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及其风险分析_匡远配

合集下载

农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殊价值与风险防范

农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殊价值与风险防范

农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殊价值与风险防范摘要:农地承包权和农地经营权各有其丰富的基本内涵。

农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消除农户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保护经营权人的利益、有利于破解农地经营权抵押的困局、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但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可能产生农地经营者一方独大、国家粮食安全危机等各种风险,可通过合理设置两权分离期限、严格审查和监管农地农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进行风险防范。

关键词:农地承包权;农地经营权;分离;价值;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001-04通信作者:高铭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

E-mail:627843864 @。

2014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和《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2个重要文件,其中提出“实行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地产权交易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为主,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突出资产使用权租赁市场的特征”。

这表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对农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配置以及农地规模化经营也必将产生更大、更好的推动作用。

鉴于此,理论上研究农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殊价值与风险防范便有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1农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基本内涵1.1农地承包权的基本内涵农地承包权是指农民家庭平等承包集体土地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从实质上讲,是农村集体成员权在农村土地权益上的体现[1]。

农地承包权的基本内涵如下:(1)农地承包权是一种成员权。

成员权是以某一团体的成员资格为前提的权利,同时,它也是一种概括性的权利。

针对农地承包权这种成员权来讲,涵盖了土地承包权、国家征地补偿分配权、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权、集体股份分红权以及各种公共福利的获得权等经济权利与经济民主管理权利。

金融助推博州农村土地流转的SWOT分析与对策

金融助推博州农村土地流转的SWOT分析与对策
党 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指 出要进一 步深化农 村土地改 革


金 融 支 持博 州农 村 土地 流 转 的现 状
( 一) 博州农村土地流转情 况现状 截至 2 0 1 4年 4月 , 博州 累计完 成农 村土 地流转 并地 共 计5 4 . 9 8万亩 , 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 2 5 . 5 %。博乐市被 国家 农 业 部 确 定 为 全 国农 村 土 地 经 营 权 登 记 试 点 市 , 确 保 农 地 流
村 土 地 总 面积 中 的 比例 增 加 更 明显 。
表 1 博州农村土地流转 占比表
2 0 1 1 2 0 l 2 1 9 5 . 1 6 1 9 5 . 4 5 1 2 . 3 8 3 2 . 9 3
构获取 法定 抵押 登记 , 经办金 融机 构采 用 了公证 抵 押 的办 法。一是农村 土地 承包合 同必须是 经政府 公证部 门公证 的 正式合同 ; 二是 土地 的发包 方要 出具 同意 办理 抵押 的 承诺 书; 三是 由借款者 、 经办金融机构 、 发 包方三方签订共 同约定
F I N A N CE & E C ON OMY 金 融 经 济
金融助推 博州农村 土地流转 的S WO T分析 与对 策
张 伟
( 中国人 民银行乌鲁木 齐中心支行 , 新疆 乌鲁木 齐 8 3 0 0 0 0 )
《 博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 , 主动摸索 开展博州 特 色 的农地承包权 抵押贷 款业务 。截 止 2 0 1 3年底 , 博 州开 展 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 押贷款业 务共 有三家农 村信用 合作 联 累计发放贷款 4 . 4 5亿 元 。金融 支持博 州农 村土 地流 转 战。本文将重点 围绕金 融支持博 州农村土地流 转的现状 , 通 社 , 过S WO T分析金 融 支持 博 州农村 土地 流转 面 临的优 势、 劣 呈现 以下特点 : 1 . 贷款对象集 中于种 植大户 。农地 承包权抵押 贷款 业 势、 机遇和挑 战 , 力 求针 对性提 出促进 金 融支持博 州农村 土 务 的开展 , 有效解决 了博州农户个人信贷难度 大和额度小 等 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 问题 。例如 : 第五师八 十四团农户 陈某办理 土地承包经 营权 关键词 : 金 融支持 ; 土地流转 ; S WO T分析 ; 博州 抵押贷款 , 于2 0 1 1年 4月获得流动资金 3 0 0万元 ; 2 0 1 2年 陈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应与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应与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应与风险管理机制研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效应与风险管理机制两方面,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深入剖析。

一、经济效应分析1. 优化产业结构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转移。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将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的农民或农业企业,从而推动削减农村基地租赁费,降低流转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农业投资的效率和速度。

对一些特色农产品,如生态农产品等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像经济一样运行,从而更容易形成农业特色品牌,促进区域产业转移。

2.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设施建设水平,减少土地耕种成本,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将分散的小块农村土地流转到规模化的农业企业,在节约耕作成本的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率。

