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订鬼》 表格式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1。
《订鬼》教案1

《订鬼》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
难点: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以字词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文分析时注意把当时迷信鬼神与科学发展的今天作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7《订鬼》教案(新版)语文版

27 *订鬼【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重点)2.学习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重点)3.学习王充的朴素唯物论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新课导入:“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人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象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了。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了解作家及作品。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朝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批判“天人感应”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精气”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本文选自《论衡·订鬼篇》,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的意思。
《论衡》是王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讨论到了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给下列生字注音:寝衽.(r ân) 传.曰(zhu àn) 庖.丁(páo) 箠.(chu í) 椎.(chu í) 绳 (m ò) 鬼见.(xi àn) (2)通假字: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案”通“按”,按着。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7订鬼》word教案 (3)

27. 订鬼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3. 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作家作品。
2. 收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文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
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象出来的。
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作者简介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 年),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
他出生在“细族孤门”,家贫无书,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居贫苦而志不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
实存八十四篇),二十余万字。
写作历三十多年,是作者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
全书广泛论述了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学说,唯物主义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论衡》因敢于“非圣无法”而遭到不少封建卫道士的攻击,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泯灭,不少有识之士对它及其作者是十分赞赏的,蔡邕“恒秘玩以为谈助”,葛洪誉之为“冠伦大才”,章太炎甚至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论衡》一书,向无善本,号为难读。
王充的文学理论,散见于《论衡》一书的《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二十多篇中,涉及面相当广。
三、检查预习,指导诵读1.注意文言朗读的停顿,特别是一些文言虚词。
2.注意读准下面字的音。
寝衽() 纆() 庖() 椎()箠() 殴() 妄() 泄()3.学生分段朗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学设计 语文版

订鬼1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文言词语,有了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王充无鬼论的朴素唯物论点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 给下列斜体字注音。
传()疱()丁寝衽()椎()绳纆()箠()2.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二、有关资料。
1. 作者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王充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王充曾两次出任过小官,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
王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教书、思考、写作中度过,生活始终清贫。
到了晚年,依然“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其他都已失传。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生知者”,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
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他举例说明萧何收集秦代保存的文书资料,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以知为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2. <<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27.订鬼

27.订鬼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充及其作品《论衡》。
2、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收集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4、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二、作家作品及基础知识:1、作者及作品王充(公元27—97年) 字,上虞人, 朝代家、家。
《论衡》共卷,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的新阶段。
2、相关背景: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寝衽.( )庖.丁( )箠.( )殴.( )绳纆.( ) 昼日则鬼见.()三、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
(注意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态度与情感
体会王充无鬼神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并非实有。(“念”“想”)
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答后老师再概括
摘录相关文学常识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把重要知识点记在课本上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读不准的地方。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老师纠正。
三、介绍背景资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生字
2、学生齐读课文
五、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课件展示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六、探究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1)、先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课外拓展
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体会无鬼神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至也
论证过程:举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例子
分析病人心理-----存想虚致
心理原因-----精神畏惧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文章的思路
难点
学习王充无鬼神论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用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导入
听故事并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题及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一、解题
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论衡》
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否定了鬼的存在。)
(2)、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和庖丁解牛不见活牛的事例来论证:“思念存想,自见异物”
用“二者用精至矣”和“人病见鬼是思念存想”相类似,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
(3)、分析病人的心理——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皆存想虚见,未必有其实也。”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
学生根据各段内容,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本文的论证过程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请学生填空
理解题意
了解作者和相关背景
加强朗读,积累生字
学会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明确论点、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了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