色,马齿型,抗- 1 -大、小斑病及丝黑穗病,亩保苗3500株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肥因子对冬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李向民许春霞李开元【摘要】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冬小麦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黄土高原沟壑区冬小麦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肥而不是水.在任何灌水条件下,施肥对冬小麦的经济性状都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只有在施肥的条件下,灌水才有正效应;否则,灌水反而有负作用.关键词黄土高原冬小麦经济性状水肥Effect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on economic properties of winter wheat in Loess Plateau galley regions.Li Xiangmin, Xu Chunxia(Northwest Institute of Botany,Shaanxi Province and Academia Sinica,Yangling 712100) and Li Kaiyua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cademia Sinica, Yangling 712100).-Chin.J.Appl.Ecol.,1999,10(3):309~311.Field experiment shows that in Loess Plateau galley regions, the most important limiting factor for wheat growth was fertilizer instead of water. With irrigation, fertilization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properties of winter wheat, while irrigation coul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ly when the fertilizer was applied.Key words Loess Plateau, Winter Wheat, Economic factors, Water and fertilizer.1引言黄土高原沟壑区为雨养农业区.因为无灌溉条件,对该区旱作农业的研究较多,如将有限降水在地表和土体内再分配,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种植耐旱作物和培育耐旱品种,提高水分利用率等等.近年来又提出了以肥促根,以根调水的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研究[6,7,10].其中对旱作条件下单种肥料或多种肥料配合施用的效果已被大量研究所证明[1~3,9].对水肥双因子的交互作用研究也有所报导,但多为以处理-产量的黑箱方式表达[3,4,8].而对水肥全因子试验中小麦主要经济性状的定量表现研究甚少.本文针对不同水肥水平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定量比较,寻求水、肥因子分别对产量构成的贡献份额和最佳组合.2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试验区概况试验区设在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的陕西省长武县洪家乡王东村,地理位置107°40′30″E,35°14′30″N,海拔1210m.该地区年平均气温9.1℃,1月份平均气温-5.0℃,≥10℃的积温3029℃,无霜期171d,年平均降水量584.1mm,属温带半干旱农业区.试验地土壤为黑垆土,地力均一.2.2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长武131,试验在同一地块按随机区组排列,水因子按高低顺序排列,肥因子在区组内随机排列.除水和肥按试验处理作业外,其它作业内容与当地大田一致.氮肥用尿素(含N量46%),磷肥用磷酸二铵(含N量18%,含P2O5量46%),有机肥用当地土粪.收获时于每小区中心部位随机抽取20个单株进行考种,供经济形状研究用.考种项目有:株高、穗长、小穗数、每小穗粒数、不孕小穗数和千粒重等.2.3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水、肥两因子、5个水平不完全设计(表1).表1试验因子与数值Table 1 Test factors and data水平LevelⅠⅡⅢⅣⅤ肥因子Fertilizer代码Code F1F2 F3 F4 F5N(kg.hm-2) 0 37.5 75.0 150.0 225.0 P2O5(kg.hm-2) 0 26.25 52.50 105.00 150.00 有机肥Organic(t.hm-2) 0 18.75 37.5 56.25 75.00水因子Irrigation代码Code W1W2 W3 W4 W5数量Amount(t*hm-2) 0 525 1050 1575 2100处理设置有:F1W1、F1W3、F1W5;F2W3;F3W1、F3W2、F3W3、F3W4、F3W5;F4W3;F5W1、F5W3、F5W5.试验为田间小区试验,小区面积20m2,设3个重复,所有肥料在播种时作为底肥一次施入.灌溉以525t.hm-2为一次量,各处理按量不同分0、1、2、3、4次灌入.3结果与分析3.1施肥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3.1.1 肥料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单纯作用从表2、3可知,与不施肥的3处理平均值相比,施肥处理的小麦株高平均增加11.9cm,穗长增加0.93cm,小穗数增加1.03个,穗粒数增加1.96粒,千粒重基本无增加,不孕小穗却上升0.26个.也就是说,在增加的1.03个小穗数目中,有1/4为不孕小穗.施肥与各自区组内对照相比,无论在灌水或不灌水条件下,小麦植株的株高、穗长和小穗数都有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和施肥量大小顺序一致.尤其是高肥处理,除不灌水时的千粒重降低外,对其余经济性状都有明显的正效应.个别经济性状的增幅与灌水的有无和多少无关,如穗粒数、穗长和株高等.