二、风险管理机制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土地流转,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土地流转风险管理机制。

1. 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首先是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这是保证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基础。

在制度上,应该明确土地流转的机构和规则,规定土地流转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土地流转的秩序。

此外,应该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确保土地流转规范、合法、公平。

2. 加强土地流转的风险评估其次,要加强土地流转的风险评估,考虑和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源、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在风险评估中,应该注意区分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风险,分类分别制定风险对策。

3. 建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最后,应该建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金融保障。

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配合,为土地流转的各个环节提供风险保障。

通过金融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土地流转者的利益,提高土地流转互信度。

农村金融改革下农地资本化的风险防范

农村金融改革下农地资本化的风险防范

农村金融改革下农地资本化的风险防范随着农村金融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地资本化也越来越普遍,然而,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地资本化的定义和特点、发展现状以及风险防范三个方面探讨农地资本化的风险防范问题。

一、农地资本化的定义和特点首先,农地资本化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关系的复杂过程,涉及土地所有权、流转、收益分配等问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其次,农地资本化具有资金量大、周期长等特点。

由于农地资本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需要一定的孵化期和回报周期,因此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支持。

最后,农地资本化具有市场环境决定收益的特点。

不同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会影响到农地资本化的收益,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二、农地资本化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的农地资本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额已经突破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3%。

同时,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加快,也为农地资本化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然而,农地资本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首先,一些地方存在农村土地流转和资本化的政策和法规不到位、执行不彻底等问题,导致农地资本化过程中存在合同不规范、权益不清晰等风险。

其次,一些地方存在农地资本化过程中缺乏对土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导致环境污染、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最后,由于骗取农村土地、违法占地等问题的存在,一些农村土地资本化市场中存在风险较大的黑恶势力。

为了避免农地资本化过程中出现风险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规范农地资本化市场,保证土地流转和农地资本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需要完善土地流转和农地资本化的监管机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资本化过程的监管和审核。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农地资本化走向正规化、产业化、专业化,有效降低风险,并增加土地资本化的投资回报。

农地流转实现农业_农民和农村的同步转型了吗_匡远配

农地流转实现农业_农民和农村的同步转型了吗_匡远配

“中国农地流转的综合效益评价: 基于 ‘双 SE’ ( 编号: 71473080 ) , “农 * 项目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框架” 湖南省科技厅项目 ( 编号: 2014FJ101 ) , “中国农地流转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 编号: 地流转过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14A065 )
图1
“三农” 农地流转对 转型的作用机理
1. “三 农 ” 转型之间存在的内在自然逻辑联 系。一是农业转型为农民、 农村转型奠定了规模基 础和产业基础。 被嵌入到农村结构和制度安排中 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农村的传统表征 。 农业转型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 , 本质上 就是农民转型, 也将促进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变。 二 是农民从身份到职业属性的转型将倒逼农业 、 农村
匡远配等: 农地流转实现农业、 农民和农村的同步转型了吗
地流转对农业转型效应是好的。 如果农地流转对 农业 GDP 占比的弹性符号是负, 说明随着农地流 转的加快, 农业 GDP 占比是降低的, 农业转型是在 优化的。 ( 2 ) 农民转型效应的判断标准。 农业兼 业化、 农村空心化、 农民老龄化等背景下, 农业转型 的关键是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农业的同时 , 实 现农民的职业转变、 身份转型, 以及区域转移和收 。 入结构变迁 将农地流转对工资性收入占比、 市民 化率和农村非农就业人员的弹性值来衡量农地流 转后农民转型的效应。如果弹性符号为正, 则说明 农地流转对农民转型是有效果的 ; 如果弹性符号是 负值, 说明农地流转增加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农民转 型。( 3 ) 农村转型效应的判断标准。 农村经济的 结构与秩序、 农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 重塑了农村 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推动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和社 会转型。将农地流转对城乡收入差距、 城镇化率和 城乡恩格尔系数比三者的弹性系数来衡量农村转 型的效果。如果农地流转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 恩格尔系数比的弹性符号是负, 说明随着农地流转 的加快, 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消费差距都在缩小, 正在实现农村转型。 如果农地流转对城镇化率的 弹性符号为正, 则说明农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和城镇化, 对农村转型是向好的。 ( 二) 农地流转的 “三农” 转型效应的总体测度 伴随中国农业的转型, 农业资本主义道路带来 资本积累 的 动 力 和 农 村 的 社 会 分 化 ( 严 海 蓉 等, 2015 ) 。通过基于 2001 —2014 年的数据, 可测算农 “三农” 地流转对 转型效应 ( 见表 1 ) : ( 1 ) 农地流转 “三农” 的 转型效应都不高。 弹性系数大部分小于 1, “三 是缺乏弹性的, 即农地流转面积每增加 1%, 农” 转型的变动百分比都小于 1% 。 原因是多方面 “运动化 ” 。 农地流转比率从 2006 年 的: 农地流转 速度非常快; 农 的 4. 5% 上升到 2014 年的 30. 4% , 地流转效率不高。农地流转服务中心覆盖性、 流转 机制创新不足、 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 基本原则遵 循不严等问题严重影响农地流转的效率 ; 农地产权 归属模糊, 工商资本下乡和“圈而不用 ” 可能正在 “三农” 阻碍 转型。( 2 ) 农地流转对农业转型、 农民 转型和农村转型的效应具有方向一致性。 表现为 自 2007 年以来三者的弹性系数变化比较趋同 ( 见 图 1) , 转型的 ( Y7 除外 ) 。 基本上是有利于“三农 ”