表2水肥对冬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Table 2 Economic data of the wheat status处理Treatment 株高h(cm)穗长hl(cm)小穗数ns穗粒数ng千粒重wtg(g)不孕小穗nss穗粒重wh(g)高水高肥W5F5Most water & most fertilizer 81.3 7.518.317.444.77 7.2 0.78高水中肥W5F3Most water & middle fertilizer 76.2 6.917.518.646.31 5.8 0.86高水低肥W5F1Most water & least fertilizer 63.9 5.915.714.544.86 6.2 0.65中水高肥W3F5Middle water & most fertilizer 81.7 7.717.319.544.70 6.1 0.87中水中上肥W3F4Middle water & more fertilizer 77.2 6.716.16.146.44 6.5 0.75中水中肥W3F3Middle water & middle fertilizer 68.8 6.616.716.445.49 6.1 0.75中水中下肥W3F2Middle water & less fertilizer 66.3 6.015.914.43.64 6.5 0.61中水低肥W3F1Middle water & least fertilizer 62.2 6.015.814.844.10 6.2 0.65中上水中肥W4F3More water & middle fertilizer 75.5 6.516.817.546.96 5.8 0.82中下水中肥W2F3Less water and middle fertilizer 76.3 6.916.715.347.7 6.7 0.73低水高肥W1F5Least water & most fertilizer 80.3 7.417.320.43.90 6.1 0.88低水中肥W1F3Least water & middle fertilizer 78.2 6.816.518.142.61 5.5 0.77低水低肥W1F1Least water & least fertilizer 66.8 6.2 16.116.746.67 5.5 0.78h:Height of culm; hl:Length of head; ns:Number of spikelet per head; ng:Number of grains per head; wtg:Weight of thousand grains; nss:Number of sterilized spikelets; wh:Grain weight per head.下同The same below.表3水肥效应结果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effect on winter wheat处理Treatment 株高h(cm)穗长hl(cm)小穗数ns穗粒数ng千粒重wtg(g)不孕小穗nss高水高肥W5F5Most water &most fertilizer21.7 21.0 13.7 4.2 -4.1 30.9 高水中肥W5F3Most water &middle fertilizer14.1 11.3 8.7 11.4 -0.8 5.5 高水低肥W5F1Most water &least fertilizer-4.3 -4.8 -2.5 -13.2 -3.9 12.7 中水高肥W3F5Middle water &most fertilizer22.3 24.2 7.5 16.8 -4.2 10.9 中水中上肥W3F4Middle water& more fertilizer15.6 8.1 -0.6 -3.6 -0.5 18.2 中水中肥W3F3Middle water &middle fertilizer3.0 6.5 3.7 -1.8 -2.5 10.9 中水中下肥W3F2Middle water -0.7 -3.2 -1.2 -16.2 -6.5 18.2& less fertilizer中水低肥W3F1Middle water &-6.9 -3.2 -1.9 -11.4 -5.5 12.7 least fertilizer中上水中肥W4F3More water &13.0 4.8 4.3 4.8 0.6 5.5 middle fertilizer中下水中肥W2F3Less water and14.2 11.3 3.7 -8.4 2.2 21.8 middle fertilizer低水高肥W1F5Least water &20.2 19.4 7.5 19.8 -5.9 10.9 most fertilizer低水中肥W1F3Least water &17.1 9.7 2.5 8.4 -8.7 0.0 middle fertilizer低水低肥W1F1Least water &0.0 0.0 0.0 0.0 0.0 0.0 least fertilizer3.1.2 水因子对肥料效应的影响在高水条件下,施肥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3项指标有程度不同的增加作用,尤其是穗粒数和穗粒重两项增幅很大,且中肥处理高于高肥处理.即在高水条件下使用肥料过多,造成不孕小穗数目急剧增加,反而抵消了施肥的正效应.而在中水和不灌水条件下,高肥的增幅大于中肥的处理.这为“以肥补水”的理论提供了客观证据.小麦籽粒千粒重在高水处理条件下随施肥量增加为正值,在中水时有正有负,在不灌水时,千粒重随施肥量增加反而降低,降幅在5%以上.这是由于不灌水时施肥,可以增加有效小穗的数目,但是肥料会引起生理干旱,加上形成经济产量加大了水分需求,致使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对各处理效果进行综合评判,不难看出,在高水条件下,施肥量以中等为最佳,各经济指标增值大于高肥处理,且不孕小穗数量减少;在中水条件下,以中肥、中上肥和高肥处理为好,其中高肥处理除千粒重增幅较小外,其余各项正效应经济指标增值最大,中下肥处理基本无作用;在不灌水条件下,施肥同样有明显的正效应,高肥的效应大于中肥.3.2灌水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在不施肥的条件下,灌水无正效应,反有降低小麦各项经济性状的负作用.其中穗粒数和穗粒重的降低幅度最大,同时还增加了小穗的不孕比例,说明在不施肥条件下,土地缺乏形成经济产量的基本内在条件,即使灌水也难于增加经济性状的指标.此时肥就成为最关键因素.这也是李比希关于生态因子不可相互代替理论的体现.高肥条件下灌水对小麦的经济性状有增有损,其中对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小穗数目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降低了穗粒数和穗粒重,尤其是高灌水量条件下降低幅度大,而且不孕小穗数目提高20%.因此,在高肥条件下灌水量不宜过大.这与对肥效的分析结果一致.在中肥条件下,灌水后株高普遍下降,千粒重普遍增加,但小穗不孕率也普遍增加.其余几项指标,皆以高肥处理的增幅大且全为正值,相对增幅与灌水量成正比.综合比较各处理灌水的效应,不难看出,在中肥处理的条件下,灌水量宜大不宜小,这里又体现了“肥水互济”的作用.4讨论4.1限制黄土高原沟壑区粮食生产的生态因子与解决办法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黄土高原沟壑区限制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是水,甚至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本地区的各级农业领导也认为,不彻底解决水的问题,粮食生产似乎走入了困境.黄土高原沟壑区地下水位低且储量不足,河流常在旱季断流.发展深井灌溉、引黄灌溉乃是局部的或遥远的.大面积的稳产高产必须依靠旱作农艺措施.李玉山等[5]用长期定位试验的产量结果,首次证明了在黄土高原沟壑区正常降雨年份,限制粮食增产的首要因子是肥而不是水,旱作小麦因水分不足减产率平均为6.3%,因肥不足减产率为42.4%.该结论曾经引起了农学界的震动,部分人仍持怀疑态度.本研究通过旱年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经济性状影响的深入分析,证明了李玉山等人结论的正确性.这给信心不足的旱原粮食生产带来了曙光,对面积广阔的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本试验所在地1991年降水368.8mm,1992年降水555.2mm,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63.1%和95.0%,即试验年属于中等偏旱年,且底墒不足.从不灌水处理的结果可以看到,施肥的作用相当明显,高肥的作用大于中肥处理;灌水处理也同样得到施肥的正效应.只是在不灌水施用高中肥处理和中水中下肥处理条件下,千粒重有所下降;低水高肥、高水中肥、中水高肥和中水中下肥处理的不孕小穗数有所上升;中水中下肥的穗粒数和穗粒重有所下降,说明无论旱年还是常水年,在N、P、有机肥的配合施用下,都可以取得小麦的稳定增产.分析可知,施肥通过增加株高和穗长扩大光和面积;通过增加有效小穗数目增加经济产量比值;但因经济产量形成点多而致千粒重往往下降;灌水只有在施肥的条件下才有正效应,不施肥时灌水的处理各项经济指标效应值皆为负值,说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生产的最大增产潜力在肥,在旱作条件下,只要合理施肥同样能达到增产的目的.4.2在黄土高原的特定环境下以肥调水的优势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土层深厚,一般在几十米,多者可达200m以上.黄土母质颗粒均匀,质地疏松,孔隙度大,通气和水分入渗性能良好,利于根系深扎.根系深扎后,就扩大了吸收空间,利用了深层的土壤水分.研究证明,合理施肥有促进根系发育和下扎的作用.李立科等[2]在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合阳县干井乡进行施肥与小麦根系研究,结果表明,旱地不施肥的小麦根长140cm,单株根重0.27g;施用P肥后,根长达到270cm,单株根重0.73g,说明施肥通过增加小麦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范围,达到增产的目的.本试验结果证明,高水条件下,中肥处理的小麦各项经济性状正效应大于高肥;在中水条件下,高肥处理的小麦各项经济性状正效应大于中肥,客观上起到了“以肥调水”、肥水互济的作用.4.3黄土高原水肥增产潜力黄土高原沟壑区光照充足,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积温量大,其光热条件完全满足冬小麦高产的要求.试验证明,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该区粮食生产仍有较大的增产余地.要实现增产潜力,合理施肥是最直接、最切合当地实际、效益最快的关键措施.4.4水肥配合,提高灌水效益黄土高原水源十分紧缺,建议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用节水有限灌溉,增施肥料,才能提高灌水的经济效益.应绝对禁止在不施肥条件下灌水.*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008-01-03).李向民通讯联系人.作者简介李向民,男,1956年出生,副研,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E-mail:xuchx@作者单位:李向民许春霞(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杨陵712100) 李开元(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陵712100)参考文献[1]李玉山.1982.渭北旱塬土壤水分动态规律及其与小麦生长的关系.陕西农业科学,(2):5~8.[2]李立科等.1982.磷肥对渭北旱塬小麦抗旱增产的作用. 陕西农业科学,(5):7~10.[3]吕殿青等.1994.渭北东部旱塬氮磷水三因素交互作用与耦合模型研究.西北农业学报,3(3):27~32.[4]李开元等.1996.渭北旱塬农田水分条件及其产量效应的定量评价.土壤通报,27(2):58~60.[5]李玉山等.1991.渭北旱塬旱作水分产量潜势与水-肥-产量关系.长武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15~125.[6]李开元、李玉山.1997.黄土高原南部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计算模型及其参数修正.应用生态学报,8(1):43~48.[7]李凤民、赵松岭等.1995.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农田有限灌溉对策初探.应用生态学报,6(3):259~264.[8]赵立新等.1991.旱地冬小麦施肥效应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4(3):46~51.[9]徐荫.1988.无机营养和水分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8):65~72.[10]黄占斌、山仑.1997.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及其生理生态基础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8(3):263~269.(1)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1品种名称:临麦33号选育单位: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临夏农科所1994年以自配的杂种后代F2(92元-11)为母本,从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室引进的抗锈材料贵农20为父本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