土地流转农户生计转型中生计资本整合特征及效益

土地流转农户生计转型中生计资本整合特征及效益

第34卷第12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4 No.12274 2018年6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un. 2018 土地流转农户生计转型中生计资本整合特征及效益张仕超1,2,郑栋升1,蒋佳佳1(1.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2. 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摘要:为了揭示土地流转下异质性农户的生计资本整合特征,该文基于267户流转农户调查数据,将农户划分为稳定型纯农户、非农化纯农户、稳定型兼业户、非农化兼业户和稳定型弃农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差异,并采用雷达图、生计资本扰动指数与生计资本增长指数,剖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整合的方向、强度及效益。

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前,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在人力资本、生活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上占优势,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在自然资本和生产资本上占优势;2)土地流转后,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侧重整合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而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侧重整合生产资本,稳定型弃农户整合方向不明显。

3)生计资本扰动指数非农化纯农户(0.169)>非农化兼业户(0.144)>稳定型纯农户(0.124)>稳定型兼业户(0.105)>稳定型弃农户(0.098),生计资本整合强度非农化农户高于稳定型农户;4)生计资本增长指数非农化兼业户(0.135)>非农化纯农户(0.120)>稳定型兼业户(0.094)>稳定型弃农户(0.093)>稳定型纯农户(0.088),生计资本整合效益非农化农户亦显著优于稳定型农户。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农户生计资本整合与土地流转互动机制的认识,以期为促进土地顺畅流转实现“失地/得地”农户的生计可持续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农村土地流转的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发表时间:2011-03-17T08:51:52.98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泽明赵雅玄[导读] 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土地是他们失业后的退路和基本生活保障来源,降低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李泽明赵雅玄(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济宁273165)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土地流转将在全国大范围内拉开帷幕。

土地流转在提高土地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本文在分析当前土地流转背景的基础上,侧重于土地流转完成后的潜在风险的思考,进而提出解决其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土地流转;潜在风险;应对措施一、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谓土地流转,是指在保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及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拥有土地承包经营的用户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用户或经营者,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土地流转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始就一直隐形存在,由于其自发性,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还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

1.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土地流转渠道不畅通在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合同的签署违背了平等、协商、自愿的原则,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体现和保护;受传统观念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一些农民在土地收益极低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保留土地的经营权,难以实现土地的大规模流转,缺乏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2.相关法律机制不完备,土地流转缺乏法律依据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土地流转的新政策法规正在制定和酝酿中,土地流转中新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目前,部分个人或组织大打法律擦边球,违法集中土地、变相侵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土地转让合同不规范、合同的合法性缺乏权威管理机构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

3.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影响土地流转的进程。

农村金融改革下农地资本化的风险防范

农村金融改革下农地资本化的风险防范

农村金融改革下农地资本化的风险防范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农地资本化也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问题。

农地资本化是指将农村土地作为投资和经营的资本,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

尽管农地资本化可以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土地制度创新要加强土地制度的创新,推动土地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通过做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调查、审核、核定等工作,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减少农村土地虚假流转,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市场。

二、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建立农民信用评价机制,对农民进行信用评估和信用等级划分,加强对农民的信用监管。

同时,需要加强农地资本化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尤其是对参与农地资本化活动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建立风险预警与风险防范的体系。

三、加强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服务农地资本化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离不开先进的金融服务模式。

应加强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避免农民在金融活动中存在的欠款、透支等风险。

四、开展科学的农村金融教育宣传普及农村金融产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金融素质和意识,提高他们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应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管,促进农民合理保护自身资产。

五、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农地资本化活动,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

加强对农地资本化参与者的社会保障,保障农民在农地资本化中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总之,农地资本化是农村金融中的重要问题。

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规范农地资本化市场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以保证农村金融的健康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地机械、化肥、农药新增资本货币资本农业资本深化资本锁定解除新农业农地流转农业配置效率提高农产品价值上升摘要:本文构建一个基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4维框架,分析资本增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因此,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前提下,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推进农地流转的顶层设计和机制体制创新,技术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小农的“小资阶层”特征和主体力量,实现三化同步。

关键词:资本资本增密农地流转风险2013年国家提出农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的战略,促进了农业资本的持续深化。

农地流转过程中资本增密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业资本深化的一种必然反应。

本文通过分析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的现状和机理,建立一个基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4维资本增密风险框架。

(一)农地流转资本增密、资本深化测度及其机理分析1.农地流转中资本存量、资本增量和资本增密测度。

农业资本存量和农地流转的变动趋势是相同的,农地流转的确能带来资本量的增加。

图1显示,随着农地流转面积扩大,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本处于上升趋势,资本增密现象愈发明显。

从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资本劳动比加速上升,农地流转的过程就是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走向资本密集型,即资本增密的过程(见图2)。

2.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的机理。

适度规模化和资本节约劳动是农业资本深化的前提条件,新农业是技术、资本和劳动“三密集型”的农业。

如图3所示,农地流转是通过新增资本、资本深化锁定解除和发展新农业3个方面来推进农业资本深化的。

(1)实现农业资本新增。

农地流转基础上的农地整理可扩大5%左右的耕地面积,有利于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利于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资料等“资本”将增密。

参与农地流转的新型经营主体往往倾向于在更大规模土地实现资本代替劳动力。

农业经营的资本运作实现了农地资本化,农地经营权资本化后,农地租金本身、股份红利和雇佣工资等要素报酬可以注入农业资金,农地经营规模化促进了资金增密和资本深化。

(2)实现农地和资本的要素匹配,解除资本深化锁定。

现实是:一是严重倒挂的土地/人口比重,使得农业家庭经营往往不能实现劳动与土地的优化配置,人地矛盾突出对农业资本深化形成锁定。

二是农业经营被高度分割,生产规模细碎化,导致农业劳动投入过多、资本析出,农业生产“内卷”化,难以完成向现代农业的“惊险跃迁”。

三是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兼业化相互引致和锁定,兼业化缺乏资本深化动力而被锁定(钱忠好,2008)。

四是农业发展的“纳克斯陷阱”约束了农业资本深化。

(3)农地流转促进新农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本增密和深化。

新农业是“劳动节约型”农业资本深化方式;实现“五化”(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互促互进和联动,有更高的利益回报和资本积累水平;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结合,改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新农业是一种以资本为纽带的具有帕累托效率的、普适性的生产组织方式,有利于实现产业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双赢。

农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的、小康的、去过密化的新农业发展。

(二)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风险分析1.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经济风险。

(1)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往往导致农户收益流失。

这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如下:一是市场机制倾向将兼业农户不断边缘化。

二是农地流转中介倾向虚化流转出农地的农户利益。

三是国际资本进入农地流转利益外流更加严重。

(2)低效率的资本增密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是有原因的。

一是生产要素拥挤效应。

二是诱致性的农业结构优化影响了农业要素生产率。

三是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不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这些年来,中国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没有实现资本与技术的协同发展,结果是农业增长仅仅体现在资本“堆积”上,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3)农地流转资本增密过程中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

农地流转的“非粮化”和“非农化”倾向往往是过度资本增密、资本深化的结果和引导,2009~2014年,我国“非粮化”耕地面积约占总流转耕地面积的44%。

由于经济效益的诱致和粮食主销区农地流转种植结构存在榜样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地流转后一般种植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导致农地“非粮化”,甚至“非农化”。

这些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难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政治风险。

(1)资源资本化的成本不断向社会成本“内化”。

加快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及其风险分析*匡远配唐文婷刘志雄图1中国农地流转和家庭农业固定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相关关系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0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土地流转面积(hm 2)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家庭农业生产固定资产(元/户)图2中国农地流转中农业资本深化和资本增密的趋势*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金面上项目(71473080)、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4A065)和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4CXTD02)的支持。

刘志雄为本文通讯作者。

图3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机理土地流转面积(hm 2)农业资本劳动比(元/人)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197820022000199819961994199219901988198619841982198020042006200820102012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及其风险分析短论--182《管理世界》(月刊)2016年第5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实施进程恰逢全球三大资本都过剩,过剩的资本快速涌入农业来获取收益,一旦发生规律性的市场失灵,“资源资本化”带来的制度成本则势必由全社会承担:“资源资本化”导致“虚拟资源”倒挂和比较优势发挥空间的压缩,最终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

二是简单化地推进农地流转,农村“潜在”精英的逃离,以及村庄“空心化”,导致城乡关系格局的逆向演化,很可能造成城市贫民窟化,引发社会冲突甚至是社会动荡。

三是地方权利与资本的强势结盟改变农村经营主体的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可能牺牲兼业农户长远和根本利益。

(2)政策资源层级传递、基层竞争与精英俘获。

在农户原子化的状态下,外部产业资本要进入乡村,往往由农业大户和精英等规模主体作为代表进行交易来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

一是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流转与强化资本在乡的优势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政策往往倾向于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财政资金往往被理所当然地传递到农地流转集中者手中,不同规模经营主体存在着机会不平等。

专业合作往往容易发展成“大农吃小农”的合作社,本质是产业资本控制农业,存在着大户对分散农户的相对剥夺。

二是“精英俘获”问题。

农村精英在俘获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营利”化行为必然导致政府的反哺资源难以公平传递。

乡村代理人的政策行为与农户整体利益出现明显偏离,良绅治理机制遭到破坏,治理状况劣化,农村公共权威出现“真空状态”和基层权力的“悬浮”。

3.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社会风险。

(1)资本增密、资本深化和农地流转的就业效应。

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典型的“劳动节约型”农业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道路,排斥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其内在特征和结果。

农村劳动力兼业现象与农村隐形失业现象日益严重,到2014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左右,却吸纳了1/3还要多的劳动力就业,至少存在1/3~1/2的农业劳动力隐性失业现象。

相伴生的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蔡昉,2007),近10年来,农业就业弹性始终为负,农业发展难以完成农业劳动就地转移的重任。

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大部分就业渠道狭窄,放弃农地经营权就等于剥夺了就业权利。

资本和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了对劳动的“双重挤压”,流转出农地的农民能否实现顺利转移和就业还有待现实检验。

(2)资本增密、资本深化和农地流转的福利效应。

一是农地流转可能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雇工收入、农业规模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收入来源多元化、非农化和收入流动性差异,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农户的经济条件和财富水平,从而扩大农户间的收入差距。

二是农地流转的健康效应。

农户家庭可能存在着获取收入牺牲健康的短期行为,主要劳动力存在着健康受损的可能性(苑会娜,2009),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作用于劳动力供给和农户收入。

三是农地流转的社会保障效应。

更多起到养老和生存保障功能的农地转出后,尽管保留了承包权但农户的生存保障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其失业、医疗和养老问题凸显出来,南美国家的教训值得引以为戒(温铁军,2007)。

从本质上看,“土地换社保”的实践模式是再次剥夺了农民权益。

四是农地流转的社会资本结构效应。

外部资本控制的农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成为资本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巨变。

原有相对封闭社会的熟人关系被开放的多元社会关系取代,甚至需要异地社会关系重构。

4.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安全问题。

一是生态安全问题。

效率导向的农地流转不利于保护耕地质量。

由于短期、非稳定的农地流转不利于农户长期预期的实现,要求短期回报而以损害土壤长期肥力为代价(蔡昉,2008)。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也可能受到损害。

化学要素提高了单产,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改变要素构成,对农业创造了负外部性(温铁军,2013),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且此负外部性还在向弱势群体转移。

二是食品安全问题。

参与农地流转的资本控制了食品下游产业链,工商资本成为食品安全矛盾的主要方面,食品安全领域主要问题的性质是资本化和资本利润最大化。

(三)有序推进农地流转过程中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政策建议有序推进农地流转,防范资本增密和资本深化的风险。

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按照“三权分置”原则,创建出兼顾资本深化与劳动密集型的适度规模化农业路子,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创新合作与联合方式,加快社会化服务建设,构建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资本有效深化。

二是建设农村公共财政推进农业资本深化。

以政府为主导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引导机制调动农户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农业投资体系有效提升农业投资的协同效应。

同时,在更公正平等的政策环境下,探索由市场力量调控的资本深化方式和农业要素回流机制,加快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农地流转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

遵循城乡建设规划和农地规划,坚持用途管制,严守耕地红线;建立农地流转资产评估机制、价格调整机制、监督机制和合理的准入机制,提升中介服务能力,加强工商企业参与农地流转的监管引导;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农业生产能力提升水平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管理体制,实现农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